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难看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阅读教学应真正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努力让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广阔天地,让课程成为真实而生动的生活世界,让阅读焕发出应有的美丽。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做法,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点亮智慧火炬”的过程,使课堂上“我是这样理解的”“我有不同看法”等个性之声此起彼伏,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发展。
一、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宽松和谐的民主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有效的发挥。良好的学习氛围主要靠老师在课堂上合理地进行调控。首先,必须真正把学生当作“人”,当作一个“具有世界上最大的丰富性和主动性的生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真正平等的,甚至教师还得对学生有种“包容”心理,能以诚恳的态度对待学生所提出的一切问题,体谅学生有时提出的幼稚的不成熟的问题,从而维护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上,努力展现课堂的真实性,特别是在学生交流的时候,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允许独树一帜;允许学生与教师争论,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学生自由表达,也允许学生保留看法。其次,教师要不吝啬对学生的赞许,一句恰到好处的激励性话语,如同春风化雨,会滋润学生的心田,激起学生求知的信心与勇气。只有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里师生自由地沟通、交流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针对喜好,自主选择
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产生感悟,必然会带浓重的个性化倾向。这是因为每一位学生阅读时有着自己注重的焦点。每一位学生的理解都与其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有关。即使对同一篇课文,也会产生不同感受。同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学过的课程一样,但由于经历上的差别、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个体的心理差异,因此所体现出来的“阅读期待”也是千差万别的。如:有的想印证自己预想的结果,侧重于情节的发展;有的想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对阅读的方方面面都有兴趣;有的则仅是猎奇,关注是否能获得新奇的信息。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这一倾向给予肯定与理解,培养学生用功学语文的精神,把思考带进阅读的习惯。要引导学生把对课文内容的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即为提升语文素养而阅读,为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而阅读,而不仅仅是为满足好奇心理或消闲而阅读。在学习文章时,鼓励学生对自己喜欢的段落、篇章进行反复阅读,从中进行体会和感受。 如教学《惊弓之鸟》一课“更羸怎样不用箭而把大雁射下来”这一段时,教师问:“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这段文章?”有的说要用做读书记号的方法,把文章读懂;有的说要小组合作,通过朗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有的说要用几个同学分别扮演魏王、更羸等人物,通过表演来读懂课文……这些教学立足于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学习方法虽然各异,但都从不同侧面读懂了文章,而且在学习上取长补短、相得益彰。自主学习方式的确立,学生有了充分展示自己潜能的机会,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热情,个性化阅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三、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的认识、理解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语文课应该成为学生个性阅读自由张扬的领域。要培养学生超文本的阅读能力,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去领悟,去多元化地鉴赏文章。只要是学生言之有理的见解,都应当珍视、尊重他们。
如教学《詹天佑》一课,在课快结束时,教师设计了“为京张铁路取名”这一使学生对课文个性化感悟的问题。
师:京张铁路提前竣工,全国上下欢欣鼓舞。詹天佑不愧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他没有辜负中国人民的期望。他用铁的事实,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记响亮的耳光。现在请同学们为京张铁路取个有意义的名字并说明理由。
生:詹天佑路。因为这是詹天佑主持修建的,取这个名字纪念他。
生:争气路。这条铁路的修筑成功,实实在在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
生:爱国路。爱国热情是詹天佑克服困难的动力,修筑成功又是爱国精神具体表现。
生:中国路。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建成的第一条铁路。
生:成功路。这项艰巨的工程外国人都不敢轻易尝试,中国当时科学技术落后,詹天佑却克服艰难险阻修筑成功了。
生:“人”字路。这是詹天佑创造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这条铁路的主要特征。
生:光荣路。这条铁路使每一个中国人感到无上光荣,无比骄傲。
……
