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多学科家庭教育研究内容的分析比较

来源 :中国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qi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期我国家庭教育的研究已经有将近30年的历史了,在多学科研究人员和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为了推进家庭教育研究和整个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很有必要对以往20多年的家教研究作一番梳理。本文采用系统文献分析法,分别从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三个学科中各选取两种较为权威的学术期刊进行系统检索,这就是1991年-2002年的《教育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社会学研究》、《社会》。笔者还参考多位同行专家的意见,检索了另外两种来源的家教研究资料:一是从1998年到2002年间举行的五次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中收录的内地学者的论文,这是世纪之交海峡两岸华人学者举行的最高规格的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所收入的优秀家教研究成果;二是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主办的中小学教育科研服务网络在线提供的2000年到2002年的《家庭教育研究》索引的论文与报告,这是高校信息情报专业人员从全国上千种社会科学期刊中选出的最新的家庭教育研究精品,是目前被检索和引用的频率较高的家教研究成果。
  
  一、家庭教育研究成果的学科取向及其交融
  
  笔者20世纪90年代初在向中华全国家庭教育学会首届会长卢乐山教授讨教家庭教育研究方法论时,她曾形象地把家教研究成果比喻为“拼盘”,强调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研究是由多种学科研究成果拼凑起来的,主要是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个学科;①1996年吴奇程教授在《家庭教育学》中指出:“除了教育学外,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生态学、人类学等都与家庭教育学有密切的关系。”②笔者90年代初期在同中华全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林崇德教授讨论我国家教发展状况时,他认为“90年代我国的家庭教育事业正由普及阶段发展为普及与提高并重阶段”,相应的家教研究水平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③笔者后来在同王宝祥研究员等家教研究专家讨论时,他们也赞同林崇德教授的判断。
  追溯家庭教育研究的历史可知,在社会学发展起来之前的数千年的家庭教育研究,基本上是教育学领域的研究,自从上个世纪初西方社会学发展起来以后,就逐渐把家庭和家庭教育作为其研究的重要领域,20世纪后半叶西方的家庭教育研究突出了社会学的色彩,社会学和教育学一样成为家庭教育研究的两大支柱。当然,数百年来心理学和伦理学作为认识家庭教育的两大工具对于家庭教育研究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新时期家庭教育研究发展初期的80年代,我国的家庭教育研究主要是由教育学和心理学两个学科研究人员完成的,9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学科的学者投入家庭教育研究,家庭教育的研究成果出现多学科并举的趋势,拓宽了家庭教育研究的视角和思路。统计显示,我们选取的六种学术期刊和另外两种信息源的家庭教育研究成果篇目中属于教育学的有136篇,占了总篇数的40.6%;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成果篇数分别为62篇,合计占了所有成果数量的42.3%。另外,运用伦理学、经济学、法学、史学四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家庭教育的成果合计38篇,占所有研究成果数量的13.0%,还有少量运用医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家庭教育的成果,约占4.1%。
  


  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既是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必由之路,又是当代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特点,正如美国学者西蒙所说:“只有当两个或者更多的不同领域的知识在解决某些特定问题上变得互相联系起来时,富有成效的交叉学科研究才能得以发展。”④我们欣喜地看到,90年代以来有些学者已经在自己的研究成果中成功地运用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如属于教育学学科的骆风的《现代化建设中的发达地区家庭教育状况及其指导》运用了社会学的一些理论与方法,属于心理学学科的俞国良的《社会认知视野中的家长教育观念研究》运用了教育学的理论与方法,属于伦理学学科的岳庆平的《传统家庭伦理与家庭教育》运用了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不过,绝大多数家教研究成果还是运用单一学科理论和方法的产物,这在以心理学为取向的家教研究成果中的表现尤为明显,从我们统计的心理学研究家庭教育的论文或报告的参考文献中属于教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非心理学的仅有十分之一左右。可以说,借鉴其他学科有关成果研究家庭教育,仍是心理学等专业研究人员提高家庭教育研究水平的重要途径。
  
