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神俱妙 与道合真

来源 :中华瑰宝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6697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溯溯源探流,继古开今,雅俗共赏。一次展览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是一次精彩的艺术之旅。一起走进中国美术馆,感受任伯年人物画的艺术魅力,探寻千古不坠的『形神』要义。
  一直以来,我对清末画家任伯年(1840—1896年)的人物画情有独钟,却总是无缘得见真迹,殊为遗憾。“五一”过后,出差去北京,听说中国美术馆即将举办“妙笔传神—中国美术馆藏任伯年人物画特展”,心下欣喜不已,即刻在网上预约,准备一探究竟。
  2021年5月13日,赶在开展第一天,我一大早就来到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的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馆为仿古建筑,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集收藏、研究、展示于一体的国家艺术博物馆。中国美术馆馆藏丰富,其中任伯年的画作多达180件。据悉,此次特展遴选馆藏精品70件套近百幅,是一次对任伯年人物画相对全面、有针对性的展示与研究。
  展览设在5楼的19、20、21号展厅,分为3个单元:源·流—任伯年人物画之承变影响,古·今—历史故实与写真纪实,雅·俗—风雅生活与民俗祥瑞。由于刚刚开展,又不是周末,所以前来观展的人还不是很多,正可以近距离安静地欣赏大师真迹,免却了以往看展走马观花的焦虑和匆忙。
  源流承变   继古开今
  在展厅入口处,几座雕像惹人注目,分别是任伯年所塑其父《任淞云像》,画坛巨匠蒋兆和所塑《黄震之像》,还有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所塑《神入精微—任伯年像》。这些雕像栩栩如生,让观者感受到“传神”之妙。步入展厅,便仿佛开启了一段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
  任伯年的父亲任鹤声,号淞云,是一个有文化的生意人。任鹤声早年曾为画工,后由浙江山阴迁徙到萧山,设立临街店铺,一边读书一边经商。他精于绘画,尤擅写真画像,因为经商不炫画技,所以很少有人知晓。后来年迈,生意萧条,才把画技传给了任伯年。文史学家郑逸梅在《艺林散叶》中谓任鹤声“为人画像,名不出里闬”。从任鹤声唯一传世画作《击磬有鱼图》来看,画卷栩栩如生,气象高古,非一般民间画师可比。
  任伯年少时就显露出绘画天赋。在他十来岁的时候,一次家里来客人,坐了一会儿就告辞了,父亲回来问是谁,小伯年答不出名字,就用纸笔把来访者的面貌画出来,父亲一看,便知道是谁了,惊奇不已。这说明任伯年有超强的观察力,并已掌握了写真画的技巧。14岁时,任伯年到上海一家扇庄做学徒,十五六岁开始卖画。一次,他临仿著名画家任熊的作品沿街出卖,恰被任熊发现,任熊见其颇有天赋,非但不怒,还招其为弟子,一时传为佳话。
  清同治三年(1864年),任伯年离开上海,迁往宁波,结识了万个亭、陈朵峰、谢廉始、任薰等名家。28岁时,他随任薰前往苏州学画卖画,结识了画家胡远、沙馥。两年后,他回到上海,开始进入“海上画派”文人画家的圈子。他把自己的学习经验与“上法古人”结合起来,创作了大量具有传统文人画品格的花鸟画作品。光绪十三年(1887年),《任伯年先生真迹画谱》在上海出版,清代大家吴大澂为其题“六法大观”,著名学者王子卿、俞樾作序,引起不小的轰动,任伯年自此声名鹊起。
