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j19830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剖析当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普遍存在的问题,对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从管理模式、运行模式和评价模式三个维度对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下的顶岗实习进行认真研究与积极探索。
  关键词: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作者简介:吴松(1968-),男,重庆人,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副教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邹劲松(1975-),男,重庆人,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教研室主任,讲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职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重庆 402160)
  
  我国高职教育通过近十几年的发展,尤其是国家启动示范高职建设以来,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建设之路,这就是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模式,而顶岗实习就是实现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重要途径。
  一、顶岗实习的作用与地位
  1.顶岗实习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
  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属性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这个属性是高职教育与学科教育的关键区别。但目前的高职院校大多是从以前的中专学校升格而来,它们普遍面临教育资源短缺,“双师型”教师资源紧缺,教学环境单一,实验、实践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这些极大地制约了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实验、实训、实习的建设。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是通过学校专任教师与企业能工巧匠、校内学生与企业员工互动方式的顶岗实习来有效解决目前的高职教育瓶颈。实际上,顶岗实习就是工学结合,工学交替最有力、最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2.顶岗实习是践行校企合作的有效方式
  在政府主导下和行业企业的支持下,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是我国高职教育的主要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阐释了办学层面的问题,工学结合指明了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为工学结合创建人才培养的大方向、大环境,而工学结合丰富、发展了校企合作的内涵,工学结合是校企合作的生命线。通过“官、校、企、行”深度融合办学模式的建立和实施,各种“校企合作”平台的建立,为学校开展“工学结合”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大批的教师、大学生深入企业顶岗实习,呈现了学生外出、课堂外移、师资外协的大规模管理流程改变、教学秩序改变、环境改变、制度改变。因此,创建各种“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是保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取得实效的关键。[1]
  3.顶岗实习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2]高职教育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操作型人才,需要在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一方面,学生可以将学校所学理论知识到对口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实践,最有效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在此过程中获得职业岗位所要求的操作技能、应用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另一方面,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积累了相应的工作经验、提高了为人处事的能力,培养了团队协作的精神,扩展了人脉,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非常有益的。
  顶岗实习是对学校理论知识的主要应用,是检验学生学法、教师教法的试金石。通过研究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师顶岗煅炼反馈回来的信息,可以发现我院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开发和实验实训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今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指明了方向,为以后的“官、校、企、行”深度融合提供了依据,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交替达到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功效。