  二、三大学科家庭教育研究成果的数量
  
  以往的教育学著作中,通常把家庭教育理解为父母对于子女的批评、指导、培养和管理等活动,从时代发展来看这样的定义已经不能完全反映现实,1998年我国青年学者马和民等在《教育社会学研究》中指出:“若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考察,家庭教育既指在家庭中进行的教育,又指家庭环境因素所产生的教育功能。前者指的是受教育者在家庭中所受到的由其家庭成员(不论长幼,但主要是指父母)施予的自觉或非自觉的、经验性的或有意识的、有形的或无形的等多种水平上的影响;后者则指家庭诸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的社会背景和生活方式)对受教育者产生的‘隐性’影响。”⑤笔者认为,根据当前家庭教育和社会变迁的现实,我们对于家庭教育概念的理解应当有所拓展,采用马和民的“广义家庭教育”概念。我们从1991年-2002年的《教育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社会学研究》、《社会》逐年检索家庭教育研究成果,还检索1998年到2002年间举行的五次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2000年到2002年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主办的中小学教育科研服务网络在线的《家庭教育研究》索引的论文与报告,看到了90年代以来12年间家教研究成果数量的分布情况,统计结果如下:
  


  统计显示,《社会学研究》12年间有5年没有发表家教研究成果,只有7年是每年1篇;《教育研究》6个年份每年有2篇、4个年份每年只有1篇,1995-1996年两年没有。不过,在《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和《社会》三种期刊上发表的家教研究成果比较多,《心理发展与教育》在1994-1997年、《社会》在1997年还开设了家庭教育专栏。六种刊物在12年间的分布是,第1年有13篇,第2-3年都是6篇,第4-6年上升到12-18之间,第7-9年攀升到23-25篇,2000年以后下降每年到11-16篇。另外,从1998年到2002年的五届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共收入内地方面人员的研究成果79篇,华东师大网上《家庭教育》索引共有39篇,其中主要是2002年的30篇。总的来看,《教育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社会学研究》、《社会》等权威期刊发表家教研究成果是不多的,2000-2002年期间家庭教育研究成果的增加也不够明显,这需要广大家庭教育研究人员加倍努力,从质量上和数量上扩大家庭教育研究的成果。
  
  三、三大学科家庭教育研究的内容及其比较
  
  家庭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高淑清曾把美国的家庭教育研究内容分为三类:第一类家庭教育基础研究包括家庭教育本质的研究、家庭教育专业化的研究,第二类家庭教育务实研究包括婚姻教育方案研究、性教育方案研究、亲职教育方案研究、家庭资源管理研究,第三类家庭教育特殊议题研究包括价值和价值教育、性别议题与家庭教育、种族议题;⑥林淑玲则从家庭观、两性教育、亲职教育及子职教育、婚姻教育和弱势团体家庭教育五大领域概括了台湾家庭教育研究的成果。⑦参照高淑清、林淑玲的分类,笔者把目前我国内地家庭教育的研究内容分为三大类18个方面:一是家庭教育的基础研究,包括家庭教育的性质(含特点)与功能、亲子关系、家长教育观念,还有家庭教育投入、家庭教育研究方法的;二是家庭教育的应用研究,包括家庭教育内容(含目标)、家庭教育方法、家长素质、家庭教育环境、家庭与学校合作,还有早期教育、家庭教育评价标准、家长学校管理;三是家庭教育的专题研究,包括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独生子女教育、家庭教育误区、海外(国外)家庭教育的评介四个方面。需要说明的是,有些文章研究的是两个以上方面的内容,笔者将其研究内容中最为主要的两个方面分别算作一篇,故按照内容统计出来的成果篇数稍多于刊物实际(含论文集和网络)发表的篇数。
  表3.家庭教育研究内容的分布统计
  


