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劈新路声乐著华章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day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8月,在“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和“首届全国科学艺术哲学论坛”上,一位年逾古稀的音乐教师向会议展示了他顺应科学发展潮流用交叉科学理论取得的声乐理论研究创新成果,受到来自全国不同领域专家学者的赞赏。许多与会代表都为他甘于寂寞,潜心二十多年为学术而学术的执着追求精神所感动。他就是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声乐教授、中国音乐心理学学会理事、中国音乐教育学会声乐学术委员、四川省心理学会原副理事长徐行效。
  为创建中国的“声乐心理学”不懈努力
  世界声乐艺术发展的历史,经历了三个阶段:1855年以前,为世界声乐艺术“凭感观的直观教学”时代;1855年西班牙玛·加尔西亚(M·Garcia)发明喉镜,声乐艺术进入了“技能训练与生理学相结合”的时代;1932年西肖尔发表《微颤》(On Vibrato),世界声乐艺术进入了“与心理学相结合”的时代。但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前,声乐心理领域基本无人研究,处于空白阶段。
  1987年,徐行效在《人民音乐》第2期上发表《建立一门新学科——声乐心理学》,第一个在我国提出建立声乐心理学学科。文章发表后,1988年《中国音乐年鉴》载文(许讲真):“近年来在我国声乐领域里萌发了一门新学科——声乐心理学(在国外它也起步不久)。徐行效的《建立一门新学科——声乐心理学》一文,对声乐心理学的研究作了详尽的论述。”1990年谢嘉幸、王洪生分别在《中国音乐年鉴》、《中国音乐》第2期撰文响应,称该文“对声乐心理学体系的基本骨架作了大胆的构想,并强调了这一学科很强的实践意义与实用价值”、“提出建立音乐心理学的分支学科,这还是第一个。”
  当代声乐大师、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沈湘教授对他的研究给予了热情支持。沈湘教授对他说:“你的研究具有创新意义。你要广学博览,吸取国内外先进成果,写出我们自己的声乐心理学。”①1991年,周小燕教授在74岁高龄,首次为他写的国内第一部声乐心理专著《声乐心理研究》题词:“声乐工作者掌握了有关心理知识,才能更有效地从事本职工作。祝贺徐行效同志《声乐心理研究》问世。”音乐理论家王安华在《人民音乐》1993年第8期发表的书评“清清淡淡育水仙──读徐行效的《声乐心理研究》有感”中说:“为完善声乐艺术的理论,徐行效同志迈出了可贵的、开拓性的第一步,填补了我国声乐心理研究的空白。”该书的出版,为“声乐心理学”在我国的建立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在众多声乐前辈们的关怀下,他奋发著述,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先后在《音乐研究》、《人民音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音乐创作》等国家级音乐核心刊物、省级刊物发表《歌唱者心理状态初探》、《声乐个性心理论》等论文四十余篇。
  1998年,他出版了国内第一部声乐心理基础理论专著《心理过程与声乐教学》。中国音乐心理学学会副理事长罗小平认为:该书“具体地论述了声乐艺术中]唱者心理过程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心理因素与]唱实践的关系,如何运用心理规律指导教学等问题,对声乐表]与教学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②
  2003年,出版国内第一部声乐心理学教材《声乐心理学》(科学出版社)。中国音乐心理学学会理事长张前在该书序言中说:“《声乐心理学》一书的出版,为我国声乐心理学的研究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声乐心理学的发展也将会对我国音乐心理学的建设给予强有力的推动。”
  2009年8月,他撰写的《声乐心理学基础》被正式纳入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组织编写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教材”,由人民音乐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联合出版。主编肖黎声在“概论”中说:“声乐心理学作为声乐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在声乐研究以及]唱与教学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声乐学科研究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引起声乐界的普遍重视。”自此,中国声乐心理学在众多学人的不懈努力下走完了漫漫创建长路,正式成为音乐学科大家庭中的一员。
