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育的任务除了教会学生知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近年来,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教学侧重于传授知识轻视情感教育的现状。在现实的教学中,情感教育已经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是还远远不够,侧重于传授知识轻视情感教育侧重于传授知识轻视情感教育的现象还是存在的,主要是因为教师对这方面的认识不足,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本文概述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以及它的重要性,分析了在实际操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主观必要性和客观可能性。重在论述了如何把情感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
【关键词】:情感教育;主观性;客观性;语文教学
基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任务,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给学生,还要给予学生情感教育,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健康地成长。
一、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语文情感教育是指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要考虑语文认知因为,还要发挥语文教育中的情感因素的作用。这意味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仅是分析文本中的内容、艺术特色和内在的逻辑思维,还要重视挖掘学生的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敢于、善于表达情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情感在语文学习中对于提升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是基础性的,学生对语文有了情感体验,才能更好地把握文本。现行的语文教材“文质兼美”,蕴含着大量的情感因素,为语文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土壤,从而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的情感教育根植于其中。
二、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和客观性
认识主体是指具备一定认识能力并从事一定的认识活动的人。认识主体可以划分为人类主体、社会主体、集团主体和个人主体四种形式。近年来,随着认识主体热的兴起,哲学界更加重视人类认识活动中情感所产生的作用,因为,人的认识过程在每一个环节都浸润着情感因素。
(一)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根据语文学科的特征,《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它学科和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由此看来,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更强调情感性。教师在教文章时,应该带领学生好好把握其内容和其中的感情。如在教师教授战国策中的《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时,教师要在学生通读全文后,循序渐进地引导学进行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能懂得,文本写的是在强敌压境,赵太后又严厉拒绝官员进谏的危机形势下,触龙审时度势,以柔克刚,用“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说服了赵太后,让长安君到齐国当人质,换取救兵,解除国家危难的故事,从中也显示出了触龙的智慧。想必学生在学习完这篇文章,肯定会惊叹于触龙的智慧,同时也培养学生们的爱国之心。也能从触龙进谏的说话技巧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怎样处理人和事,如何用婉约善讽的方法去处理一些棘手的事,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健康发展。如果在教师教授《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教师只是点播文言常识,想必绝大部分学生是觉得枯燥无味的。而引导学生探究文本所包含的情感,讓他们能主动地爱上语文,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有着其主观的必要性。
(二)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客观性
高中语文厚厚的六册书中,包含着作家们的智慧。那些文质兼优的名家名篇中饱含着对祖国、人民、大自然的真挚情意,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洋溢于字里行间。这些都是其它学科难以企及的独特性,正由于语文学科的独特性,教材中的这些文章为语文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师利用好语文学科的这个特性进行对学生的循循引导,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热情,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方法上可以灵活多样。比如在进行文本解读前,教师可进行饱含情感的范读,学生可分角色诵读;在进入文本解读时可感受到文本的思想美、语言美;在完成解读文本的时候可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体味生活。总而言之,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三、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方式
(一)在教学理念中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审美观是一个人用什么样的审美观点、抱什么样的审美态度和运用什么样的什么方法对自然景观、社会生活、文学艺术和人生进行审美活动的总成,是一个人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集中表现。语文课的教学理念满足的是感性和理性的审美观念。我们在教读《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赤壁赋》、《蜀道难》、《滕王阁序》这些优秀作品时,要让学生带有感情地诵读。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思考,在读中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和人生的豪情壮志。带领学生漫步于朱自清的荷塘,让荷香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带领学生走进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天,感受那份秋天里的清闲;带领学生走进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感受诗人那份恬然与淡定;带领学生登上李白笔下的天姥山,感受李白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天姥山的诡异等……带领学生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所以,审美观至关重要,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中都不能遗漏对学生审美观的培养。
(二)在语文教学内容上适当地浸润情感教育
学生正处在青春阶段,他们对身边的事物的理解和接受的心理都尚未成熟,还不能很好地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依赖情感去理解和接受周围的事物。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情感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及时发现学生的情感波动,利用有限的教学内容,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意识,有效地指引学生们追求真、善、美。笔者曾经听过家中读小学五年级的堂妹说过一件事,有一次她的语文老师在上课过程中晕倒在讲台,却没有一个学生去扶老师,过了好一阵子,他们的老师苏醒过来,自己爬起来的。当时我问她“你为什么不去扶老师起来?”,堂妹说“都没人去,我也不敢去。”如果那位老师在平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我想,不至于在晕倒时没有一个学生带头去扶她起来。
(三)在教学方法上浸润情感教育
语文课是一门语言学,会说话是语文学科的目标,所以,教师要利用语言去感染学生,让学生融入到语文文字的享受之中。教师的语言是传授知识和培养年轻一代的工具,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是来自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打动学生,才能从学生那里得到教师期待的回应。首先,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健康,符合时代风尚,做到与时俱进。对于教学来说,应该提倡语言的时代感,反对一些陈腔滥调。教师的教学语言只有具有时代感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第二,教师的教学词汇要丰富。现代汉语的高度发达的词汇量,特别是处在如今的网络时代,为教师的教学用的语言提供了基础。像被评为2015年“十大时代新词语”有:微博、中国梦、微信、正能量、电商、80后/90后、保障房、大数据、小长假、动车。了解这些新词汇,丰富教师自身的教学语言,是调动学生积极情感,使其产生共鸣,从而把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的重要手段。
总之,情感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它不仅仅作用于学生的认知活动,而且关乎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所以,语文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在爱语文的同时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从而使学生成长为一个有着健康人格的人。
参考文献:
[1]潘庆玉.语文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何蓉.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现代阅读.2013.02.
