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骨髓涂片和切片中巨核细胞多形性改变在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血液内科2008至2013年诊断为骨髓增生性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世界卫生组织关于骨髓增生性疾病的诊断分为4组,12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组、112例血小板增多症组、88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组及44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组。将骨髓涂片和切片中多形性的巨核细胞簇分为3类:(1)未见巨核细胞簇,定义为0类;<6个小簇巨核细胞组成为主,定义为+ 1类;>6个的大簇巨核细胞为主,定义为 + 2类。结果: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组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组中,我们发现以“小于6个的小簇巨核细胞组成”为主,涂片与切片的巨核细胞簇类型(0,+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增多症组与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组中,我们发现以“至少6个以上的大簇巨核细胞组成”为主,涂片与切片的巨核细胞簇类型(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与病理切片,骨髓涂片中多形性的巨核细胞簇对于诊断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骨髓涂片;巨核细胞;多形性;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
骨髓增生性疾病原因未明,起病隐袭。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分类中将根据病理切片中多形性的巨核细胞来诊断骨髓增生性疾病。而关于骨髓涂片中巨核细胞的多形性为进一步讨论。因此本次研究的目的为分析骨髓涂片中巨核细胞多形性改变在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收集我院血液内科2008至2013年诊断为骨髓增生性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世界卫生组织关于骨髓增生性疾病的诊断分为4组,12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组、112例血小板增多症组、88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组及44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组。所有研究对象均签定知情同意书,保密知情书,研究通过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的批准、核实。
1.2 入选标准 (1)就诊时临床资料、治疗经过完整。(2)每个研究对象能配合护理人员,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3 排除指标:(1)入院时生命体征不平稳的患者。(2)入院有各种急性、慢性感染,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自身免疫性疾病者,哺乳期妇女、妊娠期妇女、药物有过敏、恶性心律失常者。
1.4 研究方法 常规消毒后先做骨髓穿刺,制成涂片后,再用活检针环钻活检。骨髓组织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制备切片,分析切片和涂片中的巨核细胞形态。
1.5 评价指标 参照中华医学会血液内科学分会关于巨核细胞簇分类标准:将骨髓涂片和切片中多形性的巨核细胞簇分为3类[1]:(1)未见巨核细胞簇,定义为0类;<6个小簇巨核细胞组成为主,定义为+ 1类;>6个的大簇巨核细胞为主,定义为 + 2类。
1.6 统计分析方法 将资料录入SPSS18.0软件。所有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x(_)±s)描述,三组间比较采用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频数描述,用χ2检验法。当P小于0.05时,判断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2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组、血小板增多症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组及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组年龄与性别比较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组、血小板增多症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组及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组年龄与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组、血小板增多症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组及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组中的巨核细胞簇在涂片与病理切片的比较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组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组中,我们发现以“小于6个的小簇巨核细胞组成”为主,涂片与切片的巨核细胞簇类型(0,+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增多症组与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组中,我们发现以“至少6个以上的大簇巨核细胞组成”为主,涂片与切片的巨核细胞簇类型(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骨髓增生性疾病属于一组造血干细胞肿瘤增生性疾病,增生的细胞可以是红细胞、粒细胞或巨核细胞,也可以是原纤维细胞。以红细胞系增生为主者称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以粒细胞系增生为主者称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以巨核细胞系增生为主者称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以原纤维细胞增生为主者称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目前病理切片依照巨核细胞数量和形态为诊断标准。因为巨核细胞形态变化复杂,有独特的倍体发育及胞质分化的过程,故切片上有核的多形性,对诊断和鉴别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有重要作用[2]。
正常切片每高倍见1-3个巨核细胞,不发生群集现象与密接,小梁旁区和小 血管周围不出现巨核细胞,若切片上发现小梁密接则属异常现象。我们对涂片和切片进行同步观察,结果提示不仅切片中存在巨核细胞的多形性改变,涂片也可发现此现象。但是每种疾病各部相同,本次研究发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组以小簇状分布为主;血小板增多症组切片以大簇状分布为主,而涂片中以小簇状分布为主;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组切片和涂片均以小簇状分布为主;原发性骨髓纤维化以小簇状分布为主。
因此,我们发现巨核细胞多形性改变不仅在切片,同样在涂片中也有很高的检出率,因此骨髓涂片对于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的分型有一定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浦权,杨梅如.血液病骨髓诊断病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54.