  统计显示,研究亲子关系、家长教育观念、家庭教育方法、家长素质的成果数量分别居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位,但研究家庭教育投入、家庭教育研究方法和家庭经营评价标准、家长学校管理的成果偏少。下面,我们对1990-2002年我国家庭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做一简要阐述和分析比较:
  1.关于亲子关系,这是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三大学科都非常关注的问题。从教育学视角研究亲子关系的主要成果有孟育群的《关于亲子关系对少年问题行为及人格特征影响的研究》、《少年亲子关系诊断与调适的实验研究》,还有裴秀芳(编译)的《家长的首要期望与孩子的需要》、顾援的《6-16岁儿童对父亲教育技术的评价》,前两篇报告指出了亲子关系在儿童少年社会化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诊断与调适少年亲子关系的策略;后两篇论文则从主要孩子的角度提出了对于家长对待子女态度的期望。心理学视角的研究报告论述了各年龄段亲子关系的不同特点及其对于子女成长的影响,如刘金明等的《初中生亲子关系、性格特征及其相关的研究》、方晓义等的《初中一、二年级学生的亲子冲突》、张冬的《控制与反应:2.5-3岁儿童的母子交往》等;夏勇的《离婚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长期效应》、董奇的《离异家庭儿童良好适应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等报告则叙述了父母离婚对于子女成长的影响;张梅的《学龄儿童的行为问题与家庭因素的关系》、寇彧的《青少年道德发展其与家庭亲密度的关系》等较为具体地报告了亲子关系对孩子某些心理品质的影响。从社学视角论述亲子关系的论文和报告,较为集中地探讨了社会变迁对于亲子关系的影响,如晓虹的《论转型期亲子互动的特征》概括出新时期我国发达地区亲子关系的变化趋势,熊根的《成年子女对照顾老人的看法》说明了当代中年人对于“孝道”的具体看法,周晓虹《文化反哺:变迁社会的亲子关系》则着重论述了当代成年人向未成年人学习的理论依据现实依据。
  2.关于家长教育观念,这方面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而心理学和社会学视角的研究稍显逊色。宗秋荣的《终身学习与家庭教育》和《“1998年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前者论述了终身学习思想对于家庭教育的影响和当今家长应当树立的家庭教育新观念,后者叙述了海峡两岸家教学者提出的若干家教新观念;徐晓辉等的《关于新世纪家长教育观念的思考》和王爱玲的《关于新世纪家庭素质教育的思考》等论文,运用素质教育理论论述了新世纪家庭教育观念的变革问题。在心理学取向研究中,刘金花发表了《上海市中学生父母的教养态度及与台湾父母教养态度的比较》、《上海父亲育儿态度和观念的代际比较》和《家庭研究新观点述评》三篇报告,前两篇报告分析了上海市居民某些家庭教育观念的现状,后一篇介绍了国外家教研究中提倡的若干新的家教观念;陈会昌等的《1-10岁儿童父母的教育观念》是儿童父母家庭教育观念的实证调查和分析,李凌燕等的《2-6岁儿童母亲教育观念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则提出了家教观念的结构。《社会》有16篇论文和报告,如欧阳晓明的《从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看性别角色意识的淡化》、苏红的《生男生女都一样吗?》和上官木子的《当代人的生育观》三篇有关性别与生育观念的论文,还有林静的《德国:传统家庭观念抬头》、上官木子的《儿童教育观的中美比较》和《中日儿童养育观比较》介绍海外家教观念的论文。
