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弱,首看其科技发展的快慢,而科技的发展取决于是否拥有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呼唤创新和创造型人才,为此,英语教学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已成为深化英语教学改革,推进英语素质教育,实现英语教学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首先、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1、在传统教学中,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在对待“教学”这一教育学理论的重要概念的内涵的认识、理解与界定上,传统教学观基本上认为教学就是教育者(教师)在特定教学场所和一定教学目标的引导下,运用灌输方式向受教育者(学生)传授人类已有文化知识、经验的单向活动过程。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主要就是实施“教”的行为,完成“教”的任务;学生则是被动的客体,学生“学”的行为以及自身的能动性、主动性处于被忽视与冷落的境地。传统教学观中的“教”与“学”是同一情境下的两种相对独立、关联不大的活动。教师只要履行教学过程中的“教”的行为,整个教学过程即宣告基本结束,至于教的行为所产生的效果,即学生学的结果是不太被看重并加以检验的。这也正是传统教学观的本质特点所在。现代教学观首先认为教学就是施教者(教师)“教”与受教者(学生)“学”共同构成的一种双边互动活动,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其次,现代教学观更为关注的是学生心智与身体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与经验的传授。可以讲,现代教学观下的“教”与“学”是同一情境下密切关联、协同作用、互为影响的双向活动。
2、在教学模式上,传统教学观惯常采用“灌输方式”,或平常说的“填鸭式”。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信息量充沛,教育投入成本低廉。在教学活动的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中,教师占第一位,是主体与核心,教师的意志统辖着整个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居第二位,知识、经验、信息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学生位居第三,主要起着知识“接收器”的功用;教学手段,则通常是一张讲台,一支粉笔,简陋又简洁。形象地讲,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只是“知识接收器”,只需一味地接收容纳现成的知识。师生间交换甚少,最多只从学生考试成绩中得到极不完整的反映。由此培养出的人,其作为主体人的精神早已淹没于学科体系构筑的知识海洋之中,人成了知识的载体,知识的贵族,并非现实生活中的强者。这也是传统教学模式产生的必然结果。与此相对应的现代教学模式,则更推崇“生长式教学模式”或“个性化教学模式”,此种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活动四要素,学生居首位,即以学生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核心;内容次之,主要源于学生的经验;教师居第三,教师是“浇水者”、是“阳光雨露”;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诸如多媒体、网络教学被广泛采用。这种模式下的教学活动自始至终是围绕着学生的兴趣、经验、心理特征、身心发展特点而展开进行,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由此培养出的是健全完整的具有主体意识的人,即智力、情感、社会适应性俱佳的人,也就是我们现今所倡导追求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创造型人才。
3、在教学控制方式上,传统教学观基本上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控制,也就是说教师与学生是处于“非平等”、“非对话”状态,教师与学生间是“我说你听”“我打你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受到压抑,学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诸如情感培养、意志锻炼以及为人的尊严上难以得到应有的维护和关照。与此相反,现代教学观则主张师生间是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双向控制,教师与学生是处在人格平等的“对话”状态。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助产士”,是促进者,带领并帮助学生成为具有智慧的人。
其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如何营造这种学习氛围应做好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英语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考,踊跃地尝试,从而提高英语素质,逐渐培养起创造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富有趣味性、启发性、创造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产生创造力、想象力,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学生的思维,使之产生对新知的渴求。
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还要善于在每堂课的结束时,提出能供学生思考、探索、联想、创造的问题,这样就会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课上讲的只是一个引子,是应该掌握的一部分知识,要真正领会其中深意,还得靠自己的努力,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可采取帮助学生建立合作学习小组的方式,通过教给学生协作技巧,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要构建“交流-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从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入手,构建“交流—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个模式主要包括教师启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组际交流、练习评定等五个环节。
总之,英语教学要取得更大的成绩,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具有科学的创新教育理念,积极营造创新性的教育环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新型人才,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首先、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1、在传统教学中,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在对待“教学”这一教育学理论的重要概念的内涵的认识、理解与界定上,传统教学观基本上认为教学就是教育者(教师)在特定教学场所和一定教学目标的引导下,运用灌输方式向受教育者(学生)传授人类已有文化知识、经验的单向活动过程。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主要就是实施“教”的行为,完成“教”的任务;学生则是被动的客体,学生“学”的行为以及自身的能动性、主动性处于被忽视与冷落的境地。传统教学观中的“教”与“学”是同一情境下的两种相对独立、关联不大的活动。教师只要履行教学过程中的“教”的行为,整个教学过程即宣告基本结束,至于教的行为所产生的效果,即学生学的结果是不太被看重并加以检验的。这也正是传统教学观的本质特点所在。现代教学观首先认为教学就是施教者(教师)“教”与受教者(学生)“学”共同构成的一种双边互动活动,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其次,现代教学观更为关注的是学生心智与身体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与经验的传授。可以讲,现代教学观下的“教”与“学”是同一情境下密切关联、协同作用、互为影响的双向活动。
2、在教学模式上,传统教学观惯常采用“灌输方式”,或平常说的“填鸭式”。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信息量充沛,教育投入成本低廉。在教学活动的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中,教师占第一位,是主体与核心,教师的意志统辖着整个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居第二位,知识、经验、信息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学生位居第三,主要起着知识“接收器”的功用;教学手段,则通常是一张讲台,一支粉笔,简陋又简洁。形象地讲,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只是“知识接收器”,只需一味地接收容纳现成的知识。师生间交换甚少,最多只从学生考试成绩中得到极不完整的反映。由此培养出的人,其作为主体人的精神早已淹没于学科体系构筑的知识海洋之中,人成了知识的载体,知识的贵族,并非现实生活中的强者。这也是传统教学模式产生的必然结果。与此相对应的现代教学模式,则更推崇“生长式教学模式”或“个性化教学模式”,此种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活动四要素,学生居首位,即以学生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核心;内容次之,主要源于学生的经验;教师居第三,教师是“浇水者”、是“阳光雨露”;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诸如多媒体、网络教学被广泛采用。这种模式下的教学活动自始至终是围绕着学生的兴趣、经验、心理特征、身心发展特点而展开进行,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由此培养出的是健全完整的具有主体意识的人,即智力、情感、社会适应性俱佳的人,也就是我们现今所倡导追求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创造型人才。
3、在教学控制方式上,传统教学观基本上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控制,也就是说教师与学生是处于“非平等”、“非对话”状态,教师与学生间是“我说你听”“我打你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受到压抑,学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诸如情感培养、意志锻炼以及为人的尊严上难以得到应有的维护和关照。与此相反,现代教学观则主张师生间是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双向控制,教师与学生是处在人格平等的“对话”状态。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助产士”,是促进者,带领并帮助学生成为具有智慧的人。
其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如何营造这种学习氛围应做好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英语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考,踊跃地尝试,从而提高英语素质,逐渐培养起创造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富有趣味性、启发性、创造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产生创造力、想象力,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学生的思维,使之产生对新知的渴求。
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还要善于在每堂课的结束时,提出能供学生思考、探索、联想、创造的问题,这样就会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课上讲的只是一个引子,是应该掌握的一部分知识,要真正领会其中深意,还得靠自己的努力,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可采取帮助学生建立合作学习小组的方式,通过教给学生协作技巧,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要构建“交流-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从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入手,构建“交流—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个模式主要包括教师启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组际交流、练习评定等五个环节。
总之,英语教学要取得更大的成绩,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具有科学的创新教育理念,积极营造创新性的教育环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新型人才,更好地为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