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常在 经典永存

来源 :歌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8971563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6月29日,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厦门工学院正式挂牌成立。在随后的4年里,“中心”便以最小的团队组合、最低的成本,紧锣密鼓地制作了《茶花女》(中文版)、《紫藤花》(歌剧《伤逝》校园版)、《帕老爷的婚事》、《快乐寡妇》、《岳飞》等5部中外经典歌剧,创造了厦门乃至全国的奇迹。“中心”的成立,拉近了福建的民众与歌剧之间的距离,福建本土潜在的歌剧人才也被发现、发掘出来,他们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锻炼。现如今,那些曾经在“中心”受训的学员,已然活跃在全国的歌剧舞台之上,有的甚至成为业务骨干。
  弹指间,激情已燃过了十年,“中心”迎来了十岁生日。回首过往,“中心”辉煌过,也沉淀过,但郑小瑛教授多年倡导的“西洋歌剧的本土化”与经典歌剧“校园化”的执念在心中依然坚定。自2019年12月起,“中心”再次面向社会发出征集,就《紫藤花》和《茶花女》两部经典剧目招募歌剧学员,并提出了具体目标:
  1.关于《紫藤花》:2021年是鲁迅先生140周年诞辰,也是施光南歌剧《伤逝》诞生40周年。“中心”通过对报名该剧的演员进行先期培训,力求在未来具有纪念意义的2021年,助力推动这部优秀的歌剧走进广大高校校园。
  2.关于威尔第《茶花女》(中文版):中文版的《茶花女》在20世纪已由中央歌剧院进行了200余场次的演出,早已深入人心。2010年该译配经“中心”复排、打磨,今年再经意大利汉学家萨布丽娜(Sabrina Ardizzoni)仔细校对后,中文配译几近成熟。本届课程将秉持“洋戏中唱”的理念,持续推动中文版《茶花女》的推广与传播。
  通知一经发出,就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海外90多位热情的报名者。
  推行国际标准化的“歌剧工作坊”
  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冲击了全国。随着揪心的病患人数节节攀升,各行业陆续停摆,民众响应号召禁足在家,防止疫情扩散。“中心”也以大局为重,做出延后培训的调整。为了坚定学员学习歌剧的信心,同时帮助他们了解“中心”的理念,郑小瑛先后给学员们发出过三封亲笔公开信。她强调,本届歌剧培训班的宗旨是:通过推行国际标准化的“歌剧工作坊”流程,来“培养高端歌剧演员”,希望能为各省市未来的歌剧发展建立一个优秀歌剧演员的人才库。


  “科学的歌剧流程应该是:在指挥主导下的、歌剧钢琴声乐指导(Coach)配合的、共同为演员进行的前期音乐作业,加之导演在已定音乐速度中的中期导戏,以及灯光、舞美、乐队的后期合成,直至最终的舞台呈现的模块化组装——这是一套国际通行的、高效的歌剧流程。”
  “国内院团在多数情况下是谁的腕儿大、谁当领导,谁的资格老,那么就由谁来主导歌剧的排演,这显然是不科学的、不专业的。”郑小瑛呼吁歌者们应当找歌剧指挥学习歌剧,“因为歌剧是以音乐为主要表现手段的综合艺术形式,指挥是歌剧表演的统帅,他能帮助歌者熟悉每个音乐细节。演员要学会看指挥,更要相信指挥。”
  如果说指挥是歌剧流程的灵魂,声乐指导则可被喻为指挥音乐意图的执行者、演员的“拐棍”和“密友”了。
  而国内的很多歌唱者、钢琴演奏者对声乐指导行业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草率地认为声乐指导仅是钢琴伴奏。其实不然,声乐指导不是任何钢琴演奏者都能胜任的。称职的声乐指导不单要求具备很高的钢琴技术水平,还应有快速的视奏能力、机敏的反应来读懂指挥的手势达到无缝配合;聲乐指导同样要熟悉歌剧每一个音乐细节,具备纠正演员音准、节奏、咬字、发音的能力,优秀的声乐指导甚至是歌剧的百科全书。
  “多数的演奏者自己弹琴的时候往往信心十足,但在指挥的指导下为演员进行音乐作业,在读谱、看指挥、听唱时,就顾首不顾尾了。”为此,郑小瑛呼吁国内的音乐院校应向国际业界看齐,开设专门的歌剧钢琴音乐指导课程,毕业生会有很好的就业前景。今年1月,郑小瑛教授特地在暑期培训歌剧演员之前,举办了歌剧指挥和歌剧钢琴音乐指导培训班,意在向指挥从业者们传授歌剧指挥的经验,同时将培养声乐指导纳入指挥班的核心内容。
  5月,国内疫情一有缓解,“中心”就向报名学员发出递交录唱视频、接受网络面试的通知。通过面试,郑小瑛教授亲自为《紫藤花》甄选了7位学员,为《茶花女》甄选了12位学员。6月13日至7月30日,在为期一个半月的时间里,“中心”完成了两部歌剧的音乐戏剧表演培训。
