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方法指导课是为让学生能够学会在课前使用课本和导学案进行自学,而上的一节非常态课,也可以理解为和学生一起预习。
1 上学习方法指导课的初衷
以前我一直以为课堂教学改革就是套用、复制既有的课堂教学模式。但在课堂实践中我发现模式虽然照搬过来了,却达不到人家的效果。课堂上我们的学生根本就不会学习、不会表达、不会交流。教师不得不在课堂教学中喋喋不休,课堂再次返回到课改的原点。孟昭彬教授的一句话“没有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就没有教学方式的改变。”让我恍然大悟,课堂改革的前提是我们的学生要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现在我们的学生不具备这种能力时,需要我们去帮扶,所以我把指导学生的学习的方法放在课堂改革的第一步。
2 上学习方法指导课的准备
2.1 把学生分组并明确分工。我把我班48个学生分成六大团队,八个人为一个团队,四个人为一小组,大组中套小组,两位组长是团队组长。各组同学为本团队设计一个队徽和队名及队训,小组长明确本组学生的分工情况,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团队设组长2名,纪律员1人,财务保管员1名,声控员1名,评分员1名,组长助理1名,记录员1名。
2.2 对小组长进行培训。我们目前提倡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小组都有一名小组长来负责本组的学习活动,组长的能力高低直接影响到全组组员的学习。首先,我从培养小组长的责任心入手。使他们建立起责任感和使命感,要让他们懂得“我是小组的核心,就得履行小组长的职责,如果连自己都管不了,更不用说管别人了”,要求在学习和班级生活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做其他小组成员的表率,鼓励小组长做好自己分内的事的同时也能带动小组的其他成员进行学习。其次,交给小组长一些管理方法。例如:分派任务是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当组员犯错误时批评要有理有据。
2.3 制定评价机制,当我们的学生长期处于讨论的环境下,他们就会找不到讨论的动力和激情,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我从参与程度、规范性、仪态、质疑、解题的多样性五方面进行评价。
2.3.1 参与程度:如果各组讨论的过程中,如果有开小差、在下面与其他同学聊天的同学,要给小组适当扣分;在展示过程中,参加的人数越多得分越高,主动上台的要给予适当奖励。
2.3.2 语言的规范性:在展示的过程中语言的规范性包括:展示的前言和后语、数学语言的使用、普通话的使用。
2.3.3 仪态,要求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站姿端正。
2.3.4 质疑内容包括:对同学展示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疑议和困惑。
2.3.5 解题的多样性主要指对于同一道题提出不同于展示同学的解题方法。
3 学习方法指导课及其操作办法
学习方法指导课是是一节非常态课,教师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我把课前自主学习方法指导课总结成三读四思一合一用。三读指的是初读课本、阅读自学目标、精读课本;四思指学生在总结与反思环节中思考的四个方面的内容。一合指小组成员合作交流学习中的困惑;一用是把本节课的知识进行简单应用。
第一步:让学生初读课本,教师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本,并勾画、识记他们认为的重点内容。这样做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梗概的了解,同时快速限时的阅读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紧张状态。为后面学习做好精神和知识准备。
第二步:让学生阅读自学目标。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什么知识,培养哪些能力,提升怎样的情感。使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
第三步:让学生精读课本。在学生了解了本节知识,知道了学习要求的前提下,让学生再次走进课本,对课本进行阅读和思考。为解决阅读课本学什么的问题,我设计了“学案”,明确每一部分应该如何学习。我设计的导学案中“自主探究”的内容有的是课本重点内容的罗列,有的是课本中难以理解的知识步骤的分解,有的是解题方法的简单模仿和应用。我认为导学案实际是课本知识的压缩、深化和提升。在学生阅读完课本以后,完成导学案内容对学生总结重点知识起一个提纲作用,利用导学案也可以使学生进行自我检测,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所以导学案是把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能力、对课标的理解能力转化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载体。可以说课本是课标的具体化,导学案又是课本的具体化。
第四步:独立的总结与反思。反思的内容有四点,一思:本节课内容与前面所学知识间的联系;二思在自学中的知识收获;三思在自学中困惑;四思本节课在解决问题时采用方法。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学生自学课本所得到的知识是零散的,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总结知识和方法,让他们自己去学着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结构,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第五步:讨论与交流。小组同学通过讨论解决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困惑,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讲解,互相传授。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在1946年提出了的(Edgar Dale)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学习方法达到的学习效果不同,研究表明在24小时之后,学生对知识的保留度不同。用耳朵听讲授,知识保留5%,用眼去阅读,知识保留10%,视听结合,知识保留20%,用演示的办法,知识保留30%,分组讨论法,知识保留50%,练习操作实践,知识保留75%,向别人讲授相互教,快速使用,知识保留90% 。由此可见,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大不一样,因此,教师要学会调整甚至改变教学方式,学生要努力转变学习方法,要由被动听转到主动学,要多种器官综合使用,要耳、眼、脑、口、手并用。在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间要相互讨论,开展同学辅导同学等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同学们在参与中掌握了知识,生成了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更使学生们真正将老师传授的知识记得多,记得准,记得牢。
第六步:对知识进行简单应用。内容上学生可自行选择,可以是课后练习和习题,也可以是“学案”中题组一的内容。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知识的运用、问题的解决能力,同时在知识的运用中,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进而引发学生再度思考,产生学习困惑。
在新授课之前上一节课前学习方法指导课,在课时上来说它是一种浪费,影响了教学的进度,但在实效上它是一笔财富,学生掌握课前自主学习的方法,养成了课前预习的习惯,就达到了“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
