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对于高中生物新课改,要创新教育,让学生乐学,实现自我更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注重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真正做到素质教育、能力教育。
关键词:新课改;自我更新;以生为本
在全国都如火如荼地进行新课改的形势下,我校也进入到了高中新课改的队伍中来。而作为一位一线的老师,我也是在摸索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我作为进入课改教学的教学工作者,对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习方式有了一定的感受。以下几点浅显的认识与大家探讨:
一、研究题目,充实教学内容,完善授课的知识体系。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严格按照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所以我们的目的不应该是为了考试而教,学生也不应该是为了考试而学,但不可忽视的是新课程的教学最后的终结性评价还是高二非选修班学生的学业水平测试和高三选修班学生的高考,平时学得再轻松,考试不能通过,这样的教学还是失败的。到目前为止,我们手上只有一本课程标准,当然它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核心依据,但我经常在想这两次考试怎么考?我现在任教三个班,一个非选班,两个选修班,对于非选班我的教学依据就是课程标准,不再增加任何多余的教学内容,但选修班我适时的补充一些知识,到底什么样的知识需要补充?我充分地研究了课本配套的两本练习册《学习评价手册》和《实验》。在备课时,研究教材后,我会先把两本习题册做一遍,如果发现一些知识点课本上没有涉及,但习题上却出现了,对于这样的知识点,在选修班我是进行补充的。
如必修三《人体的稳态》中有关“免疫对人体稳态的维持”,在新教材中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作用机理并未强调感应阶段、效应阶段、反应阶段。而《实验》P8的第4题填图题中却出现了这样的说法,很多课外的习题书上也有不少题目和三个阶段相关,所以针对选修班我在课堂上仍然做了适当的补充。
二、更新对教材的认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新课程中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时代性强的新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尽快更新“相对老化的知识结构”。高中生物增加了以前没有学过的知识,比如必修一第五章中提到的“细胞凋亡”、必修二第五章生物进化中有关分子进化速率的计算、必修三第二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等。还有一些内容原本只出现在老教材的“课外阅读”部分,现在课本中教在正文中占据了一定的篇幅,如必修二第五章生物进化中的“中性突变”学说,必修三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等内容,这就要求我们要加深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研究。我的做法是首先阅读课本、教学指南,吃透教材内容,研究题目,发现其蕴含的知识点,并借助网络进行知识扩展与储备。如在“细胞凋亡”一节中书上提供了正常细胞、凋亡细胞和坏死细胞的DNA电泳图。我在对DNA分子的电泳作资料收集时,在网上获得了三种细胞的DNA电泳的动态图,于是收集下来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帮助他们获得更为直观的感性知识,从而有助于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三、以发展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时代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途径也在改变。传统的教学过程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的信息传播过程,教与学的过程看似平静,其实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改精神就要求引导学生进行对知识的研究与探究,着眼于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的探究,着眼于学习方法的指导,结合具体内容联系实际进行情感的熏陶和培养。探究过程中侧重于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一般性的问题,要求学生独立解决,培养学生的自信和成就感;难点问题合作探究并注意问题的层次性,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又培养了他们的人文素养。
四、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
新课改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变化,老师作为这场改革的先锋和具体实施者,应该在新课改中以“学习”的观点来看待和分析当前的教育现象和学习问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科学,要求在学生的评价过程中体现出“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的精神,注重发展性和过程性评价;教师要欣赏、尊重学生,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而且还要使他们获得更为丰富的学习经验。
五、新课改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生物内容知识点较多,课时安排相对较少,这样就限制了学生实验的安排。“活动·探究”到底应该怎样活动,怎样探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增加时效性?目前应试思想还比较严重,考什么教什么,越教越多,总是担心考到教不到,这种旧观念确实已不符和新课改、新形式的要求,我们热烈欢迎新课改的到来,它不仅是构建学生新知识体系的春天,更是教学体制改革的春天!
