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立德树人育人理念的提出背景下对高中地理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优化,教学将不再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开展,而是真正将课程思政观点创新性地融入教学体系当中,使学生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对德育观点产生更为具体的理解,从而将观点内化融入自身的道德价值体系之中,使课程成为推动学生知识素养与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平台。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中地理;课程思政
在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切实打造地理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推动学生在课堂中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从课程具体的教学内容分析着手,寻找其中与德育教育之间的连接点,进而强化课程教学内容的德育价值,实现利用地理知识促进学生德育价值观念发展的目的。
一、结合区域认知,培养民族自信
地理学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因此在课程中引导学生建立区域认知是促进学生地理知识理解效率提高的重要方法。在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区域认知培养中的区域综合分析以及区域比较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对比关系中更加清晰地看到我国不同区域的突出特点,进而将我国民族的特色融入到区域内容的讲解之中。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将对民族资源形成更加深刻的了解,进而在对区域的认知中不断强化学生对民族与国家的认同感,最终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实现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的教育目的,将思政观点切实落实在课程之中。
例如在《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之中,教师应结合课程中对我国东北地区农业区域现状的展示,通过媒体手段等方式使学生真正建立起对我国区域农业发展特色的了解。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将了解东北地区的范围以及区域中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了解我国地大物博的区域特色,并根据东北地区因地制宜的区域农业经济以及农业过程中的先进理念与技术,深入了解当前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特色。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将真正看到我国区域发展的特色,更看到我们民族农业技术的进步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农业实践中的先进性,从而对民族区域建設产生极大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真正在具体的知识中转化了思政中的民族自信观点,最终实现了在课程中融合思政教育的目的。
二、联系协调观点,树立发展意识
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要求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度剖析,看到人在自然环境与发展过程中发挥协调作用的必要性,从而强化学生在未来社会生活实践中的协调发展意识,从根本上避免一系列人地矛盾问题。在这一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地理教师可以恰当地将思政教育中科学发展观点融入教学当中,结合人地协调相关的概念切实推动学生环保意识的树立。
例如在《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之中,教师应该通过课程的展开,使得学生切实了解到荒漠化的含义以及荒漠化是如何发生的,并通过课程的学习直接认识到环境荒漠化进程中的人为原因以及荒漠化治理过程中人类的协调作用。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对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方法建立起深入的了解,还能从中了解爱护环节的重要性,使学生真正在地理课程中建立起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内化了思政教育中的相关观点,为学生未来投身于环保实践中建设生态环境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三、组织地理实践,促成良好习惯
地理实践活动是高中地理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模块,在教师的合理设计下,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成为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发展途径,更能够成为学生体验思政观点的重要渠道,进一步强化地理课程的思政建设,使学生真正在地理知识的实践应用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德育习惯。
例如在《城市内部结构》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走出校园,以合作形式对城市内部结构进行调查与分析。这一实践活动的过程需要学生以集体形式展开分工协同合作,以此最为高效地建立起结构分析模型。这一实践活动的设计不仅使得学生对城市结构相关概念形成了有具体数据支撑的具象理解,更能够使学生直接体验德育教育中的集体主义概念,最终促成学生协同能力的提高,真正通过课堂学习实现了合作意识的形成。
四、结语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推动高中地理的课程思政模式改革,能够真正挖掘地理教学中与德育价值相联系的教学内容,对德育观点进行具象化的解读,从而辅助学生在学习具体内容的过程中对思政观点建立起直接的思考,最终真正实现专业技能与思想价值的同步提高,将学生打造成全面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彭锋.立德树人背景下的高中地理德育教学策略——以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的教学为例[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7):151-152.
[2]李珊,顾士珍.浅谈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7):43-44.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中地理;课程思政
在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切实打造地理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推动学生在课堂中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从课程具体的教学内容分析着手,寻找其中与德育教育之间的连接点,进而强化课程教学内容的德育价值,实现利用地理知识促进学生德育价值观念发展的目的。
一、结合区域认知,培养民族自信
地理学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因此在课程中引导学生建立区域认知是促进学生地理知识理解效率提高的重要方法。在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区域认知培养中的区域综合分析以及区域比较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对比关系中更加清晰地看到我国不同区域的突出特点,进而将我国民族的特色融入到区域内容的讲解之中。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将对民族资源形成更加深刻的了解,进而在对区域的认知中不断强化学生对民族与国家的认同感,最终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实现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的教育目的,将思政观点切实落实在课程之中。
例如在《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之中,教师应结合课程中对我国东北地区农业区域现状的展示,通过媒体手段等方式使学生真正建立起对我国区域农业发展特色的了解。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将了解东北地区的范围以及区域中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了解我国地大物博的区域特色,并根据东北地区因地制宜的区域农业经济以及农业过程中的先进理念与技术,深入了解当前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特色。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将真正看到我国区域发展的特色,更看到我们民族农业技术的进步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农业实践中的先进性,从而对民族区域建設产生极大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真正在具体的知识中转化了思政中的民族自信观点,最终实现了在课程中融合思政教育的目的。
二、联系协调观点,树立发展意识
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要求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度剖析,看到人在自然环境与发展过程中发挥协调作用的必要性,从而强化学生在未来社会生活实践中的协调发展意识,从根本上避免一系列人地矛盾问题。在这一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地理教师可以恰当地将思政教育中科学发展观点融入教学当中,结合人地协调相关的概念切实推动学生环保意识的树立。
例如在《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之中,教师应该通过课程的展开,使得学生切实了解到荒漠化的含义以及荒漠化是如何发生的,并通过课程的学习直接认识到环境荒漠化进程中的人为原因以及荒漠化治理过程中人类的协调作用。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对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方法建立起深入的了解,还能从中了解爱护环节的重要性,使学生真正在地理课程中建立起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内化了思政教育中的相关观点,为学生未来投身于环保实践中建设生态环境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三、组织地理实践,促成良好习惯
地理实践活动是高中地理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模块,在教师的合理设计下,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成为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发展途径,更能够成为学生体验思政观点的重要渠道,进一步强化地理课程的思政建设,使学生真正在地理知识的实践应用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德育习惯。
例如在《城市内部结构》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走出校园,以合作形式对城市内部结构进行调查与分析。这一实践活动的过程需要学生以集体形式展开分工协同合作,以此最为高效地建立起结构分析模型。这一实践活动的设计不仅使得学生对城市结构相关概念形成了有具体数据支撑的具象理解,更能够使学生直接体验德育教育中的集体主义概念,最终促成学生协同能力的提高,真正通过课堂学习实现了合作意识的形成。
四、结语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推动高中地理的课程思政模式改革,能够真正挖掘地理教学中与德育价值相联系的教学内容,对德育观点进行具象化的解读,从而辅助学生在学习具体内容的过程中对思政观点建立起直接的思考,最终真正实现专业技能与思想价值的同步提高,将学生打造成全面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彭锋.立德树人背景下的高中地理德育教学策略——以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的教学为例[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7):151-152.
[2]李珊,顾士珍.浅谈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7):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