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批具有“新型女性人格”特征的女报人开始摆脱家庭,为挽救国家、振兴民族而积极奔走,秋瑾便是其中的典型。她通过创办《中国女报》宣传了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女性独立等妇女解放思想,并提出了将妇女解放与整个国家民族解放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深刻命题,这与《女学报》等此前一批报纸是本质不同的,她的思想无疑是超时代的。女性人格的重塑不仅为一些先进女性带来了空前的心灵觉醒和思想解放,而且推动了她们在革命实践中追求个性解放、组织新的理想社会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为不可端倪的旧中国注入着新鲜的因素。
关键词:新型女性人格;秋瑾;中国女报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清朝政府统治危机的不断加深与西方思想的传入,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惊天变化。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妇女解放对社会解放的重大意义,相继提出了自己关于妇女解放方面的观点,并通过办报行为宣传自己的思想。秋瑾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她通过创办《中国女报》积极宣传妇女解放思想,力求唤醒沉睡中的妇女摆脱家庭束缚,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之中,为清末女性“新型人格”的塑造起到了推动作用。
一、新型女性人格形成的背景及其在秋瑾身上的的体现
秋瑾花季之年便熟读史籍,好剑侠传尤其崇拜明朝末年战功卓著的女性军事统帅秦良玉,并常常与之自比。她常在诗中列举历史上女豪杰来和男子对比:“肮脏尘寰,问几个男儿英哲?算只有峨眉队里,时闻杰出”(《满江红》)。从小性情豪爽的秋瑾对男尊女卑思想极为反感,这在当时社会女性中是极为少有的。在与纨绔子弟王子芳成婚后,秋瑾受到了夫权的压迫,对封建礼教深感不满的秋瑾,积极学习新知识,反对缠足,号召男女平等。她认识到,妇女所受的种种折磨,与吃人的封建家庭制度、宗法思想有极大关系,妇女要解放,首先必须与封建家庭决裂。为摆脱封建家庭牢笼,秋瑾曾一度和丈夫分居来表示反抗,并最后毅然东渡日本求学。这既是对“新贤妻良母”的一种“叛离”,也表明了一种较之以往有所不同的“新型女性人格”的逐渐形成。
二、《中国女报》对“新型女性人格”的宣传与塑造
秋瑾从日本回国后,于1907年1月14日正式创刊《中国女报》。在“新型女性人格”的引导下,《中国女报》与1898年创刊的《女学报》在思想上已有了很大转变,其既继承了先前一些女性解放的思想,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独立的要求,其所宣传的思想深刻体现了新型人格的内在张力。早在《女学报》,就已开始大力宣传男女平等,反对缠足,抨击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
《中国女报》和《女学报》都不同程度提出了妇女解放的要求,但两者却在本质上有着不同。《女学报》创刊于维新变法期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所提出的妇女解放、教育思想为基础,一定程度上呈现得仍是“新贤妻良母” 形象,仍以家庭为始为根基。而《中国女报》则截然不同,秋瑾非常痛恨家庭礼教带来的束缚以及对人性的毁灭,她号召女性要勇于走出家庭,进行家庭革命,摆脱男性的羁绊,获得真正的解放与自由。在此基础上,秋瑾在办报活动中针对广大女性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秋瑾看来,清政府的统治就是“沉沉黑狱,万象不有”,【5】即使妇女从封建礼教的压迫中挣脱出来,实现了经济独立,即使妇女争取了同男子一样的地位,但仍没有挣脱清政府反动统治施加给人们的压力,仍没有获得国家和民族的解放,妇女解放和自由将永远不能获得,妇女的人格也永远无法独立。对于人数近半的“二万万”女性,秋瑾希望广大妇女投身到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之中, 通过实现国家层面的解放,来实现妇女的解放和人格的独立。她在《中国女报发刊辞》中明确宣告:“吾今欲结二万万大团结于一致,通全国女界声息于朝夕,为女界之总机关,使我女子生动活泼,精神奋发,绝尘而奔,以速进于大光明世界。”【6】中国女报就是秋瑾设计的“女界之总机关”。她希望通过《中国女报》能唤醒广大沉睡中的妇女摆脱家庭束缚,一同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之中,力求把广大女性培养成高尚纯洁的人,自由自在的人,理性思维的人,坚贞节烈的人,成为新时代的“国民女杰”。
三、秋瑾及其《中国女报》塑造“新型女性人格”的意义与局限
秋瑾通过创办《中国女报》宣传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女性独立等妇女解放思想,是以进行家庭革命为出发点,这与《女学报》等此前一批报纸是本质不同的。更为重要的是,她提出了将妇女解放与整个国家的民族解放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深刻命题,达到了那个时代最高水平,在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她的思想无疑是超时代的,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妇女思想起到了启蒙作用,对中国传统文化壁垒予以了沉重地打击。但另一方面,通过《中国女报》对新型女性人格的塑造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秋瑾是一位女报人,又是一位坚定的民主革命者,是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她用自己短暂生命进发的青春火花,照亮了旧中国漆黑的夜空,激发了知识妇女的觉醒,号召她们走向民族革命潮流之中。女性人格的重塑不仅为一些先进女性带来了空前的心灵觉醒和思想解放,而且推动着她们在革命实践中创造追求个性解放、反抗封建家庭和礼教乃至组织新的理想社会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在那个思潮巨变的社会当中,女性意识的觉醒、转变与新型女性人格的建构冲击着古老的中国,为不可端倪的旧中国注入着新鲜的因素。
注释:
参考文献:
1.郭廷礼.秋瑾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2.秋瑾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0.
