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重道远

来源 :歌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meizi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年前,曾经动心要到北京去看歌剧《原野》。当年那个制作演出班底实在强劲—戏剧界大腕李六乙执导,男中音袁晨野饰演逃出牢狱、满腔怒火与仇恨的仇虎,女高音张立萍饰演被逼下嫁并不爱的焦大星的金子,而焦大星这位被金子背叛的丈夫由男高音张建一饰演,他瞎眼的寡母则由女中音梁宁饰演。此外,由黄屹指挥的中国爱乐乐团,联同中国歌剧舞剧院合唱团共同演出。相信若不是为了参演北京国际音乐节,应当很难组成这一“钻石钢铁阵容”。
  当年最后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事隔三年后,终于在深圳保利剧院看到了。只是作曲家金湘已撒手尘寰,与这位于1980年代便认识的老朋友重聚的机会也没有了。同时,此次深圳保利的制作,与三年前北京保利舞台上所呈现的,无论是台前还是幕后,从演出效果到背后意义,都极为不同。
  演员名单带来困惑
  首先,此次深圳《原野》节目册封面上,很明确地标示“深圳青年歌剧团创团制作深圳首演”,但这个歌剧团何时成立,节目册内却无任何介绍,因此估计是新组建而成,介绍文中所提及的歌唱家,及参与今次演出的名单,全都是年轻一代的歌唱演员。
  不仅如此,节目册对这部四幕加序幕歌剧的介绍只有故事梗概,却无分幕内容介绍。同时,《原野》的六个主要角色,此次演出两场(4月13日及14日),除了金子和常五是由女高音李洋、男低音夏康全唱两场,其余四个角色均分为AB组。笔者观赏的是第二场,大堂外既没有公布当晚演员名单,节目册中也没有介绍当晚演员名单的插页,甚至连投映的字幕都是一个角色名之后两个演员名并列。这种不规范的处理,使得当晚观众看完仍不知“谁”演“谁”。这在并无歌剧文化传统的深圳,是非常不理想的事,对演员欠缺应有的尊重不说,评论家要撰写事后报道评论的话,都会产生严重偏差。
  幸好,在辗转求证后笔者终于确认了演员名字。当晚,唱与演都很好的“白傻子”由2014年毕业于深圳大学音乐系的章奇展饰演,饰演焦大星的是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声乐系的男高音田忠陆,饰演焦母的女中音潘健则是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声乐系的副教授。至于主角仇虎,第一、第二幕的饰演者是深圳大学青年教师杨阳,第三、第四幕则由深圳艺术学校声乐科主任虞启龙饰演。两人的身高外形和肢体动作差异都大,中场休息后观众看到仇虎“变了形”,而演出前后又都没有任何交待,以致大多还是首次观看歌剧的深圳观众大感困惑。
  条件有限舞台出色
  回到此次制作,据说制作经费只有200万人民币,就一部两个小时的四幕歌剧而言,服装、布景,还有演员、乐队、合唱团、指挥,全以职业性的规范来要求,的确是捉襟见肘。为此,如以职业性的标准来要求艺术水平和演出效果未免有点苛求,但作为深圳结合香港(顾问团七位艺术家,包括叶小钢、王威、杨岩、华敏、姚峰、阮妙芬、龚冬建)两地人才为基础的专业中国歌剧制作,仍应查找不足,好能让歌剧艺术在深圳继续走下去,且走得更远。
  首先应赞赏的是布景与灯光虚实结合的构思设计,两堂主景各有特色。简短的序幕与紧接着的第一幕森林景,六棵硕大的树干外加十多株小树,很简洁便勾勒出野外的森林:第四幕仇虎与金子出逃迷失于森林中时,一段极为形象化的铁路路轨高高横架于舞台上的空间、穿越于森林中,大大突出了“火车”在原野这个故事结局中的关键性,可说是神来之笔。不仅如此,第四幕还设计了仇虎自责,陷于神志不清的境地,随即陷于面对一群亡灵索命的困境,此时舞台上又以烟幕效果营造出虚幻真假的场景。至于中间两幕焦大星家中的室内景,以一桌两椅的中国传统戏曲舞台为基础,加上有限的道具,这一布景尽管简约,却能突显逐渐凝聚的仇恨的强大戏剧张力。
  金湘的《原野》1987年9月于北京第一届中国艺术节首演,1990年代被搬演到美国和欧洲的舞台,成为少数在欧美能发挥影响力的中国歌剧。此次深圳版的演出再一次肯定,其成功除了曹禺女儿万方根据同名话剧改编的剧本提供了一个充满戏剧张力的故事之外,关键仍在于金湘的音乐。