师:同学们给京张铁路取的名字既动听又有意义,充分赞扬了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和爱国热情,也表达了同学们对詹天佑的崇敬、怀念以及作为中国人的自豪,现在选一个你喜欢的名字,填在课文插图上面。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感悟,体现每个人的理解不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见解,自己的真实情感,不囿于传统的思维,善于变换角度灵活地思考,体现了学生独特的思维过程,体现了对文章的独特理解。同时教师通过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思考,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新的天地,可谓平中见奇,“为京张铁路取名”这一个性化的问题,学生有广泛的兴趣,这一问题的探究,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使文章的中心再次得到升华,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文章的独特感受,独特理解,让学生的个性思维再次得到张扬,又一次让詹天佑的形象在同学们的心目中熠熠生辉
四、开放问题,放飞个性
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所以,在课文问题设计上,应摒弃强调“答案唯一性”的限定性问题,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例如:一位教师教学《桂林山水》,在指导朗读时问学生,描写桂林的山这一段该怎么读?一位学生认为应该读得语调较高,速度较快,表示游客欣赏了桂林山的激动心情。教师表扬了他,请他范读。这时,另一位学生说:我认为这一段应该读得声音较轻,语速较慢。课堂上发生了这样的不同意见。教师十分高兴地对学生说:“能说说理由吗?”学生回答:人们坐在船上,欣赏漓江的水,桂林的山。船在前进,游客边欣赏,边想象:这座山像什么?那座山又像什么?读得慢一点,表示在欣赏,在想象,在回味。她的回答,得到了不少同学的赞同。这时,又有同学发言:怎么欣赏,与游客的性格有关,有的游客性格开朗,容易激动;有的游客性格内向,比较深沉。欣赏表现肯定不一样。于是,教师改齐读为自由读。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理解,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五、发挥想象,亮出个性
想象给思想插上了一对有力的翅膀,可以让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给我一个支点,我会把地球撬起来。”我觉得,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多为孩子们创造想象的条件,大胆放手,鼓励孩子们“异想天开”,孩子们得到的就可能是撬起地球的“支点”或“杠杆”。在教学《盘古开天地》时,我让学生观察盘古头顶天,脚蹬地的图画,想象盘古当时战天斗地的情形,而没有引导学生该从哪方面展开想象。于是有同学想到了盘古要穿多大的衣服;还有的同学想到了盘古睡在那里不吃不喝,他为什么还那么健壮?等一些与主题不符的,表面的东西。后来,我说:“同学们,盘古开天地中也有许多故事,就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西天取经所遇到的困难相似。”于是同学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想到了盘古只手空拳打败南疆欲神;一口气把前来阻止分开天地的灵火神雀吹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从此再也不敢来捣乱;一脚踩死了引诱他的青蛙怪兽;割下大腿上的肉喂给快要锇死的小狗等一系列盘古对强恶决不手软、对弱小舍身相救的感人故事,展现出盘古战天斗地的勇气和谁与争锋的英勇气概。在描述想象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个性思维相互碰撞,个性感悟、个性情感自由放飞,并引发生成出很多有意义的东西。
六、延时评价,保护个性
一位教师在执教《小站》时,问学生“从哪里可以看出小站确实很小?”
生1:一是这个小站只有慢车才停靠两三分钟,快车从来不停;二是这个小站只有一间小屋,一排木栅栏,三、五个乘客。
师:嗯,这是你的答案,老师听得很清楚。让我们一起再听听同学的发言,好不好?
生2:我从“小站的两位工作人员正在商量着什么”这句话中看出“小站”的“小”。
师:噢,是吗?我想同学们一定跟老师一样,很想听听你是怎样想的,能说说吗?
生2:如果这里是一个比较大的车站的话,就不会只有两个工作人员……
师:你从工作人员的多少来推断车站的大小。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生3:我从“小小的喷水池”知道是个“小站”。
生4:我从“蜜蜂嗡嗡地飞舞,使这个小站显得更加宁静”这句话中看出这里是个小站。
师:啊,这也能看出。
生4:如果这里是个“大站”的话,人肯定很多,那声音也会更大一些,就不会听到蜜蜂的“嗡嗡”声。所以从这里也能看出这个车站是个“小站”。
师:哈哈,你们真是越来越聪明了,还有吗(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给予鼓励, 并不影响学生对问题答案的进一步思考。)
生5:我从“也没有电铃”也可以知道……
师:这么多的同学都谈了自己的想法,有的甚至是老师都没有想到的,你们可真了不起。
……
正是因为这位教师成功地运用了“延时评价”原则,才让更多的同学有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其实,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新颖、独特的见解常常会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顿悟”和“灵感”。倘若过早地对一个可以有着多种答案的问题的回答给予终结性评价,势必回扼杀其他同学的创新与发散思维的火花。而运用了延时评价,能使更多的同学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产生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是个性思维和个性品质得到充分的发展。
七、课外延伸 ,拓展个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学习树立大语文观,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因此,我认为学生学习语言不应局限于有限的40分钟,囿于窄小的教室空间和有限的校园天地,而要把视野拓展到更为广阔的天地——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广阔的大自然。课文教完后,应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一个更大的问题走出课堂,去进一步查找资料,去调查访问,去参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满足不同的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个性需要。如我在教学《黄鹤楼送别》之后,就曾经让学生去收集、交流以“送别“为主题的诗歌,并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去研读、去体会、去交流;教学《新型玻璃》后,我引导学生开了个“新型玻璃”信息发布会,让学生分别扮演导购员和采购员,进行了自主实践与交流;教学《三亚落日》后,我又让学生编写导游词,扮演导游向游人介绍了三亚落日的美景。在这些综合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更为自由、充分的发展。