  二、顶岗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顶岗实习是让学生了解工作内容(岗位职责和生产流程)、掌握工作方法(工具、对象和组织形式)、熟悉工作标准(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的重要途径,[3]也是实现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重要举措。但在实践教学环节,尤其在校外的顶岗实习中存在着管理不到位、运行未能真正体现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和有效满足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和真正促进就业模式转变,其突出表现在:一直以来,大多数高职院校擅长于校内理论教学督导与管理,而疏于对实践性教学的管理,同时,校内缺乏相应的体制、机制去规范顶岗实习。
  1.普遍呈“放羊式”管理状态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效果不理想,往往学院没有真正的校外实习基地、实习企业。他们仅是被动地执行顶岗实习,既没有相应的实习规章制度来执行,也没有相应的考核、监督和激励机制来规范顶岗实习。故顶岗实习工作中出现了学生在外找工作,忙于准备各种考试,甚至从顶岗实习点流失等现象,基本呈现一种“放羊式”状态。
  2.缺乏信息化管理平台
  学生顶岗实习往往呈现“点多面散”的状态,客观上给学院的管理带来极大的不便。学生在实习过程如何完成实习任务,怎样解决实习难题,如何提交实习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报告、日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学校如何及时掌握学生的实习状态,校内指导教师如何及时答复实习的难题,学校与企业指导教师如何及时沟通协调等等,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平台来进行科学合理的量化考核,最终造成实习处于“放羊式”状态、实习质量低下、实习效果不理想。
  3.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流于形式
  在学生顶岗实习企业中,往往没有校方指导教师的参与,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能有效地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未能发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不适应,课程的生产性或职业性较弱,教材开发过程与实际的岗位技能脱节等现象。企业基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成本、产品质量和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等方面的考虑,学生往往无法在重要岗位上实习,仅仅是在“顶岗”重复劳动。校方常常也无法为学生所在顶岗实习企业的技改发力,研发助阵。综合上述几方面因素,故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常常流于形式。
  三、顶岗实习模式研究
  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内基地工厂化)、校内外工学交替、校外现场教学(校外基地学校化)、校外顶岗实习是当前高职教育推进工学结合模式的四种基本类型,在工学结合的广度和深度上,由点到面,由浅入深。[4]其中,校内外工学交替与校外现场教学主要强化学生的单项技能,运用了理论-实践-理论的教学方式,体现了“教中做”、“学中做”、“做中学”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校内生产性实训通过对知识的立体运用来强化学生综合技能,培养学生掌握产品整个生产流程的各项技能;校外顶岗实习让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于生产一线工作,以零距离对岗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素养、融入企业文化、提高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各个层次的顶岗实习体现了以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原则的人才培养模式。
  1.管理模式
  (1)四个层面的“顶岗实习”。通常讲的顶岗实习是指学生进行的顶岗实习,但如果仅仅是学生处于顶岗实习状态,恐怕顶岗实习将会陷入前文所述的种种问题中了。诚然,学生处于顶岗实习的“第一线”,他们处于顶岗实习的起点,也是终点,同时贯穿于整个顶岗实习过程中。但没有学校、行业企业、政府的积极参于与支持,顶岗实习必将失败。
  首先,顶岗实习是“学校的顶岗实习”,学校根据顶岗实习的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来适应学生的顶岗实习。同时,校外顶岗实习也是学校教学的拓展,所以学校应让利于企业。具体来讲:学校可以考虑将学生第三年学费的1/2~2/3交于实习企业,用以企业对学生的管理、企业指导教师“师傅钱”、材料耗费与劣质产品的补偿费用等。因此,从管理的角度讲,学校也处于“顶岗实习”的状态,学校在“顶岗实习”中取得的成绩好坏,将成为衡量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效果的重要参考尺度。
  其次,顶岗实习是“行业与企业的顶岗实习”。企业根据用工岗位量、工种、时间段等因素来决定接纳顶岗实习的学生数;需要对车间指导技师制定相应的考核管理办法;制定与校方合作的各种协议;根据企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寻找相应学校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为企业的研发服务和提供技改支持,建立自己的人才库,为企业源源不断地提供人才。
  最后,政府主导高职发展的办学层面,即校企合作必须有政府的支持,故顶岗实习也是“政府的顶岗实习”。一方面,政府的“顶岗实习”主要体现在对接纳顶岗实习学生的企业提供政策优惠。[5]另一方面,政府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我国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属于行业办学,而政府的行业主管部门可以协调下属企业为学校提供大量对口的顶岗实习岗位。总之,校企合作下的顶岗实习就是考验政府的政策配套措施、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改善、激励企业与学校的产学合作与工学交替,故从这个意义上对政府也是一种“顶岗实习”。