  在几乎每年都发表学科论文的同时,他还身体力行为“声乐心理学”学科的建立奔走宣传做了一系列实事:他多次在全国心理学大会、全国音乐心理学大会、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全国高师声乐会议、四川省心理学会会议以及四川、河南、广东、湖南等省高校作声乐心理学术报告;多次在四川电视台、四川电台、成都电台、岷江音乐台大力宣传声乐心理学;在“个人独唱会”上进行心理问卷调查,为学科建设收集数据;2000年,第一个在国内高校(四川师范大学)系统讲授“声乐心理学”课程,声乐心理学作为一门课程正式进入我国高校专业音乐教育课堂。2008年,第一个在国内高校招收“声乐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在第三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大会上,研究生参会,提交论文入选大会论文集并参加学会成为会员。学科研究生正式进入音乐心理学科队伍之中。《人民音乐》2011年第3期刊登《全国首届“声乐心理学”硕士生讲唱会举行》一文,对徐教授的研究给予了充分肯定,称“这是我国声乐理论研究取得的一项重大突破。”等等。
  以上论著与实绩在国内音乐界、教育界、心理学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止,计有国家级传媒《中国音乐年鉴》(9年)、《人民音乐》(7期)、《音乐研究》、《舞台艺术》及中央、中国、天津、西安、四川、星海六大音乐学院学报等刊物和数十家传媒均有反映评价。我国著名音乐学家声乐教育家张前、罗小平、刘沛、周世斌、谢嘉幸、赵宋光、石惟正、许讲真、冯效刚、杨和平等对其研究成果都予以支持,给予肯定性评价。有数百篇公开发表声乐论文引用了他的研究成果。
  鉴于创建“声乐心理学”和教书育人的突出业绩,1997年经国家教委评审,徐行效荣获“曾宪梓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一等奖,被确认为“中国声乐心理学学科开拓奠基人”。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了国家领导人的颁奖,成为我国迄今为止唯一获此大奖的高校声乐教师。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IBC)”《21世纪杰出人物》,“美国传记中心(ABI)”《国际杰出成就人物传略》对此都有介绍。④
  自1987年提出建立新学科论文发表22年来,“声乐心理学”历经了萌动、萌发、初创、繁荣等几个发展阶段和最后确立的漫长道路。中国声乐心理学术研究已由当时仅有几位作者几篇文章的星星之火,发展成为今天有上百位作者、年发表论文数量达百篇以上的燎原景象(据不完全统计,2000——2010年全国公开发表的声乐心理论文已达一千八百多篇),成为当今中国音乐界独树一帜,参与人数众多,发展最活跃,势头最强劲的一个新学科领域。特别是以部编教材形式,将“声乐心理学”新学科元理论纳入声乐科学基础理论之中,这在中国声乐史、音乐教育史上还是第一次。自此,“声乐心理学”科学理论成为声乐基础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并以高校专业教材形式而被使用传承。“声乐心理学”的重大理论意义在于,他的创立标志着人对声乐的认识,对声乐心理的研究进入到一个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新的历史阶段,因而对于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及声乐学科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提出“当代声乐艺术科学体系”新理论
  1998年《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第4期发表了徐行效的《当代声乐艺术科学体系论》。该文先后被《成都师专学报》、《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天津音乐学院学报》、《音乐学习与研究》、华乐出版社《怎样提高声乐]唱水平》转载。这是声乐艺术“科学体系”创新思维理念的首次提出。
  该理论认为:声乐艺术是由多种学科共同组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有着自身独特的体系结构。我们应该对它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单项深入的研究,从而构建起声乐艺术的各个子学科,使其在纵、横两个方向立体地、交叉地、多层次全方位地向前发展。当代声乐艺术应该科学化、系统化,建立起自己的学科体系,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对声乐艺术学科的健全、完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作者依据各子学科在声乐本体中的主次关系,作了四类15门学科的构想。并对“体系”的内涵和外延作了三个层次级别划分。(详见原文)
  这篇文章给人最深的感受是作者高瞻远瞩,对整个声乐艺术学科从宏观上进行了体系性思考。概括起来有以下新观点、新结论:
  第一、作者用科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观点来审视声乐艺术,大胆地提出:“从总体来说,声乐艺术是在缓慢地、盲目地向前发展”的新观点。
  第二、第一个提出“当代声乐艺术科学体系”这一新理论、新概念,并对该体系作了适合当前时代的科学构想——“当代声乐艺术科学体系,是建立在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声乐艺术表现形态之上的,由声乐生理学、声乐技巧学、声乐心理学等15门学科共同组成的一门科学、系统的学科体系。”