一、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宽松和谐的民主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有效的发挥。良好的学习氛围主要靠老师在课堂上合理地进行调控。首先,必须真正把学生当作“人”,当作一个“具有世界上最大的丰富性和主动性的生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真正平等的,甚至教师还得对学生有种“包容”心理,能以诚恳的态度对待学生所提出的一切问题,体谅学生有时提出的幼稚的不成熟的问题,从而维护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上,努力展现课堂的真实性,特别是在学生交流的时候,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允许独树一帜;允许学生与教师争论,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学生自由表达,也允许学生保留看法。其次,教师要不吝啬对学生的赞许,一句恰到好处的激励性话语,如同春风化雨,会滋润学生的心田,激起学生求知的信心与勇气。只有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里师生自由地沟通、交流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针对喜好,自主选择
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产生感悟,必然会带浓重的个性化倾向。这是因为每一位学生阅读时有着自己注重的焦点。每一位学生的理解都与其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有关。即使对同一篇课文,也会产生不同感受。同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学过的课程一样,但由于经历上的差别、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个体的心理差异,因此所体现出来的“阅读期待”也是千差万别的。如:有的想印证自己预想的结果,侧重于情节的发展;有的想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对阅读的方方面面都有兴趣;有的则仅是猎奇,关注是否能获得新奇的信息。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这一倾向给予肯定与理解,培养学生用功学语文的精神,把思考带进阅读的习惯。要引导学生把对课文内容的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即为提升语文素养而阅读,为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而阅读,而不仅仅是为满足好奇心理或消闲而阅读。在学习文章时,鼓励学生对自己喜欢的段落、篇章进行反复阅读,从中进行体会和感受。 如教学《惊弓之鸟》一课“更羸怎样不用箭而把大雁射下来”这一段时,教师问:“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这段文章?”有的说要用做读书记号的方法,把文章读懂;有的说要小组合作,通过朗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有的说要用几个同学分别扮演魏王、更羸等人物,通过表演来读懂课文……这些教学立足于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学习方法虽然各异,但都从不同侧面读懂了文章,而且在学习上取长补短、相得益彰。自主学习方式的确立,学生有了充分展示自己潜能的机会,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热情,个性化阅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三、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的认识、理解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语文课应该成为学生个性阅读自由张扬的领域。要培养学生超文本的阅读能力,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去领悟,去多元化地鉴赏文章。只要是学生言之有理的见解,都应当珍视、尊重他们。
如教学《詹天佑》一课,在课快结束时,教师设计了“为京张铁路取名”这一使学生对课文个性化感悟的问题。
师:京张铁路提前竣工,全国上下欢欣鼓舞。詹天佑不愧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他没有辜负中国人民的期望。他用铁的事实,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记响亮的耳光。现在请同学们为京张铁路取个有意义的名字并说明理由。
生:詹天佑路。因为这是詹天佑主持修建的,取这个名字纪念他。
生:争气路。这条铁路的修筑成功,实实在在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
生:爱国路。爱国热情是詹天佑克服困难的动力,修筑成功又是爱国精神具体表现。
生:中国路。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建成的第一条铁路。
生:成功路。这项艰巨的工程外国人都不敢轻易尝试,中国当时科学技术落后,詹天佑却克服艰难险阻修筑成功了。
生:“人”字路。这是詹天佑创造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这条铁路的主要特征。
生:光荣路。这条铁路使每一个中国人感到无上光荣,无比骄傲。
……
师:同学们给京张铁路取的名字既动听又有意义,充分赞扬了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和爱国热情,也表达了同学们对詹天佑的崇敬、怀念以及作为中国人的自豪,现在选一个你喜欢的名字,填在课文插图上面。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感悟,体现每个人的理解不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见解,自己的真实情感,不囿于传统的思维,善于变换角度灵活地思考,体现了学生独特的思维过程,体现了对文章的独特理解。同时教师通过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思考,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新的天地,可谓平中见奇,“为京张铁路取名”这一个性化的问题,学生有广泛的兴趣,这一问题的探究,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使文章的中心再次得到升华,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文章的独特感受,独特理解,让学生的个性思维再次得到张扬,又一次让詹天佑的形象在同学们的心目中熠熠生辉