  布局《紫藤花》,接力2021
  歌剧《伤逝》曾是尘封的经典,在20世纪诞生之初,早在施光南生前,郑小瑛就曾向他建议将《伤逝》节编为室内乐伴奏版,以便在广大校园内推广,这个建议得到了施光南的认可。2010年起,“中心”耗时两年将《伤逝》从残缺的手稿中整理出来,成为校园版的《紫藤花》(根据太平洋影音公司发行的“紫藤花”CD命名)。2011年9月,“中心”携《紫藤花》应邀赴北京国家大剧院公演,同年参赛首届中国歌剧节展演,荣获了国家级奖项。
  就本次培训学员的报名情况来看,人们对于本土经典的认知度远不及西方。当代的青年歌唱者,大多从入选声乐教材的《紫藤花》《金色的秋光》《不幸的人生》等选段初识歌剧《伤逝》。
  本届培训班最后入选学员共有4位“子君”、1位“涓生”及男、女歌者各1位。郑小瑛教授对《紫藤花》规划了两期共计12个工作日的授课内容,由她的关门弟子青年指挥家高嵩执教。因原定的声乐指导临时离岗,邀请了集美大学特聘教授、著名钢琴家周宇博女士来救场,为学员们进行高质量的音乐作业。

  高嵩是10年前从歌剧中心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指挥,现今是天津音乐学院的指挥教师,她已有指挥十几部歌剧的经验积累。她谈到:“音乐作业首先是纠正学员在读谱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如节奏、音准、吐字等,然后是将指挥的音乐处理告知他们。这是学习一部歌剧的大前提,是基石。对于没有歌剧演唱及表演经验的学员们来说,严谨的音乐作业会使大家了解到歌剧指挥对于音乐质量的要求,从而养成良好的读谱习惯,也帮助大家建立起正确的歌剧学习观念。”高嵩还提到“应对学员们进行‘有表情的音乐作业’,因为歌剧指挥的音乐构思是基于其对剧情的理解而产生的,‘有表情的音乐作业’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用声音去塑造人物,诠释剧情。”学员们在高嵩的指导下,那首《不幸的人生》在排练场上频频引发心酸的泪花!
  学员的结业汇报于7月19日进行。经过基础的表演训练,使用“中心”提供的服装和简易道具,4组子君和涓生以高质量完成了音乐作业,他们对旧社会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有着不同风格的演绎,也让现场的评委、观众热泪盈眶。
  轻装的校园版歌剧机动灵活的特点在本次结业汇报中,再次得到充分印证:在有限的经费条件下,进行了严谨规范的音乐作业后、配之简单的道具——一台精致的校园歌剧,即可呈现出来。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厦门大学特聘教授章亚伦感言,“歌剧《伤逝》是中国歌剧史的里程碑,应该在中国的大地上生根发芽,将《伤逝》节编为校园版的《紫藤花》,今天看来无疑是成功的。”
  在具有纪念意义的2021年,衷心希望《紫藤花》能够开启校园巡演之路。
  “洋戏中唱”进行时
  《紫藤花》结束后,《茶花女》(中文版)的学员培训课程在青年指挥家高嵩的指导下,辗转于多个临时的排练场地之间,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与《紫藤花》一样,《茶花女》也“遭遇”了声乐指导离岗的危机,“中心”于是邀请到沈阳音乐学院戏剧影视戏艺术指导教研室主任马家鑫老师来救场。
  《茶花女》录取了来自包头、北京、天津、西安、徐州、合肥等地的11位角色学员,他们都是第一次走进歌剧“工作坊”,接受全流程培训。在首期的授课过程中,先集中解决学员们的音准、节奏、中文译词的咬字吐字、学看指挥等一系列基础问题;在第二期的音乐作业中,除复习巩固音乐,又加入了戏剧表演。“中心”邀请了福建人艺的青年导演孙超进行指导。值得一提的是,郑小瑛教授原来设计的“音乐会”版结业汇报的最初定位,因孙超的加盟而得到了更多提升。导演团队非常给力,他们“贡献”了史上最省钱却足够精致的舞美创意,使得整部戏由“站唱”的初稿,上升到了简易的舞台版“表演音乐会”。角色的走位,群众合唱的调度,逐步完善。剧中人物的性格与角色关系,日益丰满。8位角色学员以高度的热情,废寝忘食地积极投入学习中,从最初的面试到最后的舞台呈现,学员们有了脱胎换骨的进步。
  厦门歌舞剧院是一支优秀的团队。疫情稳定后,在全国文艺界积极展开的复工复演活动中,厦歌与郑小瑛携手率先迈出了一步,先后在泉厦两地奉献了两场公益交响音乐会。之后,双方又再度携手,与剧院的舞美团队一起,又投入了紧张的《茶花女》的排练之中。7月30日,一台精致的《茶花女》(中文版)表演音乐会结业汇报演出,如出水芙蓉般,展示在观众面前。学员们感慨:“这简直堪称史上最奢侈的一场结业汇报了!”更令人称奇的是,包含40多位鹭岛爱乐的合唱团员在内的所有演职人员全部都是没有酬劳的义务奉献——这里汇合了多么大的热情与热爱!
