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年前,曾经动心要到北京去看歌剧《原野》。当年那个制作演出班底实在强劲—戏剧界大腕李六乙执导,男中音袁晨野饰演逃出牢狱、满腔怒火与仇恨的仇虎,女高音张立萍饰演被逼下嫁并不爱的焦大星的金子,而焦大星这位被金子背叛的丈夫由男高音张建一饰演,他瞎眼的寡母则由女中音梁宁饰演。此外,由黄屹指挥的中国爱乐乐团,联同中国歌剧舞剧院合唱团共同演出。相信若不是为了参演北京国际音乐节,应当很难组成这一“钻石钢铁阵容”。
当年最后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事隔三年后,终于在深圳保利剧院看到了。只是作曲家金湘已撒手尘寰,与这位于1980年代便认识的老朋友重聚的机会也没有了。同时,此次深圳保利的制作,与三年前北京保利舞台上所呈现的,无论是台前还是幕后,从演出效果到背后意义,都极为不同。
演员名单带来困惑
首先,此次深圳《原野》节目册封面上,很明确地标示“深圳青年歌剧团创团制作深圳首演”,但这个歌剧团何时成立,节目册内却无任何介绍,因此估计是新组建而成,介绍文中所提及的歌唱家,及参与今次演出的名单,全都是年轻一代的歌唱演员。
不仅如此,节目册对这部四幕加序幕歌剧的介绍只有故事梗概,却无分幕内容介绍。同时,《原野》的六个主要角色,此次演出两场(4月13日及14日),除了金子和常五是由女高音李洋、男低音夏康全唱两场,其余四个角色均分为AB组。笔者观赏的是第二场,大堂外既没有公布当晚演员名单,节目册中也没有介绍当晚演员名单的插页,甚至连投映的字幕都是一个角色名之后两个演员名并列。这种不规范的处理,使得当晚观众看完仍不知“谁”演“谁”。这在并无歌剧文化传统的深圳,是非常不理想的事,对演员欠缺应有的尊重不说,评论家要撰写事后报道评论的话,都会产生严重偏差。
幸好,在辗转求证后笔者终于确认了演员名字。当晚,唱与演都很好的“白傻子”由2014年毕业于深圳大学音乐系的章奇展饰演,饰演焦大星的是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声乐系的男高音田忠陆,饰演焦母的女中音潘健则是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声乐系的副教授。至于主角仇虎,第一、第二幕的饰演者是深圳大学青年教师杨阳,第三、第四幕则由深圳艺术学校声乐科主任虞启龙饰演。两人的身高外形和肢体动作差异都大,中场休息后观众看到仇虎“变了形”,而演出前后又都没有任何交待,以致大多还是首次观看歌剧的深圳观众大感困惑。
条件有限舞台出色
回到此次制作,据说制作经费只有200万人民币,就一部两个小时的四幕歌剧而言,服装、布景,还有演员、乐队、合唱团、指挥,全以职业性的规范来要求,的确是捉襟见肘。为此,如以职业性的标准来要求艺术水平和演出效果未免有点苛求,但作为深圳结合香港(顾问团七位艺术家,包括叶小钢、王威、杨岩、华敏、姚峰、阮妙芬、龚冬建)两地人才为基础的专业中国歌剧制作,仍应查找不足,好能让歌剧艺术在深圳继续走下去,且走得更远。
首先应赞赏的是布景与灯光虚实结合的构思设计,两堂主景各有特色。简短的序幕与紧接着的第一幕森林景,六棵硕大的树干外加十多株小树,很简洁便勾勒出野外的森林:第四幕仇虎与金子出逃迷失于森林中时,一段极为形象化的铁路路轨高高横架于舞台上的空间、穿越于森林中,大大突出了“火车”在原野这个故事结局中的关键性,可说是神来之笔。不仅如此,第四幕还设计了仇虎自责,陷于神志不清的境地,随即陷于面对一群亡灵索命的困境,此时舞台上又以烟幕效果营造出虚幻真假的场景。至于中间两幕焦大星家中的室内景,以一桌两椅的中国传统戏曲舞台为基础,加上有限的道具,这一布景尽管简约,却能突显逐渐凝聚的仇恨的强大戏剧张力。
金湘的《原野》1987年9月于北京第一届中国艺术节首演,1990年代被搬演到美国和欧洲的舞台,成为少数在欧美能发挥影响力的中国歌剧。此次深圳版的演出再一次肯定,其成功除了曹禺女儿万方根据同名话剧改编的剧本提供了一个充满戏剧张力的故事之外,关键仍在于金湘的音乐。
然而,此次演出的团队限于各方面的条件,在音乐上的表现也就有不少瑕疵。最明显的是由深圳交响乐团小乐队及深圳大剧院爱乐乐团合组而成的乐队,在乐池中发出的音响不太理想,除弦乐显得较粗糙外,铜管在高潮时爆发的力度与张力也不稳定,有点松散。而作为指挥的胡咏言,上下半场都是只穿衬衣上场,而且不同颜色,据说是因为乐池气温偏高所致,可见的确是难为乐池中各位演奏家了。最后谢幕时出现了将乐手也请上舞台接受观众鼓掌的“罕见现象”,虽然可以说是对乐手付出的致意,但因为限于种种条件无论音响还是音乐都打了折扣也是无奈。