  第三、首次将“声乐心理学”定位为声乐艺术的三大支柱学科之一,处于核心地位。
  第四、首次提出,“只有声乐艺术交叉学科的不断创建和完善,声乐艺术才能发展。声乐艺术就是在自身交叉学科的发展建设中向前迈进的”新观点。
  第五、首次对声乐交叉学科做了符合声乐学科特点的级别划分。
  文章发表后,即在教育界、音乐界引起较大反响,得到国内专家的响应与肯定:
  1998年版的《华夏师魂》(阎纯德主编,中国科学出版社),称该文“第一个在国内(国外亦未见)提出声乐艺术科学体系这一纲领性的具有重大学术价值新理论,从宏观上为声乐艺术学科构建了一个总体发展的框架,对声乐艺术学科的健全、完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第55页)
  许讲真在2000年《中国音乐年鉴》中用了近千字对该文作了全面介绍,称该理论“是具有开拓意义的宏伟艺术工程,是声乐艺术科学化、系统化的根本途径。”(第253页)石惟正也在2000年《中国音乐年鉴》、《人民音乐》第9期发表评论:“这篇论文符合实际,针对时弊,符合系统论的思维原则;从理论上、宏观上让所有从业者对学科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推动声乐发展有根本性的意义。”(《年鉴》第271页)
  广州大学田丁评论说:“当代声乐艺术科学体系理论这个命题的提出,是现代科学发展在声乐艺术领域的体现,是声乐理论研究的突破。必将对我国声乐艺术的健康、有序、迅速发展起到指导性的作用,产生深远的影响。”
  张清华在《人民音乐》撰文,将该文评为中国声乐最具“前沿性、创新性”的五篇论文之一。其`评价其“是站在声乐艺术的前沿而具独创性的,因而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及实用性和指导性,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从对文章发表后十余年来出版的声乐交叉学科论著的统计来看,涉及两门交叉的学科已由原来的五种类别发展到十一种之多。出版专著如《声乐表]教程》(张锦华,1998年)、《欧洲声乐发展史》(尚家骧,2003年)、《声乐美学导论》(范晓峰,2004年)、《声乐语音学》(郑茂平,2007年)、《声乐文化学》(郭建民,2007年)、《声乐艺术语言学》(邹长海,2009年)、《声乐教育学》(余笃刚、蔡远鸿,2009年)等多达四十多部,论文更是无以数计,涉及三门学科交叉的领域更加扩大。这些论著的出版符合了立体多层次“当代声乐艺术科学体系”理论的构想,是该理论前瞻性的客观验证。中国声乐理论界出现了一个交叉学科论著迭出、学科蓬勃发展空前繁荣的新时期。
  几点启示
  一、爱心是事业成功的人格基础
  徐行效在北京“曾宪梓基金颁奖大会”获奖者代表发言《扶助教育 功在千秋》中说:“我无限热爱师范教育事业,并将为它贡献终身。我肩负着教师和文艺工作者的双重职责,就是要做一个师德艺德高尚的人,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和情操去影响学生。”1993年,他在《为“希望工程”募捐独唱音乐会》上动情地说:“全国有几百万失学儿童,希望工程是需要千百万人共同关心和参与的伟大事业。我是一名教师,就我个人的力量来说是很微薄的。但我热切的希望以此能唤起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的支持,为广大贫困地区由于经济条件限制而无法上学的孩子们奉献一片爱心。”四川省电台等多家传媒评论说:“由高校艺术家个人举办独唱会为‘希望工程’募捐,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二、全身心溶入教育是事业成功的职业基础
  徐行效毕业于五年制本科声乐专业,无限热爱歌唱事业。但他能很好的摆正]唱与教学的关系,不但从未因]出比赛影响教学,他还全身心溶入教育之中认真探索教学规律,深入进行理论研究,注意提高教学质量。它边教学、边研究、边实践,始终将三者紧密地联系起来,既是声乐教师,又是教学的实践家。如《华夏师魂》中就总结出他在教学中的“两个狠抓、四个重视”的课堂教学方法。他积极响应国家教委号召,曾组建“河南省大学生轻音乐团”,开辟第二课堂勤工助学,深入乡村“为农民送上健康精神食粮”,受到《人民日报》、《河南日报》、《文汇报》等多家报纸的赞扬。多少年来,面对许多“好心人”劝他“弃教从]”,他的回答是:“终生从事师范教育是我无悔的选择。建立中国的《声乐心理学》是我毕生的奋斗目标。”⑥
  三、多角度全方位的艺术实践是学术创新的专业基础
  除理论研究外,徐行效在]唱方面,曾多次举办个人独唱会,其中2000年四川省教育厅、省文化厅、省音协、四川师大曾为他在成都艺术中心娇子音乐厅联合举办《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独唱音乐会》,四川电视台播放;他的学生有数十人在全国、省级声乐比赛中获奖;1987年河南省音协曾为他主办个人《声乐作品音乐会》,河南电视台全场播放,《人民音乐》第8期报道;他长期从事合唱指挥教学,其合唱团曾获省级比赛金奖及“北京国际合唱节”优秀表]奖。实践证明:任何学术成果和学术思想是不可能凭空产生的。角度改变观念,长期频繁而不同的声乐艺术实践,培养了他仅从某一个方面不可能获得的多角度立体全方位感受,从而形成了自己独到的专业见解。   四、紧跟时代步伐,用交叉科学思想指引是理论创新的思想基础