  8月15日,91歲高龄的指挥家郑小瑛教授亲率全体志愿者在闽南大戏院向引颈冀盼的厦门观众倾情演绎了“洋戏中唱”的《茶花女》。这同时也是大戏院开启复工复演后的首场音乐会。“中心”邀请了上海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宋倩女士担纲女主角维奥莱塔,宋倩说:“在我公派留学意大利时得到的第一个正式角色就是《茶花女》中的维奥莱塔,现在使用中文演唱,是一个很特别的挑战!”她对“中心”予以了极大的支持,在极短的时间内熟悉了中文版的唱译词并完成背谱,展现了一线歌剧演员的硬实力。宋倩的演唱极富吸引力,把原意大利语的发音方式,浑然天成地带入到了中文歌词的演唱中,而非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让中式演绎仿佛置身于威尔第家乡。
  演出后,观众们通过不同的渠道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虽是‘表演音乐会’版的歌剧,但是真诚、炙热、纯粹、经典、成功、圆满!”“这是我在现场听到的第一部用中文演唱外文原著的歌剧,母语带给大家的冲击力不是其他语言可以代替的。”“着实震撼,‘洋戏中唱’让我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了这部经典的歌剧作品,诚挚的歌词、感人肺腑的悲剧力量,在视觉和与听觉的双重冲击下,跟孩子们一起享受歌剧的无限魅力。”这正是一位91岁老艺术家——郑小瑛,执着追求的、数年不改的、呕心沥血的初心!
  前不久,我国著名歌剧翻译家刘诗嵘与世长辞了,这是中国歌剧的巨大损失。据郑小瑛教授介绍:在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开始介绍演出外国的歌剧名著,都是通过中文译唱进行演出的,如:《蝴蝶夫人》《叶甫盖尼·奥涅金》《卡门》《费加罗的婚姻》《丑角》《风流寡妇》等等,刘诗嵘等老一代歌剧翻译家为此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改革开放后的今天,这些宝贵的成果却有被忽视、埋没、尘封成为历史的风险。衷心希望更多的歌剧人加入“洋戏中唱”的队伍中来,使西方经典的中文译唱得到持续推广和传承,使喜爱听戏的中国观众能够通过自己的母语更好地享受西方歌剧的精华魅力。

其他文献
5月13日-14日,歌剧大师威尔第歌剧《阿蒂拉》在上海大剧院再度上演。这部戏最早由上海大剧院、匈牙利布达佩斯大艺术宫与上海歌剧院三方联合制作,自2013年首演以后,不断复排、上演,经历了核心团队的“国产化”转变。此次制作,不仅幕后制作班底都来自上海歌剧院,六位主角也全由上海歌剧院自己的演员担纲,这意味着,上海歌剧院将《阿蒂拉》这部相对“冷门”的大师经典作品完整地保留在了自家的剧目储备库中。  说歌
期刊
小瓊:我依然对疫情控制下的亚洲演艺同行们充满钦佩之心。高雄刚演出了全舞台版的《图兰朵》,全中国的乐团也都开始了新的演出季。然而在纽约,所有的演出场所仍然紧闭大门。  小薇:不过近来户外演出很是热门,尤其是在欧洲。9月6日,丹尼尔·巴伦博伊姆和柏林国家乐团在户外演出了贝多芬专场,其中包括著名的《合唱交响曲》。该演出也是这个驻扎于德国国家歌剧院的乐团创立450周年的纪念庆典。  小琼:我在网上观看了整
期刊
新潮歌剧的界定,不是十分明晰,多指一批定居海外的中国作曲家(个别者例外)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应国外某艺术机构委约、多用现代技法创作的歌剧。至于新潮歌剧概念中的“新潮”一词,显然是受了20世纪80年代青年作曲家“新潮音乐”创作的影响。这些青年作曲家中的三位代表性人物——叶小纲、谭盾和瞿小松,曾于1985年参加了笔者倡议、李西安教授(时任中国音协机关刊物《人民音乐》主编)主持的一次对话。经笔者整理成
期刊