同样,《原野》是一个内容涉及社会道德文化、人性善恶、哲学思维等复杂命题的故事,几位主要人物的感情层次更是盘根错节。对歌唱与舞台经验都相对较浅的歌唱家来说,要将剧中好几段重要唱段中的情感唱好已是不易,还要求他们将戏演好的确有点苛求。举例来说,女高音李洋的金子,声音和表演已具有凝聚观众注意力的能量,火般泼辣的形象加上临场发挥不错,但她在大星和焦母眼前转为被欺压的弱者时,肢体语言不及声音传神。潘健的焦母,深藏不露、奸险狠毒的形象不够到位,这可能与她的外形有关,而她音量较弱也将角色的感染力削弱了。
《原野》的唱段分量不轻,最后一幕还加入了几乎唱足整幕的合唱团。剧中仍用对白,笔者认为此次制作在对白的发音和处理上可做得更细腻些,以更贴合剧中不同角色的年龄和背景。
歌剧普及任重道远
深圳保利剧院位于南山区,这个新发展小区是深圳年轻一代中产阶层聚居之地,区内有深圳大学等文化机构,年前尝试举办的深圳艺穗节也在此区举行,将这个区域作为推动歌剧艺术起步的试点应很适合。但就当晚在剧场中观察所见,观众在演出中不时拍照甚至录像,可见剧场规范文化仍未形成,更意外的是未见剧场工作人员做出任何制止干预,这和保利剧院系统的管理文化很不一样。
此外,邻座衣着光鲜的中年男士在整个演出过程中不停地观看手机,后排多位女士不断交谈,还有位大叔的专业照相机不断发出咔嚓快门声……这些干扰说明,经济起飞的南山区,剧场文化离人民群众仍很遥远。这便不得不让人佩服深圳青年歌剧团面对深圳这块“水泥地”坚持撒下歌剧种子的决心和勇气。但要种子发芽、成长,那还要想办法“打破水泥地”才行。凭着无限的热情推出《原野》是一个值得鼓励的开始,但普及歌剧还得“两条腿走路”——除要耗费较大资源制作歌剧外,还应有计划地持续采用讲座等形式,配合观摩歌剧录像、歌剧电影等方式,进行演前导赏活动。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制作歌剧精华(片段或其中一幕)来介绍西方经典歌剧。
普及歌剧的确是任重道远的大工程。此次演出的中场休息,笔者便目睹不懂歌剧而误以为是观看话剧的年轻观众退场。为年轻一代观众提供歌剧文化教育机会,应是在深圳推广歌剧文化过程不能忽略的基本步骤。不然,很多人便会像仇虎那样,走入森林迷路了。
当年最后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事隔三年后,终于在深圳保利剧院看到了。只是作曲家金湘已撒手尘寰,与这位于1980年代便认识的老朋友重聚的机会也没有了。同时,此次深圳保利的制作,与三年前北京保利舞台上所呈现的,无论是台前还是幕后,从演出效果到背后意义,都极为不同。
演员名单带来困惑
首先,此次深圳《原野》节目册封面上,很明确地标示“深圳青年歌剧团创团制作深圳首演”,但这个歌剧团何时成立,节目册内却无任何介绍,因此估计是新组建而成,介绍文中所提及的歌唱家,及参与今次演出的名单,全都是年轻一代的歌唱演员。
不仅如此,节目册对这部四幕加序幕歌剧的介绍只有故事梗概,却无分幕内容介绍。同时,《原野》的六个主要角色,此次演出两场(4月13日及14日),除了金子和常五是由女高音李洋、男低音夏康全唱两场,其余四个角色均分为AB组。笔者观赏的是第二场,大堂外既没有公布当晚演员名单,节目册中也没有介绍当晚演员名单的插页,甚至连投映的字幕都是一个角色名之后两个演员名并列。这种不规范的处理,使得当晚观众看完仍不知“谁”演“谁”。这在并无歌剧文化传统的深圳,是非常不理想的事,对演员欠缺应有的尊重不说,评论家要撰写事后报道评论的话,都会产生严重偏差。
幸好,在辗转求证后笔者终于确认了演员名字。当晚,唱与演都很好的“白傻子”由2014年毕业于深圳大学音乐系的章奇展饰演,饰演焦大星的是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声乐系的男高音田忠陆,饰演焦母的女中音潘健则是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声乐系的副教授。至于主角仇虎,第一、第二幕的饰演者是深圳大学青年教师杨阳,第三、第四幕则由深圳艺术学校声乐科主任虞启龙饰演。两人的身高外形和肢体动作差异都大,中场休息后观众看到仇虎“变了形”,而演出前后又都没有任何交待,以致大多还是首次观看歌剧的深圳观众大感困惑。
