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科技园作为产学研合作模式,可以利用大学拥有的人才密集、科研基础雄厚、国内外信息灵通等优势,联合园区内企业、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相关组织,通过技术研发合作、知识产权转让、人才流动和技术咨询服务等形式,创造有利于知识创造的“场”,从而促进园区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的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产学研合作;知识创造
[中图分类号] F27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7287(2010)02-0032-04
一、引言
技术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积极探索灵活有效的技术创新手段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课题。由于研究开发的高成本、高风险,越来越多的企业转向企业外的资源,比如大学和研发机构。产学研合作创新就是一种有利于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促进资源共享、提高创新效率的最灵活有效的技术创新手段。近年来,大学科技园正成为国家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模式之一,因为大学科技园能够充分利用大学在创造和传播知识方面的优势,联合企业和研发机构营造一种有利于进行技术研发的氛围,即知识创造的“场”。本文将要探讨的是作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大学科技园中的企业、大学和研发机构等在技术研发、知识创造上的具体合作方式。
《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五”发展规划纲要(2001)》指出大学科技园是采取共同主导型合作模式,以研究型大学或大学群体为依托,利用大学的人才、技术、信息、实验设备、文化氛围等综合资源优势,通过包括风险投资在内的多元化投资渠道,在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下,在大学附近区域建立的从事技术创新和企业孵化活动的高科技园。大学科技园是创新经济制度环境中各要素以市场需求为纽带联结起来的,要素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当今经济发展中强有力的结合方式,是政府、大学和企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制度安排,是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特色模式。
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①“一校一园”模式,即以一所大学为依托,由大学独立创建或者大学与地方政府或高新区共同创办,是大学的组成部分,如清华大学科技园;②“多校一园”模式,即由多所大学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联合创建的大学科技园,如南京市鼓楼区国家大学科技园;③虚拟大学科技园模式,即一种以网络为基础的,可以超越空间、时间和人员等因素制约的虚拟大学科技园模式,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如深圳市探索的“官产学研资”相结合的新模式。
知识是一种有价值的智能结晶,可以通过信息、标准作业程序、系统化的文件、具体的技术、经验心得、抽象的观念等方式呈现。而技术作为一种知识,技术创新就是创造新知识。
野中郁次郎等创立知识创造理论,从认识论和存在论两个维度阐述了知识创造的螺旋。认识论维度指暗默知识和形式知识两类知识;存在论维度指知识创造的主体为个体、小组、组织和组织间的转移。暗默知识和形式知识之间存在四种转换模式:①共同化,从暗默知识到暗默知识,通过直接体验分享和创造暗默知识;②表出化,从暗默知识到形式知识,通过对话和反思将暗默知识表述出来;③联结化,从形式知识到形式知识,对形式知识及信息进行系统化并且加以利用;④内在化,从形式知识到暗默知识,在实践中学习和获取新的暗默知识。知识(包括新创造的知识)在暗默知识和形式知识的转换过程中通过知识载体(人员、技术规格、说明书等)实现了从个体、小组、组织和组织间的转移,并且经过4种转换模式得以放大。综合认识论维度上的知识转换和存在论维度上的知识转移,就构成了组织的知识创造螺旋。