1 上学习方法指导课的初衷
以前我一直以为课堂教学改革就是套用、复制既有的课堂教学模式。但在课堂实践中我发现模式虽然照搬过来了,却达不到人家的效果。课堂上我们的学生根本就不会学习、不会表达、不会交流。教师不得不在课堂教学中喋喋不休,课堂再次返回到课改的原点。孟昭彬教授的一句话“没有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就没有教学方式的改变。”让我恍然大悟,课堂改革的前提是我们的学生要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现在我们的学生不具备这种能力时,需要我们去帮扶,所以我把指导学生的学习的方法放在课堂改革的第一步。
2 上学习方法指导课的准备
2.1 把学生分组并明确分工。我把我班48个学生分成六大团队,八个人为一个团队,四个人为一小组,大组中套小组,两位组长是团队组长。各组同学为本团队设计一个队徽和队名及队训,小组长明确本组学生的分工情况,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团队设组长2名,纪律员1人,财务保管员1名,声控员1名,评分员1名,组长助理1名,记录员1名。
2.2 对小组长进行培训。我们目前提倡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小组都有一名小组长来负责本组的学习活动,组长的能力高低直接影响到全组组员的学习。首先,我从培养小组长的责任心入手。使他们建立起责任感和使命感,要让他们懂得“我是小组的核心,就得履行小组长的职责,如果连自己都管不了,更不用说管别人了”,要求在学习和班级生活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做其他小组成员的表率,鼓励小组长做好自己分内的事的同时也能带动小组的其他成员进行学习。其次,交给小组长一些管理方法。例如:分派任务是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当组员犯错误时批评要有理有据。
2.3 制定评价机制,当我们的学生长期处于讨论的环境下,他们就会找不到讨论的动力和激情,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我从参与程度、规范性、仪态、质疑、解题的多样性五方面进行评价。
2.3.1 参与程度:如果各组讨论的过程中,如果有开小差、在下面与其他同学聊天的同学,要给小组适当扣分;在展示过程中,参加的人数越多得分越高,主动上台的要给予适当奖励。
2.3.2 语言的规范性:在展示的过程中语言的规范性包括:展示的前言和后语、数学语言的使用、普通话的使用。
2.3.3 仪态,要求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站姿端正。
2.3.4 质疑内容包括:对同学展示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疑议和困惑。
2.3.5 解题的多样性主要指对于同一道题提出不同于展示同学的解题方法。
3 学习方法指导课及其操作办法
学习方法指导课是是一节非常态课,教师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我把课前自主学习方法指导课总结成三读四思一合一用。三读指的是初读课本、阅读自学目标、精读课本;四思指学生在总结与反思环节中思考的四个方面的内容。一合指小组成员合作交流学习中的困惑;一用是把本节课的知识进行简单应用。
第一步:让学生初读课本,教师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本,并勾画、识记他们认为的重点内容。这样做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梗概的了解,同时快速限时的阅读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紧张状态。为后面学习做好精神和知识准备。
第二步:让学生阅读自学目标。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什么知识,培养哪些能力,提升怎样的情感。使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
第三步:让学生精读课本。在学生了解了本节知识,知道了学习要求的前提下,让学生再次走进课本,对课本进行阅读和思考。为解决阅读课本学什么的问题,我设计了“学案”,明确每一部分应该如何学习。我设计的导学案中“自主探究”的内容有的是课本重点内容的罗列,有的是课本中难以理解的知识步骤的分解,有的是解题方法的简单模仿和应用。我认为导学案实际是课本知识的压缩、深化和提升。在学生阅读完课本以后,完成导学案内容对学生总结重点知识起一个提纲作用,利用导学案也可以使学生进行自我检测,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所以导学案是把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能力、对课标的理解能力转化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载体。可以说课本是课标的具体化,导学案又是课本的具体化。
第四步:独立的总结与反思。反思的内容有四点,一思:本节课内容与前面所学知识间的联系;二思在自学中的知识收获;三思在自学中困惑;四思本节课在解决问题时采用方法。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学生自学课本所得到的知识是零散的,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总结知识和方法,让他们自己去学着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结构,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第五步:讨论与交流。小组同学通过讨论解决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困惑,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讲解,互相传授。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在1946年提出了的(Edgar Dale)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学习方法达到的学习效果不同,研究表明在24小时之后,学生对知识的保留度不同。用耳朵听讲授,知识保留5%,用眼去阅读,知识保留10%,视听结合,知识保留20%,用演示的办法,知识保留30%,分组讨论法,知识保留50%,练习操作实践,知识保留75%,向别人讲授相互教,快速使用,知识保留90% 。由此可见,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大不一样,因此,教师要学会调整甚至改变教学方式,学生要努力转变学习方法,要由被动听转到主动学,要多种器官综合使用,要耳、眼、脑、口、手并用。在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间要相互讨论,开展同学辅导同学等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同学们在参与中掌握了知识,生成了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更使学生们真正将老师传授的知识记得多,记得准,记得牢。
第六步:对知识进行简单应用。内容上学生可自行选择,可以是课后练习和习题,也可以是“学案”中题组一的内容。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知识的运用、问题的解决能力,同时在知识的运用中,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进而引发学生再度思考,产生学习困惑。
在新授课之前上一节课前学习方法指导课,在课时上来说它是一种浪费,影响了教学的进度,但在实效上它是一笔财富,学生掌握课前自主学习的方法,养成了课前预习的习惯,就达到了“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