四、开放问题,放飞个性
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所以,在课文问题设计上,应摒弃强调“答案唯一性”的限定性问题,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例如:一位教师教学《桂林山水》,在指导朗读时问学生,描写桂林的山这一段该怎么读?一位学生认为应该读得语调较高,速度较快,表示游客欣赏了桂林山的激动心情。教师表扬了他,请他范读。这时,另一位学生说:我认为这一段应该读得声音较轻,语速较慢。课堂上发生了这样的不同意见。教师十分高兴地对学生说:“能说说理由吗?”学生回答:人们坐在船上,欣赏漓江的水,桂林的山。船在前进,游客边欣赏,边想象:这座山像什么?那座山又像什么?读得慢一点,表示在欣赏,在想象,在回味。她的回答,得到了不少同学的赞同。这时,又有同学发言:怎么欣赏,与游客的性格有关,有的游客性格开朗,容易激动;有的游客性格内向,比较深沉。欣赏表现肯定不一样。于是,教师改齐读为自由读。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理解,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五、发挥想象,亮出个性
想象给思想插上了一对有力的翅膀,可以让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给我一个支点,我会把地球撬起来。”我觉得,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多为孩子们创造想象的条件,大胆放手,鼓励孩子们“异想天开”,孩子们得到的就可能是撬起地球的“支点”或“杠杆”。在教学《盘古开天地》时,我让学生观察盘古头顶天,脚蹬地的图画,想象盘古当时战天斗地的情形,而没有引导学生该从哪方面展开想象。于是有同学想到了盘古要穿多大的衣服;还有的同学想到了盘古睡在那里不吃不喝,他为什么还那么健壮?等一些与主题不符的,表面的东西。后来,我说:“同学们,盘古开天地中也有许多故事,就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西天取经所遇到的困难相似。”于是同学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想到了盘古只手空拳打败南疆欲神;一口气把前来阻止分开天地的灵火神雀吹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从此再也不敢来捣乱;一脚踩死了引诱他的青蛙怪兽;割下大腿上的肉喂给快要锇死的小狗等一系列盘古对强恶决不手软、对弱小舍身相救的感人故事,展现出盘古战天斗地的勇气和谁与争锋的英勇气概。在描述想象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个性思维相互碰撞,个性感悟、个性情感自由放飞,并引发生成出很多有意义的东西。
六、延时评价,保护个性
一位教师在执教《小站》时,问学生“从哪里可以看出小站确实很小?”
生1:一是这个小站只有慢车才停靠两三分钟,快车从来不停;二是这个小站只有一间小屋,一排木栅栏,三、五个乘客。
师:嗯,这是你的答案,老师听得很清楚。让我们一起再听听同学的发言,好不好?
生2:我从“小站的两位工作人员正在商量着什么”这句话中看出“小站”的“小”。
师:噢,是吗?我想同学们一定跟老师一样,很想听听你是怎样想的,能说说吗?
生2:如果这里是一个比较大的车站的话,就不会只有两个工作人员……
师:你从工作人员的多少来推断车站的大小。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生3:我从“小小的喷水池”知道是个“小站”。
生4:我从“蜜蜂嗡嗡地飞舞,使这个小站显得更加宁静”这句话中看出这里是个小站。
师:啊,这也能看出。
生4:如果这里是个“大站”的话,人肯定很多,那声音也会更大一些,就不会听到蜜蜂的“嗡嗡”声。所以从这里也能看出这个车站是个“小站”。
师:哈哈,你们真是越来越聪明了,还有吗(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给予鼓励, 并不影响学生对问题答案的进一步思考。)
生5:我从“也没有电铃”也可以知道……
师:这么多的同学都谈了自己的想法,有的甚至是老师都没有想到的,你们可真了不起。
……
正是因为这位教师成功地运用了“延时评价”原则,才让更多的同学有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其实,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新颖、独特的见解常常会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顿悟”和“灵感”。倘若过早地对一个可以有着多种答案的问题的回答给予终结性评价,势必回扼杀其他同学的创新与发散思维的火花。而运用了延时评价,能使更多的同学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产生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是个性思维和个性品质得到充分的发展。
七、课外延伸 ,拓展个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学习树立大语文观,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因此,我认为学生学习语言不应局限于有限的40分钟,囿于窄小的教室空间和有限的校园天地,而要把视野拓展到更为广阔的天地——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广阔的大自然。课文教完后,应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一个更大的问题走出课堂,去进一步查找资料,去调查访问,去参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满足不同的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个性需要。如我在教学《黄鹤楼送别》之后,就曾经让学生去收集、交流以“送别“为主题的诗歌,并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去研读、去体会、去交流;教学《新型玻璃》后,我引导学生开了个“新型玻璃”信息发布会,让学生分别扮演导购员和采购员,进行了自主实践与交流;教学《三亚落日》后,我又让学生编写导游词,扮演导游向游人介绍了三亚落日的美景。在这些综合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更为自由、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