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对于幼儿来说,也许知识并不重要,毕竟以后有学习的时间,但是习惯却很重要。良好的习惯能够影响幼儿的一生。可见在学前阶段养成教育是幼儿良好习惯培养的重要途径。所谓养成教育,就是以各种活动为载体,让幼儿在活动中吸取教训,通过引导纠正,自觉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也是走进社会必备的基本道德素养。
当前幼儿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娇生惯养、隔代教育等,导致幼儿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等不良习惯。仅靠传统教育方法,收效甚微。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借助一定的情境,通过一系列活动来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笔者结合实际,通过“正确处理与长辈间的关系”这一内容,浅析其策略。具体来说,分为四步:我知我家、我爱我家、我谢我家、我夸我家。
一、我知我家,感知家的不凡
家,这个概念有点抽象,对于幼儿来说,很难让他们概括全面。在教学中我组织了帮幼儿理解家的概念的活动,让幼儿描述什么是家,目的是初步帮助孩子建立家的印象,让他们知道家是什么。毕竟家是孩子第一个熟悉的地方,也是最温馨的地方,更是他们赖以成长的港湾。通过认识家,让幼儿走近家、感知家、了解家,激发对家的认同,强化对家的责任,以便为养成教育奠定基础。而这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家长和教师做好沟通,最为关键的是要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言行,做好幼儿的榜样。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先不对家这一概念进行解释,让幼儿自己描述什么是家。毕竟越解释越容易让幼儿模糊,也容易先入为主,禁锢幼儿的思维。可以先让幼儿用自己的话描述。一开始,幼儿想法比较单纯,对于家的理解,也仅仅局限于爸爸妈妈,认为有他们的地方就有家。这里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通过多媒体呈现相关影像资料,比如鸟窝,兔妈妈与小兔。在开拓幼儿视野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幼儿理解家的概念。通过教师的点拨后,有的幼儿说,家就是就一棵很大很大的树,可以给他们乘凉、玩耍;有的说家就是一把很大很大的伞,可以给他们遮阳挡雨。
家对于不同的幼儿来说,其认识也是不同的。这里引导幼儿走近家,其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了解家庭成员,明白自己家庭成员的组成及其结构,让他们明白,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通过这种方式,幼儿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家,让他们发现自己的家与别人的家的不同,能够从中感受家的温暖,感受父母的辛苦,激发对家的认同,强化对家的责任感。鼓励他们继承家庭良好传统,学习家人优秀品质,继而为养成教育奠定基础。
二、我爱我家,讲述爱的故事
每个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发生很多的趣事。而这也恰恰是幼儿认识家的一种方式。毕竟幼儿是感性的,是需要通过故事来走进家庭的。通过故事,幼儿了解了自己的成长,感知了父母的辛苦。教师可以倡导父母在与幼儿外出或者游玩时,能够及时用影像的形式进行记录,然后储存起来,或者发布在微信里,目的是记录幼儿的成长过程。有时间就可以和幼儿一起翻看照片或者视频,幼儿有所遗忘的地方,则可以通过讲述来提醒,让幼儿感知家的温馨。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和幼儿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精心选择幼儿生活中有故事的照片,或者一段视频,发到微信群里,然后再精选一些,张贴在教室墙上,先让幼儿自己对照照片讲故事。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然后让幼儿进行补充。结合实际,根据课堂需要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唤醒幼儿美好的回忆,感受家庭的温馨,感受父母对幼儿的无私奉献和无私的爱。
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让幼儿回想起以前的事情,也能丰富他们情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及时开展“与父母说说自己的心里话”“给父母捶捶背”等亲子活动。给幼儿创造一个表达爱的空间,为下一环节奠定基础。
三、我谢我家,体验家的温暖
幼儿想象力丰富,由于年龄小,有些想法往往脱离实际,或三分钟热度,缺乏持久性。怎样让幼儿的想法转化为公民素养呢?还需要教师与家长及时跟进,做到持之以恒。对于教师来说,需要通过一系列活动及时纠正幼儿个别错误的观点,让幼儿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让家长操心,不隨意发脾气,不挑三拣四,就是对家庭最大的回报。而父母在家里也要配合幼儿园时时跟进,对于幼儿做不到的事情需要搭一把手,或者对于幼儿做了的事情,无论好坏,都要及时鼓励,及时表达谢意,让幼儿真正感受到家的温馨。