  本次展览除了任伯年画作,还展出了其曾师法的陈洪绶、华喦、费丹旭、任熊、任薰等明清画家,与其同时活跃于海上的吴友如及钱慧安等,以及受其影响的王震、倪田等名家作品,较完整地反映出任伯年的艺术源流和影响。通过这些画作对比不难看出,任伯年不仅很好地继承了明清以来的绘画传统,而且能上窥汉人风骨。据好友吴昌硕记述,任伯年曾在山东武梁祠观摩过汉代画像石,所谓“武梁祠古增游历,金石声高出性情”。任伯年的人物画以“新意”统领传统,以传统为依托,以“新意”为标志。正如近代学者陈蝶野在《任伯年百年纪念册序》中所言“用古人于新意,为我法造天地”,继古开今,终成大家。
  写真纪实   形神兼备
  从任伯年绘画的源流承变来看,他的人物画经历了由写真向写意的转变,除了吸收陈洪绶、任熊、任薰等人的绘画特点,还大胆融入了西方速写画法,丰富了人物画的表现力。
  由本次展出的人物画如《献瑞图》《钟进士像》《苏武牧羊》等画及一些墨稿可看出,任伯年的人物画早年继承家传,重墨骨,属于民间写真的莆田派,肖像“写真”始终是他绘画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后来,任伯年辗转各地,涉猎日广,近学“二任”,上追陈洪绶、金农、罗聘等人,线条蹇涩,形象夸张,有高古之气且富于装饰效果。
  任伯年的绘画作品凝结着一种真实的美学品格。这与他注重对现实生活的长期观察,具有很强的目识心记的造型能力是分不开的。他在宁波期间,曾住在朋友方樵舲家中,半年后离去,后为主人画像,“伸纸泼墨,寥寥数笔,成背面形,见者皆谓神似”。任伯年自言:“吾襥被投止时,即无时不留心主人之举止行动,今所传者,在神不在貌也。”“在神不在貌”正是其人物画的创作主旨。
  人物画写真容易,传神很难。任伯年一生都在探索人物画传神之法,下了很大功夫。他在上海时,“观人行者、走者,茶楼之喧嚣,游女之妖冶”,皆能“尽入其笔”,“画名乃噪”。在接触西方绘画理论、练习铅笔速写后,他把民间写真与文人画传统相结合,基于多年的画像实践,在写生过程中适当吸收西法,形成“勾勒取神,不加渲染”,又能传写人物精神的个人风貌,由写真而写意,画风日渐成熟,终成海上名家,被誉为“曾波臣后第一手”(曾波臣即明末肖像画大家曾鯨)。
  任伯年的肖像画善于抓写人物形态,并根据人物身份进行恰当的艺术创作,从而让人物在写实的基础上凸显精神风貌和艺术效果,如本次展出的《东津话别图卷》《赵德昌夫妇像》《任阜长像》《拈花微笑图》。据《上海县续志》载,任伯年“曾绘其父像坐立侧眠者多幅”。他为父亲“捏像”,“侧坐笼袖,宛然生前神采也”。他还曾为虚谷、胡公寿、赵之谦、任薰、吴昌硕等多人画像,无不逼肖传神。
  任伯年其他类型的人物画及花鸟画都体现出“丹青来自万物中”的写实特征,而又具有脱离于形态之外的精神面貌。清代藏书家张鸣珂在其《寒松阁谈艺琐录》中评价任伯年:“一时刻集而冠以小像者,咸乞其添毫,无不逼肖。”这从本次展览的白描画作中即可得到印证。   立足民间   雅俗共赏
  任伯年的人物画题材广泛,除了肖像画,还有取材于历史故实的,如《苏武牧羊》《韩信》《米颠拜石图》;有取材于诗词意境的,如《小红低唱我吹箫》《松下闻箫》;有取材于民间传说的,如《风尘三侠图》《焚香诰天图》;有取材于仙佛神话的,如《禅杖罗汉》《麻姑献寿》;有表现吉祥主题的,如《三阳开泰》《屏开金孔雀》;有表现文人高士生活情态的,如《寒林高士图》《东山丝竹图》;也有表现仕女佳人的,如《桐荫仕女》《采莲仕女》;等等,历史故实、风雅生活、民俗祥瑞无所不及。
  任伯年虽然文学修养不是很高,但是骨子里有很浓厚的文人气息。从本次展览的画作来看,其文人倾向是十分明显的。他的画作摆脱了明清以来文人画只重气韵、脱离生活的浮夸弊端,在创作中强调精神与意气相合,观照现实生活,从民间艺术中吸收富有生命的美学元素,使人物画中的文人格调与民间风味相互交融,从而达到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此外,任伯年还善于借鉴西方绘画的方法,将多种笔墨和用色技巧(如淡彩没骨)混合运用,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艺术境界。这些是对人物画技法的巨大改革,也是他能够引领海上画派,对人物画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
