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核心素养”的大力提倡,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新热点。就数学学科而言,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必备数学品格和关键数学能力。数学学习最终给孩子的不只是数学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获得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数学思想方法。因此,数学课堂应为学生习得数学的思维方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供平台。
动态想象,为思维产生提供动力
几何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最重要的一步就是使学生能想象,会想象。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地应用直观、生动、形象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展开动态想象,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让学生真实地经历空间问题的产生和解决的全过程,既为思维提供动力,也为空间观念的形成打开大门。
如教学“平移和旋转”,老师拿出一支粉笔,说:这是一条线段,若把这条线段向上平移,想象会在黑板上留下什么痕迹?若这条线段向左平移,想象黑板上会留下什么?学生静静思考后,有的学生已知道答案,小手高高地扬起;有的学生想象有困难,脑中一片空白。这时,老师适时地放手让学生动起来,尽管动手操作的只有个别同学,但思维却是人人都在参与。老师让学生交流学习体会,有学生说:“把线段向上平移是一条很长的直线,向左平移可能是正方形,可能是长方形。”这时,老师追问:“什么时候形成正方形,什么时候形成长方形?”学生的思維向更深层发展。为了验证学生的说法是否正确,也为了照顾思维缓慢的学生,教师用课件进行演示,让学生在想象与动手中轻松习得知识。这时,有学生说:“老师,若把这条线段向左上平移呢?”“多好的一个问题,请想象一下,会是什么图形呢?”……通过学生的猜测想象、课件演示验证,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创新意识被激发,学生的智慧之门被开启。“学习数学最自然、最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本教学片断中,教师利用一支粉笔,在动态想象中引领学生不断地再思维、再创造,不断丰富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漫溯。
动手操作,为思维运行开启钥匙
操作——指尖上跳动的智慧。本套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大量的学生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这也符合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为此,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材中常见的操作活动有摆一摆、量一量、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等,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实践操作。在活动中不仅获取知识,而且能满足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征。另外,学生有了一定的操作过程,就会有一定的思考,有了一定的思考就会有思维的火花。如教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在学生猜测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后,重要环节就是学生操作探究验证。课前准备好充分的研究材料:三种类型的三角形若干个(三组之间的三角形大小各不相同)、剪刀、量角器、白纸、尺子等。然后,组织学生操作活动:①四人小组合作,选1个自己喜欢的图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②把你的方法在组内交流,并验证其他三角形;③通过操作,我们发现了 。操作之后就是全班交流,小组汇报演示,大家补充,最后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在充裕的时间里,通过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等操作探究活动,调动各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不仅使主观能动性得到发展,而且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也得到全面和充分的发展。
鼓励求异,为思维创新搭建平台
日常教学中,不少教师受授课时间、教学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只追求问题的标准答案,不舍得花太多时间让学生展示不同观点、不同解法,从而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特别是班里一些思维活跃的孩子,原先有价值的发现、独特的解题方法得不到老师的肯定和关注,慢慢失去了思维锻炼的机会。一个问题,其学习主体应该是全体学生,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有许多数学问题的解答方法并不唯一,我们不能满足于学生能解答就行。对那些能力高的学生,要让他们做到一题多解,鼓励打破常规,另寻蹊径。这样,一旦成功,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大大增强,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
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时,有这样一个问题:“有3个书架,每个书架有6层,共有756本书,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几本书?”这道题大部分学生采用了以下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种是先求每个书架有几本书,再求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几本书?算式是:756÷3÷6=42(本)。另一种是先求三个书架一共有几层,再求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几本书?算式是:756÷(3×6)=42(本)。当学生分析完两种方法后,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我的方法是可以假设把三个书架合并在一起,相当于一个书架,先求每一层有几本书,再把这一大层平均分到3个书架,求出每个书架每一层有几本书?”老师问:“谁能理解他的想法?”大部分同学摇头。“不理解怎么办?”“画图。”全班同学一画图,自然就明白了,这种方法的关键是要把3个书架合并当作一个书架。先算整个书架每一大层有几本书,即756÷6=126本;再求每个书架每层有几本书,即126÷3=42(本)。大家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该生的解题方法突破常规思维模式,具有想象力,获得了老师和同学的肯定。
数学思维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教学的根。广大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时刻想到数学教学最本质的追求——发展数学思维,然后在每节课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把这样的追求体现出来。关注学生对知识形成、发展的体验过程,重视学生思维发展的质量,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不断提升。
