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是语文学科的主要特色。我校地处农村,学生大都习惯说本地方言,普通话表达很差。学生中普遍存在发音不准、朗诵无表情、语言水平低下等状况。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树立新理念,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教会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语文素养。
一、范读引路,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能力
对一些学生不易把握且具有重要表现力的语段,教师要范读,把文中蕴含的意思读出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低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他们面对的是陌生的课文,对一些生字新词及长句子,要很流利地读出来有一定困难,更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在低年级,教师进行示范朗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能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准确传达作品的情感,加上学生的模仿性极强,学生就能以听助读,在模仿中纠正自己在发音、语气及句读等方面的错误,掌握朗读方法,提高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力。教学《我们成功了》一文时,我利用举国欢庆的插图,让学生边看图、边听我朗读。我激动、自豪的读书声,给学生形成了一种情感的氛围。学生的情感在教师的范读中得到共鸣,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感染,学生仿佛置身于申奥成功的那一刻,情不自禁地欢呼“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京!”“祖国万岁!”可见,教师的范读,以声传声,以情激情,能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体会到激荡于语言文字之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能否坚持用普通话进行交际,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应该以身作则,起到榜样作用。平时利用课余时间、早读课让学生多听听课文朗读;也可通过设立图书角、小小广播台等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此外,还可让家长积极配合,如布置家庭“口头”作业,规定学生每天认真读一篇文章,隔几天在班级里把自己“成果”展示出来。
学生欢喜吟诗,但学习古诗时难以把握朗读的语气。上课时我引导学生在诗句的重音、停顿、感情升华处进行勾划,用“/”表示间隔,用“/”表示升调,用“·”表示重音。边读边标出,师生一道吟诵,学生一个个诗兴大发。这样,抓住难点进行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自然而然得到长进。如读《游园不值》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时,我问学生:这两句的语调应该怎么处理?学生试读后,都说要读得延长一些,而且还应该读升调。这样,就把那种春天生物旺盛的生命力展露无遗,好似绕梁之音,文虽尽而意不绝。
三、运用对比、揣摩,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能力
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符号,是传递情和意的一种载体。课文里有许多描写得优美的词句,这些关键词句正是作者需要表达的情和意。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形成一种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朗读课文只能读出字音,没能感知、领悟语言文字中所传递的情意。所以教师务必培养学生的语感。比较、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是培养语感准确性最常见的方法。通过对语言文字进行增补、删除、替代、变序等方式,可使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的精练、形象、细腻等特色,学会准确地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教学《秋天的图画》时,有一句“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梁举起燃烧的火把”。为了让学生体会“挂、露、翻、举”所描绘出的秋天景色的勃勃生机,体会“秋天的图画”色彩的美丽,我采用对比出示句子“金黄的梨树,红红的苹果,金色的稻海,火红的高梁”。让学生谈谈哪句好,好在哪里。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课文的好,因为它写出了梨树的颜色、样子。”有的说:“课文的好,因为它还写出了动作,‘挂起,露出,翻起,举起’。”我顺势指出:“这里不仅写出了颜色、样子,还写出了植物的生命,就是秋天的勃勃生机。请大家读出美,读出勃勃生机。”学生马上能入情入味地朗读,有的学生还边做动作边读,以此表达感情。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佳词妙句,感受文章所要传递的思想感情,这样长期的训练,语感就会油然而生了。
四、展开合理想像,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能力
阅读的过程是把文字信息转换为生动的表象组合的过程。如果是朗读,还是一个把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想像,充满着不可言喻的情感体验。对文字的理解、对思想的发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凭借这个过程来实现。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可依据语言文字,进行定向引导,展开想像,进入课文所创设的境界借助语言来感受形象,领悟其中的感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染力,必须调动多种感觉器官,眼、耳、口、脑并用。在读的同时,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用“过电影”的方式来捕捉语言信息,感知现实生活。
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使“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得到不断积淀与升华,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富有灵性。
一、范读引路,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能力
对一些学生不易把握且具有重要表现力的语段,教师要范读,把文中蕴含的意思读出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低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他们面对的是陌生的课文,对一些生字新词及长句子,要很流利地读出来有一定困难,更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在低年级,教师进行示范朗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能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准确传达作品的情感,加上学生的模仿性极强,学生就能以听助读,在模仿中纠正自己在发音、语气及句读等方面的错误,掌握朗读方法,提高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力。教学《我们成功了》一文时,我利用举国欢庆的插图,让学生边看图、边听我朗读。我激动、自豪的读书声,给学生形成了一种情感的氛围。学生的情感在教师的范读中得到共鸣,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感染,学生仿佛置身于申奥成功的那一刻,情不自禁地欢呼“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京!”“祖国万岁!”可见,教师的范读,以声传声,以情激情,能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体会到激荡于语言文字之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能否坚持用普通话进行交际,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应该以身作则,起到榜样作用。平时利用课余时间、早读课让学生多听听课文朗读;也可通过设立图书角、小小广播台等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此外,还可让家长积极配合,如布置家庭“口头”作业,规定学生每天认真读一篇文章,隔几天在班级里把自己“成果”展示出来。
学生欢喜吟诗,但学习古诗时难以把握朗读的语气。上课时我引导学生在诗句的重音、停顿、感情升华处进行勾划,用“/”表示间隔,用“/”表示升调,用“·”表示重音。边读边标出,师生一道吟诵,学生一个个诗兴大发。这样,抓住难点进行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自然而然得到长进。如读《游园不值》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时,我问学生:这两句的语调应该怎么处理?学生试读后,都说要读得延长一些,而且还应该读升调。这样,就把那种春天生物旺盛的生命力展露无遗,好似绕梁之音,文虽尽而意不绝。
三、运用对比、揣摩,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能力
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符号,是传递情和意的一种载体。课文里有许多描写得优美的词句,这些关键词句正是作者需要表达的情和意。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形成一种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朗读课文只能读出字音,没能感知、领悟语言文字中所传递的情意。所以教师务必培养学生的语感。比较、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是培养语感准确性最常见的方法。通过对语言文字进行增补、删除、替代、变序等方式,可使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的精练、形象、细腻等特色,学会准确地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教学《秋天的图画》时,有一句“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梁举起燃烧的火把”。为了让学生体会“挂、露、翻、举”所描绘出的秋天景色的勃勃生机,体会“秋天的图画”色彩的美丽,我采用对比出示句子“金黄的梨树,红红的苹果,金色的稻海,火红的高梁”。让学生谈谈哪句好,好在哪里。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课文的好,因为它写出了梨树的颜色、样子。”有的说:“课文的好,因为它还写出了动作,‘挂起,露出,翻起,举起’。”我顺势指出:“这里不仅写出了颜色、样子,还写出了植物的生命,就是秋天的勃勃生机。请大家读出美,读出勃勃生机。”学生马上能入情入味地朗读,有的学生还边做动作边读,以此表达感情。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佳词妙句,感受文章所要传递的思想感情,这样长期的训练,语感就会油然而生了。
四、展开合理想像,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能力
阅读的过程是把文字信息转换为生动的表象组合的过程。如果是朗读,还是一个把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想像,充满着不可言喻的情感体验。对文字的理解、对思想的发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凭借这个过程来实现。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可依据语言文字,进行定向引导,展开想像,进入课文所创设的境界借助语言来感受形象,领悟其中的感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染力,必须调动多种感觉器官,眼、耳、口、脑并用。在读的同时,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用“过电影”的方式来捕捉语言信息,感知现实生活。
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使“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得到不断积淀与升华,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富有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