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素质教育首先要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而良好的培养要有以下的特点:一、高尚的道德情操;二、培养学生强烈的生存意识;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四、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五、坚定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人格意义重大,它关乎教育的成败,更关乎国家的兴衰。因此,人格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公民。
【关键词】健康;人格教育
美国当代杰出教育家托马斯·立可纳(Thomas lickonev)在《人格教育》一书中指出:“有史以来,教育所追求的目标都是双重的——一是帮助青年人开启智慧;二是帮助他们发展良好的人格”。这一论断准确地概括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基本原则和社会功能。人格是指一个人以道德品质为核心的气质,能力、性格等特征的总和,是人的综合素质的反映。涵盖德、智、体、美各个方面。中国古代,对官宦士子的人格要求就是“道德文章”,讲究“叱咤风云三尺剑,运筹帷幄五车书”。要求:“德能正人,才可服众”,认为“腹面有诗书气自华”。为师者的职责以“传道”为首要,即所谓“明教化”、“正人心”。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各个时期的教育方针均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但在70年代前,特别是“文革”时期,教育方针遭到扭曲,不能正确处理塑造学生良好人格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忽视知识教育和技能培养,在德育上把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肆意夸大“德”的作用又排斥一切传统的和外来的人格伦理,给一代的心灵造成伤害。近20年来,对学校教育的这类失误进行“矫枉”。小平同志要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但在实际工作中,功利主义盛行,片面追求升兴率,使德育工作被忽视。
一、高尚的道德情操
就是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社会观和道德观。对个人、社会、国家、自然等有正确的观念,能处理好自身与他人、集体、社会、环境的关系。青少年阶段正是个人道德情操的成型时期,家庭和中小学校要肩负起培养其道德人格的主要责任,为其良好品格的形成打好基础。其基本要求是:1.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格。要求青少年待人以“诚”,做事要“实”;言必行,行必果,讲究信用。在当今经济全球一体,市场呼唤法制而我国社会法制化程度不高,公民道德水准偏低、人际诚信资源缺失;“瞒骗”文化余毒泛滥的背景下,培养青少年学生的这类品格意义大且深远。2.培养学生公平正直的品格。要求学生待人以“公”、处事以“平”,正道直行,公道正派,不耍小聪明,不以个人好恶和一己私利“划圈”,能用法律与道德的基本要求看待人和事物——有利他观念。3.培养学生见义勇为的品格。要求学生能明辨是非,有正义感,有抑恶扬善的心理动因,敢于并善于和邪恶作斗争。
二、培养学生强烈的生存意识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天道酬勤,大浪淘沙。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至一个团体,一个个体,都必须直面竞争。在当今经济全求化和政治多元化的全球结构中,竞争会愈来愈剧烈,这就要求每一个国家和团体不断变革,努力创新,要求每一个公民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我国的青少年中,“小皇帝”、“小公主”越为越多,在家庭里被“众星捧月”,基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娇弱而不自立,一旦离开父母和老师的呵护就惶恐不安,不知所措;娇惯而不自强,贪图安逸,不敢竞争和挑战。他们或许智商较高,学习不错,但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恐怕会裹足不前或半途而废,终究难成大器,不堪重任。因此,教育者有责任通过各种手段培养他们强烈的个体生存意识和竞争意识,使他们的内心永远充溢着经风雨、见世面的冲动和迎接挑战的勇气,弘扬其关心变革,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提高其把握机遇,参与实践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解决目前存在的困扰教育界的学生“高分低能”问题。为国家造就大批有为之才。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一个好汉三个帮”,“红花需要绿叶衬”,“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小国寡民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桃花园中人的隐逸生活已不再是现代人的选择。当今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团队精神,合作意思十分重要。而我们的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在家中独享荣宠,使得其性格孤僻、高傲、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往,对外界有一种本能的疑惧。或骄纵而不自省,凡事以我为中心,对享受服务心安理得,对他人疾苦麻木不仁;或骄横而不自制,一意孤行,支配欲强,甚至暴虐成必一,飞扬跋扈。这种种方式和处事观念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社会交往能力和生活质量。这种“唯我独”、“独万事不求人”、“独善其身”、“以邻为壑”的处世原则,一旦成为为社会普遍认同的原则,将造成社会生活的不和谐和团体运作效率的低下。