不管是组织内部还是组织之间的知识创造,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都特别重视知识创造的环境,即暗默知识和形式知识之间的螺旋或转换过程的各种条件,也就是“场”。“场”是分享、创造及运用知识的动态的共有情景。
二、创造知识的产学研合作
1.知识创造的“场”
大学科技园集聚了较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水平研发机构,容易形成高科技产业集群。集群内通过交易网络、技术网络、社会网络构成复杂而紧密的联系,提高了集群内企业间的知识与人才的流动,实现了创新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的共享。区域内各行为主体相互合作,协同作用,紧密联成区域创新网络,形成了由企业、大学、研发机构、中介组织等构成的知识创造的实际“场”,另外还有一个由企业、大学、研发机构和中介组织间相互依存的互动关系,如临时会议、虚拟空间等构成的虚拟“场”。因此大学科技园就是一个由实际“场”和虚拟“场”综合形成的知识创造的“场”,这个“场”为园区企业、大学、研发机构和中介组织等创建了鼓励跨组织社群从事螺旋式知识创造过程的空间。这个空间可以为组织间的知识创造建立可促进思想交流的共通语言以及培育一种信任和关爱的氛围,更重要的是培育一种文化,从而促进园区企业、大学、研发机构、中介组织等的连接。
2.创造知识的合作方式
①技术研发合作。随着技术竞争加剧,技术创新风险和成本变大,创新周期变长,企业越来越难以承担独自研发的成本和风险,只能选择与其他企业或组织,甚至竞争对手进行研发合作或建立联盟。产学研合作中,合作各方通过创造一种氛围或实际团队,创建一种互动的“场”,来自不同组织的、具有不同背景的研发人员能够在这个共同“场”里研究与合作。在这个共同“场”里,小组成员可以使自己置身于他人的情境和思考过程当中,形成共同的体验,从而可以直接获得他人诸如心智模式和技能之类的暗默知识。这就是转换模式中的“共同化”过程,该过程完成了暗默知识从个体到个体之间的转移和创造。在共同化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可能意会出他人在工作过程的经验教训,并且结合自己体验总结出新的经验教训,形成一种书面报告,从而完成把他人的暗默知识转换为自己的形式知识的过程,这是转换模式中的“表出化”过程。另外,创造出新技术、新流程或新产品,成果以实际物质形态、技术规格或报告等表现,这也是一个“表出化”过程。经过“表出化”后的形式知识就可以方便地传递和转移。在完成“表出化”后,小组成员回到各自的组织,结合实际将研发成果或所获知识应用于本组织,对新、旧知识进行整理、增添、结合和分类,重构知识,甚至产生更新的、适合本单位的知识,从而完成知识的“联结化”过程。当本单位员工将转移进来的知识成功应用于实际,并在实践中获得新的经验和体会,形成自己的新的暗默知识时,就完成了“内在化”的过程。经过“表出化”、“联结化”和“内在化”过程,即完成了新知识的创造并从一个组织到另一个组织间的转移。
竹内弘高等通过研究认为团队更善于通过共同化和表出化获得新知识。然而,由于任务团队临时性的特点,其在组织内持续利用和转移知识方面的效率很差,尤其在利用形式知识方面。所以本文认为,为克服研发团队小组临时性的特点,组 织间应该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如签订长期的研发合作协议或者建立技术研发联盟。
②技术转让。技术转让是指产学研合作各方以契约的方式对专利技术、技术秘密、实施许可等无形资产进行使用权转让的一种经济法律行为,最常见的形式是科研院新、高校出让技术,企业受让技术。缪小明等指出,产品可以作为知识溢出的介质,因为新产品携带了大量的信息,随着产品在市场上和社会上的扩散,新知识在整个社会得到了传播。
将暗默知识转换为形式知识的表出化过程是知识螺旋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阶段之一。不管是企业、研发机构还是高校,在研发过程中,个体运用个人的形式知识和暗默知识(更多的是暗默知识)进行创新,最终的创新成果是形成产品规格、技术专利、流程图等明示化了的知识。明示化的知识属于形式知识和系统知识的范畴,比较容易交流、分享和转移。
大学科技园中,大学或企业可以将技术专利、产品转让或许可给其他企业,让其他企业进行生产,从而企业通过物品或技术专利等可观察的物资关系实现知识的转移。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在长期的学习和研究中,能够创造出各种应用性很强的技术专利,他们可以选择把这些技术专利转让给相关企业或者选择以这些技术专利为核心能力组建新的企业(高校衍生企业),从而实现知识从大学到企业的转移。Rejean等对加拿大高校的研究者进行调查发现,27%的被调查者经常将研究成果送往学术界以外的私人企业、政府机构和其他使用者。