(作者单位: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实验学校、岱山县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动态想象,为思维产生提供动力
几何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最重要的一步就是使学生能想象,会想象。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地应用直观、生动、形象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展开动态想象,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让学生真实地经历空间问题的产生和解决的全过程,既为思维提供动力,也为空间观念的形成打开大门。
如教学“平移和旋转”,老师拿出一支粉笔,说:这是一条线段,若把这条线段向上平移,想象会在黑板上留下什么痕迹?若这条线段向左平移,想象黑板上会留下什么?学生静静思考后,有的学生已知道答案,小手高高地扬起;有的学生想象有困难,脑中一片空白。这时,老师适时地放手让学生动起来,尽管动手操作的只有个别同学,但思维却是人人都在参与。老师让学生交流学习体会,有学生说:“把线段向上平移是一条很长的直线,向左平移可能是正方形,可能是长方形。”这时,老师追问:“什么时候形成正方形,什么时候形成长方形?”学生的思維向更深层发展。为了验证学生的说法是否正确,也为了照顾思维缓慢的学生,教师用课件进行演示,让学生在想象与动手中轻松习得知识。这时,有学生说:“老师,若把这条线段向左上平移呢?”“多好的一个问题,请想象一下,会是什么图形呢?”……通过学生的猜测想象、课件演示验证,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创新意识被激发,学生的智慧之门被开启。“学习数学最自然、最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本教学片断中,教师利用一支粉笔,在动态想象中引领学生不断地再思维、再创造,不断丰富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漫溯。
动手操作,为思维运行开启钥匙
操作——指尖上跳动的智慧。本套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大量的学生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这也符合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为此,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材中常见的操作活动有摆一摆、量一量、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等,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实践操作。在活动中不仅获取知识,而且能满足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征。另外,学生有了一定的操作过程,就会有一定的思考,有了一定的思考就会有思维的火花。如教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在学生猜测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后,重要环节就是学生操作探究验证。课前准备好充分的研究材料:三种类型的三角形若干个(三组之间的三角形大小各不相同)、剪刀、量角器、白纸、尺子等。然后,组织学生操作活动:①四人小组合作,选1个自己喜欢的图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②把你的方法在组内交流,并验证其他三角形;③通过操作,我们发现了 。操作之后就是全班交流,小组汇报演示,大家补充,最后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在充裕的时间里,通过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等操作探究活动,调动各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不仅使主观能动性得到发展,而且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也得到全面和充分的发展。
鼓励求异,为思维创新搭建平台
日常教学中,不少教师受授课时间、教学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只追求问题的标准答案,不舍得花太多时间让学生展示不同观点、不同解法,从而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特别是班里一些思维活跃的孩子,原先有价值的发现、独特的解题方法得不到老师的肯定和关注,慢慢失去了思维锻炼的机会。一个问题,其学习主体应该是全体学生,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有许多数学问题的解答方法并不唯一,我们不能满足于学生能解答就行。对那些能力高的学生,要让他们做到一题多解,鼓励打破常规,另寻蹊径。这样,一旦成功,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大大增强,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
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时,有这样一个问题:“有3个书架,每个书架有6层,共有756本书,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几本书?”这道题大部分学生采用了以下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种是先求每个书架有几本书,再求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几本书?算式是:756÷3÷6=42(本)。另一种是先求三个书架一共有几层,再求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几本书?算式是:756÷(3×6)=42(本)。当学生分析完两种方法后,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我的方法是可以假设把三个书架合并在一起,相当于一个书架,先求每一层有几本书,再把这一大层平均分到3个书架,求出每个书架每一层有几本书?”老师问:“谁能理解他的想法?”大部分同学摇头。“不理解怎么办?”“画图。”全班同学一画图,自然就明白了,这种方法的关键是要把3个书架合并当作一个书架。先算整个书架每一大层有几本书,即756÷6=126本;再求每个书架每层有几本书,即126÷3=42(本)。大家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该生的解题方法突破常规思维模式,具有想象力,获得了老师和同学的肯定。
数学思维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教学的根。广大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时刻想到数学教学最本质的追求——发展数学思维,然后在每节课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把这样的追求体现出来。关注学生对知识形成、发展的体验过程,重视学生思维发展的质量,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不断提升。
(作者单位: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实验学校、岱山县教育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