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以及高校扩大招生政策的实施,高等教育在质量和规模上都得到了发展,高等教育招生模式不再是单纯的由国家统一招生,而是采取教育成本分担,奉行“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因此,各学校,尤其一些新建本科院校,为了完成招生计划,为了提高学校学费收入,招收了一些分数低、综合素质差的学生。但由于多交了学费,学生、家长不会因为个人素质的降低,而降低获得高质量教育的期望值。这就要求新建本科院校为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实施因材施教。此外,我们也要意识到,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日益呈现出多元化,而个人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取向性,因此要求高校要培养有个性的人才。
因材施教是以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教学原则。它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施以不同的教育,其目的是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施以针对性的教育,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使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认学生个体差异,对学生实施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社会、独立思考、创新精神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鉴于人才培养的规格的多样性、培养内容的复合性,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可采取分班施教、分级施教、因人施教等形式。充分体现现代社会多层次的需求与学生多层次发展可能性及学校具体实际三个方面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性格、兴趣等多方面都得到提升。
分班施教
高校扩招门槛降低,推动了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但扩招也带来了生源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同一专业的学生自费生高考成绩在400多分就可被录取,而统招学生的成绩要达到510分才能被录取。所以在同一课堂上接受同一进度的教学,基础差的学生感觉学习很吃力,基础好的学生却感觉在浪费时间。新建本科院校的情况更是如此。若忽视低分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仅会制约本科教学水平的提高,也会使付了更高学习费用的学生及家长产生不满情绪。因此,大学教学管理者在新生入学分班的问题上,应首先考虑到根据学生的成绩进行分班教学,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实际需要。而教师在研究教学方法的同时也必须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
分班施教首先要求各高校教学管理者在学生入学之初,按专业对自费学生实行单独编班,使优秀生能相互之间得到较好的影响,发挥最大潜能,而基础差的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学习上得到相应提高。此外,分班施教还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使用不同的教材。统一的教材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适合的,但对基础差的学生将会感到学习非常吃力。由于教材的制约,教师在教学中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很难兼顾所有的学生。因此,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不同的教材,这是教师上好课、学生成绩提高的前提条件。也是教师应在开始教授课程前,认真思考和合理选择的重要问题。
此外,教师针对入学成绩不同的班级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对基础较差的班级,可放慢授课速度。考虑到学生基础较差,可把知识点展开,回顾所涉及的高中基础知识,以利于学生巩固原有知识、学习新知识;而对成绩较为优秀的班级,除了教授新知识,可以扩大知识面,开拓学生视野,扩充每节课的知识含量。
分级施教
实行了分班,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要求,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科目中,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尽相同,尤其是外语等科目的教学中更是如此。学生入学前的学习环境、学习条件大相径庭,英语水平存在着较大差距。英语可采取分级教学的方式,新生入学后即被要求参加包括英语听力、阅读、词汇、写作、翻译等内容在内的测试,然后根据考试的成绩,将学生分为三个级别,再参考学生的英语高考成绩,以及学生自己的意愿,将层次相当的学生集中在一个级别的英语教学班进行教学。当然,在对学生进行分级教学时,要对学生讲清分班的目的,在学生做选择时,教师也有必要给予适当建议。根据学生的程度编定不同层次的班级,有利于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使他们的成绩能在现有基础上得到较大的提高。
大学英语的教学要求、教学目标也应根据学生学习状况、学习内容的不同相应地分成三个层次。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同对他们的要求也应不同,对于基础较弱的级别班的学生,教学目标则应该是如何夯实学生的基本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外语基础差的学生很容易对自己丧失信心,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关注这类学生的反应,及时注意与学生沟通。对待这类学生应先提升他们对自己的信心,再循序渐进地提高其学习积极性。进而逐步达到提升其学习水平的目的。而成绩较好的学生,由于其对学习原本就有很浓厚的兴趣、旺盛的求知欲,教师可适当选择稍有难度的教材,课堂上能较快的激起学生的兴趣。但青年学生,由于他们年龄处于思想和情感易波动阶段,即使对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应帮助其正确的认识自己,树立雄心壮志。
