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工匠精神为核心,以德育课为载体,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培养学生正确认知、感悟工匠精神的能力,突出工匠精神的信念教育,提升学生践行工匠精神的积极情感和自觉意识,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立志成为一名对国家、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优秀工匠、杰出工匠,乃至“大国工匠”,进而为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工匠精神 德育课 新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107-02
工匠精神的培育与传承对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壮大中国制造业有着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的转型升级阶段,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中国制造走出去,以及满足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的需要,都离不开企业员工的创新和创造,离不开对工匠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它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对技工院校的发展及学生的全面发展也都有着重要作用。
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上提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中国品牌”离不开“中国工匠”,培养大国工匠是技工院校面临的严峻课题。因此,工匠精神的培育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工匠精神是一种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是一种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工匠精神”的本质即“专业精神、职业态度和人文素养”,与“立德树人”的德育课目标、内容上的契合。技工院校的德育课应该担负起工匠精神培育和传承的时代责任。
一、德育课程体系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把培育工匠精神作为技工院校重点教学内容,贯穿技工教育全过程。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德育课程体系,使其贯穿于德育课教学全过程,进而贯穿技工教育的全过程。技工院校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做事专注,严谨认真,精益求精以及追求极致的精神,培养出更多的大国工匠,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实现“中国品牌”的创新,而且还要着力将学生培养成热爱祖国、爱岗敬业、有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合格公民。
二、工匠精神融入德育课新课程体系
技工院校德育课程体系主要由三门主干必修课构成,道德法律与人生、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就开设公共必修的德育课,这是工匠精神培育的最佳时期。德育课的开设具有连贯性,而且每门德育课的教学内容中都可以融入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的培育有效地融入德育课程体系必然有助于提高德育课的时效性,对德育课育人目标的完成起到了有效的助力作用。
1.工匠精神培育与《道德法律与人生》课堂教学内容的融合
工匠精神与这门课程的融合点主要是“道德”部分及“规则意识”的认识和培养。通过观看央视播出的《大国工匠》视频,让学生真实感受工匠精神,让学生明白,平凡永远是人生的常态。但平凡能孕育伟大,只要抱定“用心做事”的人生原则,有恪尽职守的意识、热情服务的态度、严于律己的精神,在本职工作中时刻发扬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工匠精神,就一定也能像大国工匠们那样在平凡岗位上演绎精彩的人生!
2.工匠精神培育与《经济政治与社会》课堂教学内容的融合
工匠精神与这门课程的融合点主要是企业及其经营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以及公民意识、责任的培养。企业的发展要想长盛不衰,以及中国制造走出国门,实现“一带一路”战略,都必须要有工匠精神!作为GDP全球第二的制造业大国的中国,并没有多少百年企业。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工匠精神没有能够得到有效传承。此外,通过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履行公民义务,重在奉献社会,进而培养学生将个人的工匠之梦融于中国梦的职业理想和家国情怀之中。
3.工匠精神培育与《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堂教学内容的融合
工匠精神与这门课程的融合点主要是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及信念、理想教育。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不仅是工匠精神的内涵,也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的要求。课堂教学中,主要引導学生如何具体规划自己的职业人生,职业理想是引领,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是约束,而工匠精神的耐心、专注、锲而不舍,一生只做一件事的理念将贯穿学生一生。
工匠精神内涵的几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融通的,共同构成了工匠精神的内核。将其内容融入德育课新课程体系中,通过连续的德育课,不断加强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须将工匠精神与德育课内容融合部分作为重点线索,突出工匠精神的信念教育,将相关案例串联起来,指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深入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通过设问、悬疑、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以例入理,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并感受大国工匠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及精神,感受社会对大国工匠的尊重与崇尚,通过内心体验达成精神层面的认同,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应付作业变为主动思考,努力探索与升华自身的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匠精神读本[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6.
[2]臧志军.两种“工匠精神”[J].职教通讯,2015(28)。
[3]杨生文.大国工匠精神是什么?[J].职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杂志,2016-03-22.
