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gbh54g45g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类进步、科技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对教育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教育应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 即在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将是21 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 而创新教育的核心就是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本文就如何将创新教育应用于物理教学中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一、什么是创新教育
  
  (一) 创新精神, 主要包括三种精神:
  1、求异精神:即善于在无疑处生疑, 在无路处走路。许多科学家的重大发明创造, 都是通过这种精神破疑解难, 走出困境, 最后产生重大成果。
  2、冒险精神:探索未知领域,充满艰难险阻。只有这种精神, 才能维系其原创力。
  3、献身精神:即百折不挠,坚韧不拔,为创新敢于付出鲜血和生命。例如:诺贝尔就是冒着生命危险,研究炸药,他弟弟被炸死。
  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三种能力,即: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想象能力; 创新实践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叫做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具有的共同特点是: 思想活跃,思维敏捷; 敢于假设, 善于联想;百折不挠、坚韧不拔; 知识广博,多才多艺。
  
  二、在中学物理教育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一)确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理念,首先,要全面推行创新教育。
  1、要树立人本教育的观念。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当今学校教育中的许多做法是把人当做知识的容器、考试的工具和分数的奴隶。
  2、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应成为学生的高级伙伴。
  3、要树立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观念, 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观念、创新的思维、创新的能力、毅力和体力。
  其次,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全体。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全方位建构学生的全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主动学习是教学的重点。
  再次,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的培养,强调因材施教。不主张使每个学生都做到全面发展;但是鼓励学生发扬和发现自己的长处。
  另外,新的教育观念更加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创能力。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和经验时,不应强调让学生死记硬背,要鼓励学生亲自进行探索和研究。
  总之,新的教育观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观念、内容和方法上都要进行改革、创新,以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正如前面所说,创新是主体性的最高层次。弘扬学生的主体性,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基础。一个学习不主动、没有求知欲望、懒于思考的人也就无创新可言。
  1、建立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托兰斯认为,创造教学的核心目的就在于创造一种“易起反应的环境”。爱默比尔又认为“内在动机原则是创造力的社会心理学基础,当人们被工作本身的满意和挑战所激发,而不是被外在压力所激发时,才表现得最有创造力”。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权威式的教学关系,不是让学生在教师、家长的压力下学习,而是自主地、主动地去学习,教师要爱学生。承认学生间的差别,允许他们在学习上有选择的机会,在教学中留有思维的空白,尊重学生发表的意见,延缓对学生意见的评判,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想法,给他们创设一种“易起的反应的环境”。
  教学中,特别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创新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只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一步才有创新可言。如爱因斯坦从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相矛盾现象出发,提出疑问,并解答疑问,导致狭义相对论诞生。我们的学生往往善于学习。善于模仿,却不善于提问。海斯认为,创造力存在于一般的问题解决过程之中,创造性个体与非创造性个体的差异主要在于选择问题的表征上。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是教学生如何回答问题,往往以学生没有问题了作为一节课的圆满结束,很少教学生如何提问题,如何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所以我们的学生往往也迷信书本。迷信权威,对问题不敏感,缺少科学的怀疑的态度和精神,这种状况是需要改变的。
  3、处理好求异与求同、发散与集中、形象与抽象的关系。创新离不开求异,特别在我们的教育过去太强调整齐划一,太强调统一和标准答案的情况下,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的不同见解和看法是需要的。但创新同样也离不开求同思维,创新过程中离不开对普遍共同规律的探求,因此在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培养求同思维也要注意培养学生在纷杂的现象中。诸多的事物中,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概括一般规律的能力。
  吉尔福特曾经用“发散式加工”作为衡量创造能力的一个指标。创新需要思维的发散和流畅,需要打破思维的定势,需要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但在发散的过程中也需要对多种想法多种见解进行比较,通过集中比较选择最优。最新的想法和做法。在教学中应当将发散与集中相结合,提倡举一反三,同时也提倡举三反一。
  创新离不开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阿基米德浮力定律起源于洗澡时的顿悟,原子结构的发现源于对西瓜的联想。一段时期我们的教学对学生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的培养重视不够。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给学生提供形象直观材料,丰富学生的表象,帮助学生学会类比和联想。但创新也需要抽象的逻辑思维,因此在教学中同样不能忽视抽象的概念教学,不能忽视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和归纳推理的能力。
  在教学中只有处理好求异与求同、发散与集中、形象与抽象的辩证关系,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他文献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在小学阶段的各门学科中,数学这门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有效的阵地。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在创造欲,培养其创造才能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建立开放式师生关系,营造创新氛围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处于积极的思维意向中,有利于思维的创新。为营造此种创新的教学氛围,
期刊
一、终身学习是每一位教师的内在要求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政治教师,不仅要承担传道授业的重任,而且要塑造鲜活的灵魂。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把学习看做一件快乐的事,而不是一种外在的负担,这是古人先贤的精神境界。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行高为表,为人师表就要从自身做起,为学生做出表率,身教甚于言教,这样才能培养合格人才。“有其师必有其徒”,“名师出高徒”,说的就是这
期刊
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弱,首看其科技发展的快慢,而科技的发展取决于是否拥有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呼唤创新和创造型人才,为此,英语教学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已成为深化英语教学改革,推进英语素质教育,实现英语教学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期刊
内容摘要: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创设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不断地自我反思,最终能灵活解决数学问题。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数学 探究 有效性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初中数学课
期刊
一、数学如诗,文学似画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是宋代邵雍描写一路景物的诗,共20个字,把10个数字全用上了。这首诗用数字反映远近、村落、亭台和花,通俗自然,脍炙人口。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梅中都不见。”这是明代林和靖写的一首雪梅诗,全诗用表示雪花片数的数量词写成。读后就好像身临雪境,飞下的雪片由少到多,飞入梅林,就难分是雪花还是
期刊
传统的语文课教学模式曾一度令教师厌烦,学生头痛。“上课讲课文,复习背课文,考试写课文,考后忘课文。”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窒息了语文课应有的生命力。面对这一现象,我在初中语文课教学中,初步尝试了“阅读——讨论——解惑——探索”四课型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以主人姿态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提高觉悟。    一、在阅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培养独立阅读能
期刊
小学生厌烦呆板生硬,喜欢生动有趣,都爱听、爱看、爱说。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可以营造一种自由、平等、和谐的氛围,在师生的对话、活动、交流中进入真情交融的境界,进行充满童真童趣的学习。新课标“要求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发动了储存在学生内心的能量,使学生
期刊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挑战,造就一代具有高素质、高文化修养、高科技水平、高管理能力的创新人才成为我国教育的首要任务。在我国本世纪振兴教育的行动计划中就明确地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从幼儿教育到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共同任务。创造力,是指在一定动力推动下,从事创新活动的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当然责无旁贷,应当成为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益的途径。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
期刊
当今社会人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知识的多少,更多地取决于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养成。而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很多,遗传、环境和教育固然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但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也就是说,“活动”才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以活动促发展”应成为新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应成为改革数学教育的关键所在。  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
期刊
新课程理念已深入教师心中,在课堂教学中已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但作业的创新还没有及时跟上。绝大部分教师还采用传统的作业处理方式。这些作业形式让学生厌倦,没有生命力,成为了学生沉重的负担;不利于学生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发现自己的发展潜能。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每个学生轻松愉快地取得学业和能力的双丰收呢?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作业的有效性。    一、有效作业的提出    “有效作业”,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