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①农村小学课间活动现状;②农村小学课间活动对策。
【关键词】 活动 小学 农村 学生 学校 体育
1 农村小学课间活动现状
1.1 对课间活动概念不理解。小学生课间活动是指小学生在学校工作时间内、课堂教学之外的时间内所进行的身体活动。课间活动在时间上包括两部分:学生进校到上课这段时间和课间休息时间。很大一部分农村小学学生在校吃住,显然,课间活动在时间上已远远超过课外活动或任何一门学科的课堂教学时间。
1.2 对课间活动管理不到位。课间活动是小学常规。管理中最为头痛的问题,为了安全问题学校取消学生正常的课外活动,不仅不利于孩子的生理成长,也会抑制孩子的天然个性的生成,甚至影响孩子的心理正常发育。
1.3 学校场地、设施受到限制。现在很多农村学校还是土操场,体育设施、器材奇缺。
1.4 每学期语数学科统考,教师压力大。教师拖课堂,学生在课间得不到充分的调节。
1.5 体育专业师资不足。
1.6 很多学校的学生不知课间活动应先做什么,没有玩的东西。我询问了好几所学校的学生,学生课间活动没有游戏可玩。
2 农村小学课间活动对策
2.1 制定课间活动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制定一定的制度是为了学生课间活动有章可循,而不是制约学生的活动。所以各学校应根据学校的特点制定小学生课间活动制度,确保学生安全。①严禁教师拖课堂。只有教师准时上下课,才能保证课间活动的正常开展;②各班认真上好班队课。各班主任利用班队会,按《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进行教育。班级安全教育要从每个生活细节入手,使学生明理、动情、导行;③建立课间巡逻制度。分管行政、值周行政、值周教师课间巡视全校学生活动情况,发现学生有不安全行为, 及时制止,作好记载,将情况通知班主任,并按学校“文明班级”、“文明学生”评比条例,进行扣分处理;④分段下课。学生多的学校,分年级段下课,避开楼道、校舍拥挤的现状;⑤上好《安全教育》课。
2.2 加强课间安全教育做到防范于未然要保证课间活动既玩得高兴,但又不出现安全事故,这就需要学生从小增强安全意识。①让学生明白课间休息目的。课间活动的时间短,全校同学同时活动,人很多,因此,大家都要守秩序;②培养学生文明的行为习惯;③加强宣传落实小学生课间活动制度。在每天紧张的学习过程中,课间活动能够起到放松、调节和适当休息的作用。可以利用板报、广播习作等进行选场教育。
2.3 丰富课间活动的内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2.3.1 课间活动师生同乐。课间十分钟本来是孩子的欢乐时光,但现在有很多学生不会玩,或者说不会利用课间时间玩, 有的干脆坐着发呆等着上下一节课,发呆成习惯了,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绝对不是好事。作为教师应带学生玩一玩。我认为教师走出办公室锻炼锻炼身体,既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活跃了思维又融洽了师生关系,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安全起到了保障作用。总而言之,这比起学生在课间继续看书、写字甚至无事生非不是强的太多了吗?
2.3.2 体育课对课间活动内容作有针对性的培训,积极倡导课间体育。用课间体育占领课间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学校值周管理和学生自主管理相结合的立体管理体系,这是规范课间活动的最佳途径。不论是学校管理,还是学生自主管理,都是规范小学生课间行为的外部机制,只有引导小学生开展健康的、安全的课间体育活动,才能从根本上规范小学生的课间行为。
2.3.3 开发校本体育课程。体育和艺术、德育是紧密联系的,能将它们有机结合在一起就能进一步丰富学生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培养他们合作的意识和交际的能力,形成开朗、乐观的个性,形成学生健美的身体形态,发展学生动作的协调性、节奏感、韵律感。
2.3.4 人人参与的大课间活动。现在农村学校集中办学,学生较多,运动场地有限,如何改革传统课间操,开展好大课间体育活动成为学校管理者潜心研究的课题。我认为,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本着开展健康、快乐且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原则,在大课间活动中开辟篮球拍球、呼拉圈、跳绳、踢毽子、跳皮筋游戏、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的活动,学生分区进行运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多角度多项目的轮流运作,既有效地利用了所有的体育设施,又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真正达到 “我锻炼、我健康、我快乐”的目的。
2.3.5 充分利用学校场地,让民间体育游戏进校园。我们一时改变不了学校办学条件,但是可以挖掘学校的潜力,用心来打造学校良好的小环境。针对学校场地有限,没有较好的体育设施和器材的现状,本着因陋就简、因地制宜的原则,设计一些安全、有趣的课间游戏;并将活动范围给与划分,让学生互不争场地。很多老土的游戏都可以变脸。如玩剪刀、石头、布,可演变为“两只小蜜蜂”,永远都不会过时,大家玩得兴高采烈,既健身又健脑。实际上,农村蕴藏着很多大众化、群众基础好的民间体育游戏项目,像打沙包、滚铁环、抽陀螺、跳房子、抓石子、弹珠子、跳皮筋、捉迷藏、“摸瞎子”、“丢手绢”、“老鹰捉小鸡”、“顶牛”、“斗鸡”等,这些传统的民间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材料简单,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深受儿童的喜欢。让民间体育游戏进校园既解决了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短缺的问题,又提高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很适合在农村学校推广。民间儿童游戏随地可寻玩具材料,既能让学生体会到自制玩具的快乐,也促进了儿童自然天性的发展。这些游戏,不但能发展幼儿相应的动作,而且能培养幼儿的交往、谦让、合作精神。