[3]沈辉.试论语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12).
[4]杨良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哲学思考[J].教育·科研.2008.24.
[5]曾永成.感应与生成[M].重庆: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
【关键词】:情感教育;主观性;客观性;语文教学
基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任务,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给学生,还要给予学生情感教育,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健康地成长。
一、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语文情感教育是指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要考虑语文认知因为,还要发挥语文教育中的情感因素的作用。这意味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仅是分析文本中的内容、艺术特色和内在的逻辑思维,还要重视挖掘学生的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敢于、善于表达情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情感在语文学习中对于提升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是基础性的,学生对语文有了情感体验,才能更好地把握文本。现行的语文教材“文质兼美”,蕴含着大量的情感因素,为语文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土壤,从而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的情感教育根植于其中。
二、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和客观性
认识主体是指具备一定认识能力并从事一定的认识活动的人。认识主体可以划分为人类主体、社会主体、集团主体和个人主体四种形式。近年来,随着认识主体热的兴起,哲学界更加重视人类认识活动中情感所产生的作用,因为,人的认识过程在每一个环节都浸润着情感因素。
(一)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根据语文学科的特征,《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它学科和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由此看来,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更强调情感性。教师在教文章时,应该带领学生好好把握其内容和其中的感情。如在教师教授战国策中的《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时,教师要在学生通读全文后,循序渐进地引导学进行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能懂得,文本写的是在强敌压境,赵太后又严厉拒绝官员进谏的危机形势下,触龙审时度势,以柔克刚,用“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说服了赵太后,让长安君到齐国当人质,换取救兵,解除国家危难的故事,从中也显示出了触龙的智慧。想必学生在学习完这篇文章,肯定会惊叹于触龙的智慧,同时也培养学生们的爱国之心。也能从触龙进谏的说话技巧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怎样处理人和事,如何用婉约善讽的方法去处理一些棘手的事,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健康发展。如果在教师教授《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教师只是点播文言常识,想必绝大部分学生是觉得枯燥无味的。而引导学生探究文本所包含的情感,讓他们能主动地爱上语文,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有着其主观的必要性。
(二)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客观性
高中语文厚厚的六册书中,包含着作家们的智慧。那些文质兼优的名家名篇中饱含着对祖国、人民、大自然的真挚情意,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洋溢于字里行间。这些都是其它学科难以企及的独特性,正由于语文学科的独特性,教材中的这些文章为语文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师利用好语文学科的这个特性进行对学生的循循引导,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热情,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方法上可以灵活多样。比如在进行文本解读前,教师可进行饱含情感的范读,学生可分角色诵读;在进入文本解读时可感受到文本的思想美、语言美;在完成解读文本的时候可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体味生活。总而言之,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三、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方式
(一)在教学理念中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审美观是一个人用什么样的审美观点、抱什么样的审美态度和运用什么样的什么方法对自然景观、社会生活、文学艺术和人生进行审美活动的总成,是一个人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集中表现。语文课的教学理念满足的是感性和理性的审美观念。我们在教读《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赤壁赋》、《蜀道难》、《滕王阁序》这些优秀作品时,要让学生带有感情地诵读。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思考,在读中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和人生的豪情壮志。带领学生漫步于朱自清的荷塘,让荷香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带领学生走进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天,感受那份秋天里的清闲;带领学生走进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感受诗人那份恬然与淡定;带领学生登上李白笔下的天姥山,感受李白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天姥山的诡异等……带领学生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所以,审美观至关重要,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中都不能遗漏对学生审美观的培养。
(二)在语文教学内容上适当地浸润情感教育
学生正处在青春阶段,他们对身边的事物的理解和接受的心理都尚未成熟,还不能很好地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依赖情感去理解和接受周围的事物。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情感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及时发现学生的情感波动,利用有限的教学内容,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意识,有效地指引学生们追求真、善、美。笔者曾经听过家中读小学五年级的堂妹说过一件事,有一次她的语文老师在上课过程中晕倒在讲台,却没有一个学生去扶老师,过了好一阵子,他们的老师苏醒过来,自己爬起来的。当时我问她“你为什么不去扶老师起来?”,堂妹说“都没人去,我也不敢去。”如果那位老师在平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我想,不至于在晕倒时没有一个学生带头去扶她起来。
(三)在教学方法上浸润情感教育
语文课是一门语言学,会说话是语文学科的目标,所以,教师要利用语言去感染学生,让学生融入到语文文字的享受之中。教师的语言是传授知识和培养年轻一代的工具,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是来自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打动学生,才能从学生那里得到教师期待的回应。首先,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健康,符合时代风尚,做到与时俱进。对于教学来说,应该提倡语言的时代感,反对一些陈腔滥调。教师的教学语言只有具有时代感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第二,教师的教学词汇要丰富。现代汉语的高度发达的词汇量,特别是处在如今的网络时代,为教师的教学用的语言提供了基础。像被评为2015年“十大时代新词语”有:微博、中国梦、微信、正能量、电商、80后/90后、保障房、大数据、小长假、动车。了解这些新词汇,丰富教师自身的教学语言,是调动学生积极情感,使其产生共鸣,从而把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的重要手段。
总之,情感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它不仅仅作用于学生的认知活动,而且关乎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所以,语文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在爱语文的同时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从而使学生成长为一个有着健康人格的人。
参考文献:
[1]潘庆玉.语文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何蓉.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现代阅读.2013.02.
[3]沈辉.试论语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12).
[4]杨良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哲学思考[J].教育·科研.2008.24.
[5]曾永成.感应与生成[M].重庆: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