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合理分组,给学生充裕的时间,保护其合作热情,及时进行评价,激励学生参与活动,使小组合作更有实效性。
关键词:合作;课堂;高效
教育改革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所以课堂讨论越来越被教师们所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它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彼此沟通与交流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相互启发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尝试表达的习惯,便于教师把握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调整教学策略,灵活施教。增强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活跃课堂气氛,对增加课堂活力,培养学生思维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课堂讨论存在着重热闹、重形式,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不足。因此,从实际应用出发,探索有效的课堂讨论策略对转变现有状况和推动课改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搭建平台,科学合理地分小组
学习小组是小组讨论的载体,是小组讨论高效的大前提,因此形成合理的分组尤为重要。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这样的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又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互助;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建立学习的“多元世界”。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给每个学生提供均衡发展的机会。从而使小组讨论不流于形式,达到最佳效果。
二、规则有序,明确任务,找准热点。
课堂上,经常出现这种尴尬现象: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闹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你就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是“忙而无序”。有的小组几个人同时抢着发言,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那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只是心不在焉地听着;有的小组成员谁也不愿先发言;有的小组干脆借机闲聊、说笑。顿时小组讨论成了课堂上“开心一刻”了。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组活动的规则,学习任务不明确,还有就是教师提出讨论的问题没有击中学生思维的兴奋点,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做法。
(1)从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入手。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避免小组交流时“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
(2)找准学生的兴奋点,选择恰当的时机,让学生的智慧发挥至极。世上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在课堂讨论的设置上不要一味地注重讨论形式,把讨论当作课堂教学的一个必要环节,疏忽了对讨论目的的确定。那样形式上虽然热热闹闹,实际上缺乏对文本深层次的探究。久而久之,这样流于形式的讨论会让学生感到厌倦。因此,优化语文课堂讨论策略,教师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确定课堂讨论目标,找准学生的兴奋点。例如:教科版版五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教学中,学习了“谈《水浒传》”一个小故事后,体会作者刻画人物生动形象的写作方法时,师:(多媒体出示句子:伯父摸着胡子笑着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比较:伯父说:“还是我的记性好”)这两句话都写“伯父”你觉得哪句写的好呢?说说自己的看法。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这种问题的设置目的明确,学生不仅要对教师的观点做出明确的判断,还要说出“为什么”。经过短暂的思考后学生投入到讨论之中。组1:我们认为前一个句子后一个句子好些,语言简练,写出了伯父在婉转的批评我读书不认真。教师点头表示赞许,顺势将目光投向了更多的同学。组2:我们和这位同学意见一致,但理由不同,这个句子写出了伯父关心下一代的成长。组3:我们觉得前一个句子好,描写了伯父的动作、神态、语言,形象地写出了伯父是个幽默、批评人讲究方法,而且关心下一代的人。师:同学们的讨论太精彩了,一个意思的两个句子,同学们体会到了不同的写法!前一个句子突出人物形象更生动,今后在自己的习作中也要运用这样的描写。这个课堂讨论的设置,有意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导学生两个句子比较,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从而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发散性。
三、时间充裕,保护学生合作的热情
很多教师在开展小组活动时,往往教师出示问题后根本未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开始合作学习,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这时学生通常还未进入主题,或刚刚才开始。这样的小组活动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我们备课过程中,要备学生,备学生合作时间,部分教师怕完不成教学任务,不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没有一定的时间,也是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在合作学习之前,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解決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他们急于解决问题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才更有效。
四、评价奖励,激励学生参与活动。
小组同学汇报发言时,往往是“我认为……”、“我觉得……”,似乎不是代表小组意见,而仅仅是个人看法。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常常是“你讲得真好!”、“你很有见解。”显然,学生的不正确的发言方式是由教师的不科学的评价造成的。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于对结果的评价而忽略了对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进行评价,要多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这样公正、全面的评价才容易调动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等的评价。“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缩小优差生间的差距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关键词:合作;课堂;高效
教育改革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所以课堂讨论越来越被教师们所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它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彼此沟通与交流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相互启发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尝试表达的习惯,便于教师把握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调整教学策略,灵活施教。增强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活跃课堂气氛,对增加课堂活力,培养学生思维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课堂讨论存在着重热闹、重形式,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不足。因此,从实际应用出发,探索有效的课堂讨论策略对转变现有状况和推动课改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搭建平台,科学合理地分小组
学习小组是小组讨论的载体,是小组讨论高效的大前提,因此形成合理的分组尤为重要。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这样的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又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互助;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建立学习的“多元世界”。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给每个学生提供均衡发展的机会。从而使小组讨论不流于形式,达到最佳效果。
二、规则有序,明确任务,找准热点。
课堂上,经常出现这种尴尬现象: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闹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你就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是“忙而无序”。有的小组几个人同时抢着发言,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那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只是心不在焉地听着;有的小组成员谁也不愿先发言;有的小组干脆借机闲聊、说笑。顿时小组讨论成了课堂上“开心一刻”了。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组活动的规则,学习任务不明确,还有就是教师提出讨论的问题没有击中学生思维的兴奋点,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做法。
(1)从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入手。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避免小组交流时“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
(2)找准学生的兴奋点,选择恰当的时机,让学生的智慧发挥至极。世上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在课堂讨论的设置上不要一味地注重讨论形式,把讨论当作课堂教学的一个必要环节,疏忽了对讨论目的的确定。那样形式上虽然热热闹闹,实际上缺乏对文本深层次的探究。久而久之,这样流于形式的讨论会让学生感到厌倦。因此,优化语文课堂讨论策略,教师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确定课堂讨论目标,找准学生的兴奋点。例如:教科版版五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教学中,学习了“谈《水浒传》”一个小故事后,体会作者刻画人物生动形象的写作方法时,师:(多媒体出示句子:伯父摸着胡子笑着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比较:伯父说:“还是我的记性好”)这两句话都写“伯父”你觉得哪句写的好呢?说说自己的看法。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这种问题的设置目的明确,学生不仅要对教师的观点做出明确的判断,还要说出“为什么”。经过短暂的思考后学生投入到讨论之中。组1:我们认为前一个句子后一个句子好些,语言简练,写出了伯父在婉转的批评我读书不认真。教师点头表示赞许,顺势将目光投向了更多的同学。组2:我们和这位同学意见一致,但理由不同,这个句子写出了伯父关心下一代的成长。组3:我们觉得前一个句子好,描写了伯父的动作、神态、语言,形象地写出了伯父是个幽默、批评人讲究方法,而且关心下一代的人。师:同学们的讨论太精彩了,一个意思的两个句子,同学们体会到了不同的写法!前一个句子突出人物形象更生动,今后在自己的习作中也要运用这样的描写。这个课堂讨论的设置,有意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导学生两个句子比较,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从而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发散性。
三、时间充裕,保护学生合作的热情
很多教师在开展小组活动时,往往教师出示问题后根本未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开始合作学习,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这时学生通常还未进入主题,或刚刚才开始。这样的小组活动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我们备课过程中,要备学生,备学生合作时间,部分教师怕完不成教学任务,不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没有一定的时间,也是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在合作学习之前,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解決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他们急于解决问题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才更有效。
四、评价奖励,激励学生参与活动。
小组同学汇报发言时,往往是“我认为……”、“我觉得……”,似乎不是代表小组意见,而仅仅是个人看法。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常常是“你讲得真好!”、“你很有见解。”显然,学生的不正确的发言方式是由教师的不科学的评价造成的。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于对结果的评价而忽略了对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进行评价,要多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这样公正、全面的评价才容易调动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等的评价。“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缩小优差生间的差距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