  有学者认为任伯年的画受明清版画影响,有非常浓厚的民间风味,言其画太“俗”。其实,从其作品来看,他的“俗”是平易近人的“通俗”,而非低级趣味的“媚俗”,“是把自己的艺术供广大读者欣赏,为广大群众所理解”,這恰恰是其不同于其他画家的地方,这种所谓的“俗”正是其画作的生命力所在。
  任伯年本就来自民间,喜爱雕刻,版画对他的画确实产生了一定影响。比如他作品中人物衣纹的转折和顿挫,可以看出版画的笔调特征,同时也使画作具有了金石趣味。用色方面,那种鲜丽明快、富有装饰意味的色彩效果,以及大量民间题材的选择,也体现出他对于民间艺术和生活的偏爱。正是因为任伯年扎根于民间,汲取了丰富的艺术学养,才赋予了其画作一种通俗而明快的品质。任伯年在画作中融入文人格调,把这种通俗品质提升到一个新的美学高度。他刻意求工的写实态度是民间的,而将其消融于无迹的笔墨境界却是文人的;他钉头鼠尾的版画笔法和鲜亮明艳的色彩倾向是偏于民间的,而其立意塑形所彰显出来的写意之法却是文人的;他的作品题材有不少来自民间,但在诗意化的营构中却渗透着文人的情调。从这方面来看,任伯年的变革是成功的,且具有其独创性,是继陈洪绶之后将文人画风和民间艺术有机融合的又一个成功典范。
  站在中国古代与近代的交界线上,任伯年堪称清末画坛的一座奇峰。本次画展彰显了任伯年人物画艺术的巨大成就,而潜藏于其后的,则是中国绘画千古不坠的“形神”要义,正如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展览前言中所说“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当我们透过画卷跨越时空,看到的不只是笔墨、色彩和线条,更是一种精神信仰和艺术启迪。
其他文献
摘要:新的课程改革首先是课堂的改革,这是每一个一线教师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首先要求我们一线教师要学会适应现代语文教育的总体方针的要求,能够自觉地去转变我们自己在各自的课堂教学中的所处的角色和自己独有的教学方法,并且在这一转变当中,作为一线园丁的我们,一定要寻求我们各自在语文教学中的创新与提高,最后能够使我们高中的语文课堂最终转变为集中发现与提高学生创新精神的阵营。  关键词:语文课堂;新课程改革;创
期刊
位于四川省剑阁县武连镇的觉苑寺,是金牛古道上一处重要的景点。它曾是诸葛亮北伐的驻军之地,院内的明代壁画为国内仅有的最完整的佛传故事壁画。  北起陕西汉中、南达四川剑阁的金牛古道,被山带河,绵亘数百里,是“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中最艰难的一程。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武连镇正处于这一段漫长险程的最南端。  武连镇,晋、魏、隋、唐和宋代时为武连县,地处险程与坦途的交会点。伫立于该镇武侯坡上,放眼四望,西南方向基
期刊
四川阆中古城始建于唐代,是一座依照天文风水学理论营建的城市。城内老街交错,古巷纵横,川北道贡院、张飞庙等古迹点缀其中,是我国四大古城之一。其民居融北方四合院和岭南庭院建筑之特点,兼具明代的疏朗淡雅和清代的精美繁复,堪称保存最完好的古城。  上午九点,我们驾车沿G75广南高速(广元至南充)驶向阆中。汽车在熟悉又陌生的山野间疾驰,窗外的山峦一座座错落着由远而近,然后慢慢向后隐入冬日的雾霭中。车窗外不时
期刊
古民居和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物质载体之一。正所谓“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来源于史前穴居、半穴居的先民之“舍”,是人们赖以生活的刚需,其重要性和弥足珍贵的历史价值不言而喻。  所谓古民居,是指古时遗存的相对“官式做法”而言的民间居住建筑,一般采用较经济的手段,用廉价的材料,以及较简单的建筑结构,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地满足生活和生产上的需要。其功能、形式、结构、用材相互适应,
