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海阔天空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33334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师生课堂对话的主要形式,它不仅是课堂预设的生成和重新建构,也是课堂效能的关键所在。
  课堂教学的意义何在?如果只是让参与学习和研讨的学生陈述和展现自己解决问题的结论,学生的学习始终是在一个平面上徘徊,教师的教学永远是照本宣科,这与通过课堂获得提高、发展、升华的教学艺术追求十分遥远。“教”之关键在于引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走向思维的纵深,攀登思维的高度。
  这就特别需要语文教师有深度的探究思考,坚持将“二次提问”进行到底。
  一、思考:“此问”非“彼问”
  “二次提问”不同于“追问”。“追问”,是学生解答了教师预设的问题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它面对的是“原有问题”,思维还在“原有问题”上。而“二次提问”以第一次提问为基础,但重在发展,不会被第一次提问所羁绊。
  课堂上的几次提问,是具有系列性的,会引导课堂教学走向。我们把为完成某教学环节的多次提问梳理为前后两部分,基础的提问为一次提问,深入的提问为二次提问。
  所以,二次提问是若干提问中的最终追求,它有以下三方面特点。
  首先,重在推进与提升。第一次提问是检测、诊断,是明晰思考、发现问题。二次提问是激发独特的思维和创造力,是解决问题,是具体能力的提升。从第一次提问到二次提问,提问内涵有了质的飞跃。
  其次,重在教学目标的实现。第一次提问,引出的内容尚没有涉及事物的本质,并没有真正地解决问题,只是为二次提问筑造一个平台。二次提问才是关键,是突破,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最后,重在学生主体的主动学习。第一次提问是了解相关知识及背景资料,是生活感悟的唤醒与阅读体验的梳理明晰。二次提问是让学生呼应第一次提问的内容,主动利用好第一次提问中积累的信息,主动生成,充分实现课堂资源的意义。
  所以,课堂的二次提问是在充分利用前面提问的基础上,再次以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深入品味文本,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学习方式。
  二、实践: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二次提问的呈现策略体现出二次提问内涵的丰富性,因此,如何呈现二次提问,就必然地进入我们对课堂提问的思考范畴。
  二次提问的起点须建立在教师对文本深层体味的基础上,否则教师的提问会游离于文本之外并丧失其价值。很难想象,没有仔细研究文本的教师能够完满回答诸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好在哪里?”之类的问题,更不用说用二次提问去启迪引导学生思维了。
  1.一次提问是基础
  精心设计卓有成效的一次提问,是构建课堂高效二次提问的基础。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特别注意一次、二次提问之间的连贯性与逻辑性,既要考虑知识传授的严谨性,又要考虑学生活动的趣味性;既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挑战学生思维,在全局观念的指导下精心设计有效的一次提问。
  (1)由“广”到“深”。首先需要知识积累,从横向联系的广度提问,引导学生收集相同的资料和素材,然后再发展深度提问,由量变到质变。
  以教学《声声慢》为例,教师引导学生赏析“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一句。
  一次提问:“酒”这个意象有什么特定内涵?
  学生回答:“酒”象征着“愁”。
  二次提问:既然“酒”是愁情的化身,为何用“淡”修饰之?
  教师引导小组合作探究明确:并非酒淡,而是愁情太重。前后两次提问的自然衔接,及时恰当地拓展了学生对诗歌理解的广度和深度。
  (2)由“此”及“彼”。教师引导学生“温故知新”,联系已学知识,利用学生喜欢探究的心理,将问题设计得更具有挑战性。
  例如,学习了柳永的《雨霖铃》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婉约派的风格特点。
  一次提问:怎样的景?怎样的事?怎样的情?理解凄美景、离别事、愁苦情。
  二次提问:我们以前学了豪放派,今天又接触了婉约派诗歌,如果各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你能想到什么?
  问题具有挑战性,学生自由发言。这一提问,使学生对婉约派与豪放派的词风有了进一步理解,又训练了语言思辨能力,一举两得。
  (3)由“表”及“里”。一次提问与二次提问上下相连,在知识上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触及文章的内涵,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面对《听听那冷雨》这篇充满着诗的韵律、节奏与灵气的乐章,学生初读有些不知所措。于是笔者便用余光中老先生的话作导入:“‘乡愁’有不同的层次,像同乡会之类的乡愁,是地理上的乡愁,人之常情。而更高层次的,则是文化的乡愁,对文化传承的认同。”
  一次提问也顺理成章:在这雨中,蕴含了多少文化的“乡愁”?
