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家都知道,情人节时的玫瑰花特别贵,男士们咬着牙也得买几朵送给心爱的人。要是把买玫瑰花的钱直接送上,不挨骂才怪呢!
钱与玫瑰花的区别在哪里?玫瑰花是动情之物,钱是动心之物。动情不在价高,要用钱让人动心,恐怕数额少不了。
营销研究讲得比较多的是品牌、价格、功能、质量,这些都属于让顾客动心的营销要素。专家研究发现,超过70%的顾客在购物的最后时刻改变了自己的决定,他们忘记了自己中意的品牌,淡化了价格,忽略了功能。是什么让他们忘记品牌、价格、功能这些理性营销要素呢?我认为是产品的“动情点”。品牌、价格、功能也许能够让顾客下定决心不买其他产品,而“动情点”却可以让顾客迅速下决心掏钱购买。
郑州“可爱洋服”服装店是一家善用动情点的服装零售店,销售情况好得让人嫉妒。周边服装店的款式紧跟该店,价格也比该店低。顾客逛其他店时,看到中意的服装也许会动心,掏钱购买时却犹犹豫豫,但在可爱洋服却总是因为动情而毫不犹豫地掏钱购买,因为可爱洋服的服装有“动情点”。
可爱洋服通过长期观察发现:对于服装,让顾客动心的是款式,让顾客动情的是饰品和细节。顾客看中了某个款式,可能反复试穿仍然犹豫不决。但是,一个别致的钮扣、一个细小的点缀、一个精致的饰品,能够俘获顾客的眼睛,让其瞳孔放大,心跳加速,迅速下决心购买。
鉴于对消费者动情点的独特认识,可爱洋服在营销上有三个独特做法:第一,成立“二次设计”部门。“一次设计”是款式设计,由其他设计师做,或者到市场上找;“二次设计”是动情点设计,由公司设计人员做。其实,“二次设计”比“一次设计”简单得多,只需对“一次设计”稍加修饰,效果立即不一样。第二,在同一卖场,饰品与服装相互搭配销售。饰品经常扮演着服装销售动情点的角色。第三,服装一般不单件陈列,而是经过精心搭配成套后陈列出来。人们买服装实际是购买服装所体现的生活方式,单件服装仅是一件服装而已,而成套服装就容易体现一种生活方式。真正让顾客动情的不是服装,而是服装所体现的生活方式。可爱洋服有一个其他企业没有的特殊岗位——服饰搭配,其工作任务就是创造动情点。
一家品牌知名度并不是很高的家电企业因为发现了消费者的动情点,不仅销量大增,而且销售的都是高利润产品。他们发现,价格、品牌等因素只能促使消费者做出不买什么的决定,真正让消费者掏钱的因素来自购买现场,因此,购买现场要有动情点。他们的做法是:第一,促销晶产业化。因为精美的促销品经常成为顾客购买家电的动情点,所以,他们没有临时购买或设计促销晶,而是把促销晶产业化。该企业设计的彩电转盘很受顾客欢迎,它可以单独销售,初期利润甚至超过一台彩电。第二,导购员促销时强调细节,因为细节比整体更让顾客动情。第三,展台设计紧扣家电款式。家电款式是生活方式的代表,家电款式与展台的结合,使顾客的关注点从款式转移到其所体现的生活方式,从而找到共鸣点。
一家卖头饰的企业,其连锁店的生意非常好。他们不是单纯地陈列头饰,而是给头饰一个生活化的背景,让头饰成为生活化背景的动情点。因为消费者在购买头饰时,面对款式众多的头饰,很难确定喜爱哪个、不喜爱哪个。但如果提供一个“头饰解决方案”或“生活解决方案”,让头饰成为解决方案的动情点,头饰的作用就升华了。因此,该企业不是单纯卖头饰,而是先给顾客设计发型,头饰只是发型的“点睛”之物。单纯的头饰,也许不能让顾客动情,以头饰巧配专门设计的发型,饰品就很好卖。
据笔者在卖场观察,动情点并不是传统营销所关注的营销要素,而是源于产品本身的细节。消费者也许不愿意承认下列现实,但这些却是笔者在卖场观察到的事实:
顾客因为看中了领带上配着的领夹,而买回了领带;因为看中了花瓶里的花,而买回了花瓶。
顾客因为看中了化妆品盒,而买回了化妆晶;因为看中了酒瓶,而在饭店中点了这瓶酒。
顾客因为看中了瓶盖而买回了瓶子,因为看中了车灯而买回了一辆汽车。
上述行为并不表明顾客的购买决策是非理智的。消费者购物的心理过程可以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下定购买决心是意志过程,而这个过程主要受情感过程的影响。“动情点”就能够使消费者的情感过程呈现肯定倾向而不是否定倾向,使消费者产生喜悦、满意、愉快等内心体验。只要消费者的情感过程呈现肯定倾向,即使产品或服务有所不足,消费者也会认为是善意的或予以忽略。
消费者的新行为模式确实应该促使我们反思传统的营销理论,我们对晶牌、价格、功能的关注是否已经过度?消费者是否已经不再按照传统套路购物?其实,消费者早就变了。也许消费者自己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认识到这一点的营销人员就更少。
营销界现在面临着两个品牌现实:第一,沃尔玛、国美等超级终端强势向上整合产业,形成“商业品牌覆盖制造商品牌”的现象,进入超级终端购物的消费者对晶牌的关注下降。第二,随着产业的集中和竞争的激烈,弱势品牌遭淘汰的速度加快,市场被逐步净化,消费者通过购买品牌商品规避风险的意识在淡化。上述两个现实淡化了消费者对品牌的注意力。在家电这类产品高度集中的行业,消费者购买品牌商品并不是因为品牌偏好,而是卖场里只有品牌家电可买。
营销界面临的另一个现实是“功能过剩”。消费者走人卖场只会感叹:“没有买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各类产品的基本功能早已得到充分满足,新增功能很多是不常用的,甚至是根本不用的。遥控器的功能键超过 20个的很常见,手机的功能已经多得让人记不住,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一家企业的技术主管曾经很无奈地说:“凡能想到的,我们好像都做出来了,还能增加什么呢!”
