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解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师生共同参与质疑,善于运用曲问式质疑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质疑解难能力,从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真正完成语文课堂教学的任务。
【关键词】创设氛围;方法;质疑;曲问式质疑
质疑解难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反馈教学的效果,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正如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让学生学会设疑,学会提问,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起来。在课堂上,我们往往发现学生对老师的提问似乎都懂了,可是让学生自己针对课文提问时,往往面面相觑。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是学生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不会设疑,就谈不上参与学习了。所以,教师一定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在课堂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直以来存在这样的弊端:老师针对课文主要内容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学生思考解答或是老师点拔解答。这种施教方式,看似完成了教学任务,然而学生的质疑能力、创新思维却没有得到培养。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可见,让学生设疑,学会提问应是广大教师孜孜追求的一种目标。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怎样引导学生抓疑难点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1 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营造宽松的质疑环境。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营造宽松的质疑环境,使学生得到和谐的发展呢?
1.1 师生关系的和谐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感情是教学的催化剂,教师应注重用各种形式与学生联络感情,共同创设和谐、协调、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要较好地协调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就必须灵活地处理好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放下架子,以“先知先觉的朋友”的身份出现,变权威型的师生关系为伙伴型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把自己的各种感受、疑问带到课堂上来。
1.2 学生与学生关系的和谐
学习主要是学生个体的事,教师要在引导每个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加强他们互相之间的合作,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在学习中增进友情。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习了交往,学习了互助,感受同学间的友情,形成一种温馨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回答问题遇到困难乐于请别的同学帮助;分小组讨论,学生也乐于在辩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1.3 师生与教材的和谐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做到师生与教材的真正和谐,这就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讲什么,怎样讲,皆心中有数。授课时,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氛围,使课堂气氛与情调和谐起来,形成一个特定的富于感情色彩的教学氛围。这样,能够吸引学生,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并在兴趣盎然的氛围中钻研学问,获取知识,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2 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我们可根据学生的特点指导质疑,作为初中生,应以篇的认识为重点进行质疑。
2.1 引导学生从“题目”质疑
俗话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凝练和概括。经常引导学生推敲标题,针对标题质疑,有利于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能力。如教学八年级上册《生物入侵者》一文,什么是生物入侵者?为什么会有生物入侵者?生物入侵会带来怎样的灾难?我们怎样抵御生物入侵?学生针对题目质疑出这些问题,他们必然会带着这些问题去认真阅读 课文,认真思考、解答。这样,学生很容易地把握课文的中心和结构,效果自然是好的。
2.2 引导学生从“重点词句”质疑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而在精读课文时,则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质疑,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开头一句“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为什么不能忘记?为什么要在“不能忘记”前加上“最”?怎样的背影?文中几次写到“我”的眼泪,我为什么会流泪?这样引导学生抓住本文与中心相关的词句进行质疑,学生理解课文主题就不会有困难了。
2.3 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质疑