③联合培养人才。知识只能由个体创造。没有个体,组织自身不能创造知识;组织的角色是支援和激励个体的创造活动,或者为个体提供适当的环境。组织的知识创造应该被理解为有“组织”地放大个人创造的知识,并且通过对话、讨论、分享经验、意会或实践社群等形式将其“结晶”在团组层面。对企业来说,高校科技园极具吸引力的原因之一就是园区内部的大学和高科技企业集聚了众多科技人才,形成巨大的人才库,科技园内的高校每年都能够为企业培养和输入大量的高素质科技研发人才,能够满足企业对科技人才资源的需求。
罗亚非等认为人员及其携带的隐性知识的流动是集群中一种关键的知识扩散。杨晓智等认为缄默知识的溢出载体主要是个人。缪小明等认为人力资本可以作为知识溢出介质,集群内部企业间一定比例的劳动力流动有利于知识溢出,而且外部劳动力流入为外部知识传入及其与集群创新系统内部原有知识的重新组织提供了可能。吴洁等认为产业集群内人才的流动包括企业间、大学向企业的流动。集群内人才的流动一般要快于集群外的企业,这是因为群内人才流动的交易成本和转换成本降低。
④技术咨询服务。中介组织包括各种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人才市场、技术交易市场、创业投资服务中心、技术咨询公司、管理咨询公司、风险投资公司等机构,它是促进企业间网络联系、产学研结合的纽带,在扶植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中介服务机构的创新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信息情报的采集、存储、处理服务,为区域创新提供资源;通过信息情报的传输服务,加速区域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提高先进技术的运用速度。中介机构是自主创新体系运行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知识、资金、技术成果等科技创新资源的传播者,促进了创新技术和知识的区域扩散,从而促进知识的联结和创造。
三、结语
大学科技园作为产学研合作模式,可以利用大学人才密集、科研基础雄厚、国内外信息灵通等优势,联合园区内企业、科研机构等创造有利于知识创造的“场”,从而促进园区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的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其中园区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和中介组织之间合作创造知识的方式主要有技术研发合作、知识产权转让、人才流动和技术咨询服务。因此,在大学科技园建设过程中,应该从大学科技园作为创造知识的“场”出发,注重培育有利于创造知识的共有文化、共同价值观和共通语言,促进园区企业、大学、研发机构和中介组织等的对话与合作。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产学研合作;知识创造
[中图分类号] F27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7287(2010)02-0032-04
一、引言
技术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积极探索灵活有效的技术创新手段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课题。由于研究开发的高成本、高风险,越来越多的企业转向企业外的资源,比如大学和研发机构。产学研合作创新就是一种有利于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促进资源共享、提高创新效率的最灵活有效的技术创新手段。近年来,大学科技园正成为国家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模式之一,因为大学科技园能够充分利用大学在创造和传播知识方面的优势,联合企业和研发机构营造一种有利于进行技术研发的氛围,即知识创造的“场”。本文将要探讨的是作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大学科技园中的企业、大学和研发机构等在技术研发、知识创造上的具体合作方式。
《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五”发展规划纲要(2001)》指出大学科技园是采取共同主导型合作模式,以研究型大学或大学群体为依托,利用大学的人才、技术、信息、实验设备、文化氛围等综合资源优势,通过包括风险投资在内的多元化投资渠道,在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下,在大学附近区域建立的从事技术创新和企业孵化活动的高科技园。大学科技园是创新经济制度环境中各要素以市场需求为纽带联结起来的,要素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当今经济发展中强有力的结合方式,是政府、大学和企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制度安排,是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特色模式。