  然而,此次演出的团队限于各方面的条件,在音乐上的表现也就有不少瑕疵。最明显的是由深圳交响乐团小乐队及深圳大剧院爱乐乐团合组而成的乐队,在乐池中发出的音响不太理想,除弦乐显得较粗糙外,铜管在高潮时爆发的力度与张力也不稳定,有点松散。而作为指挥的胡咏言,上下半场都是只穿衬衣上场,而且不同颜色,据说是因为乐池气温偏高所致,可见的确是难为乐池中各位演奏家了。最后谢幕时出现了将乐手也请上舞台接受观众鼓掌的“罕见现象”,虽然可以说是对乐手付出的致意,但因为限于种种条件无论音响还是音乐都打了折扣也是无奈。
  同样,《原野》是一个内容涉及社会道德文化、人性善恶、哲学思维等复杂命题的故事,几位主要人物的感情层次更是盘根错节。对歌唱与舞台经验都相对较浅的歌唱家来说,要将剧中好几段重要唱段中的情感唱好已是不易,还要求他们将戏演好的确有点苛求。举例来说,女高音李洋的金子,声音和表演已具有凝聚观众注意力的能量,火般泼辣的形象加上临场发挥不错,但她在大星和焦母眼前转为被欺压的弱者时,肢体语言不及声音传神。潘健的焦母,深藏不露、奸险狠毒的形象不够到位,这可能与她的外形有关,而她音量较弱也将角色的感染力削弱了。
  《原野》的唱段分量不轻,最后一幕还加入了几乎唱足整幕的合唱团。剧中仍用对白,笔者认为此次制作在对白的发音和处理上可做得更细腻些,以更贴合剧中不同角色的年龄和背景。
  歌剧普及任重道远
  深圳保利剧院位于南山区,这个新发展小区是深圳年轻一代中产阶层聚居之地,区内有深圳大学等文化机构,年前尝试举办的深圳艺穗节也在此区举行,将这个区域作为推动歌剧艺术起步的试点应很适合。但就当晚在剧场中观察所见,观众在演出中不时拍照甚至录像,可见剧场规范文化仍未形成,更意外的是未见剧场工作人员做出任何制止干预,这和保利剧院系统的管理文化很不一样。
  此外,邻座衣着光鲜的中年男士在整个演出过程中不停地观看手机,后排多位女士不断交谈,还有位大叔的专业照相机不断发出咔嚓快门声……这些干扰说明,经济起飞的南山区,剧场文化离人民群众仍很遥远。这便不得不让人佩服深圳青年歌剧团面对深圳这块“水泥地”坚持撒下歌剧种子的决心和勇气。但要种子发芽、成长,那还要想办法“打破水泥地”才行。凭着无限的热情推出《原野》是一个值得鼓励的开始,但普及歌剧还得“两条腿走路”——除要耗费较大资源制作歌剧外,还应有计划地持续采用讲座等形式,配合观摩歌剧录像、歌剧电影等方式,进行演前导赏活动。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制作歌剧精华(片段或其中一幕)来介绍西方经典歌剧。
  普及歌剧的确是任重道远的大工程。此次演出的中场休息,笔者便目睹不懂歌剧而误以为是观看话剧的年轻观众退场。为年轻一代观众提供歌剧文化教育机会,应是在深圳推广歌剧文化过程不能忽略的基本步骤。不然,很多人便会像仇虎那样,走入森林迷路了。
其他文献
小瓊:我依然对疫情控制下的亚洲演艺同行们充满钦佩之心。高雄刚演出了全舞台版的《图兰朵》,全中国的乐团也都开始了新的演出季。然而在纽约,所有的演出场所仍然紧闭大门。  小薇:不过近来户外演出很是热门,尤其是在欧洲。9月6日,丹尼尔·巴伦博伊姆和柏林国家乐团在户外演出了贝多芬专场,其中包括著名的《合唱交响曲》。该演出也是这个驻扎于德国国家歌剧院的乐团创立450周年的纪念庆典。  小琼:我在网上观看了整
期刊
新潮歌剧的界定,不是十分明晰,多指一批定居海外的中国作曲家(个别者例外)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应国外某艺术机构委约、多用现代技法创作的歌剧。至于新潮歌剧概念中的“新潮”一词,显然是受了20世纪80年代青年作曲家“新潮音乐”创作的影响。这些青年作曲家中的三位代表性人物——叶小纲、谭盾和瞿小松,曾于1985年参加了笔者倡议、李西安教授(时任中国音协机关刊物《人民音乐》主编)主持的一次对话。经笔者整理成
期刊
近日赴嘉兴观看了由浙江演艺集团、浙江歌舞剧院、浙江交响乐团、浙江音乐学院联合制作演出的原创歌剧《红船》。这部歌剧是典型的红色题材歌剧,它以中共创建初期时的史实为基础(“一大”召开的波折故事,南湖红船上的传奇),展开了一个轰轰烈烈、激昂悲怆的宏伟场景,歌颂了自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历史上由共产党所领导的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斗争。  《红船》是“2019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的重点扶持项目,是浙江省为中国