我们的学生很少有对所学的内容向老师质疑的。难道他们真的没有疑问吗?我想肯定不是,茫茫书海,知识无穷,怎会无疑可问呢?中国历来讲究师道尊严,教师享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即使有“疑”,可能也被吓到九霄云外去了。学生崇拜书本和老师,常常认为书上写的,老师说的一定正确。我们应积极鼓励和培养学生敢于怀疑,对已学完的课文,学生的认识不可能千篇一律,他们会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对其“结果”有疑问之处,我们应该鼓励他们把疑问说出来。如教学八年级上册《中国石拱桥》一课,课文介绍了我国建造石拱桥的悠久历史,石拱桥文化的辉煌灿烂。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疑问:我们的祖先在一千多年就建造了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代表的大量石拱桥,这说明我国古代的建桥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什么地位?我们祖先建造于一千多年前的大量的石拱桥,历经战乱和灾害,至今仍能正常使用,这说明了什么?在没有起重机的八百多年前,建造漳州江东桥时,200多吨重的石梁是如何安装上去的?这个谜有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质疑这些谜团,学生的思维便会随着问题的激辩闪耀着智慧的火花。
2.4 引导学生从看似无疑处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意义往往体现在一些细节中,表面上没有可疑之处,学生也难于发现。此时,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去质疑,从而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意义。如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邻人孀妻有遗男,跳往助之。”一句,表面上看,学生没有什么质疑的地方。教师可引导学生:“跳”是小孩好玩吗?遗男的跳往助之说明了什么?学生经过思考进一步明确:愚公的移山是正确的,是经过深思熟虑才行动的,不但得到了家人的支持,还得到了邻居小孩的支持。通过这样引导学生从看似无疑处质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 师生共同参与质疑
很多时候,学生的质疑大多停留在浅显的问题上。这时教师在教学中还要进行补充式的设疑,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如学习《桃花源记》一文时,可以设疑:文中“遂与外人间隔”,“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两句里的“外人”所指是否相同呢?课文对“外人”的注释是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但经过学生的思考、分析讨论,联系上下文可知第二个“外人”指世外之人,是从渔人的角度说的,与上文所指不同。在阅读中产生疑问,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虽然学生调控自我阅读行为的能力较差,但是如果有了明确的提示,学生就可以按提示去质疑解难了。这样,既避免了学生提不出问题,又防止了学生提问题过于肤浅和杂乱无章的现象发生。
4 善于运用曲问式质疑,激发、保持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究兴趣。
完全循着课文的情节进行提问,从某种角度说,这是“直问”。如果教师提出一些学生意想不到的问题或“节外生枝”的问题,问在此而意在彼,这便是“曲问式提问”了。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说得好:“所谓曲问,是运用迂回战术变换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侧翼寻找思维的切入口。”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曲问式质疑的方式对课文的重难点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保持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究兴趣,从而保证课堂教学收到实效。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问难是点燃思维的火花,是创造的种子,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学生的质疑给予鼓励、表扬、肯定。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的是问号。”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今天,实施开放性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疑能力,最大限度的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无疑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创设氛围;方法;质疑;曲问式质疑
质疑解难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反馈教学的效果,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正如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让学生学会设疑,学会提问,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起来。在课堂上,我们往往发现学生对老师的提问似乎都懂了,可是让学生自己针对课文提问时,往往面面相觑。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是学生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不会设疑,就谈不上参与学习了。所以,教师一定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在课堂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直以来存在这样的弊端:老师针对课文主要内容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学生思考解答或是老师点拔解答。这种施教方式,看似完成了教学任务,然而学生的质疑能力、创新思维却没有得到培养。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可见,让学生设疑,学会提问应是广大教师孜孜追求的一种目标。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怎样引导学生抓疑难点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1 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营造宽松的质疑环境。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营造宽松的质疑环境,使学生得到和谐的发展呢?