2.3.6 开展“一人一毽一绳”活动。在农村,学生自制一只毽球是很容易的,可用鸡毛、或植物叶片拴起即可。绳子农村各家各户都有,只需要求学生自带一根绳子,就能完成一节体育课或一次训练比赛,这对于经费紧张的我们农村小学来说, 的确是一项很值得推广的体育运动。学生自备一根跳绳、一个毽子,并要求每天携带到校,这样课间、上学前、放学后、校 内、校外都很方便开展。通过开展“一人一毽一绳”活动,让全校学生一人一毽一绳,人人参与,人人会跳绳,个个能踢毽,让学生养成课间课外、校内校外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2.4 加强课间活动的管理和考核保障学生的课间活动。
2.4.1 课间活动纳入校长工作考核内容。每学期学校组织各完小校长到乡内各完小参观各校课间活动开展情况,对各完小校长进行年度考核时将学校课间活动情况纳入考核,这样学生课间活动不仅得到了保障,学生玩得快乐,而且有效的制止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2.4.2 定期举行竞赛活动。评价的改革对学生的引导力量是神奇的,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为此学校可以定期举行竞赛活动,使学生们体验到运动带来的快乐。同时评出一大批小能手,如“绳王”、“毽王”、“皮筋王”、“打沙包能手”、“滚铁环能手”、“抽陀螺能手”等,让学生在竞赛中树立自信,在集体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总之,课间活动是保证学生充分体育锻炼的有效措施, 也充分体现了教育的人性化,能还孩子们一个欢乐的童年, 它使学生们玩中有学,学中有乐,在游戏娱乐中,强健学生的体魄,磨练着他们的意志品格,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真正体现了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 把健康带给学生,让学生在阳光下活泼健康地成长的全新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 叶立军主编.新课程教学研究[C].杭州:杭州出版社,2005
2 季浏等.小学体育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
【关键词】 活动 小学 农村 学生 学校 体育
1 农村小学课间活动现状
1.1 对课间活动概念不理解。小学生课间活动是指小学生在学校工作时间内、课堂教学之外的时间内所进行的身体活动。课间活动在时间上包括两部分:学生进校到上课这段时间和课间休息时间。很大一部分农村小学学生在校吃住,显然,课间活动在时间上已远远超过课外活动或任何一门学科的课堂教学时间。
1.2 对课间活动管理不到位。课间活动是小学常规。管理中最为头痛的问题,为了安全问题学校取消学生正常的课外活动,不仅不利于孩子的生理成长,也会抑制孩子的天然个性的生成,甚至影响孩子的心理正常发育。
1.3 学校场地、设施受到限制。现在很多农村学校还是土操场,体育设施、器材奇缺。
1.4 每学期语数学科统考,教师压力大。教师拖课堂,学生在课间得不到充分的调节。
1.5 体育专业师资不足。
1.6 很多学校的学生不知课间活动应先做什么,没有玩的东西。我询问了好几所学校的学生,学生课间活动没有游戏可玩。
2 农村小学课间活动对策
2.1 制定课间活动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制定一定的制度是为了学生课间活动有章可循,而不是制约学生的活动。所以各学校应根据学校的特点制定小学生课间活动制度,确保学生安全。①严禁教师拖课堂。只有教师准时上下课,才能保证课间活动的正常开展;②各班认真上好班队课。各班主任利用班队会,按《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进行教育。班级安全教育要从每个生活细节入手,使学生明理、动情、导行;③建立课间巡逻制度。分管行政、值周行政、值周教师课间巡视全校学生活动情况,发现学生有不安全行为, 及时制止,作好记载,将情况通知班主任,并按学校“文明班级”、“文明学生”评比条例,进行扣分处理;④分段下课。学生多的学校,分年级段下课,避开楼道、校舍拥挤的现状;⑤上好《安全教育》课。
2.2 加强课间安全教育做到防范于未然要保证课间活动既玩得高兴,但又不出现安全事故,这就需要学生从小增强安全意识。①让学生明白课间休息目的。课间活动的时间短,全校同学同时活动,人很多,因此,大家都要守秩序;②培养学生文明的行为习惯;③加强宣传落实小学生课间活动制度。在每天紧张的学习过程中,课间活动能够起到放松、调节和适当休息的作用。可以利用板报、广播习作等进行选场教育。
2.3 丰富课间活动的内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2.3.1 课间活动师生同乐。课间十分钟本来是孩子的欢乐时光,但现在有很多学生不会玩,或者说不会利用课间时间玩, 有的干脆坐着发呆等着上下一节课,发呆成习惯了,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绝对不是好事。作为教师应带学生玩一玩。我认为教师走出办公室锻炼锻炼身体,既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活跃了思维又融洽了师生关系,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安全起到了保障作用。总而言之,这比起学生在课间继续看书、写字甚至无事生非不是强的太多了吗?