四、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
在我国,封建传统根深蒂固,“家天下”和“家长制”长期盛行,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强调服从尊长的意见,“皇权”和“父权”成为政治伦理和家庭伦理不可触犯的天条。社会主流文化以扼杀个人自由和蔑视个体人格尊严为特征。愚忠和愚教被肯定,“中庸”和“内敛”被推崇。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言行与众不同感到不安,如果对师长说“不”更被视作“忤逆”和“冒犯”。殊不知,孩子个性中的独特犹如燧石,如果得到肯定,将激发其个性中内在的美丽源源不断地涌出,毕生都不会枯竭。
五、坚定的意志品质
不认旨学习活动还是社会生活,均有其复杂性、反复性、艰苦性和不可测性,因而离不开坚定的意志品质和坚强支撑。坚定的意志品质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独立性。即有自己的主见,能根据自己的见解和判断,独立的儿出决定,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二是坚定性。即能长时期地坚持自己的决定,坚持不懈地为既定目标而奋斗,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都始如一,锲而不舍。一个目标实现,又向下一个目标进发,只争朝夕,不断超越。决不浅尝辄止,“一暴十寒”。三是自制力,即善于把握和控制自己的能力。而对数不清的诱惑与误导,能坚定地把持自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四是心理承受能力。而对挫折与失败,能够咬牙坚持,愈挫愈愤,不怕打击,乐观向上。我们的许多学生自小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失败与挫折的严峻考验,属于“温室里的鲜花”一类人,在艰苦的学习面前往往感到为难,于是厌学、弃学,得过且过;一旦面对纷繁复杂的世象,眼经缭乱,心慌气短,误于歧途而不知返。甚至形成令人触目惊心的犯罪;还有的稍遇挫折就心灰意冷,甚至走上自杀的绝路。这种种现象,都足以促使教育者警醒,增强对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品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从而努力寻求提高学生意志品质的方法,并将其贯穿于教育过程始终。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人格意义重大,又刻不容缓,它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老师和家长更是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关键词】健康;人格教育
美国当代杰出教育家托马斯·立可纳(Thomas lickonev)在《人格教育》一书中指出:“有史以来,教育所追求的目标都是双重的——一是帮助青年人开启智慧;二是帮助他们发展良好的人格”。这一论断准确地概括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基本原则和社会功能。人格是指一个人以道德品质为核心的气质,能力、性格等特征的总和,是人的综合素质的反映。涵盖德、智、体、美各个方面。中国古代,对官宦士子的人格要求就是“道德文章”,讲究“叱咤风云三尺剑,运筹帷幄五车书”。要求:“德能正人,才可服众”,认为“腹面有诗书气自华”。为师者的职责以“传道”为首要,即所谓“明教化”、“正人心”。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各个时期的教育方针均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但在70年代前,特别是“文革”时期,教育方针遭到扭曲,不能正确处理塑造学生良好人格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忽视知识教育和技能培养,在德育上把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肆意夸大“德”的作用又排斥一切传统的和外来的人格伦理,给一代的心灵造成伤害。近20年来,对学校教育的这类失误进行“矫枉”。小平同志要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但在实际工作中,功利主义盛行,片面追求升兴率,使德育工作被忽视。
一、高尚的道德情操
就是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社会观和道德观。对个人、社会、国家、自然等有正确的观念,能处理好自身与他人、集体、社会、环境的关系。青少年阶段正是个人道德情操的成型时期,家庭和中小学校要肩负起培养其道德人格的主要责任,为其良好品格的形成打好基础。其基本要求是:1.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格。要求青少年待人以“诚”,做事要“实”;言必行,行必果,讲究信用。在当今经济全球一体,市场呼唤法制而我国社会法制化程度不高,公民道德水准偏低、人际诚信资源缺失;“瞒骗”文化余毒泛滥的背景下,培养青少年学生的这类品格意义大且深远。2.培养学生公平正直的品格。要求学生待人以“公”、处事以“平”,正道直行,公道正派,不耍小聪明,不以个人好恶和一己私利“划圈”,能用法律与道德的基本要求看待人和事物——有利他观念。3.培养学生见义勇为的品格。要求学生能明辨是非,有正义感,有抑恶扬善的心理动因,敢于并善于和邪恶作斗争。