  学生梳理出信息:“雨”中有汉字、山水画、诗词、音乐、建筑……
  二次提问:如此诗情画意的雨,为何用一“冷”字形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隐忧。
  总之,一次提问是二次提问的首要前提,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的一次提问目的是铺垫,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创造学生二次提问的最佳条件与氛围。
  2.找准触点是关键
  课堂二次提问时机的把握,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抓住时机,二次提问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文本,养成深度解读文本的习惯。
  (1)在粗浅处二次提问——深化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一次提问,学生思维没有得到完全激活,根据学生的答问,教师适时地展现重新聚焦的二次提问,从而迫使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加工,以达到思维的深度。
  例如,在教学《我与地坛》时,了解“我与地坛”“我与母亲”之间的关系后,可以设计二次提问:既然课文题目是《我与地坛》,为何还有“我与母亲”这个部分呢?这样一个层进式的问题,促使学生去考虑“母亲”与“地坛”之间的联系,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带向深处。   (2)在疑难处二次提问——点化
  二次提问须用心捕捉时机。在一些知识的交叉点、关节点和枢纽点精心提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去思考问题,帮助学生实现新旧知识的联系。
  针对《品质》一文,学生普遍提出疑问:“为什么具有如此品质的靴匠创造出如此品质的靴子,反而落得如此下场?”
  于是笔者设计二次提问:“热衷于制鞋、技艺精湛的靴匠最终饿死了,你认为这样的命运是偶然,还是必然?为什么?”
  为迎合文章的主旨,笔者希望学生倾向于“必然”,然而有学生认为他的命运是偶然的,因为“这样一个有品质的人却不得不这样悲惨死去,我不能接受”。
  笔者反思自己的设计,在探讨人物命运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时,缺乏探讨的余地。同时,拥有良好品质的靴匠的悲惨命运的必然性,让学生在心理上也难以接受。所以,在另一个班的课堂上,笔者将二次提问设计为:热衷于制鞋、技艺精湛的靴匠最终饿死了,你认为这样的命运能够改变吗?请说明理由。
  (3)在意外处二次提问——转化
  课堂偶尔会有意外,如果能够及时捕捉意外,转化为二次提问,便能激发学生思维。
  在进行高尔基小说《丹柯》的教学时,有学生在下面插话:怎么可能呀,一个人的心怎么能掏出来,还举在头顶上燃烧呢?笔者干脆提问:以前你们是否读到过类似的情节?这一下,学生话闸打开了,大家提及了《变形记》《聊斋志异》《孔雀东南飞》等。最后,学生在一番激烈的对话讨论中,终于明白了“浪漫主义”手法的妙处所在。
  3.变客为主是追求
  善于提问是创造力的体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提问。
  在课堂上,如果所有问题均由教师提出,或者教师自问自答,将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这也不是二次提问的最终诉求。
  为了把“问”的权利交还到学生的手中,让他们从被动的答疑者成为主动的设问者,教师应采取一些措施。
  (1)创设和谐的教育氛围,让学生“敢问”。肯定那些有价值、有创意的问题,尊重那些过浅、过难甚至离奇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让主动提问的学生有“安全感”“成就感”。激发提问的动机,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学生也会由“不敢问”到“敢问”,再到“善问”。
  同时,教师还可公开备课资料,组织思想争鸣。师生共同占有备课资料,体现了教师的自信,也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更重要的是学生拥有了更广阔的阅读空间。
  (2)转变陈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问”。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归纳、总结,并梳理出自己的学习研究思路,创造性地提出二次问题。
  《荷塘月色》中的一次提问:作者在这“荷塘月色”中,经历了怎样的心情变化?“受用”与“无福消受”,几个字便将答案呈现,但也正是这个答案,引来学生的二次提问:为何面对同样的自然美景,作者却有如此不同的感受?留下学习的“悬念”,让学生有讨论问题的体验,使他们在体验中不断修正对问题的看法,形成有价值的二次提问。
  (3)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所在,让学生“会问”。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提问能力进行培养。发现问题可以是在教师的讲解中,理论与实践的比较中,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衔接中,推理的过程中,发散思维中,自学的过程中,课本与课外资料的对照中等。
  三、反思: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课堂二次提问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开发学生潜能,优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面对设计二次提问时存在的诸多状况,笔者实践至今,思考至今。
  1.“生本意识”须强化
  课堂上,学生往往从教师的提问或讲解中获取信息,弱化了学生的文本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把学生放首位的二次提问,会把课堂变成空有形式的闹剧。为学生的发展而设计二次提问,才能让课堂充满智慧与创造的快意。
  2.“难度适中”须谨记
  二次提问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思维“卡壳”,课堂冷场,达不到二次提问的目的。同样,二次提问过小、过浅、过易,学生就会注意力分散,失去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自然不值一提。
  3.“与时俱进”须躬行
  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考虑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不断追求问题设计的合理性,确保课堂提问的顺利展开。
  课堂提问与教学的关系,其价值远远不在于形式上的热闹。合理的设疑,尤其是二次提问概念的提出,可明确课堂走向,明晰目标任务,对去除现有课堂上存在的“满堂问”“拼命问”“乱问”等低效或无效提问有着积极意义。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在学生思维日益活跃的今天,教师须合理把握时间,利用预设或者生成的有效二次提问,点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共同走向文本纵深处。