教材的选择对分级教学能否成功至关重要。由于任何一本教材的编写都体现了一定的教学理念、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教材在很大程度上支配教与学的内容和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日常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在选择教材的时候,必须考虑到教学的客观实际、学生的水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甚至教学方法的选用。即使教材一致,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不能千篇一律。教师要根据各教学班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相应的处理,尽量切合学生的认知能力。
因人施教
实施因材施教的最好的方式应是学分制。学分制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它以选修制为基础,以学分为学习量的计量单位,以多样化的教育规格和较灵活的过程管理方式为特征,是适应学生个性差异的一种柔性教学管理制度。传统学年制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管理教学,规定学生所修课程、顺序和进度等要求。这种教学管理模式使得学校教学计划呆板僵硬,学生没有太多的学习自主性,不够灵活缺乏多样性的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中间学科。学科的多样化带来课程的多样化,大学里的课程开设得越来越多,但是一名大学生的在校学习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年间学完所有的课程。同时生源的多样化必然导致学生对知识结构、教学进度的要求也多样化。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学生对高等教育有参与与选择的自由。因此,学校不应规定学生只学习计划内的课程内容。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目的、能力、兴趣等选择课程。学分制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与自由空间。在课程组合的安排方面,学生由被动转向积极主动。其基本方法是学校把最基础,被称为基石的课程列为必修课。把其余的课程列为选修课,规定学生毕业应取得的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最低学分,从而使学生不仅能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而且有更加灵活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因此,可以说学分制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并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因人施教,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脱颖而出创造条件,而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只要能完成基本的学分也能达到毕业要求。
除了以上教学方法,对于学习成绩较好,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进行“复合”式培养,规定辅修、双专业的绩点条件,对辅修、双专业成绩合格者给辅修、双专业毕业证书。
就教育活动而言,学生是相对独立的主体,有其独特的个性特点,这种特点不仅有高低之别,更主要的是表现的方面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活动中既要统一要求,又要因材施教,以使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得到协调的发展。既要满足学生的共性要求,还必须在具体的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因人而异。否则,培养出来的人才就只能是缺乏个性的,因而是缺乏主体性和独创性的。
因材施教是以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教学原则。它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施以不同的教育,其目的是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施以针对性的教育,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使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认学生个体差异,对学生实施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社会、独立思考、创新精神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鉴于人才培养的规格的多样性、培养内容的复合性,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可采取分班施教、分级施教、因人施教等形式。充分体现现代社会多层次的需求与学生多层次发展可能性及学校具体实际三个方面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性格、兴趣等多方面都得到提升。
分班施教
高校扩招门槛降低,推动了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但扩招也带来了生源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同一专业的学生自费生高考成绩在400多分就可被录取,而统招学生的成绩要达到510分才能被录取。所以在同一课堂上接受同一进度的教学,基础差的学生感觉学习很吃力,基础好的学生却感觉在浪费时间。新建本科院校的情况更是如此。若忽视低分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仅会制约本科教学水平的提高,也会使付了更高学习费用的学生及家长产生不满情绪。因此,大学教学管理者在新生入学分班的问题上,应首先考虑到根据学生的成绩进行分班教学,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实际需要。而教师在研究教学方法的同时也必须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
分班施教首先要求各高校教学管理者在学生入学之初,按专业对自费学生实行单独编班,使优秀生能相互之间得到较好的影响,发挥最大潜能,而基础差的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学习上得到相应提高。此外,分班施教还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使用不同的教材。统一的教材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适合的,但对基础差的学生将会感到学习非常吃力。由于教材的制约,教师在教学中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很难兼顾所有的学生。因此,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不同的教材,这是教师上好课、学生成绩提高的前提条件。也是教师应在开始教授课程前,认真思考和合理选择的重要问题。