  德国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海森堡说:“在人类思想史上,最有成果的发展常常发生在两条不同的思维路线的交叉点上。”著名科学家钱三强说:“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将是一个交叉科学时代。”科学家们的预言对徐行效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敏锐捕捉到了时代转换、科学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埋头学习相关科学论著。前不久,在《四川省高校音乐教育改革创新论坛》上,徐行效作了《交叉科学与声乐理论创新》的专题学术报告,他在总结自己学术研究时说:“我的创新学术思想是建立在当代科学潮流——交叉科学之上的。音乐工作者应该认识到,学科交融,是艺术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勇敢迎接世界科学潮流——交叉科学时代的到来,创造出无愧于当今伟大时代的伟大艺术成就。”这是作者艰难探索后的总结和期望。
  “交”兴而万科通!祝愿中国声乐理论在交叉科学理论指引下创造出更多的新成果,迈向更加卓越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徐行效《声乐心理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徐行效《心理过程与声乐教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徐行效《声乐心理学》,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徐行效《试论歌唱者的心理训练》,《河南大学学报》1986年6期。
  [5]徐行效《建立一门新学科——声乐心理学》,《人民音乐》1987年第2期。
  [6]徐行效《歌唱者心理状态初探》,《音乐研究》1987年2期。
  [7]徐行效《心理训练应成为声乐教学的重要环节》,《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88年3期。
  [8]徐行效《声乐知识学习的心理分析》,《音乐学习与研究》(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91年3期。
  [9]徐行效《歌唱者的感觉、知觉和表象》,《音乐学习与研究》(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94年4期、1995年2期。
  [10]徐行效《记忆的品质与歌唱者记忆力的培养》,《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3期。
  [11]徐行效《歌唱者的思维》,《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3期。
  [13]徐行效《建立一门新学科—合唱指挥心理学》,《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1期。
  [14]徐行效《歌唱者的气质》,《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1期。
  [15]徐行效《声乐个性心理论》,《音乐创作》2006年第1期。
  [16]徐行效《声乐心理学基础》(教育部统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教材《声乐理论基础》第一编第二部分),人民音乐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出版。
  [17]王安华《清清淡淡育水仙——读徐行效的〈声乐心理研究〉有感》,《人民音乐》1993年第8期。
  [18]田丁《声乐艺术学产发展的前瞻性构想》,《广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8期。
  [19]张清华《新世纪经典声乐地论大荟萃》,《人民音乐》2005年第2期。
  [20]康慧丽《徐地效果心理学理论体系探析》,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①徐行效《心理过程与声乐教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②罗小平《音乐心理学》,(南京艺术学院“中国当代课题组”著《中国当代音乐学》第6章),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版,第183页。
  ③阎纯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1997年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获奖者写真《华夏师魂——我国声乐心理学学科的开拓者——记徐行效》,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55页。
  ④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IBC)”2003年出版《OUTSTANDING PEOPLE OF THE 21ST CENTURY》(《21世纪杰出人物》)第598页“徐行效条目”:Honours and Awards: First Prize Zeng Xianzi Award for Excellent Teachers in China`s Normal Universities,1997; Founder psychology of vocal music in China; Theory founder of system of contemporary vocal art.
