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课堂活力的源泉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960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里提到的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望,是读者阅读之前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反映读者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构成一种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
  我们教师为上好一堂课,都十分重视在课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却忽略了他们在预习课文后是否还具有强烈的“阅读期待”。学生喜欢情节、喜欢形象,一旦知道了课文的大概内容之后,“明读期待”就满足了。这时,老师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对进一步的学习就会失去兴趣。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初读后产生新的期待呢?
  
  一、在“自主”中享受阅读的快乐,产生“期待取向”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理解力、判断力、自控力,相信学生的智慧、潜能、才情,宁可高看学生一眼,不能低估学生一分。因此,教师要摆正自己的角色定位。通过提供阅读目标的选择,倡导阅读方式的选择,引发思想情感的选择,允许合作伙伴的选择等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像蜜蜂一样自由自在地采集“花蜜”。只有在这样一个自主、宽松的环境里,学生才会产生新的“期待取向”。
  如教学《我是苹果》第四小节时,我留给了学生很大的阅读空间。当他们读了课文的第四小节后,他们的眼神迷茫了,教室里一片寂静。我知道他们的脑中出现了许多疑问,可我并没有因为要赶时间而叫学生们听我解说,而是让他们质疑,把脑子里的问题一个个呈现在大家面前。有的问:“‘我是太阳和大地的女儿’是什么意思?”有的则提出:“文中‘希望的种子’和‘热情的火’指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说?”……见他们能毫无顾忌地把疑问一个个提出来,我心里非常高兴。于是,我组织他们观看有关苹果生长的录像。看完后,许多孩子就迫不及待地举手,要发言。有的说:“看了录像后,我知道了太阳为苹果提供了阳光,大地给了它生长的空间,是它们培育了苹果。所以说‘我是太阳和大地地女儿’。”“‘希望的种子’都指苹果。因为在第二段里告诉我们,苹果给沙漠的行者、远航的海员、失去信念的病人带去了希望,所以说它是‘希望的种子’”……实践证明, 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想象、联系生活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他们对这种自主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期待感”并没有因为对内容有了了解而被磨灭,反而进一步被激发。
  
  二、在“情景”中感悟阅读的神奇,调整“期待视野”
  
  由于阅读视野的不同,阅读的质量也就不同。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孩子看到书本觉得非常有意思,一节课中可以学到很多的知识;而另一个孩子却只是专注书上的画面或做小动作,一点精神也没有。一个人阅读期待视野的拓宽是实现有效阅读的前提。在阅读期待中,满足好奇性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心理取向,一成不变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生烦生厌,教学程序、教学方法的陌生化,会使学生不断产生一种新的期待心理。而学生的阅读期待,很大程度上决定阅读是否深入。因此,教师要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景,构建一个个引力强劲的磁场,在创设情境开启学生阅读期待的过程中,让他们在感受妙趣横生的阅读的同时,扩大期待的视野。
  创设情景的手段很多,如教学媒体、操作演示、语言描述、音乐渲染、角色模拟等不一而足,教师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运用,以促进学生产生更深的期待。如在《我是苹果》一课中,我制作了一个漂亮的苹果头饰,让学生把自己当成苹果,通过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用、由来来推销“自己”。这一角色模拟的情景,立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进行介绍前,我先问学生:“要想让大家都了解‘你’,喜欢‘你’,‘你’应该先做什么呢?”学生立刻了解到要先将课文读熟,记住课文里的内容。为了更好地完成角色的扮演,学生的“阅读期待”产生了。他们的“期待视野”由一开始的期待了解苹果,变成通过阅读让自己来介绍苹果,将课文中语言内化为己有,变成了期待通过阅读获得语言再创造的“灵感”,使期待视野得到了开阔。
  
  三、在“创新”中领略阅读的魅力,提升“期待品味”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由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常常通过巧设悬念来激发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探究的热望和创造,以教材为例子,一篇带读一篇或多篇,通过联系、比较,形成多纬度的阅读视角,培养学生用功学语文的精神和把思考带进阅读的习惯,提升学生阅读期待的品味。
  如教学《我是苹果》时,就留给了学生很大的阅读空间。当他们了解了这首儿童诗的写作方式后,我让他们模仿课文的二、四两个小节,来介绍一下自己喜爱的水果或其他的事物。第一个学生站起来介绍西红柿,说:“我是西红柿,我是一只小小的,红彤彤的西红柿。我的美丽,人们看在眼里,我的酸甜,流进人们心窝。我给人们增添营养,我给远行的旅客们充饥、解渴。我使没有活力的人恢复活力,我使肥大的人,迅速减肥。我是西红柿,我是一只小小的,红彤彤的西红柿。我是高空和大地的女儿,我是嫩叶和鲜花合奏的歌。我是可以摘来的太阳,我是可以拾得的金钱。我是辛勤的汗水和冷冻的冰块,我是无限的生机和热情的火。我是西红柿,我是一只小小的,红彤彤的西红柿。”学生听他一介绍,兴趣都上来了:“我是树,我是一棵苍劲有力的树。我的凉爽,流进人们的心中。我的美丽,放在人们眼里。我给迷路的人指点方向,我给无家可归的人遮风挡雨。我使缺少氧气的地方焕然一新,我使健康的人快乐的生活。我是树,我是一棵苍劲有力的树。我是大自然的儿女,我是种子和叶子合唱的歌。我是可以买来的花儿,我是可以捉到的空气。我是欢乐的朋友和友谊的伙伴。我是跳跃的希望和热情的火。我是树,我是一棵苍劲有力的树。”“我是太阳,我是一个红艳艳的太阳。我的光芒洒遍大地,我的热作用于人们。我给花草树木送去阳光,我给人们送去无尽的温暖。我是太阳,我是一个红艳艳的太阳。我是可以感觉到的温暖,我是可以看到的火和光。我是跳跃的希望和热情的火,我是大地和人们的父亲。我是太阳,我是一个红艳艳的太阳。”“我是大地,我是广阔无垠的大地。我无私地为人们做奉献,我抚育花草树木成长。我让农民在我身上耕种,我更让农民享受的喜悦。这一切为了谁?为了人们啊!我是大地,我是广阔无垠的、伟大的大地。”……见他们兴致这么高,我就组织他们拿出笔来,把喜爱的事物写成一首儿童诗,就这样班级里普普通通的学生顿时都成为出口成章的“小诗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教师要创造地处理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生活经验,注意与学会的实际联系起来,吸收时代信息,收集信息资料,挖掘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丰富生动富有思维价值,更要使学生在无意识中,产生为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而阅读,为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而阅读的意识。
  