  (2)建设顶岗实习远程管理平台。为了便于各个教学系部,教务处,招生就业处等管理部门对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状态进行动态实时监控;加强校内外实习指导教师、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提供企业、学校和学生在顶岗实习与就业互相选择的电子平台;我院在学校、企业和学生之间搭建了一个集管理、学习、监控、沟通、企业库、人才库于一体的顶岗实习远程管理网络平台。
  顶岗实习平台中所建的企业资源库与学生资源库,在企业与学生之间搭建了一个双向选择的电子平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就业对口率、降低了学校的就业管理成本、增加了企业获得急需员工的机会。学生通过对口顶岗实习,在校期间就获得了相应的职业技能、培养了职业道德、积累了工作经验,已处于准员工状态。顶岗实习远程管理平台的人才资源库详细记录了学生的职业技能、认证等级、职业素养等企业的考评材料,从根本上避免了使企业面对华而不实的应聘简历所呈现出的茫然感。同时,学生通过企业资源库可以了解到相应企业每年所接受的顶岗实习学生数,所提供的实习岗位和工种数,顶岗实习学生在论坛中对企业的评价,从而为学生选择优质的就业单位提供了便利,避免了学生面对拥挤的人才市场所呈现的无奈感。平台通过对顶岗实习的管理,以及企业与人才资源库的建设促进了就业模式的转变。
  2.运行模式
  (1)创新顶岗实习方式。校方应根据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和企业用工时间段灵活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我院以时间动态分配和实习分层的方式进行。时间动态分配指相应专业的顶岗实习应根据自身行业、企业的用工时间段和岗位要求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做到实习时间与企业用工时间相适应,企业闲时就在校内加强理论教学,企业忙时就顶岗实习,真正为企业排扰解难,解决其员工不足的难题。实习的分层进行指校内理论教学是由浅入深,与之相对应的顶岗实习也应由低层至高层推进,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即第一学年安排2~4周到企业进行认知实习,其主要目的是根据所学专业基础知识与市场行情相结合,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目前市场最新技术与行情、及早确定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第二学年安排1.5~2个月的反馈实习,随着专业课的不断学习,对专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但同时也产生很多疑问,带着学校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诸多专业疑问进行实习,将这些在实习中所得到的答案反馈回学校,以此来调整和完善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第三学年安排4~5个月的顶岗实习,专业课的学习将全部完成,学生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参加顶岗实习,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使其积累工作经验。学生分别通过认知实习、反馈实习和顶岗实习三个时段的实习来执行“工学交替、能力倍增、校企一家”的人才培养方案。
  (2)顶岗实习需坚持“两条腿”走路。平时大家谈的顶岗实习更多指的是校外顶岗实习,但校外顶岗实习面临着管理难题。顶岗实习既要“走出去”,更需“引进来”。顶岗实习“走出去”不再赘述,“引进来”是指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学校给地盘、给准员工,企业出资金、出设备、出技师,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一家”,共商、共建和共管的“双赢”局面。“引进来”式的顶岗实习可以避免校外顶岗实习所带来的管理难题,增强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广度和深度。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要实现教师下车间、能工巧匠上讲台,实习企业学技能、校内基地搞生产,学生顶岗实习、职工再深造的双向动态交互式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根本在于制度建设,重点在于专业建设,核心在于双师建设,关键在于实验、实训的建设。顶岗实习产生了学校、企业和学生构成的内层互动,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循环互动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必将带动制度建设、专业建设、双师建设和实验实训建设等外层循环互动,详细内容如图1所示。
  3.评价模式
  显然,这里的评价模式即对教育的评价,教育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信息资料并对其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6]科学、合理和完备的评价模式的执行有助于学生认真进行顶岗实习、增强其实习效果,激发校内指导教师工作激情和工作量的统计,提高校方对顶岗实习的管理效率、强化领导决策能力,科学地对企业师傅的工作量进行统计,促进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深度融合。顶岗实习远程管理平台的评价模式是一个集多主体间多对多和过程质量控制的评价体系,详细内容如图2所示。
  参考文献:
  [1]左家奇.试论校企合作意蕴下工学结合模式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2).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
  [3]祝登义,张纪生,陈蓓.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45.
  [4]俞校明,张红.高职生顶岗实习过程设计与质量控制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29).
  [5]赵荣奎,沈向光.高职院校校外顶岗实习长效机制研究[J].高职探析,2009,(21).
  [6]百度百科.教育评论[OL].