2.3.2 体育课对课间活动内容作有针对性的培训,积极倡导课间体育。用课间体育占领课间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学校值周管理和学生自主管理相结合的立体管理体系,这是规范课间活动的最佳途径。不论是学校管理,还是学生自主管理,都是规范小学生课间行为的外部机制,只有引导小学生开展健康的、安全的课间体育活动,才能从根本上规范小学生的课间行为。
2.3.3 开发校本体育课程。体育和艺术、德育是紧密联系的,能将它们有机结合在一起就能进一步丰富学生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培养他们合作的意识和交际的能力,形成开朗、乐观的个性,形成学生健美的身体形态,发展学生动作的协调性、节奏感、韵律感。
2.3.4 人人参与的大课间活动。现在农村学校集中办学,学生较多,运动场地有限,如何改革传统课间操,开展好大课间体育活动成为学校管理者潜心研究的课题。我认为,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本着开展健康、快乐且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原则,在大课间活动中开辟篮球拍球、呼拉圈、跳绳、踢毽子、跳皮筋游戏、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的活动,学生分区进行运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多角度多项目的轮流运作,既有效地利用了所有的体育设施,又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真正达到 “我锻炼、我健康、我快乐”的目的。
2.3.5 充分利用学校场地,让民间体育游戏进校园。我们一时改变不了学校办学条件,但是可以挖掘学校的潜力,用心来打造学校良好的小环境。针对学校场地有限,没有较好的体育设施和器材的现状,本着因陋就简、因地制宜的原则,设计一些安全、有趣的课间游戏;并将活动范围给与划分,让学生互不争场地。很多老土的游戏都可以变脸。如玩剪刀、石头、布,可演变为“两只小蜜蜂”,永远都不会过时,大家玩得兴高采烈,既健身又健脑。实际上,农村蕴藏着很多大众化、群众基础好的民间体育游戏项目,像打沙包、滚铁环、抽陀螺、跳房子、抓石子、弹珠子、跳皮筋、捉迷藏、“摸瞎子”、“丢手绢”、“老鹰捉小鸡”、“顶牛”、“斗鸡”等,这些传统的民间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材料简单,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深受儿童的喜欢。让民间体育游戏进校园既解决了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短缺的问题,又提高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很适合在农村学校推广。民间儿童游戏随地可寻玩具材料,既能让学生体会到自制玩具的快乐,也促进了儿童自然天性的发展。这些游戏,不但能发展幼儿相应的动作,而且能培养幼儿的交往、谦让、合作精神。
2.3.6 开展“一人一毽一绳”活动。在农村,学生自制一只毽球是很容易的,可用鸡毛、或植物叶片拴起即可。绳子农村各家各户都有,只需要求学生自带一根绳子,就能完成一节体育课或一次训练比赛,这对于经费紧张的我们农村小学来说, 的确是一项很值得推广的体育运动。学生自备一根跳绳、一个毽子,并要求每天携带到校,这样课间、上学前、放学后、校 内、校外都很方便开展。通过开展“一人一毽一绳”活动,让全校学生一人一毽一绳,人人参与,人人会跳绳,个个能踢毽,让学生养成课间课外、校内校外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2.4 加强课间活动的管理和考核保障学生的课间活动。
2.4.1 课间活动纳入校长工作考核内容。每学期学校组织各完小校长到乡内各完小参观各校课间活动开展情况,对各完小校长进行年度考核时将学校课间活动情况纳入考核,这样学生课间活动不仅得到了保障,学生玩得快乐,而且有效的制止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2.4.2 定期举行竞赛活动。评价的改革对学生的引导力量是神奇的,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为此学校可以定期举行竞赛活动,使学生们体验到运动带来的快乐。同时评出一大批小能手,如“绳王”、“毽王”、“皮筋王”、“打沙包能手”、“滚铁环能手”、“抽陀螺能手”等,让学生在竞赛中树立自信,在集体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总之,课间活动是保证学生充分体育锻炼的有效措施, 也充分体现了教育的人性化,能还孩子们一个欢乐的童年, 它使学生们玩中有学,学中有乐,在游戏娱乐中,强健学生的体魄,磨练着他们的意志品格,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真正体现了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 把健康带给学生,让学生在阳光下活泼健康地成长的全新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 叶立军主编.新课程教学研究[C].杭州:杭州出版社,2005
2 季浏等.小学体育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