[2]Wadhwa J,SzydloRM,Apperley JF,eta.l Factors affecting duration ofsurvival after onset ofblastic transformation of chronicmyeloid leukemia[J].Blood,2012,99:2304-2309.
关键词:骨髓涂片;巨核细胞;多形性;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
骨髓增生性疾病原因未明,起病隐袭。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分类中将根据病理切片中多形性的巨核细胞来诊断骨髓增生性疾病。而关于骨髓涂片中巨核细胞的多形性为进一步讨论。因此本次研究的目的为分析骨髓涂片中巨核细胞多形性改变在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收集我院血液内科2008至2013年诊断为骨髓增生性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世界卫生组织关于骨髓增生性疾病的诊断分为4组,12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组、112例血小板增多症组、88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组及44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组。所有研究对象均签定知情同意书,保密知情书,研究通过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的批准、核实。
1.2 入选标准 (1)就诊时临床资料、治疗经过完整。(2)每个研究对象能配合护理人员,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3 排除指标:(1)入院时生命体征不平稳的患者。(2)入院有各种急性、慢性感染,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自身免疫性疾病者,哺乳期妇女、妊娠期妇女、药物有过敏、恶性心律失常者。
1.4 研究方法 常规消毒后先做骨髓穿刺,制成涂片后,再用活检针环钻活检。骨髓组织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制备切片,分析切片和涂片中的巨核细胞形态。
1.5 评价指标 参照中华医学会血液内科学分会关于巨核细胞簇分类标准:将骨髓涂片和切片中多形性的巨核细胞簇分为3类[1]:(1)未见巨核细胞簇,定义为0类;<6个小簇巨核细胞组成为主,定义为+ 1类;>6个的大簇巨核细胞为主,定义为 + 2类。
1.6 统计分析方法 将资料录入SPSS18.0软件。所有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x(_)±s)描述,三组间比较采用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频数描述,用χ2检验法。当P小于0.05时,判断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2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组、血小板增多症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组及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组年龄与性别比较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组、血小板增多症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组及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组年龄与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组、血小板增多症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组及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组中的巨核细胞簇在涂片与病理切片的比较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组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组中,我们发现以“小于6个的小簇巨核细胞组成”为主,涂片与切片的巨核细胞簇类型(0,+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增多症组与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组中,我们发现以“至少6个以上的大簇巨核细胞组成”为主,涂片与切片的巨核细胞簇类型(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骨髓增生性疾病属于一组造血干细胞肿瘤增生性疾病,增生的细胞可以是红细胞、粒细胞或巨核细胞,也可以是原纤维细胞。以红细胞系增生为主者称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以粒细胞系增生为主者称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以巨核细胞系增生为主者称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以原纤维细胞增生为主者称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目前病理切片依照巨核细胞数量和形态为诊断标准。因为巨核细胞形态变化复杂,有独特的倍体发育及胞质分化的过程,故切片上有核的多形性,对诊断和鉴别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有重要作用[2]。
正常切片每高倍见1-3个巨核细胞,不发生群集现象与密接,小梁旁区和小 血管周围不出现巨核细胞,若切片上发现小梁密接则属异常现象。我们对涂片和切片进行同步观察,结果提示不仅切片中存在巨核细胞的多形性改变,涂片也可发现此现象。但是每种疾病各部相同,本次研究发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组以小簇状分布为主;血小板增多症组切片以大簇状分布为主,而涂片中以小簇状分布为主;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组切片和涂片均以小簇状分布为主;原发性骨髓纤维化以小簇状分布为主。
因此,我们发现巨核细胞多形性改变不仅在切片,同样在涂片中也有很高的检出率,因此骨髓涂片对于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的分型有一定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浦权,杨梅如.血液病骨髓诊断病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54.
[2]Wadhwa J,SzydloRM,Apperley JF,eta.l Factors affecting duration ofsurvival after onset ofblastic transformation of chronicmyeloid leukemia[J].Blood,2012,99:2304-2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