  3.关于家庭教育方法。这方面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而教育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则显得不足。从教育学视角研究家庭教育方法的主要成果有肖文娥等的《初中学生品德发展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该文较为翔实地说明了各种家庭教育方式方法对于孩子品德发展的不同影响,剖析了“优势父母教育方式”的特点和功能;张璐斐等的《青春期父母教育方式的调整与亲子关系》,说明了父母不同教育方法对于亲子关系的影响,另外在袁振国的《中日家庭教育调查的比较研究》和赵忠心的《恽代英的家庭教育思想》都有部分涉及家庭教育方法的内容。从心理学的视角研究家庭教育方法的成果中,张文新等的《青少年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不同群体间的一致性与差异性》、杨丽珠等的《幼儿气质与母亲教养方式的选择》、钱铭怡等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等都根据实证调查报告了不同家庭教育方法的方式和效果;林磊等的《父母教育方式与学龄前儿童发展的关系研究》、方晓义等的《初中生父母抚养方式的研究》等多篇报告分析了父母教育方式的特点、类型及其对于子女心理发展的不同影响。《社会》发表的上官木子的《今日做父母》和孙抱弘的《当代家教新指南》是仅有的两篇涉及家庭教育方法的社会学代表作,另外,关颖等发表在《心理发展与教育》上的《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实际也是一篇从社会学视角探讨家庭教育方法的报告。
  4.关于家长素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三大学科在这个方面都有较多的研究成果。虽然《教育研究》只有包国庆《家长角色对现代教育的干预与控制——兼论中国“家长论”建立的必要》和张良才的《继承家教传统,深化家教改革》两篇涉及家长素质,但在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和华东师大网上《家庭教育》索引中却有较多从教育学视角研究家庭教育方法的论文,如张声远的《家庭教育首先是人格教育》、桑标的《父母意识与家庭教育》、骆风的《北大学生的家庭教育》等5篇。从心理学视角研究家长素质,桑标等《父母意识的结构与内涵初探》报告了影响孩子成长的父母意识的主要成分,陶沙等的《抚养困难与教养行为的关系及其调节因素》说明了父母素质对于其教养形为的制约作用,谢晓非等的《儿童合作倾向与家长价值观》报告了家长价值观念对孩子品德发展的影响作用。《社会》发表了较多的相关成果,如吴歌的《第一任教师,你称职吗?——对父母误导孩子现象的思考》等较全面地论述了家长应当具备的素质,德萍的《救救未来的母亲》、陆震的《母亲——奠定共和国未来的群体》则专门论述了当前我国年轻母亲的素质问题,何毅的《从家教热看家长面临的困惑与选择》和钱焕琦的《脆弱:独生子女家长的心病》等指出了当前我国家长素质中存在的主要缺陷。
  概括上述分析比较可知,我国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三大学科对于家庭教育的研究有许多共同的热点领域,比如亲子关系、家长素质,但是不同学科也有自己的优势领域,比如教育学在家长教育观念、心理学在家庭教育方法领域就有不同的表现。进一步来看,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三大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落脚点是不一样的,比如教育学主要是从理论上阐述家庭教育的性质、功能、原则等基本理论问题,心理学主要是根据实证研究材料分析亲子关系、家庭教育过程中施教与受教者的心理活动规律,社会学则是研究制约家庭教育活动的社会背景因素。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互为基础,互相补充,揭示了家庭教育发生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的特点与规律,为我们开展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提供了理论指导。
  (作者单位系广州大学国民教育研究所)
  