  ⑤同③,第56页。
  徐茜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责任编辑 金兆钧)
其他文献
之河》是由唐建平作曲,冯柏铭、冯必烈编剧的一部大型历史歌剧,歌剧以隋炀帝杨广开凿隋唐大运河这一历史史实作为题材。关于歌剧的音乐结构,李吉提教授已在《史诗品格、中国气派》一文中进行了分析,本文则试图从权力生态的角度来对这部歌剧进行音乐学的解读。在我看来,该歌剧中隐含的一条主线是权力的生态景观,它包括各种复杂的权力关系,比如君臣权力博弈、性别冲突、官民冲突等等。我认为该剧音乐上的成功不仅仅在于有几首好
沈洋,青年低男中音歌唱家。1984年出生于天津。先后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和美国大都会歌剧院林德曼青年艺术家训练班。现任教于上海音乐学院,兼任天津音乐学院和美国Peabody音乐学院客座教授。2006年,沈洋在上海音乐学院本科三年级学习期间,录制出版了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并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发烧唱片。2007年6月,沈洋在全球最高级别声乐比赛之一的英国BBC卡迪夫世界歌唱家大
13年,文化部为一批优秀演员颁发了“文华表演奖”,获此殊荣的歌剧演员,更准确地讲是凭借歌剧表演而获此奖项的演员只有两位:一是殷秀梅,一是阮余群。殷秀梅是大名鼎鼎的歌唱家,而阮余群恰恰与殷秀梅相反,年龄、经历、名气等等都无法与殷秀梅相比,甚至没有什么声乐方面的主打歌曲,自2007年毕业以来,她的绝大部分精力都投入于歌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她日益放射出迷人的艺术光彩。  北京奥贝拉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创办
在中国几代指挥家里,卞祖善有着重要而特殊的影响殊。从1961年大学毕业入职挥棒芭蕾舞剧《吉赛尔》,到2011年普罗科菲耶夫120周年诞辰纪念音乐会,五十个风雨春秋坎坷沉浮,亲历并见证了半个世纪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进度与更新程度。金秋将近相约访谈,那个午后,他静静地坐在窗前。侧影,清癯消瘦;头发,纹丝不乱。镜片后,清澈双眸浅含笑意,温和沉静含蓄矜持。卞祖善,放下指挥棒、褪去燕尾服,更像一位和蔼可敬的老
晓其、孙建国、杜克作曲,应忆航、耿德迎、周祥均作词,林晓峰、黄先钢总策划的大型交响诗画《钱塘江》,经过一年多的创作已于日前完成了初排。这部作品的创作初衷就是要用浙江本土的音乐语言,歌唱自己的母亲河——钱塘江。作品通过“交响诗画”这种新的综合性音乐表演艺术形式,把浙江厚重的文化积淀、秀丽的湖光山色和磅礴的钱塘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产生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心灵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  交响诗画《钱塘江》有三个
伦敦当地时间2012年6月5日19时30分,可容纳5000名观众英国伦敦皇家艾尔伯特音乐厅中座无虚席,中国歌唱家宋祖英联袂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和钢琴家郎朗精彩演出的“跨越巅峰”——三大巨星伦敦音乐会在此举行。在中英建交40周年、英女王登基60周年和世界目光聚焦2012伦敦奥运会之际,由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使馆、北京奥运城市发展
2011年3月13日-25日,由中国交响乐基金会与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化厅合作主办的“2011年中国交响乐峰会”在历史文化名城济南如期举行。来自俄罗斯、匈牙利、丹麦、美国,我国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深圳、杭州、成都、昆明、西安、武汉、哈尔滨、兰州、贵阳、青岛、安徽、河南、甘肃、青海等省市,宁夏、西藏、新疆、内蒙古等民族地区交响音乐业界领军人物前往参加,中外十余位嘉宾应邀登台主题宣讲,经过百余
小背篓,晃悠悠。小背篓里的女孩,宋祖英,晃啊晃,  从躲在篓子里尿湿妈妈的背;15岁晃出湘西苗族古破山区,19岁晃至北京,25岁晃上中央电视台春晚,最终晃登了中国第一民歌天后。今日的她45岁,已于悉尼、纽约、维也纳等全球各大歌剧院受邀登台。今年母亲节,小背篓的女孩终于晃至了台湾;母亲节那一晚于台北小巨蛋进行了第一场演唱会。  如果从宋祖英出生的山村画一条直线至她登上国际歌剧院的舞台,距离等同接近地
2009年4月26日,我和我的两个硕士研究生(音乐批评方向)孙慧、周俐一起去杭州参加中国音乐评论学会与杭州师范大学主办的2009中国音乐评论高层论坛。我的发言主要是针对和围绕音乐批评与音乐美学的关系,核心是,如何基于临响倾听之上以音乐批评的独特方式描写作品和表述经验?关键是,用什么样的文字语言去进行这样的描写与表述?  结果不谋而合,孙慧的发言同样秉承着这样的理念,用她的话说,就是如何以风格鲜明、
“将我区‘超大班额’问题录入督导管理系统,就意味着上报到省厅和教育部,情况很严重啊!这几年我区教育投入逐年增加,新建学校一所接一所,我们已经做了很大努力,如果被问责被约谈怎么办?”2017年11月20日,荊门市政府教育督导办接到荆门高新区·掇刀区政府教育督导办相关同志的诉苦电话。  缘起  瞄准焦点——敢于“捅娄子”。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教育承载的压力越来越大,城镇中小学“一位难求”。地处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