  (责任编辑:苏宇嵬)
其他文献
摘要:从发表情况、研究类型(研究方法)、研究类别(研究内容)等方面对过去十年来在我国10种外语类核心刊物上发表的174篇关于外语语料库实证研究的文章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从文章数量上来说,国内外语语料库实证研究的数量总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从研究类型上来讲,量化研究质化研究的数量都在不断上升,然而量化研究的比重却在不断下降,研究方法总体倾向于质化与量化二者相结合和多元化道路;从研究类别来看,这
期刊
摘要:高校绩效评价价值观是高校进行绩效评价的基本指导原则,也是高校绩效管理的导航仪。本文依据现代管理原理和我国高等教育实践对高校绩效评价的价值观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核心价值观体系,对于提高我国高校绩效管理和评价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核心价值观  作者简介:张林英(1972-),女,安徽蚌埠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
期刊
摘要:以“矿山电气化与自动化”为特色,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实践教学,提出了具有矿业特色的电气工程专业综合课程设计方案,在多个研究方向布置和安排与煤矿现场紧密相关的专业综合课题。这些课题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具有矿业特色的复合型电气工程高级专门人才。  关键词:矿山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综合课程设计;矿业特色  作者简介:邹甲(1984-),男,江西吉安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机电学院电气工程实验教
期刊
摘要:本文从系统功能语法的人际意义出发,选取15篇论文,通过建构人际意义的研究框架,从认知、评价和协商的层面,探讨了认知型情态在学术话语中的使用,指出认知型情态在学术话语中可实现多重人际意义。  关键词:认知型情态;人际意义;学术话语   作者简介:冯浩(1986-),女,湖南益阳人,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话语分析、系统功能语法;刘宇慧(1957-),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
期刊
摘要:低碳经济是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能源品种转换新概念,“低碳生活”理念也正渐渐被世界各国所倡导。让每一位大学生都自觉养成低碳生活方式是大学教育面临的新课题。通过调查,了解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大学生的低碳经济意识,包括对各种低碳经济行为的看法等,从而进一步了解现今大学生对于低碳经济的看法,通过分析讨论得到现实可靠的结论,提出相关的意见与建议,从而提高他们的低碳经济意识,倡导低碳绿
期刊
摘要:在中学生数学学习投入问卷的基础之上,对影响中学生数学学习投入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中学生数学学习投入在不同年级、性别以及数学教师是否为班主任和家庭所在地上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进一步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发现,中学生数学学习投入与自我感觉数学难度和数学成绩有显著正相关,并且中学生数学学习投入可以极其显著地预测其数学成绩。  关键词:中学生;数学学习;学习投入  作者简介:乔晓熔(1980-),女,河
期刊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作为企业一个举足轻重的体系,必须依靠非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积极参与。因此,建立人力资源立体管理模式,营造大人力资源管理格局,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立体化建设,将有助于企业焕发出全新的活力。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非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立体化  作者简介:王健(1964-),男,山东青岛人,新疆阿勒泰电力有限责任公司人力资源部,政工师、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主要研究方
期刊
摘要:高技能人才是县级供电企业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正确分析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现状,寻找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尽快培养和造就一支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已成为县级供电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竞争力  作者简介:汪海波(1974-),男,江苏涟水人,江苏省电力公司涟水县供电公司,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期刊
摘要:绩效管理作为有效的管理手段,对于激发公司活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带动电网企业快速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立健全适应公司发展需要的现代管理体系,最大限度挖掘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技术革新和管理创新,已成为企业管理的重点,若能研究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绩效管理模式,对于减轻管理负担,激发工作活力,提升管理效率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供电企业
期刊
摘要:在构建和实施人才当量密度指标管控与提升的过程中,为公司员工素质的提升拓展了空间,为公司人才培养营造了“绿色生态环境”。通过学历、职称、技能等级“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为员工素质提升明确了方向和评价尺度,并成为联系人力资源评价、配置、开发和激励的桥梁和纽带,使各项机制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衔接并产生联动,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文化氛围,为“人才培养与开发”植根于整个人力资源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