具体活动中,针对“我谢我家”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让幼儿说说父母是怎样关心自己的。接着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即自己该怎样回报父母?引导幼儿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经过之前活动的铺垫,幼儿在这次绘画过程中得以大显身手,一张张画不仅充满童趣,而且想象力丰富。有的在画中表示,爸爸眼睛不好,把月亮摘下来给他做眼睛;有的画自己穿衣服。从这些画的内容来看,其养成教育还是有效果的。
接着教师可以给幼儿播放相关故事视频,如王冕学画,目的是让幼儿认识到,要回报父母最好的方式,就是要学会独立,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起床,自己穿衣、刷牙和吃饭,等等。教师还可以给家长做一张监督小卡片,当幼儿出现情况反弹的时候,及时提醒,以便巩固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也可以让家长配合教师,在家里做个表格,提醒幼儿只要坚持独立完成几件事情,就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幼儿兴趣,为幼儿养成习惯创造条件,还能让幼儿感受自己在家庭的重要位置,感受到家的温馨。
四、我夸我家,表达爱的回报
对于幼儿来说,父母是无法选择的,家是无法选择的。但是现实中,各个幼儿家庭情况不一样,包括物质和家庭结构等等,这或多或少会给幼儿带来影响,让幼儿形成攀比心理。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需要引导幼儿正确看待自己的家庭,学会挖掘家庭的优点,学会夸自己的家庭,夸自己的父母。这样不但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感受到自己的父母不一样,而且能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的家庭,从中感受爱的回报。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每周搞一个主题游戏,就是学会夸夸自己的家庭。教师可以与家长及时协调,每周确定一个主题。前一周让幼儿干什么,后一周主要讲述什么主题,最后星期五组织一个主题游戏,让幼儿分别夸一夸自己,夸一夸自己的家庭,可以简要说说自己这一周是怎么做的。通过主题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轮流发言,既可以有效培养幼儿口头表达能力,又可以巩固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总而言之,养成教育,贵在坚持,与家长及时做好沟通,发现问题对症下药。教师在班级里,也要鼓励幼儿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让幼儿自己整理玩具、排队就餐等。也许这些事情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却可以影响幼儿一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向阳幼儿园)
(责任编辑 韩正庭)
当前幼儿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娇生惯养、隔代教育等,导致幼儿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等不良习惯。仅靠传统教育方法,收效甚微。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借助一定的情境,通过一系列活动来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笔者结合实际,通过“正确处理与长辈间的关系”这一内容,浅析其策略。具体来说,分为四步:我知我家、我爱我家、我谢我家、我夸我家。
一、我知我家,感知家的不凡
家,这个概念有点抽象,对于幼儿来说,很难让他们概括全面。在教学中我组织了帮幼儿理解家的概念的活动,让幼儿描述什么是家,目的是初步帮助孩子建立家的印象,让他们知道家是什么。毕竟家是孩子第一个熟悉的地方,也是最温馨的地方,更是他们赖以成长的港湾。通过认识家,让幼儿走近家、感知家、了解家,激发对家的认同,强化对家的责任,以便为养成教育奠定基础。而这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家长和教师做好沟通,最为关键的是要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言行,做好幼儿的榜样。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先不对家这一概念进行解释,让幼儿自己描述什么是家。毕竟越解释越容易让幼儿模糊,也容易先入为主,禁锢幼儿的思维。可以先让幼儿用自己的话描述。一开始,幼儿想法比较单纯,对于家的理解,也仅仅局限于爸爸妈妈,认为有他们的地方就有家。这里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通过多媒体呈现相关影像资料,比如鸟窝,兔妈妈与小兔。在开拓幼儿视野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幼儿理解家的概念。通过教师的点拨后,有的幼儿说,家就是就一棵很大很大的树,可以给他们乘凉、玩耍;有的说家就是一把很大很大的伞,可以给他们遮阳挡雨。
家对于不同的幼儿来说,其认识也是不同的。这里引导幼儿走近家,其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了解家庭成员,明白自己家庭成员的组成及其结构,让他们明白,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通过这种方式,幼儿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家,让他们发现自己的家与别人的家的不同,能够从中感受家的温暖,感受父母的辛苦,激发对家的认同,强化对家的责任感。鼓励他们继承家庭良好传统,学习家人优秀品质,继而为养成教育奠定基础。
