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地方高校作为创造知识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具有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坚定不移地走"三者协调发展之路",是高校的必然选择。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大学办学是否成功的显著标志是看它是否能够真正融入社会并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进一步发挥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既是推动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是促进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地方高校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出发,充分认识高校服务地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主动地做好服务地方发展的各项工作。地方高校既要满足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又要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二、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模式
(一)制定前瞻性的规划和激励政策
1、必须制订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战略规划。地方高校应将服务地方经济的战略规划纳入到学校的发展规划中来,使服务地方经济上升到学院发展战略的高度,从而使学校的各种相关要素都能合理有效地向该领域流动。
2、必须正确处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种功能的关系,建立协调三项功能的平衡机制。社会服务要健康、高效地发展,这三者的关系一定要处理好。要把社会服务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程。可考虑由一名学校领导专门分管社会服务工作,学校要定期或不定期地研究社会服务工作,党委也要加强对社会服务的领导,由有关职能部门代理执行全校社会服务管理。要制订配套的社会服务工作管理办法、规章、制度。制订社会服务发展规划,加强队伍建设,要有组織、有计划地培养思想作风好、科研水平高、技术能力强的社会服务骨干或队伍。3、必须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和措施。学校要更好地组织教师开展社会服务.必须建立健全服务社会的激励机制。首先,政策上对社会服务者要有所倾斜。譬如,可将教学科研人员的社会服务成果和业绩以适当标准和比例折合计算工作量,作为晋升职称和获得奖励的条件之一。其次,经济分配要合理。譬如,教学科研人员可以以技术人股的形式,用自己的专利或技术参与分配社会服务所创造的经济效益:社会服务参加者还可以根据其实际贡献大小,按一定的比例提成其社会兼职所得收入;学校予以承认并给与和支持教学科研人员利用社会服务途径领办、承包、创办科技企业和文化实体等,可视具体情况根据效益进行分配。第三,尽可能创造条件为教学科研人员开展社会服务提供时间、信息、经费、实验设施等方面的支持。第四,科学研究不仅要出成果,更要注意发展科技潜力,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要把是否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评价科研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把科研成果产业化、社会化作为衡量科研质量的重要标准。
(二)拓宽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和地方经济服务领域
1、培养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广的应用性人才是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基本途径。要立足当地,注重实用,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地方人才。专业设置要紧紧围绕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对产业特点的研究,根据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制定科学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努力提高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人才,这是地方高校为社会服务的核心。地方本科院校要重视并引导学生在当地社会的企事业单位实现就业。这是地方高校与企业、社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如果地方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大部分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并得到重用和提拔,那么地方高校也会很快得到社会和企业的认可。
2、拓宽服务区域经济的领域。作为地方高校,虽然一般都地处中小城市,但却是地方的最高学府,容易进入社会的中心,容易成为当地社会进步的"发动机"。因此,应主动为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出谋划策,为地方政府的重大决策咨询论证,向政府部门提出规划、决策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尝试建立政府、高校、企业联席会议制度,确定牵头单位,明确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能,推动地方政府精心培育高校的社会服务项目。
最后,地方高校还应着眼于开发地方历史文化遗产与资源。应该挖掘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底蕴,研究开发地方在全国乃至世界上有影响的科学文化遗产和特有资源,丰富、光大地方文化精神,提升地方文化品位;还应加强区域特色研究,设立地方人文禀赋、特色资源研究中心,努力将自然资源和人文禀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好地促进地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三、结束语
总之,地方高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人才培养与科研要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接,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这个主题,积极搭建地方高校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平台,为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地方政府应积极营造利于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文卫.对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思考[J].金融与经济,2009,(7).
[2]陈金圣,陈相明.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内部动力机制构建问题初探[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地方高校作为创造知识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具有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坚定不移地走"三者协调发展之路",是高校的必然选择。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大学办学是否成功的显著标志是看它是否能够真正融入社会并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进一步发挥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既是推动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是促进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地方高校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出发,充分认识高校服务地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主动地做好服务地方发展的各项工作。地方高校既要满足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又要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二、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模式
(一)制定前瞻性的规划和激励政策
1、必须制订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战略规划。地方高校应将服务地方经济的战略规划纳入到学校的发展规划中来,使服务地方经济上升到学院发展战略的高度,从而使学校的各种相关要素都能合理有效地向该领域流动。
2、必须正确处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种功能的关系,建立协调三项功能的平衡机制。社会服务要健康、高效地发展,这三者的关系一定要处理好。要把社会服务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程。可考虑由一名学校领导专门分管社会服务工作,学校要定期或不定期地研究社会服务工作,党委也要加强对社会服务的领导,由有关职能部门代理执行全校社会服务管理。要制订配套的社会服务工作管理办法、规章、制度。制订社会服务发展规划,加强队伍建设,要有组織、有计划地培养思想作风好、科研水平高、技术能力强的社会服务骨干或队伍。3、必须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和措施。学校要更好地组织教师开展社会服务.必须建立健全服务社会的激励机制。首先,政策上对社会服务者要有所倾斜。譬如,可将教学科研人员的社会服务成果和业绩以适当标准和比例折合计算工作量,作为晋升职称和获得奖励的条件之一。其次,经济分配要合理。譬如,教学科研人员可以以技术人股的形式,用自己的专利或技术参与分配社会服务所创造的经济效益:社会服务参加者还可以根据其实际贡献大小,按一定的比例提成其社会兼职所得收入;学校予以承认并给与和支持教学科研人员利用社会服务途径领办、承包、创办科技企业和文化实体等,可视具体情况根据效益进行分配。第三,尽可能创造条件为教学科研人员开展社会服务提供时间、信息、经费、实验设施等方面的支持。第四,科学研究不仅要出成果,更要注意发展科技潜力,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要把是否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评价科研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把科研成果产业化、社会化作为衡量科研质量的重要标准。
(二)拓宽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和地方经济服务领域
1、培养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广的应用性人才是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基本途径。要立足当地,注重实用,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地方人才。专业设置要紧紧围绕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对产业特点的研究,根据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制定科学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努力提高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人才,这是地方高校为社会服务的核心。地方本科院校要重视并引导学生在当地社会的企事业单位实现就业。这是地方高校与企业、社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如果地方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大部分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并得到重用和提拔,那么地方高校也会很快得到社会和企业的认可。
2、拓宽服务区域经济的领域。作为地方高校,虽然一般都地处中小城市,但却是地方的最高学府,容易进入社会的中心,容易成为当地社会进步的"发动机"。因此,应主动为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出谋划策,为地方政府的重大决策咨询论证,向政府部门提出规划、决策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尝试建立政府、高校、企业联席会议制度,确定牵头单位,明确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能,推动地方政府精心培育高校的社会服务项目。
最后,地方高校还应着眼于开发地方历史文化遗产与资源。应该挖掘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底蕴,研究开发地方在全国乃至世界上有影响的科学文化遗产和特有资源,丰富、光大地方文化精神,提升地方文化品位;还应加强区域特色研究,设立地方人文禀赋、特色资源研究中心,努力将自然资源和人文禀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好地促进地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三、结束语
总之,地方高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人才培养与科研要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接,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这个主题,积极搭建地方高校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平台,为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地方政府应积极营造利于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文卫.对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思考[J].金融与经济,2009,(7).
[2]陈金圣,陈相明.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内部动力机制构建问题初探[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