在新的营销现实下,营销界应该研究消费者的新行为模式。在充满了名牌的卖场中,消费者根据什么下定购买决心?在功能过剩时,消费者关注什么?
据笔者在卖场观察,在行业品牌集中化过程中,消费者再次将目光转向产品本身;在功能过剩时代,消费者淡化“有用的功能”而更加关注“喜爱的功能”。
早期消费者购物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企业要诉诸功能、价格等理性诉求;现在消费者购物是为了满足“生活需要”,企业要诉诸感情诉求。
理性购买的消费者,购物时要反复权衡:划不划算?值不值得?最后才下定决心、咬咬牙、掏出钱来。
现在的消费过程更加简约,反正品牌都信得过,基本功能都有,价格占收入的比重也不大,只要看中某个细节,就足以下定决心购买。如果访问一下走出买场的顾客,他们有几人能清楚地说出所购买产品的价格?
要打动消费者,一定要有新思维。“动情点”就是在新营销现实下,满足消费者“生活需求”而非“生存需求”的新营销方向。
(编辑:孙曙光 ssgcmmo@163.com)
钱与玫瑰花的区别在哪里?玫瑰花是动情之物,钱是动心之物。动情不在价高,要用钱让人动心,恐怕数额少不了。
营销研究讲得比较多的是品牌、价格、功能、质量,这些都属于让顾客动心的营销要素。专家研究发现,超过70%的顾客在购物的最后时刻改变了自己的决定,他们忘记了自己中意的品牌,淡化了价格,忽略了功能。是什么让他们忘记品牌、价格、功能这些理性营销要素呢?我认为是产品的“动情点”。品牌、价格、功能也许能够让顾客下定决心不买其他产品,而“动情点”却可以让顾客迅速下决心掏钱购买。
郑州“可爱洋服”服装店是一家善用动情点的服装零售店,销售情况好得让人嫉妒。周边服装店的款式紧跟该店,价格也比该店低。顾客逛其他店时,看到中意的服装也许会动心,掏钱购买时却犹犹豫豫,但在可爱洋服却总是因为动情而毫不犹豫地掏钱购买,因为可爱洋服的服装有“动情点”。
可爱洋服通过长期观察发现:对于服装,让顾客动心的是款式,让顾客动情的是饰品和细节。顾客看中了某个款式,可能反复试穿仍然犹豫不决。但是,一个别致的钮扣、一个细小的点缀、一个精致的饰品,能够俘获顾客的眼睛,让其瞳孔放大,心跳加速,迅速下决心购买。
鉴于对消费者动情点的独特认识,可爱洋服在营销上有三个独特做法:第一,成立“二次设计”部门。“一次设计”是款式设计,由其他设计师做,或者到市场上找;“二次设计”是动情点设计,由公司设计人员做。其实,“二次设计”比“一次设计”简单得多,只需对“一次设计”稍加修饰,效果立即不一样。第二,在同一卖场,饰品与服装相互搭配销售。饰品经常扮演着服装销售动情点的角色。第三,服装一般不单件陈列,而是经过精心搭配成套后陈列出来。人们买服装实际是购买服装所体现的生活方式,单件服装仅是一件服装而已,而成套服装就容易体现一种生活方式。真正让顾客动情的不是服装,而是服装所体现的生活方式。可爱洋服有一个其他企业没有的特殊岗位——服饰搭配,其工作任务就是创造动情点。
一家品牌知名度并不是很高的家电企业因为发现了消费者的动情点,不仅销量大增,而且销售的都是高利润产品。他们发现,价格、品牌等因素只能促使消费者做出不买什么的决定,真正让消费者掏钱的因素来自购买现场,因此,购买现场要有动情点。他们的做法是:第一,促销晶产业化。因为精美的促销品经常成为顾客购买家电的动情点,所以,他们没有临时购买或设计促销晶,而是把促销晶产业化。该企业设计的彩电转盘很受顾客欢迎,它可以单独销售,初期利润甚至超过一台彩电。第二,导购员促销时强调细节,因为细节比整体更让顾客动情。第三,展台设计紧扣家电款式。家电款式是生活方式的代表,家电款式与展台的结合,使顾客的关注点从款式转移到其所体现的生活方式,从而找到共鸣点。