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①“一校一园”模式,即以一所大学为依托,由大学独立创建或者大学与地方政府或高新区共同创办,是大学的组成部分,如清华大学科技园;②“多校一园”模式,即由多所大学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联合创建的大学科技园,如南京市鼓楼区国家大学科技园;③虚拟大学科技园模式,即一种以网络为基础的,可以超越空间、时间和人员等因素制约的虚拟大学科技园模式,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如深圳市探索的“官产学研资”相结合的新模式。
知识是一种有价值的智能结晶,可以通过信息、标准作业程序、系统化的文件、具体的技术、经验心得、抽象的观念等方式呈现。而技术作为一种知识,技术创新就是创造新知识。
野中郁次郎等创立知识创造理论,从认识论和存在论两个维度阐述了知识创造的螺旋。认识论维度指暗默知识和形式知识两类知识;存在论维度指知识创造的主体为个体、小组、组织和组织间的转移。暗默知识和形式知识之间存在四种转换模式:①共同化,从暗默知识到暗默知识,通过直接体验分享和创造暗默知识;②表出化,从暗默知识到形式知识,通过对话和反思将暗默知识表述出来;③联结化,从形式知识到形式知识,对形式知识及信息进行系统化并且加以利用;④内在化,从形式知识到暗默知识,在实践中学习和获取新的暗默知识。知识(包括新创造的知识)在暗默知识和形式知识的转换过程中通过知识载体(人员、技术规格、说明书等)实现了从个体、小组、组织和组织间的转移,并且经过4种转换模式得以放大。综合认识论维度上的知识转换和存在论维度上的知识转移,就构成了组织的知识创造螺旋。
不管是组织内部还是组织之间的知识创造,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都特别重视知识创造的环境,即暗默知识和形式知识之间的螺旋或转换过程的各种条件,也就是“场”。“场”是分享、创造及运用知识的动态的共有情景。
二、创造知识的产学研合作
1.知识创造的“场”
大学科技园集聚了较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水平研发机构,容易形成高科技产业集群。集群内通过交易网络、技术网络、社会网络构成复杂而紧密的联系,提高了集群内企业间的知识与人才的流动,实现了创新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的共享。区域内各行为主体相互合作,协同作用,紧密联成区域创新网络,形成了由企业、大学、研发机构、中介组织等构成的知识创造的实际“场”,另外还有一个由企业、大学、研发机构和中介组织间相互依存的互动关系,如临时会议、虚拟空间等构成的虚拟“场”。因此大学科技园就是一个由实际“场”和虚拟“场”综合形成的知识创造的“场”,这个“场”为园区企业、大学、研发机构和中介组织等创建了鼓励跨组织社群从事螺旋式知识创造过程的空间。这个空间可以为组织间的知识创造建立可促进思想交流的共通语言以及培育一种信任和关爱的氛围,更重要的是培育一种文化,从而促进园区企业、大学、研发机构、中介组织等的连接。
2.创造知识的合作方式
①技术研发合作。随着技术竞争加剧,技术创新风险和成本变大,创新周期变长,企业越来越难以承担独自研发的成本和风险,只能选择与其他企业或组织,甚至竞争对手进行研发合作或建立联盟。产学研合作中,合作各方通过创造一种氛围或实际团队,创建一种互动的“场”,来自不同组织的、具有不同背景的研发人员能够在这个共同“场”里研究与合作。在这个共同“场”里,小组成员可以使自己置身于他人的情境和思考过程当中,形成共同的体验,从而可以直接获得他人诸如心智模式和技能之类的暗默知识。这就是转换模式中的“共同化”过程,该过程完成了暗默知识从个体到个体之间的转移和创造。在共同化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可能意会出他人在工作过程的经验教训,并且结合自己体验总结出新的经验教训,形成一种书面报告,从而完成把他人的暗默知识转换为自己的形式知识的过程,这是转换模式中的“表出化”过程。另外,创造出新技术、新流程或新产品,成果以实际物质形态、技术规格或报告等表现,这也是一个“表出化”过程。经过“表出化”后的形式知识就可以方便地传递和转移。在完成“表出化”后,小组成员回到各自的组织,结合实际将研发成果或所获知识应用于本组织,对新、旧知识进行整理、增添、结合和分类,重构知识,甚至产生更新的、适合本单位的知识,从而完成知识的“联结化”过程。当本单位员工将转移进来的知识成功应用于实际,并在实践中获得新的经验和体会,形成自己的新的暗默知识时,就完成了“内在化”的过程。经过“表出化”、“联结化”和“内在化”过程,即完成了新知识的创造并从一个组织到另一个组织间的转移。