3.郭长海,李亚彬.秋瑾事迹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4.蒋勇军.清末民初女子文化生活与女性意识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
刘煜程:男,24岁,籍贯湖南衡阳,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12级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学。
关键词:新型女性人格;秋瑾;中国女报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清朝政府统治危机的不断加深与西方思想的传入,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惊天变化。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妇女解放对社会解放的重大意义,相继提出了自己关于妇女解放方面的观点,并通过办报行为宣传自己的思想。秋瑾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她通过创办《中国女报》积极宣传妇女解放思想,力求唤醒沉睡中的妇女摆脱家庭束缚,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之中,为清末女性“新型人格”的塑造起到了推动作用。
一、新型女性人格形成的背景及其在秋瑾身上的的体现
秋瑾花季之年便熟读史籍,好剑侠传尤其崇拜明朝末年战功卓著的女性军事统帅秦良玉,并常常与之自比。她常在诗中列举历史上女豪杰来和男子对比:“肮脏尘寰,问几个男儿英哲?算只有峨眉队里,时闻杰出”(《满江红》)。从小性情豪爽的秋瑾对男尊女卑思想极为反感,这在当时社会女性中是极为少有的。在与纨绔子弟王子芳成婚后,秋瑾受到了夫权的压迫,对封建礼教深感不满的秋瑾,积极学习新知识,反对缠足,号召男女平等。她认识到,妇女所受的种种折磨,与吃人的封建家庭制度、宗法思想有极大关系,妇女要解放,首先必须与封建家庭决裂。为摆脱封建家庭牢笼,秋瑾曾一度和丈夫分居来表示反抗,并最后毅然东渡日本求学。这既是对“新贤妻良母”的一种“叛离”,也表明了一种较之以往有所不同的“新型女性人格”的逐渐形成。
二、《中国女报》对“新型女性人格”的宣传与塑造
秋瑾从日本回国后,于1907年1月14日正式创刊《中国女报》。在“新型女性人格”的引导下,《中国女报》与1898年创刊的《女学报》在思想上已有了很大转变,其既继承了先前一些女性解放的思想,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独立的要求,其所宣传的思想深刻体现了新型人格的内在张力。早在《女学报》,就已开始大力宣传男女平等,反对缠足,抨击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
《中国女报》和《女学报》都不同程度提出了妇女解放的要求,但两者却在本质上有着不同。《女学报》创刊于维新变法期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所提出的妇女解放、教育思想为基础,一定程度上呈现得仍是“新贤妻良母” 形象,仍以家庭为始为根基。而《中国女报》则截然不同,秋瑾非常痛恨家庭礼教带来的束缚以及对人性的毁灭,她号召女性要勇于走出家庭,进行家庭革命,摆脱男性的羁绊,获得真正的解放与自由。在此基础上,秋瑾在办报活动中针对广大女性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秋瑾看来,清政府的统治就是“沉沉黑狱,万象不有”,【5】即使妇女从封建礼教的压迫中挣脱出来,实现了经济独立,即使妇女争取了同男子一样的地位,但仍没有挣脱清政府反动统治施加给人们的压力,仍没有获得国家和民族的解放,妇女解放和自由将永远不能获得,妇女的人格也永远无法独立。对于人数近半的“二万万”女性,秋瑾希望广大妇女投身到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之中, 通过实现国家层面的解放,来实现妇女的解放和人格的独立。她在《中国女报发刊辞》中明确宣告:“吾今欲结二万万大团结于一致,通全国女界声息于朝夕,为女界之总机关,使我女子生动活泼,精神奋发,绝尘而奔,以速进于大光明世界。”【6】中国女报就是秋瑾设计的“女界之总机关”。她希望通过《中国女报》能唤醒广大沉睡中的妇女摆脱家庭束缚,一同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之中,力求把广大女性培养成高尚纯洁的人,自由自在的人,理性思维的人,坚贞节烈的人,成为新时代的“国民女杰”。
三、秋瑾及其《中国女报》塑造“新型女性人格”的意义与局限
秋瑾通过创办《中国女报》宣传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女性独立等妇女解放思想,是以进行家庭革命为出发点,这与《女学报》等此前一批报纸是本质不同的。更为重要的是,她提出了将妇女解放与整个国家的民族解放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深刻命题,达到了那个时代最高水平,在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她的思想无疑是超时代的,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妇女思想起到了启蒙作用,对中国传统文化壁垒予以了沉重地打击。但另一方面,通过《中国女报》对新型女性人格的塑造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秋瑾是一位女报人,又是一位坚定的民主革命者,是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她用自己短暂生命进发的青春火花,照亮了旧中国漆黑的夜空,激发了知识妇女的觉醒,号召她们走向民族革命潮流之中。女性人格的重塑不仅为一些先进女性带来了空前的心灵觉醒和思想解放,而且推动着她们在革命实践中创造追求个性解放、反抗封建家庭和礼教乃至组织新的理想社会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在那个思潮巨变的社会当中,女性意识的觉醒、转变与新型女性人格的建构冲击着古老的中国,为不可端倪的旧中国注入着新鲜的因素。
注释:
-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
- 秋瑾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4-6.
- 秋瑾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3-15.
- 秋瑾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3-15.
- 秋瑾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2.
- 秋瑾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2.
参考文献:
1.郭廷礼.秋瑾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2.秋瑾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0.
3.郭长海,李亚彬.秋瑾事迹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4.蒋勇军.清末民初女子文化生活与女性意识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
刘煜程:男,24岁,籍贯湖南衡阳,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12级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