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里提到的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望,是读者阅读之前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反映读者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构成一种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
我们教师为上好一堂课,都十分重视在课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却忽略了他们在预习课文后是否还具有强烈的“阅读期待”。学生喜欢情节、喜欢形象,一旦知道了课文的大概内容之后,“明读期待”就满足了。这时,老师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对进一步的学习就会失去兴趣。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初读后产生新的期待呢?
一、在“自主”中享受阅读的快乐,产生“期待取向”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理解力、判断力、自控力,相信学生的智慧、潜能、才情,宁可高看学生一眼,不能低估学生一分。因此,教师要摆正自己的角色定位。通过提供阅读目标的选择,倡导阅读方式的选择,引发思想情感的选择,允许合作伙伴的选择等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像蜜蜂一样自由自在地采集“花蜜”。只有在这样一个自主、宽松的环境里,学生才会产生新的“期待取向”。
如教学《我是苹果》第四小节时,我留给了学生很大的阅读空间。当他们读了课文的第四小节后,他们的眼神迷茫了,教室里一片寂静。我知道他们的脑中出现了许多疑问,可我并没有因为要赶时间而叫学生们听我解说,而是让他们质疑,把脑子里的问题一个个呈现在大家面前。有的问:“‘我是太阳和大地的女儿’是什么意思?”有的则提出:“文中‘希望的种子’和‘热情的火’指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说?”……见他们能毫无顾忌地把疑问一个个提出来,我心里非常高兴。于是,我组织他们观看有关苹果生长的录像。看完后,许多孩子就迫不及待地举手,要发言。有的说:“看了录像后,我知道了太阳为苹果提供了阳光,大地给了它生长的空间,是它们培育了苹果。所以说‘我是太阳和大地地女儿’。”“‘希望的种子’都指苹果。因为在第二段里告诉我们,苹果给沙漠的行者、远航的海员、失去信念的病人带去了希望,所以说它是‘希望的种子’”……实践证明, 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想象、联系生活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他们对这种自主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期待感”并没有因为对内容有了了解而被磨灭,反而进一步被激发。
二、在“情景”中感悟阅读的神奇,调整“期待视野”
由于阅读视野的不同,阅读的质量也就不同。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孩子看到书本觉得非常有意思,一节课中可以学到很多的知识;而另一个孩子却只是专注书上的画面或做小动作,一点精神也没有。一个人阅读期待视野的拓宽是实现有效阅读的前提。在阅读期待中,满足好奇性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心理取向,一成不变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生烦生厌,教学程序、教学方法的陌生化,会使学生不断产生一种新的期待心理。而学生的阅读期待,很大程度上决定阅读是否深入。因此,教师要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景,构建一个个引力强劲的磁场,在创设情境开启学生阅读期待的过程中,让他们在感受妙趣横生的阅读的同时,扩大期待的视野。
创设情景的手段很多,如教学媒体、操作演示、语言描述、音乐渲染、角色模拟等不一而足,教师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运用,以促进学生产生更深的期待。如在《我是苹果》一课中,我制作了一个漂亮的苹果头饰,让学生把自己当成苹果,通过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用、由来来推销“自己”。这一角色模拟的情景,立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进行介绍前,我先问学生:“要想让大家都了解‘你’,喜欢‘你’,‘你’应该先做什么呢?”学生立刻了解到要先将课文读熟,记住课文里的内容。为了更好地完成角色的扮演,学生的“阅读期待”产生了。他们的“期待视野”由一开始的期待了解苹果,变成通过阅读让自己来介绍苹果,将课文中语言内化为己有,变成了期待通过阅读获得语言再创造的“灵感”,使期待视野得到了开阔。
三、在“创新”中领略阅读的魅力,提升“期待品味”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由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常常通过巧设悬念来激发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探究的热望和创造,以教材为例子,一篇带读一篇或多篇,通过联系、比较,形成多纬度的阅读视角,培养学生用功学语文的精神和把思考带进阅读的习惯,提升学生阅读期待的品味。