竹内弘高等通过研究认为团队更善于通过共同化和表出化获得新知识。然而,由于任务团队临时性的特点,其在组织内持续利用和转移知识方面的效率很差,尤其在利用形式知识方面。所以本文认为,为克服研发团队小组临时性的特点,组 织间应该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如签订长期的研发合作协议或者建立技术研发联盟。
②技术转让。技术转让是指产学研合作各方以契约的方式对专利技术、技术秘密、实施许可等无形资产进行使用权转让的一种经济法律行为,最常见的形式是科研院新、高校出让技术,企业受让技术。缪小明等指出,产品可以作为知识溢出的介质,因为新产品携带了大量的信息,随着产品在市场上和社会上的扩散,新知识在整个社会得到了传播。
将暗默知识转换为形式知识的表出化过程是知识螺旋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阶段之一。不管是企业、研发机构还是高校,在研发过程中,个体运用个人的形式知识和暗默知识(更多的是暗默知识)进行创新,最终的创新成果是形成产品规格、技术专利、流程图等明示化了的知识。明示化的知识属于形式知识和系统知识的范畴,比较容易交流、分享和转移。
大学科技园中,大学或企业可以将技术专利、产品转让或许可给其他企业,让其他企业进行生产,从而企业通过物品或技术专利等可观察的物资关系实现知识的转移。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在长期的学习和研究中,能够创造出各种应用性很强的技术专利,他们可以选择把这些技术专利转让给相关企业或者选择以这些技术专利为核心能力组建新的企业(高校衍生企业),从而实现知识从大学到企业的转移。Rejean等对加拿大高校的研究者进行调查发现,27%的被调查者经常将研究成果送往学术界以外的私人企业、政府机构和其他使用者。
③联合培养人才。知识只能由个体创造。没有个体,组织自身不能创造知识;组织的角色是支援和激励个体的创造活动,或者为个体提供适当的环境。组织的知识创造应该被理解为有“组织”地放大个人创造的知识,并且通过对话、讨论、分享经验、意会或实践社群等形式将其“结晶”在团组层面。对企业来说,高校科技园极具吸引力的原因之一就是园区内部的大学和高科技企业集聚了众多科技人才,形成巨大的人才库,科技园内的高校每年都能够为企业培养和输入大量的高素质科技研发人才,能够满足企业对科技人才资源的需求。
罗亚非等认为人员及其携带的隐性知识的流动是集群中一种关键的知识扩散。杨晓智等认为缄默知识的溢出载体主要是个人。缪小明等认为人力资本可以作为知识溢出介质,集群内部企业间一定比例的劳动力流动有利于知识溢出,而且外部劳动力流入为外部知识传入及其与集群创新系统内部原有知识的重新组织提供了可能。吴洁等认为产业集群内人才的流动包括企业间、大学向企业的流动。集群内人才的流动一般要快于集群外的企业,这是因为群内人才流动的交易成本和转换成本降低。
④技术咨询服务。中介组织包括各种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人才市场、技术交易市场、创业投资服务中心、技术咨询公司、管理咨询公司、风险投资公司等机构,它是促进企业间网络联系、产学研结合的纽带,在扶植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中介服务机构的创新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信息情报的采集、存储、处理服务,为区域创新提供资源;通过信息情报的传输服务,加速区域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提高先进技术的运用速度。中介机构是自主创新体系运行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知识、资金、技术成果等科技创新资源的传播者,促进了创新技术和知识的区域扩散,从而促进知识的联结和创造。
三、结语
大学科技园作为产学研合作模式,可以利用大学人才密集、科研基础雄厚、国内外信息灵通等优势,联合园区内企业、科研机构等创造有利于知识创造的“场”,从而促进园区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的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其中园区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和中介组织之间合作创造知识的方式主要有技术研发合作、知识产权转让、人才流动和技术咨询服务。因此,在大学科技园建设过程中,应该从大学科技园作为创造知识的“场”出发,注重培育有利于创造知识的共有文化、共同价值观和共通语言,促进园区企业、大学、研发机构和中介组织等的对话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