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素质教育形势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素养是新课程精神理念的核心因素。多少年来,即使在以应试教学为根本追求的传统教育中,依然有许多教师在围绕能力培养方面作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也取得了相应的效果。然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教育具有迟效性的特点,无疑决定了这实在是一个知易行难的发展性课题。作为历史文明的传承者和社会核心生产力的缔造者,我们应当本着高度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长远目标,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奋力拓新、积极施为,以智慧和力量全力服务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素养。本文结合初中地理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试对此作出抛砖引玉之论。
【关键词】学校教育 学生能力素养 地理教学 培养与发展
在学校教育中,新课程理念与传统教学观念相比,两者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后者一直强调“以教为本、以教促学”的关系模式,而前者则鲜明地确立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关系,并大力倡导积极开展以培养学习能力为核心的“三维目标教学”活动。这就为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奠定了基调,并指明了发展的根本方向。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主导者、推动者,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和各类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激发学生的个体潜能,积极有效地培养其能力素养,从而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铺路。本文立足于初中地理教学的角度,试对此作出简要阐述,希望为后来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一是以形象思维为切入点,努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在地里课程教学活动中,地理现象是联系教与学之间的手段形式和平台载体,也是构成地理形象思维的丰富性材料。它从形式内容上来说,可大体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直感可观的地理形象,主要表现为各类模型、实物、幻灯片、音像和别的资料等;(2)生动活泼的地理情境,主要通过执教者丰富的语言描绘来体现。那么,什么是地理形象思维呢?顾名思义,这就是通过上述几类地理现象来着力反映和把握地理事物及其形象本质的一种思维活动。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而且必须把地理形象思维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切入点和重要抓手。这是由于一方面初中生对形象思维还存在一定的依赖性,而且相对于地理课程初学者来说更是如此;另一方面对于开发学生的大脑机能,全面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和促进作用。
二是以加强表达为主抓手,努力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一个人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阶段,必须历经一个无可绕避的发展时期。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根本”,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感性材料,对初中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使其在观察学习、认识思考和应用探究中,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黄河水系”的内容时,有教师安排如下: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技术直观地看出黄河下游流域面积比中上游流域面积明显地缩小。这种反常现象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接着,组织并引导学生从直观视觉中进行“读、思、说、论”,以有效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其根本原因我们知道——那是由于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携带而下的大量泥沙在下游华北平原逐步沉积而形成“地上河”现象,它自然不可能接纳支流而进入黄河干道。虽然这不可能从流域平面图中直接观察到,但是,由于教师在讲述黄河中游特点时早已讲清了这些内容,因此,经过适当的抽象思维而得出上述结论,这对于初中生而言并非太大的难事。整个一节课下来,在教师的有效主导下,学生们说的很多而且成功。
三是以生活实际为联结点,努力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初中地理内容丰富多彩,要求记忆的也较多,这对于缺少自控和责任意识的初中生来说,确实是个老大难问题。对于有些学习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如果把它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则既可以有效激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又能从中收获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是以学科特点为焊接点,努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长江大堤上湖北荆州地段的“万寿塔”塔基深陷在九米多深的地下,对于这一人文地理现象,如果没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和相应的逻辑思维能力,则难以作出符合史实、合乎科学的解释。原来该塔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塔基本来是建造在高出河面数米的长江大堤之上,前后历经的年代比较久远,由于泥沙逐步淤积导致河床不断超过塔基,人们为了保护塔身免遭江水浸蚀而年复一年地叠砖筑土,就这样,在四周越来越高的映衬之下,塔基也就“越陷越深了”。形成这种独特景观的原因何在呢?原来长江上游多穿行于高山深峡之中, 其植被较好,尽管水流湍急而且落差很大,泥沙却无法沉积下来。而长江中下游地势低平,流速减缓,泥沙可以沉积而导致河床逐年抬高,这才有了“万寿塔”塔基現象。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运用地理学科的特点,善于引发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实现深化教学的目的。
总而言之,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在能力素养方面的有效训练和培养,并把它深入到发展性课题和日常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之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厚积薄发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学校教育 学生能力素养 地理教学 培养与发展
在学校教育中,新课程理念与传统教学观念相比,两者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后者一直强调“以教为本、以教促学”的关系模式,而前者则鲜明地确立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关系,并大力倡导积极开展以培养学习能力为核心的“三维目标教学”活动。这就为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奠定了基调,并指明了发展的根本方向。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主导者、推动者,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和各类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激发学生的个体潜能,积极有效地培养其能力素养,从而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铺路。本文立足于初中地理教学的角度,试对此作出简要阐述,希望为后来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一是以形象思维为切入点,努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在地里课程教学活动中,地理现象是联系教与学之间的手段形式和平台载体,也是构成地理形象思维的丰富性材料。它从形式内容上来说,可大体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直感可观的地理形象,主要表现为各类模型、实物、幻灯片、音像和别的资料等;(2)生动活泼的地理情境,主要通过执教者丰富的语言描绘来体现。那么,什么是地理形象思维呢?顾名思义,这就是通过上述几类地理现象来着力反映和把握地理事物及其形象本质的一种思维活动。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而且必须把地理形象思维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切入点和重要抓手。这是由于一方面初中生对形象思维还存在一定的依赖性,而且相对于地理课程初学者来说更是如此;另一方面对于开发学生的大脑机能,全面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和促进作用。
二是以加强表达为主抓手,努力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一个人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阶段,必须历经一个无可绕避的发展时期。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根本”,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感性材料,对初中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使其在观察学习、认识思考和应用探究中,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黄河水系”的内容时,有教师安排如下: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技术直观地看出黄河下游流域面积比中上游流域面积明显地缩小。这种反常现象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接着,组织并引导学生从直观视觉中进行“读、思、说、论”,以有效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其根本原因我们知道——那是由于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携带而下的大量泥沙在下游华北平原逐步沉积而形成“地上河”现象,它自然不可能接纳支流而进入黄河干道。虽然这不可能从流域平面图中直接观察到,但是,由于教师在讲述黄河中游特点时早已讲清了这些内容,因此,经过适当的抽象思维而得出上述结论,这对于初中生而言并非太大的难事。整个一节课下来,在教师的有效主导下,学生们说的很多而且成功。
三是以生活实际为联结点,努力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初中地理内容丰富多彩,要求记忆的也较多,这对于缺少自控和责任意识的初中生来说,确实是个老大难问题。对于有些学习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如果把它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则既可以有效激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又能从中收获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是以学科特点为焊接点,努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长江大堤上湖北荆州地段的“万寿塔”塔基深陷在九米多深的地下,对于这一人文地理现象,如果没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和相应的逻辑思维能力,则难以作出符合史实、合乎科学的解释。原来该塔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塔基本来是建造在高出河面数米的长江大堤之上,前后历经的年代比较久远,由于泥沙逐步淤积导致河床不断超过塔基,人们为了保护塔身免遭江水浸蚀而年复一年地叠砖筑土,就这样,在四周越来越高的映衬之下,塔基也就“越陷越深了”。形成这种独特景观的原因何在呢?原来长江上游多穿行于高山深峡之中, 其植被较好,尽管水流湍急而且落差很大,泥沙却无法沉积下来。而长江中下游地势低平,流速减缓,泥沙可以沉积而导致河床逐年抬高,这才有了“万寿塔”塔基現象。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运用地理学科的特点,善于引发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实现深化教学的目的。
总而言之,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在能力素养方面的有效训练和培养,并把它深入到发展性课题和日常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之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厚积薄发的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