条件有限舞台出色
回到此次制作,据说制作经费只有200万人民币,就一部两个小时的四幕歌剧而言,服装、布景,还有演员、乐队、合唱团、指挥,全以职业性的规范来要求,的确是捉襟见肘。为此,如以职业性的标准来要求艺术水平和演出效果未免有点苛求,但作为深圳结合香港(顾问团七位艺术家,包括叶小钢、王威、杨岩、华敏、姚峰、阮妙芬、龚冬建)两地人才为基础的专业中国歌剧制作,仍应查找不足,好能让歌剧艺术在深圳继续走下去,且走得更远。
首先应赞赏的是布景与灯光虚实结合的构思设计,两堂主景各有特色。简短的序幕与紧接着的第一幕森林景,六棵硕大的树干外加十多株小树,很简洁便勾勒出野外的森林:第四幕仇虎与金子出逃迷失于森林中时,一段极为形象化的铁路路轨高高横架于舞台上的空间、穿越于森林中,大大突出了“火车”在原野这个故事结局中的关键性,可说是神来之笔。不仅如此,第四幕还设计了仇虎自责,陷于神志不清的境地,随即陷于面对一群亡灵索命的困境,此时舞台上又以烟幕效果营造出虚幻真假的场景。至于中间两幕焦大星家中的室内景,以一桌两椅的中国传统戏曲舞台为基础,加上有限的道具,这一布景尽管简约,却能突显逐渐凝聚的仇恨的强大戏剧张力。
金湘的《原野》1987年9月于北京第一届中国艺术节首演,1990年代被搬演到美国和欧洲的舞台,成为少数在欧美能发挥影响力的中国歌剧。此次深圳版的演出再一次肯定,其成功除了曹禺女儿万方根据同名话剧改编的剧本提供了一个充满戏剧张力的故事之外,关键仍在于金湘的音乐。
然而,此次演出的团队限于各方面的条件,在音乐上的表现也就有不少瑕疵。最明显的是由深圳交响乐团小乐队及深圳大剧院爱乐乐团合组而成的乐队,在乐池中发出的音响不太理想,除弦乐显得较粗糙外,铜管在高潮时爆发的力度与张力也不稳定,有点松散。而作为指挥的胡咏言,上下半场都是只穿衬衣上场,而且不同颜色,据说是因为乐池气温偏高所致,可见的确是难为乐池中各位演奏家了。最后谢幕时出现了将乐手也请上舞台接受观众鼓掌的“罕见现象”,虽然可以说是对乐手付出的致意,但因为限于种种条件无论音响还是音乐都打了折扣也是无奈。
同样,《原野》是一个内容涉及社会道德文化、人性善恶、哲学思维等复杂命题的故事,几位主要人物的感情层次更是盘根错节。对歌唱与舞台经验都相对较浅的歌唱家来说,要将剧中好几段重要唱段中的情感唱好已是不易,还要求他们将戏演好的确有点苛求。举例来说,女高音李洋的金子,声音和表演已具有凝聚观众注意力的能量,火般泼辣的形象加上临场发挥不错,但她在大星和焦母眼前转为被欺压的弱者时,肢体语言不及声音传神。潘健的焦母,深藏不露、奸险狠毒的形象不够到位,这可能与她的外形有关,而她音量较弱也将角色的感染力削弱了。
《原野》的唱段分量不轻,最后一幕还加入了几乎唱足整幕的合唱团。剧中仍用对白,笔者认为此次制作在对白的发音和处理上可做得更细腻些,以更贴合剧中不同角色的年龄和背景。
歌剧普及任重道远
深圳保利剧院位于南山区,这个新发展小区是深圳年轻一代中产阶层聚居之地,区内有深圳大学等文化机构,年前尝试举办的深圳艺穗节也在此区举行,将这个区域作为推动歌剧艺术起步的试点应很适合。但就当晚在剧场中观察所见,观众在演出中不时拍照甚至录像,可见剧场规范文化仍未形成,更意外的是未见剧场工作人员做出任何制止干预,这和保利剧院系统的管理文化很不一样。
此外,邻座衣着光鲜的中年男士在整个演出过程中不停地观看手机,后排多位女士不断交谈,还有位大叔的专业照相机不断发出咔嚓快门声……这些干扰说明,经济起飞的南山区,剧场文化离人民群众仍很遥远。这便不得不让人佩服深圳青年歌剧团面对深圳这块“水泥地”坚持撒下歌剧种子的决心和勇气。但要种子发芽、成长,那还要想办法“打破水泥地”才行。凭着无限的热情推出《原野》是一个值得鼓励的开始,但普及歌剧还得“两条腿走路”——除要耗费较大资源制作歌剧外,还应有计划地持续采用讲座等形式,配合观摩歌剧录像、歌剧电影等方式,进行演前导赏活动。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制作歌剧精华(片段或其中一幕)来介绍西方经典歌剧。
普及歌剧的确是任重道远的大工程。此次演出的中场休息,笔者便目睹不懂歌剧而误以为是观看话剧的年轻观众退场。为年轻一代观众提供歌剧文化教育机会,应是在深圳推广歌剧文化过程不能忽略的基本步骤。不然,很多人便会像仇虎那样,走入森林迷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