二、我爱我家,讲述爱的故事
每个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发生很多的趣事。而这也恰恰是幼儿认识家的一种方式。毕竟幼儿是感性的,是需要通过故事来走进家庭的。通过故事,幼儿了解了自己的成长,感知了父母的辛苦。教师可以倡导父母在与幼儿外出或者游玩时,能够及时用影像的形式进行记录,然后储存起来,或者发布在微信里,目的是记录幼儿的成长过程。有时间就可以和幼儿一起翻看照片或者视频,幼儿有所遗忘的地方,则可以通过讲述来提醒,让幼儿感知家的温馨。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和幼儿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精心选择幼儿生活中有故事的照片,或者一段视频,发到微信群里,然后再精选一些,张贴在教室墙上,先让幼儿自己对照照片讲故事。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然后让幼儿进行补充。结合实际,根据课堂需要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唤醒幼儿美好的回忆,感受家庭的温馨,感受父母对幼儿的无私奉献和无私的爱。
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让幼儿回想起以前的事情,也能丰富他们情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及时开展“与父母说说自己的心里话”“给父母捶捶背”等亲子活动。给幼儿创造一个表达爱的空间,为下一环节奠定基础。
三、我谢我家,体验家的温暖
幼儿想象力丰富,由于年龄小,有些想法往往脱离实际,或三分钟热度,缺乏持久性。怎样让幼儿的想法转化为公民素养呢?还需要教师与家长及时跟进,做到持之以恒。对于教师来说,需要通过一系列活动及时纠正幼儿个别错误的观点,让幼儿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让家长操心,不隨意发脾气,不挑三拣四,就是对家庭最大的回报。而父母在家里也要配合幼儿园时时跟进,对于幼儿做不到的事情需要搭一把手,或者对于幼儿做了的事情,无论好坏,都要及时鼓励,及时表达谢意,让幼儿真正感受到家的温馨。
具体活动中,针对“我谢我家”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让幼儿说说父母是怎样关心自己的。接着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即自己该怎样回报父母?引导幼儿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经过之前活动的铺垫,幼儿在这次绘画过程中得以大显身手,一张张画不仅充满童趣,而且想象力丰富。有的在画中表示,爸爸眼睛不好,把月亮摘下来给他做眼睛;有的画自己穿衣服。从这些画的内容来看,其养成教育还是有效果的。
接着教师可以给幼儿播放相关故事视频,如王冕学画,目的是让幼儿认识到,要回报父母最好的方式,就是要学会独立,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起床,自己穿衣、刷牙和吃饭,等等。教师还可以给家长做一张监督小卡片,当幼儿出现情况反弹的时候,及时提醒,以便巩固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也可以让家长配合教师,在家里做个表格,提醒幼儿只要坚持独立完成几件事情,就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幼儿兴趣,为幼儿养成习惯创造条件,还能让幼儿感受自己在家庭的重要位置,感受到家的温馨。
四、我夸我家,表达爱的回报
对于幼儿来说,父母是无法选择的,家是无法选择的。但是现实中,各个幼儿家庭情况不一样,包括物质和家庭结构等等,这或多或少会给幼儿带来影响,让幼儿形成攀比心理。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需要引导幼儿正确看待自己的家庭,学会挖掘家庭的优点,学会夸自己的家庭,夸自己的父母。这样不但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感受到自己的父母不一样,而且能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的家庭,从中感受爱的回报。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每周搞一个主题游戏,就是学会夸夸自己的家庭。教师可以与家长及时协调,每周确定一个主题。前一周让幼儿干什么,后一周主要讲述什么主题,最后星期五组织一个主题游戏,让幼儿分别夸一夸自己,夸一夸自己的家庭,可以简要说说自己这一周是怎么做的。通过主题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轮流发言,既可以有效培养幼儿口头表达能力,又可以巩固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总而言之,养成教育,贵在坚持,与家长及时做好沟通,发现问题对症下药。教师在班级里,也要鼓励幼儿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让幼儿自己整理玩具、排队就餐等。也许这些事情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却可以影响幼儿一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向阳幼儿园)
(责任编辑 韩正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