如教学《我是苹果》时,就留给了学生很大的阅读空间。当他们了解了这首儿童诗的写作方式后,我让他们模仿课文的二、四两个小节,来介绍一下自己喜爱的水果或其他的事物。第一个学生站起来介绍西红柿,说:“我是西红柿,我是一只小小的,红彤彤的西红柿。我的美丽,人们看在眼里,我的酸甜,流进人们心窝。我给人们增添营养,我给远行的旅客们充饥、解渴。我使没有活力的人恢复活力,我使肥大的人,迅速减肥。我是西红柿,我是一只小小的,红彤彤的西红柿。我是高空和大地的女儿,我是嫩叶和鲜花合奏的歌。我是可以摘来的太阳,我是可以拾得的金钱。我是辛勤的汗水和冷冻的冰块,我是无限的生机和热情的火。我是西红柿,我是一只小小的,红彤彤的西红柿。”学生听他一介绍,兴趣都上来了:“我是树,我是一棵苍劲有力的树。我的凉爽,流进人们的心中。我的美丽,放在人们眼里。我给迷路的人指点方向,我给无家可归的人遮风挡雨。我使缺少氧气的地方焕然一新,我使健康的人快乐的生活。我是树,我是一棵苍劲有力的树。我是大自然的儿女,我是种子和叶子合唱的歌。我是可以买来的花儿,我是可以捉到的空气。我是欢乐的朋友和友谊的伙伴。我是跳跃的希望和热情的火。我是树,我是一棵苍劲有力的树。”“我是太阳,我是一个红艳艳的太阳。我的光芒洒遍大地,我的热作用于人们。我给花草树木送去阳光,我给人们送去无尽的温暖。我是太阳,我是一个红艳艳的太阳。我是可以感觉到的温暖,我是可以看到的火和光。我是跳跃的希望和热情的火,我是大地和人们的父亲。我是太阳,我是一个红艳艳的太阳。”“我是大地,我是广阔无垠的大地。我无私地为人们做奉献,我抚育花草树木成长。我让农民在我身上耕种,我更让农民享受的喜悦。这一切为了谁?为了人们啊!我是大地,我是广阔无垠的、伟大的大地。”……见他们兴致这么高,我就组织他们拿出笔来,把喜爱的事物写成一首儿童诗,就这样班级里普普通通的学生顿时都成为出口成章的“小诗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教师要创造地处理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生活经验,注意与学会的实际联系起来,吸收时代信息,收集信息资料,挖掘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丰富生动富有思维价值,更要使学生在无意识中,产生为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而阅读,为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而阅读的意识。
四、在“实践”中体验阅读的独具匠心,拓宽“期待空间”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如果忽视了对语文课外实践性作业的开展,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生活这个源头,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也就成了单纯的继承,远离了创新和发展。因此,学生的“阅读期待”也不应该只锁定在课堂和教材,而应拓宽其空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教材延伸到课外读物。在阅读教学中,不管是课内的观察实践、表演实践、图画实践等,还是课外的演讲、编报、搜集资料等,都是为语文服务的一种手段,都能为“阅读期待”创造更大空间的渠道。
如,在教学《爸爸的咳嗽》一课后,我安排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污染源,学生通过调查,了解到我们生活的周围存在着哪些环境问题,它给人们带来哪些危害,主要原因是什么。这样使学生明白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情感。而且能使教材内容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社会实践融合起来,使课堂教学具有生命的活动。
我们教师为上好一堂课,都十分重视在课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却忽略了他们在预习课文后是否还具有强烈的“阅读期待”。学生喜欢情节、喜欢形象,一旦知道了课文的大概内容之后,“明读期待”就满足了。这时,老师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对进一步的学习就会失去兴趣。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初读后产生新的期待呢?
一、在“自主”中享受阅读的快乐,产生“期待取向”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理解力、判断力、自控力,相信学生的智慧、潜能、才情,宁可高看学生一眼,不能低估学生一分。因此,教师要摆正自己的角色定位。通过提供阅读目标的选择,倡导阅读方式的选择,引发思想情感的选择,允许合作伙伴的选择等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像蜜蜂一样自由自在地采集“花蜜”。只有在这样一个自主、宽松的环境里,学生才会产生新的“期待取向”。
如教学《我是苹果》第四小节时,我留给了学生很大的阅读空间。当他们读了课文的第四小节后,他们的眼神迷茫了,教室里一片寂静。我知道他们的脑中出现了许多疑问,可我并没有因为要赶时间而叫学生们听我解说,而是让他们质疑,把脑子里的问题一个个呈现在大家面前。有的问:“‘我是太阳和大地的女儿’是什么意思?”有的则提出:“文中‘希望的种子’和‘热情的火’指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说?”……见他们能毫无顾忌地把疑问一个个提出来,我心里非常高兴。于是,我组织他们观看有关苹果生长的录像。看完后,许多孩子就迫不及待地举手,要发言。有的说:“看了录像后,我知道了太阳为苹果提供了阳光,大地给了它生长的空间,是它们培育了苹果。所以说‘我是太阳和大地地女儿’。”“‘希望的种子’都指苹果。因为在第二段里告诉我们,苹果给沙漠的行者、远航的海员、失去信念的病人带去了希望,所以说它是‘希望的种子’”……实践证明, 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想象、联系生活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他们对这种自主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期待感”并没有因为对内容有了了解而被磨灭,反而进一步被激发。
二、在“情景”中感悟阅读的神奇,调整“期待视野”