近日赴嘉兴观看了由浙江演艺集团、浙江歌舞剧院、浙江交响乐团、浙江音乐学院联合制作演出的原创歌剧《红船》。这部歌剧是典型的红色题材歌剧,它以中共创建初期时的史实为基础(“一大”召开的波折故事,南湖红船上的传奇),展开了一个轰轰烈烈、激昂悲怆的宏伟场景,歌颂了自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历史上由共产党所领导的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斗争。  《红船》是“2019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的重点扶持项目,是浙江省为中国
期刊
挪威抒情戏剧女高音(lyric dramatic soprano)丽兹·戴维森(Lise Davidsen),自2015年在多明戈国际歌剧比赛(Operalia)和宋雅女王国际音乐比赛(Queen Sonja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以挪威女王命名的国际歌唱家比赛,每两年举行一次)荣获冠军以来,引起了业内外的极大关注。  闪闪发光的履历  戴维森来自挪威东南
期刊
由德国威斯巴登歌剧院委约作曲家赫尔穆特·厄尔灵(Helmut Oehring)创作的歌剧《雅歌塔》(Agota),作为威斯巴登“五月国际艺术节”推出的悲剧题材声乐戏剧,5月4日在黑森州国家剧院进行了世界首演。观众们在70分钟的演出中体会到了存在于现实和虚幻中的混乱、迷惘和压抑。  赫尔穆特·厄尔灵1961年生于柏林东部,父母亲是聋哑人。在柏林艺术学院,厄尔灵师从艺术大师作曲家乔治·卡兹尔(东德电子
期刊
说起歌剧,尤其是西方经典歌剧,人们恐怕不会首先想到福州。但是近几年,西方经典歌剧在福州的演出渐次频繁,受欢迎的程度也一年比一年热烈。从几年前一场歌剧演出只能卖出十几张票,到此次《卡门》原定的两场票全部早早售罄,而福建大剧院售票口每天依然不断有询问购票的人们。于是,就在开演前的十天,福建大剧院临时决定加演一场。据大剧院董事长孙砾介绍,加演的这场除了三楼100余个座位没有开票,剩余的门票又是一开票即售
期刊
2020年初,当笔者坐在伦敦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观看《茶花女》的时候,怎么也不会想到那将成为自己在2020年上半年——甚至有可能是全年——在现场观看的唯一一场歌剧。  原本,笔者对今夏英国歌剧节的制作充满期待,计划了包括普朗克(Francis Poulenc)的现代歌剧《加尔默罗会修女们的对话》(Dialogues des Carmélites)、贝多芬的《菲岱里奥》(Fidelio)以及德沃夏克
期刊
2016年4月13、14日,金湘先生的代表作,歌剧《原野》在深圳保利剧院连演两场。演出方并非国内大型知名的国有院团,而是由几位年轻的歌剧人自发组建的深圳青年歌剧团(SYOC)完成的。这两场演出也是这个民间歌剧团的创团演出,全部的演出经费来自自筹和社会的支持,总共200万。  杨阳,旅美男中音歌唱家、深圳大学青年讲师;吕珥荃,旅欧男高音歌唱家;李洋,香港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三位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因为
期刊
中国爱乐者大多是从《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走进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音乐世界的。曾经聆听过卡巴耶、斯塔德、郭淑珍、张立萍等女高音演唱其谱写的“月亮颂”,2016年5月17日那个初夏之夜,第一次现场欣赏“卢莎卡”咏叹这首名曲。在威尔第、比才、瓦格纳等意、法、德语歌剧新版制作之后,国家大剧院实现了德沃夏克歌剧《水仙女》的中国首演。一个新的语种,同德沃夏克音乐语言有机结合,带来新的声腔语调和音律韵味,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