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策划人语
自2004年以来,用工荒成为每年开春媒体的例牌报道内容。而今年的情势,似乎又显得格外严重。珠三角缺工的人数已从当年的15万激增到了200万,缺工的种类从技工蔓延到普工,缺工的区域也深入到了内地甚至边远的省份。对于长期生活在“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人”这类话语体系下的中国民众而言,这幅图景是如此的不可思议和难以接受。
但细想一下:一群人,每天匆匆穿梭于自己亲手建造的城市,却从来无缘与城市乃至企业的相应福利亲近;生活在城鄉二元的剪刀差之下,却遭受着同命不同价、同工不同权的不公待遇。城市需要的只是他们低廉的价格,而他们所需要的养老、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就业权利,却不过只是无根浮萍。对他们来说,这样的城市生活几无意义。
这种数十年不变的景况,和80后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环境和尊严的要求迎头相撞,再加上“人口红利”走过峰值导致的青壮年劳动力的减少,国家在技工教育上长期的不重视和投入不足,读技校低人一等的社会心理,全国范围区域规划的相继出台带来的新一轮投资冲动,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内陆的转移,甚至汶川地震后大规模的重建……遂酿成了愈演愈烈、且会在未来长期存在的用工荒。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就业问题并没有因为用工荒的出现而得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是“用工荒”时代一道令人尴尬的风景。
乍一看,用工荒现象似乎只是微观经济中的小事——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加工资就是了,但在现实中,有能力大手笔加工资的企业却并不多见,虽然用工荒在一时之间不会动摇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但可能的产业空心化的隐忧却并非空穴来风。如果我们的企业躺在原有的优势上睡大觉,那么失败可能会来得很快。要想继续生存下来,企业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培养企业向上提升的内在动力,而员工的工作意愿、能力和忠诚度,自然是其中的应有之义。中国工厂到了必须重视员工的时候了。
因此,用工荒的出现是一个节点,它昭示着人口红利时代的结束,廉价劳动力时代的结束、由廉价劳动力支撑的中国式经济奇迹的结束,使得多年来难有突破的社会改革,有了破冰的最大可能,,但是,并不必然意味着城乡二元结构的迅速打破和一个崭新的“以人为本”时代的到来。如果没有一系列制度和规则的保障,无论是“以人为本”还是“人民的幸福和尊严”,都可能沦为一句空话。
在实现这些目标的漫长道路上,我们需要改革分配制度,让经济社会发展的阳光普照全体人民;需要创造条件,对权力进行有效的限制和监督,改变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平等”的不合理现象;需要政府从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改变成保护每个人的利益,保护每个人的人权……只有这样,用工荒才真会成为刘永好先生所谓的“大好事”,到那时,全社会引颈呼唤的那个“以人为本”的时代,才有了实现的可能
策划:本刊编辑部 统筹:赵灵敏
自2004年以来,用工荒成为每年开春媒体的例牌报道内容。而今年的情势,似乎又显得格外严重。珠三角缺工的人数已从当年的15万激增到了200万,缺工的种类从技工蔓延到普工,缺工的区域也深入到了内地甚至边远的省份。对于长期生活在“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人”这类话语体系下的中国民众而言,这幅图景是如此的不可思议和难以接受。
但细想一下:一群人,每天匆匆穿梭于自己亲手建造的城市,却从来无缘与城市乃至企业的相应福利亲近;生活在城鄉二元的剪刀差之下,却遭受着同命不同价、同工不同权的不公待遇。城市需要的只是他们低廉的价格,而他们所需要的养老、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就业权利,却不过只是无根浮萍。对他们来说,这样的城市生活几无意义。
这种数十年不变的景况,和80后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环境和尊严的要求迎头相撞,再加上“人口红利”走过峰值导致的青壮年劳动力的减少,国家在技工教育上长期的不重视和投入不足,读技校低人一等的社会心理,全国范围区域规划的相继出台带来的新一轮投资冲动,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内陆的转移,甚至汶川地震后大规模的重建……遂酿成了愈演愈烈、且会在未来长期存在的用工荒。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就业问题并没有因为用工荒的出现而得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是“用工荒”时代一道令人尴尬的风景。
乍一看,用工荒现象似乎只是微观经济中的小事——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加工资就是了,但在现实中,有能力大手笔加工资的企业却并不多见,虽然用工荒在一时之间不会动摇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但可能的产业空心化的隐忧却并非空穴来风。如果我们的企业躺在原有的优势上睡大觉,那么失败可能会来得很快。要想继续生存下来,企业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培养企业向上提升的内在动力,而员工的工作意愿、能力和忠诚度,自然是其中的应有之义。中国工厂到了必须重视员工的时候了。
因此,用工荒的出现是一个节点,它昭示着人口红利时代的结束,廉价劳动力时代的结束、由廉价劳动力支撑的中国式经济奇迹的结束,使得多年来难有突破的社会改革,有了破冰的最大可能,,但是,并不必然意味着城乡二元结构的迅速打破和一个崭新的“以人为本”时代的到来。如果没有一系列制度和规则的保障,无论是“以人为本”还是“人民的幸福和尊严”,都可能沦为一句空话。
在实现这些目标的漫长道路上,我们需要改革分配制度,让经济社会发展的阳光普照全体人民;需要创造条件,对权力进行有效的限制和监督,改变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平等”的不合理现象;需要政府从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改变成保护每个人的利益,保护每个人的人权……只有这样,用工荒才真会成为刘永好先生所谓的“大好事”,到那时,全社会引颈呼唤的那个“以人为本”的时代,才有了实现的可能
策划:本刊编辑部 统筹:赵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