  注释:
  ①骆风.怎样使家庭教育研究再上新台阶〔N〕.光明日报,1994-50-29(2).
  ②吴奇程.家庭教育学〔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32-36.
  ③骆风.现代家庭教育艺术〔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3.
  ④转引自哈经雄等.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1.
  ⑤马和民、高旭平.教育社会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445.
  ⑥赵忠心等.中国家庭子女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224-233.
  ⑦林淑玲等编著.家庭教育学〔M〕.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2000.321-336.
其他文献
父母惩戒(以及学校教育惩戒)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惩罚虽然是一个微观的教育问题,但它又是一个教育生活的日常课题,有关惩罚的理解事关教育的健康发展。(檀传宝,2004)关于父母惩戒(或惩罚)在理论上一直存在争议,但在实际当中的运用却是普遍的。在教育现实中,对于惩罚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不敢使用惩罚,一味地宽容;一种是使用惩罚过重,甚至过滥。虽然因血缘关系的存在,这种体罚不大可能导致严重后果,而国家和社
期刊
自尊(self-esteem),又称自我尊重,是自我系统的重要成分之一,是个体对其自身价值的一种积极的认知评价(张林,2004)。从儿童自尊的发生和发展来看,自尊是在自我概念形成以后,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及与其他人的社会交往逐渐产生并不断发展的。也说明自尊,即自我尊重,是在他人尊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类需要层次理论,其中尊重的需要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张向葵等人也提出,自我尊重
期刊
我国自古没有家庭教育的专门机构,自然也就没有确立过明晰的家庭教育管理体制。但在我国历时悠久的家庭教育活动中,却发展了不少朴素而丰富的家庭教育管理思想和实践。    一、氏族时期:儿童公育制度与同姓不婚准则    1.儿童公育制度  恩格斯在其《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引用摩尔根《古代社会》中的观点,赞扬氏族公社教育的民主和平等:“孩子的照管和教养将成为公众的事情,社会将同等关怀一切儿童,无
期刊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是孩子最早接受的教育,也是最基础的教育。孩子从出生第一天起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第一次学说话,第一次学走路,懂得第一个道理,都是从家庭开始的。因此,在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中,家庭因素起着最为经常,最为重要的作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甚至不当会引起各种各样的问题儿童。    一、问题儿童的界定    在心理学中,问题儿童泛指那些心理异常的儿童,即在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易发生的由心理因素
期刊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已经逐渐认识到家长参与教育的重要性,在进行理论探讨的同时,也在实践中寻求有效的途径。“家长学校”在一些地方悄然兴起,“家长会”、“家访”等活动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采用。但是,无论从理论的深度还是实践的广度来说,都还远远不够,研究并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为我国的家校合作搭建一座桥梁,形成青少年教育的合力,对我国目前正在开展的学校、家庭和社会协作有着深远的意义。限于篇幅,本文选
期刊
语言是人进行交际和思维的重要工具,是人的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知识的载体,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知识,主要是通过书面语言记载下来的,人只有具备阅读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才能顺利地获得书本知识。阅读是获取知识、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注重阅读细节,养成阅读习惯,对提高子女的学习成绩,促进子女的成长,建设学习型家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抓住阅读教育关键期    人的生理和心理发育速度在不同年
期刊
儿童的教育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部分。我们的子女,这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公民。他们将要创造历史。我们的子女——这是未来的父亲和母亲,他们也将是自己子女的教育者。我们的子女应长成为优秀的公民,好的父亲和母亲。但这还未包括一切,我们的子女——就是我们的晚景。正确的教育——就是我们幸运的晚景,不好的教育,就是我们未来的悲哀,就是我们自己的眼泪,就是我们对于他人,对于全国的罪过。  ——A·C·马卡连柯    
期刊
家庭德育是指在家庭生活环境中,由家长对子女及其他年幼者施加影响,把一定的道德规范、思想意识、政治观念转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一种教育活动。家庭德育主要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以及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等诸多方面,其核心是道德教育。家庭德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德治国”思想在家庭教育中的具体实践。国内外大量的社会学、心理学研究显示,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在数量上呈上升趋势,这其中有社会环境复杂、学校教育片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当今世界上,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各阶层人们的广泛关注。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越来越明显,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受到重视的程度与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幅度成正比。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前我国一项蓬勃发展的极具普及性的运动和极具生命力的宏伟事业。 
期刊
当今世界各国已普遍认识到,青少年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学校、教育者和家长都担负着儿童成长和社会化的责任,三者在这一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各有不同,也是无可替代的。近年来,家长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受到各国教育者的关注,国外许多从事家庭教育研究的学者都注意到“家长的参与对于小学、中学学生的成绩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家长参与子女学习成为当今家校合作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鉴于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