  进一步,海阔天空……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十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马赞)
其他文献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各科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他们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养成。作为一个高中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怎样渗透德育理念?以下是笔者的三点想法,愿与大家分享。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第一职责应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第二是教学生如何思考,第三才是传授具体知识。教师的言谈举止学生都在细心观察,有意无意
多年的教科研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克服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两张皮”的现象,让教育科研融入教师日常的教育生活,教育科研才能成为教师发展的优质燃料,使得教师的成长走上幸福的快车道。  一所好学校,首先必须有一批好的教师。我们于2010年成立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2011年成功申报“根植于明道文化的教师发展学校实践研究”省级立项课题。依托这一平台,我们强化“三贴”服务,即以贴心服务帮助教师学会关心,帮助教师学
近年来,“自我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形式已在教育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并逐渐成为教育的重心。学生的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除正面引导、垂范外,也离不开“自我教育”手段的运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最终达到主动发展、全面发展的目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学生的德育都负有重要的责任,但作为与学生关系更为密切的班主任
姜宏德,中国教育学会家校合作研究专家,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  《中国教师》:家庭和学校是孩子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两者发挥的作用有所不同,但现在我们为什么提出要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进行“联盟”,形成教育合力?  姜宏德:家庭和学校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两个最主要的场所,家长和教师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两支最重要的教育力量。家校“联盟”的宗旨在于,通过家校双方的联系、沟通与配合,实现两种教
李道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长期担任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并长期从事各类成人教育工作。曾多次获得北京市和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  西汉大儒董仲舒的陵墓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据唐代李肇《国史补》载:为表达对先儒的崇敬,“门人过,皆下马,故谓下马陵”。又据清人袁枚《随园随笔》载:“(金代)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诏:孔庙前置下马碑。”此后,在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化学教学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标准呢?
一、尚德笃学,不坠青云之志  《中国教师》:孙校长您好,青云学府作为一所教育教学成绩优异的寄宿制公办普通高中,它有着怎样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格?  孙校长: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尚德笃学,不坠青云之志”。“尚德”,即崇尚社会主义道德,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尚德”,也是为人之本、立校之本。“笃学”,即专心致志地学习。我们要求学生志于学,专于学,厚于学,在知识与技能上实现厚积厚载。简言之,
李文,广东省韶关市教学研究室地理教研员。韶关市地理学科带头人、韶关市中学地理教研会秘书长、韶关市地理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学地理教研会常务理事等。  《中国教师》:李老师,从实验版课标的颁布实施至2011年课标标准版的颁布已经过了十年,您能为我们介绍一下韶关市课程标准理念与目标的落实情况吗?  李文:从课标开始实施以来,我市主要通过三方面工作对课标的理念与目标进行落实:一是全员培训;二是持续不断地开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发起并创建思维科学论,提出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这三种基本形式。无论是在语言应用还是在语文写作上,灵感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灵感思维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培养灵感思维就是下文重点论述的内容。  一、加强积累,奠定顿悟基础  法国著名评论家丹纳曾说过:“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
程晓堂,博士,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院长;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分委员会委员、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功能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外语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语言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中小学外语教学》主编。  《中国教师》:对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开设,人们曾有过讨论,一种观点认为英语应该作为中小学校的主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