一家卖头饰的企业,其连锁店的生意非常好。他们不是单纯地陈列头饰,而是给头饰一个生活化的背景,让头饰成为生活化背景的动情点。因为消费者在购买头饰时,面对款式众多的头饰,很难确定喜爱哪个、不喜爱哪个。但如果提供一个“头饰解决方案”或“生活解决方案”,让头饰成为解决方案的动情点,头饰的作用就升华了。因此,该企业不是单纯卖头饰,而是先给顾客设计发型,头饰只是发型的“点睛”之物。单纯的头饰,也许不能让顾客动情,以头饰巧配专门设计的发型,饰品就很好卖。
据笔者在卖场观察,动情点并不是传统营销所关注的营销要素,而是源于产品本身的细节。消费者也许不愿意承认下列现实,但这些却是笔者在卖场观察到的事实:
顾客因为看中了领带上配着的领夹,而买回了领带;因为看中了花瓶里的花,而买回了花瓶。
顾客因为看中了化妆品盒,而买回了化妆晶;因为看中了酒瓶,而在饭店中点了这瓶酒。
顾客因为看中了瓶盖而买回了瓶子,因为看中了车灯而买回了一辆汽车。
上述行为并不表明顾客的购买决策是非理智的。消费者购物的心理过程可以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下定购买决心是意志过程,而这个过程主要受情感过程的影响。“动情点”就能够使消费者的情感过程呈现肯定倾向而不是否定倾向,使消费者产生喜悦、满意、愉快等内心体验。只要消费者的情感过程呈现肯定倾向,即使产品或服务有所不足,消费者也会认为是善意的或予以忽略。
消费者的新行为模式确实应该促使我们反思传统的营销理论,我们对晶牌、价格、功能的关注是否已经过度?消费者是否已经不再按照传统套路购物?其实,消费者早就变了。也许消费者自己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认识到这一点的营销人员就更少。
营销界现在面临着两个品牌现实:第一,沃尔玛、国美等超级终端强势向上整合产业,形成“商业品牌覆盖制造商品牌”的现象,进入超级终端购物的消费者对晶牌的关注下降。第二,随着产业的集中和竞争的激烈,弱势品牌遭淘汰的速度加快,市场被逐步净化,消费者通过购买品牌商品规避风险的意识在淡化。上述两个现实淡化了消费者对品牌的注意力。在家电这类产品高度集中的行业,消费者购买品牌商品并不是因为品牌偏好,而是卖场里只有品牌家电可买。
营销界面临的另一个现实是“功能过剩”。消费者走人卖场只会感叹:“没有买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各类产品的基本功能早已得到充分满足,新增功能很多是不常用的,甚至是根本不用的。遥控器的功能键超过 20个的很常见,手机的功能已经多得让人记不住,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一家企业的技术主管曾经很无奈地说:“凡能想到的,我们好像都做出来了,还能增加什么呢!”
在新的营销现实下,营销界应该研究消费者的新行为模式。在充满了名牌的卖场中,消费者根据什么下定购买决心?在功能过剩时,消费者关注什么?
据笔者在卖场观察,在行业品牌集中化过程中,消费者再次将目光转向产品本身;在功能过剩时代,消费者淡化“有用的功能”而更加关注“喜爱的功能”。
早期消费者购物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企业要诉诸功能、价格等理性诉求;现在消费者购物是为了满足“生活需要”,企业要诉诸感情诉求。
理性购买的消费者,购物时要反复权衡:划不划算?值不值得?最后才下定决心、咬咬牙、掏出钱来。
现在的消费过程更加简约,反正品牌都信得过,基本功能都有,价格占收入的比重也不大,只要看中某个细节,就足以下定决心购买。如果访问一下走出买场的顾客,他们有几人能清楚地说出所购买产品的价格?
要打动消费者,一定要有新思维。“动情点”就是在新营销现实下,满足消费者“生活需求”而非“生存需求”的新营销方向。
(编辑:孙曙光 ssgcmm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