二、培养学生强烈的生存意识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天道酬勤,大浪淘沙。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至一个团体,一个个体,都必须直面竞争。在当今经济全求化和政治多元化的全球结构中,竞争会愈来愈剧烈,这就要求每一个国家和团体不断变革,努力创新,要求每一个公民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我国的青少年中,“小皇帝”、“小公主”越为越多,在家庭里被“众星捧月”,基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娇弱而不自立,一旦离开父母和老师的呵护就惶恐不安,不知所措;娇惯而不自强,贪图安逸,不敢竞争和挑战。他们或许智商较高,学习不错,但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恐怕会裹足不前或半途而废,终究难成大器,不堪重任。因此,教育者有责任通过各种手段培养他们强烈的个体生存意识和竞争意识,使他们的内心永远充溢着经风雨、见世面的冲动和迎接挑战的勇气,弘扬其关心变革,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提高其把握机遇,参与实践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解决目前存在的困扰教育界的学生“高分低能”问题。为国家造就大批有为之才。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一个好汉三个帮”,“红花需要绿叶衬”,“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小国寡民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桃花园中人的隐逸生活已不再是现代人的选择。当今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团队精神,合作意思十分重要。而我们的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在家中独享荣宠,使得其性格孤僻、高傲、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往,对外界有一种本能的疑惧。或骄纵而不自省,凡事以我为中心,对享受服务心安理得,对他人疾苦麻木不仁;或骄横而不自制,一意孤行,支配欲强,甚至暴虐成必一,飞扬跋扈。这种种方式和处事观念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社会交往能力和生活质量。这种“唯我独”、“独万事不求人”、“独善其身”、“以邻为壑”的处世原则,一旦成为为社会普遍认同的原则,将造成社会生活的不和谐和团体运作效率的低下。
四、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
在我国,封建传统根深蒂固,“家天下”和“家长制”长期盛行,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强调服从尊长的意见,“皇权”和“父权”成为政治伦理和家庭伦理不可触犯的天条。社会主流文化以扼杀个人自由和蔑视个体人格尊严为特征。愚忠和愚教被肯定,“中庸”和“内敛”被推崇。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言行与众不同感到不安,如果对师长说“不”更被视作“忤逆”和“冒犯”。殊不知,孩子个性中的独特犹如燧石,如果得到肯定,将激发其个性中内在的美丽源源不断地涌出,毕生都不会枯竭。
五、坚定的意志品质
不认旨学习活动还是社会生活,均有其复杂性、反复性、艰苦性和不可测性,因而离不开坚定的意志品质和坚强支撑。坚定的意志品质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独立性。即有自己的主见,能根据自己的见解和判断,独立的儿出决定,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二是坚定性。即能长时期地坚持自己的决定,坚持不懈地为既定目标而奋斗,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都始如一,锲而不舍。一个目标实现,又向下一个目标进发,只争朝夕,不断超越。决不浅尝辄止,“一暴十寒”。三是自制力,即善于把握和控制自己的能力。而对数不清的诱惑与误导,能坚定地把持自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四是心理承受能力。而对挫折与失败,能够咬牙坚持,愈挫愈愤,不怕打击,乐观向上。我们的许多学生自小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失败与挫折的严峻考验,属于“温室里的鲜花”一类人,在艰苦的学习面前往往感到为难,于是厌学、弃学,得过且过;一旦面对纷繁复杂的世象,眼经缭乱,心慌气短,误于歧途而不知返。甚至形成令人触目惊心的犯罪;还有的稍遇挫折就心灰意冷,甚至走上自杀的绝路。这种种现象,都足以促使教育者警醒,增强对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品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从而努力寻求提高学生意志品质的方法,并将其贯穿于教育过程始终。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人格意义重大,又刻不容缓,它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老师和家长更是责无旁贷,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