  四、在“实践”中体验阅读的独具匠心,拓宽“期待空间”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如果忽视了对语文课外实践性作业的开展,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生活这个源头,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也就成了单纯的继承,远离了创新和发展。因此,学生的“阅读期待”也不应该只锁定在课堂和教材,而应拓宽其空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教材延伸到课外读物。在阅读教学中,不管是课内的观察实践、表演实践、图画实践等,还是课外的演讲、编报、搜集资料等,都是为语文服务的一种手段,都能为“阅读期待”创造更大空间的渠道。
  如,在教学《爸爸的咳嗽》一课后,我安排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污染源,学生通过调查,了解到我们生活的周围存在着哪些环境问题,它给人们带来哪些危害,主要原因是什么。这样使学生明白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情感。而且能使教材内容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社会实践融合起来,使课堂教学具有生命的活动。
其他文献
孩子不爱读课外书,不会读课外书,写不好作文等等是摆在许多家长和老师面前的难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课内教师的训练与指导是一方面,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是必需的另一方面。通过指导课外阅读,可更有效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成为有个性的,有独立思维的阅读主体。在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课外阅读,除了应注意课外阅读的内容外,还要考虑课外阅读的方法与落实。    一、课外阅读的内容——“趣”“泛”“适”  
期刊
语文包括“语”和“文”两个方面。“语”即口头语言,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基本工具;“文”即书面语言,是人类传播文化、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其鲜明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这就意味着语文课程的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参加社会生活的能力。而这些素养的形成,跟语感关系十分密切。要培养学生的这些语言素养,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经过长期的规
期刊
自从实施新课程改革后,每一次走进课堂,总会有那么一种喜悦袭上心头:老师变了,孩子变了,一切都变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的新课程核心理念引领着老师们的教学行为。老师们特别珍视孩子随时闪现的智慧火花,用多种方式对孩子的言行进行鼓励。  然而,一个阶段后,我发现孩子们对于老师的表扬由最初的开心变得无动于衷了,对老师的“好”“你真棒”“你真聪明”不再在乎了,孩子们的积极状态消失了,刚萌发的自信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作为阅读教学的对话,其实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一种心灵相约,这种相约不仅具有共通性和互补性,而且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因此,我们既不能把阅读教学的对话简单地理解为“问答”或“对答”,也不能认为这种对话因充满个性化的感悟就高深莫测,难以把握。我以为,既然是对话,就必须有一个切入点:“话题”。 建构贴近学生的阅读话题,就有可能收到
期刊
一、读出“语文味”    课堂中,学生饱含深情地读,全神贯注地读,多元感悟地读,个性飞扬地读,融会贯通地读,读出了技艺,读出了节奏,读出了兴趣,读出了韵味,读出了神采。这样的阅读课堂才叫做有“阅读味”。我们的课堂要充满读书味,其关键就是让学生产生“读”的情绪,“读”的需要,“读”的饥饿感。孩子在阅读前,非常期盼;在阅读时非常享受——以读为美,以读为乐,有声有色,声情并茂,情浸其中,有滋有味。因而,
期刊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包蕴着深厚的人文内涵。但有些文章因为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不易理解,很难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如《无私的爱》《梅花魂》等。就拿《梅花魂》来说,讲述了一位身在异国的老华侨对梅花的喜爱,从而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爱国之心。但学生很难把“梅花魂”与“中国心”联系起来。所以如何让学生充分地理解此类文章的内涵,是值得大家思考的。  笔者在教
期刊
曾经听到过这么一个笑话:有一位老师,为了调节一下课堂气氛,出了这么一道古老的脑筋急转弯题:树上停了10 只鸟,猎人打死了一只鸟,树上还剩几只鸟?有一位学生站起来问:“这枪是无声的还是有声的?”答:“有声的。”问:“鸟儿中有没有聋了听不到枪声的?”“没有。”“有没有老了或伤了飞不动的?”“没有。”“有没有不怕死的?”“没有。”……“那么,如果那只被打死的鸟挂在树上,树上就还剩一只鸟;死鸟没挂在树上,
期刊
构建和谐课堂,促进和谐发展,是现代课堂教学“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具体表现,也是现代课堂教学质量观的要求,更是广大教师致力追求的一种教学境界。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对语文课堂的认识正在不断地深化。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是融入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流动的语流之中的,因此语文课堂不仅是知识建构的空间,还是生命活动的场所,更是展示学生灵性的天地。    一、在多元解读中展示学生的灵性
期刊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关键性资源,教师的素质,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整体质量。教师是专业化人才,教师职业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胜任,教师像医生和律师一样正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职业,教师发展走向专业化,推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已经成为国际教师教育发展改革的共同趋势,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各地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研讨和交流活动层出不穷,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论述也很多。特别是校本教研的提出和实践,为教师专业化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难看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阅读教学应真正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努力让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广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