此外,教师针对入学成绩不同的班级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对基础较差的班级,可放慢授课速度。考虑到学生基础较差,可把知识点展开,回顾所涉及的高中基础知识,以利于学生巩固原有知识、学习新知识;而对成绩较为优秀的班级,除了教授新知识,可以扩大知识面,开拓学生视野,扩充每节课的知识含量。
分级施教
实行了分班,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要求,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科目中,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尽相同,尤其是外语等科目的教学中更是如此。学生入学前的学习环境、学习条件大相径庭,英语水平存在着较大差距。英语可采取分级教学的方式,新生入学后即被要求参加包括英语听力、阅读、词汇、写作、翻译等内容在内的测试,然后根据考试的成绩,将学生分为三个级别,再参考学生的英语高考成绩,以及学生自己的意愿,将层次相当的学生集中在一个级别的英语教学班进行教学。当然,在对学生进行分级教学时,要对学生讲清分班的目的,在学生做选择时,教师也有必要给予适当建议。根据学生的程度编定不同层次的班级,有利于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使他们的成绩能在现有基础上得到较大的提高。
大学英语的教学要求、教学目标也应根据学生学习状况、学习内容的不同相应地分成三个层次。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同对他们的要求也应不同,对于基础较弱的级别班的学生,教学目标则应该是如何夯实学生的基本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外语基础差的学生很容易对自己丧失信心,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关注这类学生的反应,及时注意与学生沟通。对待这类学生应先提升他们对自己的信心,再循序渐进地提高其学习积极性。进而逐步达到提升其学习水平的目的。而成绩较好的学生,由于其对学习原本就有很浓厚的兴趣、旺盛的求知欲,教师可适当选择稍有难度的教材,课堂上能较快的激起学生的兴趣。但青年学生,由于他们年龄处于思想和情感易波动阶段,即使对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应帮助其正确的认识自己,树立雄心壮志。
教材的选择对分级教学能否成功至关重要。由于任何一本教材的编写都体现了一定的教学理念、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教材在很大程度上支配教与学的内容和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日常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在选择教材的时候,必须考虑到教学的客观实际、学生的水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甚至教学方法的选用。即使教材一致,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不能千篇一律。教师要根据各教学班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相应的处理,尽量切合学生的认知能力。
因人施教
实施因材施教的最好的方式应是学分制。学分制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它以选修制为基础,以学分为学习量的计量单位,以多样化的教育规格和较灵活的过程管理方式为特征,是适应学生个性差异的一种柔性教学管理制度。传统学年制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管理教学,规定学生所修课程、顺序和进度等要求。这种教学管理模式使得学校教学计划呆板僵硬,学生没有太多的学习自主性,不够灵活缺乏多样性的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中间学科。学科的多样化带来课程的多样化,大学里的课程开设得越来越多,但是一名大学生的在校学习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年间学完所有的课程。同时生源的多样化必然导致学生对知识结构、教学进度的要求也多样化。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学生对高等教育有参与与选择的自由。因此,学校不应规定学生只学习计划内的课程内容。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目的、能力、兴趣等选择课程。学分制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与自由空间。在课程组合的安排方面,学生由被动转向积极主动。其基本方法是学校把最基础,被称为基石的课程列为必修课。把其余的课程列为选修课,规定学生毕业应取得的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最低学分,从而使学生不仅能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而且有更加灵活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因此,可以说学分制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并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因人施教,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脱颖而出创造条件,而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只要能完成基本的学分也能达到毕业要求。
除了以上教学方法,对于学习成绩较好,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进行“复合”式培养,规定辅修、双专业的绩点条件,对辅修、双专业成绩合格者给辅修、双专业毕业证书。
就教育活动而言,学生是相对独立的主体,有其独特的个性特点,这种特点不仅有高低之别,更主要的是表现的方面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活动中既要统一要求,又要因材施教,以使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得到协调的发展。既要满足学生的共性要求,还必须在具体的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因人而异。否则,培养出来的人才就只能是缺乏个性的,因而是缺乏主体性和独创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