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017年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自2017年9月起,一二年级均需开设科学课。这项规定充分体现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但也给科学教师带来诸多挑战。众所周知,科学是一门以探究为主,伴随高级思维活动的课程,它需要学生在遵循既定规则的基础上探索、发现。而小学生好动、注意力无法持久集中;以自我为中心、不愿听取别人想法……孩子的这些特点都为有效开展科学课带来阻力。
关键词 小学科学;学习习惯;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C1,D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2-0144-01
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不是在一朝一夕中养成的,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的不断探索,要立足现实、注重过程、不断努力,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方式,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抓好它,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终生学习的能力。
一、小学科学教学现状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由于中国传统教学方法极为单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但是,这与开设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初衷相背离。这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学生自由学习的权利。因此,这样的教学策略更加不利于科学课程的开展。
(二)没有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随着我国教育方法的不断改革,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政策需要被落实到教学工作中。但是,我们还是能够看见许多学校依然没有将学生摆在教学的首要位置。由于教师硬性要求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使得其产生抵触心理。由于学生的不配合,所以,就使教学工作不能够顺利地开展。
二、小学科学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一)提高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争取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进而引发其主动学习知识的想法。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神奇的科学现象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用酒精等加热试管时,教师可以通过酒精灯所发出的蓝色火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将其燃烧时所发出的蓝色火焰进行讲解。因为酒精的主要成分是乙醇,而乙醇燃烧时就会发出蓝色火焰。这样一来,首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此,之后再进行生动的讲解。这样学生通过直接的观察不但能将理论知识牢记于心中,更能记住实验现象,以便为后续的科学数学学习做铺垫。
(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在小学科学学习中,观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学生从外界得知信息的主要途径。但是小学生的观察意识非常薄弱,所以这就需要老师的帮助,帮助其有意识地培养观察能力。但是观察并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引发思考,这才是真正的观察力。例如,在教学液体混合前后的体积变化时,教师让每位学生动手操作。具体步骤则是分别用烧杯称取100mL的水与酒精。然后让学生将其同时放入另一个大烧杯中进行混合摇匀,随即让每位学生说出有什么现象发生。这时就会发现混合后的体积不是200mL,而是少于200mL。随后教师告知是因为两者的密度不同,所以混合后的体积不是200mL。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后续的科学学习。
(三)培养学会合作习惯
一年级孩子基本没有小组合作经验,所以小组合作前,一定要明确要求、责任到人、公平分配、材料尽量一人一份。虽然有孩子可能不喜欢被分配到的任务,但要让孩子明白他们是一个团队,需要按分配来完成任务,这样可减少小组矛盾的产生。同时这也是培养团队意识的好時机,告诉孩子每项任务、每位成员都是小组合作不可或缺的。团队意识、团队凝聚力可借助小组比赛来培养。平时的课堂评价往往采用小组为单位进行,有时会因为一位孩子的表现好坏表扬或批评整个小组,让孩子有“一荣俱荣,一耻俱耻”的观念,意识到他们是一个整体。当然也会出现孩子不服气,明明自己做得很好却被小组个别人所“拖累”,这时老师要先肯定他的好,同时告诉小组成员需要共同进步,自己进步的同时也需关注小组成员的进步,可适时提醒和帮助能力较弱的同伴。慢慢地,小组合作的效率提高了,优秀孩子的“组织、领导力”也得到了锻炼。
(四)加强学生记录习惯
一人一张记录单,多种形式(画、印、写、图表等)记录自己的想法。刚开始学习科学的孩子多数会因实验操作而忘记记录,教师可单独设置记录时间,再慢慢向边观察边记录过渡,记录尽量在观察实验过程中进行,当孩子急于与教师、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时,教师一定要强调将精彩的发现记录下来。如果孩子不太愿意记录,告知记录的重要性,也可进行记录小比赛,看看谁记录的发现多。记录的要求也是根据学生的内容发展螺旋上升:画→词→句,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考验。老师可以用示范的方式告诉孩子如何进行记录,如对于一个特定的现象,孩子不知道如何记录描述,可进行简短的小讨论,引导孩子选择最简练、最合理的记录方式。
综上,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小学科学教学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郑红波.浅谈小学科学课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J].教师教育论坛,2018(08):91.