总之,每节课都要力争达成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有机统一,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备课时多下功夫,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忙”起来,自己就可以“悠闲”起来。
参考文献
[1] 潘秀春 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中学生物学,2010年第一期。
[2] 顾瑞芬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基础教育研究,2002。
[3] 董宇达 校内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第14期。
关键词:新课改;自我更新;以生为本
在全国都如火如荼地进行新课改的形势下,我校也进入到了高中新课改的队伍中来。而作为一位一线的老师,我也是在摸索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我作为进入课改教学的教学工作者,对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习方式有了一定的感受。以下几点浅显的认识与大家探讨:
一、研究题目,充实教学内容,完善授课的知识体系。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严格按照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所以我们的目的不应该是为了考试而教,学生也不应该是为了考试而学,但不可忽视的是新课程的教学最后的终结性评价还是高二非选修班学生的学业水平测试和高三选修班学生的高考,平时学得再轻松,考试不能通过,这样的教学还是失败的。到目前为止,我们手上只有一本课程标准,当然它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核心依据,但我经常在想这两次考试怎么考?我现在任教三个班,一个非选班,两个选修班,对于非选班我的教学依据就是课程标准,不再增加任何多余的教学内容,但选修班我适时的补充一些知识,到底什么样的知识需要补充?我充分地研究了课本配套的两本练习册《学习评价手册》和《实验》。在备课时,研究教材后,我会先把两本习题册做一遍,如果发现一些知识点课本上没有涉及,但习题上却出现了,对于这样的知识点,在选修班我是进行补充的。
如必修三《人体的稳态》中有关“免疫对人体稳态的维持”,在新教材中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作用机理并未强调感应阶段、效应阶段、反应阶段。而《实验》P8的第4题填图题中却出现了这样的说法,很多课外的习题书上也有不少题目和三个阶段相关,所以针对选修班我在课堂上仍然做了适当的补充。
二、更新对教材的认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新课程中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时代性强的新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尽快更新“相对老化的知识结构”。高中生物增加了以前没有学过的知识,比如必修一第五章中提到的“细胞凋亡”、必修二第五章生物进化中有关分子进化速率的计算、必修三第二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等。还有一些内容原本只出现在老教材的“课外阅读”部分,现在课本中教在正文中占据了一定的篇幅,如必修二第五章生物进化中的“中性突变”学说,必修三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等内容,这就要求我们要加深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研究。我的做法是首先阅读课本、教学指南,吃透教材内容,研究题目,发现其蕴含的知识点,并借助网络进行知识扩展与储备。如在“细胞凋亡”一节中书上提供了正常细胞、凋亡细胞和坏死细胞的DNA电泳图。我在对DNA分子的电泳作资料收集时,在网上获得了三种细胞的DNA电泳的动态图,于是收集下来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帮助他们获得更为直观的感性知识,从而有助于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三、以发展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时代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途径也在改变。传统的教学过程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的信息传播过程,教与学的过程看似平静,其实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改精神就要求引导学生进行对知识的研究与探究,着眼于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的探究,着眼于学习方法的指导,结合具体内容联系实际进行情感的熏陶和培养。探究过程中侧重于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一般性的问题,要求学生独立解决,培养学生的自信和成就感;难点问题合作探究并注意问题的层次性,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又培养了他们的人文素养。
四、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
新课改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变化,老师作为这场改革的先锋和具体实施者,应该在新课改中以“学习”的观点来看待和分析当前的教育现象和学习问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科学,要求在学生的评价过程中体现出“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的精神,注重发展性和过程性评价;教师要欣赏、尊重学生,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而且还要使他们获得更为丰富的学习经验。
五、新课改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生物内容知识点较多,课时安排相对较少,这样就限制了学生实验的安排。“活动·探究”到底应该怎样活动,怎样探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增加时效性?目前应试思想还比较严重,考什么教什么,越教越多,总是担心考到教不到,这种旧观念确实已不符和新课改、新形式的要求,我们热烈欢迎新课改的到来,它不仅是构建学生新知识体系的春天,更是教学体制改革的春天!
总之,每节课都要力争达成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有机统一,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备课时多下功夫,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忙”起来,自己就可以“悠闲”起来。
参考文献
[1] 潘秀春 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中学生物学,2010年第一期。
[2] 顾瑞芬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基础教育研究,2002。
[3] 董宇达 校内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