由于阅读视野的不同,阅读的质量也就不同。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孩子看到书本觉得非常有意思,一节课中可以学到很多的知识;而另一个孩子却只是专注书上的画面或做小动作,一点精神也没有。一个人阅读期待视野的拓宽是实现有效阅读的前提。在阅读期待中,满足好奇性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心理取向,一成不变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生烦生厌,教学程序、教学方法的陌生化,会使学生不断产生一种新的期待心理。而学生的阅读期待,很大程度上决定阅读是否深入。因此,教师要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景,构建一个个引力强劲的磁场,在创设情境开启学生阅读期待的过程中,让他们在感受妙趣横生的阅读的同时,扩大期待的视野。
创设情景的手段很多,如教学媒体、操作演示、语言描述、音乐渲染、角色模拟等不一而足,教师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运用,以促进学生产生更深的期待。如在《我是苹果》一课中,我制作了一个漂亮的苹果头饰,让学生把自己当成苹果,通过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用、由来来推销“自己”。这一角色模拟的情景,立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进行介绍前,我先问学生:“要想让大家都了解‘你’,喜欢‘你’,‘你’应该先做什么呢?”学生立刻了解到要先将课文读熟,记住课文里的内容。为了更好地完成角色的扮演,学生的“阅读期待”产生了。他们的“期待视野”由一开始的期待了解苹果,变成通过阅读让自己来介绍苹果,将课文中语言内化为己有,变成了期待通过阅读获得语言再创造的“灵感”,使期待视野得到了开阔。
三、在“创新”中领略阅读的魅力,提升“期待品味”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由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常常通过巧设悬念来激发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探究的热望和创造,以教材为例子,一篇带读一篇或多篇,通过联系、比较,形成多纬度的阅读视角,培养学生用功学语文的精神和把思考带进阅读的习惯,提升学生阅读期待的品味。
如教学《我是苹果》时,就留给了学生很大的阅读空间。当他们了解了这首儿童诗的写作方式后,我让他们模仿课文的二、四两个小节,来介绍一下自己喜爱的水果或其他的事物。第一个学生站起来介绍西红柿,说:“我是西红柿,我是一只小小的,红彤彤的西红柿。我的美丽,人们看在眼里,我的酸甜,流进人们心窝。我给人们增添营养,我给远行的旅客们充饥、解渴。我使没有活力的人恢复活力,我使肥大的人,迅速减肥。我是西红柿,我是一只小小的,红彤彤的西红柿。我是高空和大地的女儿,我是嫩叶和鲜花合奏的歌。我是可以摘来的太阳,我是可以拾得的金钱。我是辛勤的汗水和冷冻的冰块,我是无限的生机和热情的火。我是西红柿,我是一只小小的,红彤彤的西红柿。”学生听他一介绍,兴趣都上来了:“我是树,我是一棵苍劲有力的树。我的凉爽,流进人们的心中。我的美丽,放在人们眼里。我给迷路的人指点方向,我给无家可归的人遮风挡雨。我使缺少氧气的地方焕然一新,我使健康的人快乐的生活。我是树,我是一棵苍劲有力的树。我是大自然的儿女,我是种子和叶子合唱的歌。我是可以买来的花儿,我是可以捉到的空气。我是欢乐的朋友和友谊的伙伴。我是跳跃的希望和热情的火。我是树,我是一棵苍劲有力的树。”“我是太阳,我是一个红艳艳的太阳。我的光芒洒遍大地,我的热作用于人们。我给花草树木送去阳光,我给人们送去无尽的温暖。我是太阳,我是一个红艳艳的太阳。我是可以感觉到的温暖,我是可以看到的火和光。我是跳跃的希望和热情的火,我是大地和人们的父亲。我是太阳,我是一个红艳艳的太阳。”“我是大地,我是广阔无垠的大地。我无私地为人们做奉献,我抚育花草树木成长。我让农民在我身上耕种,我更让农民享受的喜悦。这一切为了谁?为了人们啊!我是大地,我是广阔无垠的、伟大的大地。”……见他们兴致这么高,我就组织他们拿出笔来,把喜爱的事物写成一首儿童诗,就这样班级里普普通通的学生顿时都成为出口成章的“小诗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教师要创造地处理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生活经验,注意与学会的实际联系起来,吸收时代信息,收集信息资料,挖掘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丰富生动富有思维价值,更要使学生在无意识中,产生为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而阅读,为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而阅读的意识。
四、在“实践”中体验阅读的独具匠心,拓宽“期待空间”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如果忽视了对语文课外实践性作业的开展,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生活这个源头,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也就成了单纯的继承,远离了创新和发展。因此,学生的“阅读期待”也不应该只锁定在课堂和教材,而应拓宽其空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教材延伸到课外读物。在阅读教学中,不管是课内的观察实践、表演实践、图画实践等,还是课外的演讲、编报、搜集资料等,都是为语文服务的一种手段,都能为“阅读期待”创造更大空间的渠道。
如,在教学《爸爸的咳嗽》一课后,我安排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污染源,学生通过调查,了解到我们生活的周围存在着哪些环境问题,它给人们带来哪些危害,主要原因是什么。这样使学生明白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情感。而且能使教材内容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社会实践融合起来,使课堂教学具有生命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