期刊
苏轼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能『绮』能『腴』,与陶诗多含理趣大有关系。那么,陶诗的理趣是如何呈现出来的呢?  理趣的来源  陶渊明生活的魏晋时期是玄学盛行的时代。所谓玄学,是以老庄思想为本,而兼摄儒家学说的一种新道家之学。玄学之风既盛,使魏晋士大夫习于理论思辨和玄理清谈。陶渊明有自己独特的人生哲学,他的思想并不完全受玄学笼罩,但生于斯世,玄理思辨与清谈风气对他的影响却是毋庸置疑的。  陶诗中
期刊
俞和是赵派书家群的佼佼者,他一生远溯晋唐,近摹赵书,五体皆精,堪称元代临摹第一高手,被视为赵孟頫的影子。影子之外,是其对复古书风的传承与坚守,还有其个性的彰显和不懈的追求。  元代书坛,可以说是一直笼罩在赵孟頫(1254—1322年)的复古书风之下。特别是中后期,以学习和继承赵孟頫书风为宗旨的赵派书家群更是占了书坛的半壁江山。其中有一人深得赵孟頫衣钵,一生精临赵书,行、楷、草、隶、篆诸体无不逼肖神
期刊
住,是中国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自先秦而始,先民们就已构建出院落式住宅,其后形制不断演变,类型不断丰富,在各地不同的自然环境、建造技术、文化传统下萌发出百花齐放的姿态。这些各有其美的古老民居和由其构建而成的传统村落,演绎出中国独具特色的建筑华彩,见证了中国人智慧与审美的光辉,也記录着年代的记忆和浓醇的乡愁。
期刊
妖怪,是一类活跃于我国大众文化之中的艺术形象,非登大雅之堂但又别具风味。它们最初是《山海经》中种类繁杂的『异兽』,后逐渐演变为神秘莫测的妖怪精灵,并出现于《西游记》《聊斋志异》《搜神记》《太平广记》《酉阳杂俎》《镜花缘》等大众文学之中,为传统大众文化增添了无尽的精彩和趣味。  妖怪这一文化形象,自远古以来便一直活跃于我国大众文化领域之中,如小说、戏曲和绘画等。在现代,妖怪又作为重要元素被运用于电影
期刊
山西省翼城县西闫(阎)镇曹公村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该村的四圣宫则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同时供奉『尧舜禹汤』四位先王而名著于世,其内还遗留一座标有明确纪年的元代舞楼,为研究元杂剧提供了可靠的实物印证。  距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路程约75里,位于翼城、沁水两县交界处的西闫(阎)镇曹公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小村落。村子虽小,名气却很大。该村于2019年1月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除了大量的明清
期刊
传统村落民居包含着多重社会与文化功能,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存与情感需求,还表现出中国人对宇宙、自然的认知,并在同一个文化系统中形成群体的认同感。天人合一的认知框架、对于自然的尊重及顺势而为的建筑理念表达了民众对于大道至简美学境界的追求。  建筑是一个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居以地理景观、风俗习惯、地域文化为基础,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对于北方村落建筑文化的探寻与发掘,可以透过其外形而追寻民族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