1.1 师生关系的和谐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感情是教学的催化剂,教师应注重用各种形式与学生联络感情,共同创设和谐、协调、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要较好地协调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就必须灵活地处理好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放下架子,以“先知先觉的朋友”的身份出现,变权威型的师生关系为伙伴型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把自己的各种感受、疑问带到课堂上来。
1.2 学生与学生关系的和谐
学习主要是学生个体的事,教师要在引导每个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加强他们互相之间的合作,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在学习中增进友情。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习了交往,学习了互助,感受同学间的友情,形成一种温馨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回答问题遇到困难乐于请别的同学帮助;分小组讨论,学生也乐于在辩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1.3 师生与教材的和谐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做到师生与教材的真正和谐,这就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讲什么,怎样讲,皆心中有数。授课时,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氛围,使课堂气氛与情调和谐起来,形成一个特定的富于感情色彩的教学氛围。这样,能够吸引学生,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并在兴趣盎然的氛围中钻研学问,获取知识,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2 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我们可根据学生的特点指导质疑,作为初中生,应以篇的认识为重点进行质疑。
2.1 引导学生从“题目”质疑
俗话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凝练和概括。经常引导学生推敲标题,针对标题质疑,有利于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能力。如教学八年级上册《生物入侵者》一文,什么是生物入侵者?为什么会有生物入侵者?生物入侵会带来怎样的灾难?我们怎样抵御生物入侵?学生针对题目质疑出这些问题,他们必然会带着这些问题去认真阅读 课文,认真思考、解答。这样,学生很容易地把握课文的中心和结构,效果自然是好的。
2.2 引导学生从“重点词句”质疑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而在精读课文时,则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质疑,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开头一句“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为什么不能忘记?为什么要在“不能忘记”前加上“最”?怎样的背影?文中几次写到“我”的眼泪,我为什么会流泪?这样引导学生抓住本文与中心相关的词句进行质疑,学生理解课文主题就不会有困难了。
2.3 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质疑
我们的学生很少有对所学的内容向老师质疑的。难道他们真的没有疑问吗?我想肯定不是,茫茫书海,知识无穷,怎会无疑可问呢?中国历来讲究师道尊严,教师享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即使有“疑”,可能也被吓到九霄云外去了。学生崇拜书本和老师,常常认为书上写的,老师说的一定正确。我们应积极鼓励和培养学生敢于怀疑,对已学完的课文,学生的认识不可能千篇一律,他们会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对其“结果”有疑问之处,我们应该鼓励他们把疑问说出来。如教学八年级上册《中国石拱桥》一课,课文介绍了我国建造石拱桥的悠久历史,石拱桥文化的辉煌灿烂。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疑问:我们的祖先在一千多年就建造了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代表的大量石拱桥,这说明我国古代的建桥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什么地位?我们祖先建造于一千多年前的大量的石拱桥,历经战乱和灾害,至今仍能正常使用,这说明了什么?在没有起重机的八百多年前,建造漳州江东桥时,200多吨重的石梁是如何安装上去的?这个谜有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质疑这些谜团,学生的思维便会随着问题的激辩闪耀着智慧的火花。
2.4 引导学生从看似无疑处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意义往往体现在一些细节中,表面上没有可疑之处,学生也难于发现。此时,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去质疑,从而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意义。如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邻人孀妻有遗男,跳往助之。”一句,表面上看,学生没有什么质疑的地方。教师可引导学生:“跳”是小孩好玩吗?遗男的跳往助之说明了什么?学生经过思考进一步明确:愚公的移山是正确的,是经过深思熟虑才行动的,不但得到了家人的支持,还得到了邻居小孩的支持。通过这样引导学生从看似无疑处质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 师生共同参与质疑
很多时候,学生的质疑大多停留在浅显的问题上。这时教师在教学中还要进行补充式的设疑,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如学习《桃花源记》一文时,可以设疑:文中“遂与外人间隔”,“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两句里的“外人”所指是否相同呢?课文对“外人”的注释是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但经过学生的思考、分析讨论,联系上下文可知第二个“外人”指世外之人,是从渔人的角度说的,与上文所指不同。在阅读中产生疑问,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虽然学生调控自我阅读行为的能力较差,但是如果有了明确的提示,学生就可以按提示去质疑解难了。这样,既避免了学生提不出问题,又防止了学生提问题过于肤浅和杂乱无章的现象发生。
4 善于运用曲问式质疑,激发、保持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究兴趣。
完全循着课文的情节进行提问,从某种角度说,这是“直问”。如果教师提出一些学生意想不到的问题或“节外生枝”的问题,问在此而意在彼,这便是“曲问式提问”了。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说得好:“所谓曲问,是运用迂回战术变换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侧翼寻找思维的切入口。”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曲问式质疑的方式对课文的重难点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保持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究兴趣,从而保证课堂教学收到实效。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问难是点燃思维的火花,是创造的种子,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学生的质疑给予鼓励、表扬、肯定。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的是问号。”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今天,实施开放性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疑能力,最大限度的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无疑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