[4]聂峥.这个职业全国缺口近1000万,中央明确提高待遇[J].人民日报,2017-03-19.
[5]李宏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问题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
【关键词】工匠精神 德育课 新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107-02
工匠精神的培育与传承对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壮大中国制造业有着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的转型升级阶段,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中国制造走出去,以及满足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的需要,都离不开企业员工的创新和创造,离不开对工匠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它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对技工院校的发展及学生的全面发展也都有着重要作用。
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上提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中国品牌”离不开“中国工匠”,培养大国工匠是技工院校面临的严峻课题。因此,工匠精神的培育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工匠精神是一种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是一种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工匠精神”的本质即“专业精神、职业态度和人文素养”,与“立德树人”的德育课目标、内容上的契合。技工院校的德育课应该担负起工匠精神培育和传承的时代责任。
一、德育课程体系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把培育工匠精神作为技工院校重点教学内容,贯穿技工教育全过程。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德育课程体系,使其贯穿于德育课教学全过程,进而贯穿技工教育的全过程。技工院校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做事专注,严谨认真,精益求精以及追求极致的精神,培养出更多的大国工匠,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实现“中国品牌”的创新,而且还要着力将学生培养成热爱祖国、爱岗敬业、有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合格公民。
二、工匠精神融入德育课新课程体系
技工院校德育课程体系主要由三门主干必修课构成,道德法律与人生、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就开设公共必修的德育课,这是工匠精神培育的最佳时期。德育课的开设具有连贯性,而且每门德育课的教学内容中都可以融入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的培育有效地融入德育课程体系必然有助于提高德育课的时效性,对德育课育人目标的完成起到了有效的助力作用。
1.工匠精神培育与《道德法律与人生》课堂教学内容的融合
工匠精神与这门课程的融合点主要是“道德”部分及“规则意识”的认识和培养。通过观看央视播出的《大国工匠》视频,让学生真实感受工匠精神,让学生明白,平凡永远是人生的常态。但平凡能孕育伟大,只要抱定“用心做事”的人生原则,有恪尽职守的意识、热情服务的态度、严于律己的精神,在本职工作中时刻发扬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工匠精神,就一定也能像大国工匠们那样在平凡岗位上演绎精彩的人生!
2.工匠精神培育与《经济政治与社会》课堂教学内容的融合
工匠精神与这门课程的融合点主要是企业及其经营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以及公民意识、责任的培养。企业的发展要想长盛不衰,以及中国制造走出国门,实现“一带一路”战略,都必须要有工匠精神!作为GDP全球第二的制造业大国的中国,并没有多少百年企业。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工匠精神没有能够得到有效传承。此外,通过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履行公民义务,重在奉献社会,进而培养学生将个人的工匠之梦融于中国梦的职业理想和家国情怀之中。
3.工匠精神培育与《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堂教学内容的融合
工匠精神与这门课程的融合点主要是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及信念、理想教育。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不仅是工匠精神的内涵,也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的要求。课堂教学中,主要引導学生如何具体规划自己的职业人生,职业理想是引领,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是约束,而工匠精神的耐心、专注、锲而不舍,一生只做一件事的理念将贯穿学生一生。
工匠精神内涵的几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融通的,共同构成了工匠精神的内核。将其内容融入德育课新课程体系中,通过连续的德育课,不断加强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须将工匠精神与德育课内容融合部分作为重点线索,突出工匠精神的信念教育,将相关案例串联起来,指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深入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通过设问、悬疑、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以例入理,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并感受大国工匠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及精神,感受社会对大国工匠的尊重与崇尚,通过内心体验达成精神层面的认同,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应付作业变为主动思考,努力探索与升华自身的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匠精神读本[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6.
[2]臧志军.两种“工匠精神”[J].职教通讯,2015(28)。
[3]杨生文.大国工匠精神是什么?[J].职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杂志,2016-03-22.
[4]聂峥.这个职业全国缺口近1000万,中央明确提高待遇[J].人民日报,2017-03-19.
[5]李宏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问题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