期刊
挪威抒情戏剧女高音(lyric dramatic soprano)丽兹·戴维森(Lise Davidsen),自2015年在多明戈国际歌剧比赛(Operalia)和宋雅女王国际音乐比赛(Queen Sonja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以挪威女王命名的国际歌唱家比赛,每两年举行一次)荣获冠军以来,引起了业内外的极大关注。  闪闪发光的履历  戴维森来自挪威东南
期刊
由德国威斯巴登歌剧院委约作曲家赫尔穆特·厄尔灵(Helmut Oehring)创作的歌剧《雅歌塔》(Agota),作为威斯巴登“五月国际艺术节”推出的悲剧题材声乐戏剧,5月4日在黑森州国家剧院进行了世界首演。观众们在70分钟的演出中体会到了存在于现实和虚幻中的混乱、迷惘和压抑。  赫尔穆特·厄尔灵1961年生于柏林东部,父母亲是聋哑人。在柏林艺术学院,厄尔灵师从艺术大师作曲家乔治·卡兹尔(东德电子
期刊
说起歌剧,尤其是西方经典歌剧,人们恐怕不会首先想到福州。但是近几年,西方经典歌剧在福州的演出渐次频繁,受欢迎的程度也一年比一年热烈。从几年前一场歌剧演出只能卖出十几张票,到此次《卡门》原定的两场票全部早早售罄,而福建大剧院售票口每天依然不断有询问购票的人们。于是,就在开演前的十天,福建大剧院临时决定加演一场。据大剧院董事长孙砾介绍,加演的这场除了三楼100余个座位没有开票,剩余的门票又是一开票即售
期刊
2020年初,当笔者坐在伦敦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观看《茶花女》的时候,怎么也不会想到那将成为自己在2020年上半年——甚至有可能是全年——在现场观看的唯一一场歌剧。  原本,笔者对今夏英国歌剧节的制作充满期待,计划了包括普朗克(Francis Poulenc)的现代歌剧《加尔默罗会修女们的对话》(Dialogues des Carmélites)、贝多芬的《菲岱里奥》(Fidelio)以及德沃夏克
期刊
2016年4月13、14日,金湘先生的代表作,歌剧《原野》在深圳保利剧院连演两场。演出方并非国内大型知名的国有院团,而是由几位年轻的歌剧人自发组建的深圳青年歌剧团(SYOC)完成的。这两场演出也是这个民间歌剧团的创团演出,全部的演出经费来自自筹和社会的支持,总共200万。  杨阳,旅美男中音歌唱家、深圳大学青年讲师;吕珥荃,旅欧男高音歌唱家;李洋,香港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三位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因为
期刊
中国爱乐者大多是从《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走进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音乐世界的。曾经聆听过卡巴耶、斯塔德、郭淑珍、张立萍等女高音演唱其谱写的“月亮颂”,2016年5月17日那个初夏之夜,第一次现场欣赏“卢莎卡”咏叹这首名曲。在威尔第、比才、瓦格纳等意、法、德语歌剧新版制作之后,国家大剧院实现了德沃夏克歌剧《水仙女》的中国首演。一个新的语种,同德沃夏克音乐语言有机结合,带来新的声腔语调和音律韵味,在
期刊
2010年6月29日,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厦门工学院正式挂牌成立。在随后的4年里,“中心”便以最小的团队组合、最低的成本,紧锣密鼓地制作了《茶花女》(中文版)、《紫藤花》(歌剧《伤逝》校园版)、《帕老爷的婚事》、《快乐寡妇》、《岳飞》等5部中外经典歌剧,创造了厦门乃至全国的奇迹。“中心”的成立,拉近了福建的民众与歌剧之间的距离,福建本土潜在的歌剧人才也被发现、发掘出来,他们的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