关键词 小学科学;学习习惯;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C1,D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2-0144-01
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不是在一朝一夕中养成的,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的不断探索,要立足现实、注重过程、不断努力,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方式,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抓好它,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终生学习的能力。
一、小学科学教学现状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由于中国传统教学方法极为单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但是,这与开设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初衷相背离。这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学生自由学习的权利。因此,这样的教学策略更加不利于科学课程的开展。
(二)没有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随着我国教育方法的不断改革,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政策需要被落实到教学工作中。但是,我们还是能够看见许多学校依然没有将学生摆在教学的首要位置。由于教师硬性要求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使得其产生抵触心理。由于学生的不配合,所以,就使教学工作不能够顺利地开展。
二、小学科学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一)提高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争取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进而引发其主动学习知识的想法。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神奇的科学现象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用酒精等加热试管时,教师可以通过酒精灯所发出的蓝色火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将其燃烧时所发出的蓝色火焰进行讲解。因为酒精的主要成分是乙醇,而乙醇燃烧时就会发出蓝色火焰。这样一来,首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此,之后再进行生动的讲解。这样学生通过直接的观察不但能将理论知识牢记于心中,更能记住实验现象,以便为后续的科学数学学习做铺垫。
(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在小学科学学习中,观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学生从外界得知信息的主要途径。但是小学生的观察意识非常薄弱,所以这就需要老师的帮助,帮助其有意识地培养观察能力。但是观察并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引发思考,这才是真正的观察力。例如,在教学液体混合前后的体积变化时,教师让每位学生动手操作。具体步骤则是分别用烧杯称取100mL的水与酒精。然后让学生将其同时放入另一个大烧杯中进行混合摇匀,随即让每位学生说出有什么现象发生。这时就会发现混合后的体积不是200mL,而是少于200mL。随后教师告知是因为两者的密度不同,所以混合后的体积不是200mL。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后续的科学学习。
(三)培养学会合作习惯
一年级孩子基本没有小组合作经验,所以小组合作前,一定要明确要求、责任到人、公平分配、材料尽量一人一份。虽然有孩子可能不喜欢被分配到的任务,但要让孩子明白他们是一个团队,需要按分配来完成任务,这样可减少小组矛盾的产生。同时这也是培养团队意识的好時机,告诉孩子每项任务、每位成员都是小组合作不可或缺的。团队意识、团队凝聚力可借助小组比赛来培养。平时的课堂评价往往采用小组为单位进行,有时会因为一位孩子的表现好坏表扬或批评整个小组,让孩子有“一荣俱荣,一耻俱耻”的观念,意识到他们是一个整体。当然也会出现孩子不服气,明明自己做得很好却被小组个别人所“拖累”,这时老师要先肯定他的好,同时告诉小组成员需要共同进步,自己进步的同时也需关注小组成员的进步,可适时提醒和帮助能力较弱的同伴。慢慢地,小组合作的效率提高了,优秀孩子的“组织、领导力”也得到了锻炼。
(四)加强学生记录习惯
一人一张记录单,多种形式(画、印、写、图表等)记录自己的想法。刚开始学习科学的孩子多数会因实验操作而忘记记录,教师可单独设置记录时间,再慢慢向边观察边记录过渡,记录尽量在观察实验过程中进行,当孩子急于与教师、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时,教师一定要强调将精彩的发现记录下来。如果孩子不太愿意记录,告知记录的重要性,也可进行记录小比赛,看看谁记录的发现多。记录的要求也是根据学生的内容发展螺旋上升:画→词→句,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考验。老师可以用示范的方式告诉孩子如何进行记录,如对于一个特定的现象,孩子不知道如何记录描述,可进行简短的小讨论,引导孩子选择最简练、最合理的记录方式。
综上,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小学科学教学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郑红波.浅谈小学科学课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J].教师教育论坛,2018(0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