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作为教育目的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地渗透审美教育。笔者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寻找审美的切入点;二是激发学生真实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欲望;三是引导学生多“说”,让学生“说”出美。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审美欲望
审美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审美教育可以移情,可以启真,可以扬善,它具有多种功能,不仅可以提高人对美的感受能力,鉴别能力和创造能力,还可以使人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蔡元培先生指出:“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语文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作为教育目的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使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一、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寻找审美的切入点
语文教材本身就是文质兼美的美育读本,同时在语文的审美教育与情景和心境有关,因此,如果课文中的人、事、物,不能在学生脑中“活”起来,就不能让学生对其产生感情,那就谈不上审美教育了。而学生对课文产生感情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才能选择好审美的切入点,才能达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审美教育的目的。例如讲授朱自清写的《春》这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时,我把优美的句子作为一个审美切入点,如“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等等。像这样的优美句子,给人一种亲切真实的美感。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画;春草图、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春天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创设了一个“春景图”的审美意境,让学生进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境界。这样,学生就能领悟到文章的艺术美,领悟作者的感受,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春天的美好,深刻理解了春天的希望,从而去领悟其中包括的人生意义。
二、激发学生真实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欲望
在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因为,我们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真实感情,让学生融入课文当中,用心欣赏到课文美之处,用心挖掘课文的美之处。
1.联想生情。宋代的邵雍说:“人不善赏心,只爱花之貌;人或善赏花,只爱花之妙。”审美教育也是一样,只有发生了与其的感情的沟通和共鸣,才能从根本上进行审美教育。教师如果能运用生动、亲切、得体的语言,妙趣横生的旁征博引、形象逼真的演示,来创造一种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的审美氛围,学生就会因文展开联想,或者接近地联想,或者相似地联想,或者关系地联想,或者哲理地联想。例如在讲授朱自清的《背影》时,我们就要紧紧的抓住课文表达思念和关怀的思想感情,正确的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让学生深刻的理解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等句子体现父亲对“我”的关心和爱护之情是多么的深切。同时也让学生在“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等句子体现出“我”对父亲的不舍和思念。在这种氛围,就可以使学生处于情绪感染之中,使其在审美愉悦中得到陶冶,产生强烈的精神享受欲望。
2.感知激情。学生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的,通过感知,形成表象,最后产生感情。语文教师就是要用作品形象的可感性、直接性,抓住形象的分析,感情的熏染,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向学生展开作品所描绘的生动画面,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如在《济南的冬天》一课,文章较多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地表现了济南冬天的特点,寄寓了作者的赞美之情。比如:“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先直接把雪说成是“白花”,順势把“顶着一髻儿白花”的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把无生命的雪、静止的松树都写活了。又如把小山比作“小摇篮”,把山坡上小村庄的雪景比作“小水墨画”,把整个冬天的济南比作一块“蓝水晶”,无一不小巧秀丽,用来比喻济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是恰到好处的。我们就要顺着这条主线,紧扣着“山”和“水”,铺浓一幅幅淡雅的工笔画,如小山摇篮图、雪霁晴峦美景图、空灵水晶图等。通过对一幅幅画面的讲述,使学生感受到济南的暖冬慈善如娘亲,可爱似少女,清亮赛水晶。学生自然心有所感,情为所动,自然而然产生审美的欲望。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指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去表现美的感受,让其提高审美的欲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要使学生通过感知,激发感情,提高审美的欲望,成为审美的“乐之者”。
三、引导学生多“说”,让学生“说”出美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在“说”方面同样能创造美。口语也就是“说”也能让学生创造美,因此在进行口语交际能力训练中,注意根据新教材要求,让学生以审美的心理来对待口语训练,引导学生在创造美。在语文教学中同时我们也要进行一些“说”的训练,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确定“说”的话题内容,由每个学生提出自己所关心的热点话题。然后教师筛选出其中最具审美特性的话题供学生抽签发言。如“世间什么最珍贵”“谈谈你心中的偶像”“姚明带给了我们什么?”“你认为雷锋还活着吗?”“谈谈你对网恋的看法”等话题,这样的话题有一定范围,又不太狭窄,学生们就兴趣盎然乐于讨论,极大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发挥最佳水平的愿望,提高其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实践证明,我所教的不少学生在“说”的时候,总是能观点鲜明,条理清晰,幽默诙谐,妙语连珠,仪态自然,科任老师也反映我班的整个课堂氛总是轻松愉快,学生无论提问题还是回答问题,都能创造出美的语言、仪态、思辨,听起来就像一种享受。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说”的训练,使每一个学生能兴趣盎然的“说”,让审美教育在“说”中得到了渗透,让学生在“说”中创造美。
总之,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的。中学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与审美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必须做到合二为一,而要重视思想教育,又要重视审美教育。教师必须把“善”、“美”带到课堂教学中去,陶冶学生的情操,引导学生热爱美、追求美。
参考文献:
[1]赵亚君:《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教育与教学研究探微》,2011年第10期。
[2]李必超:《简论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羊城晚报》,2012年4月5日。
(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怀城街道初级中学 526400)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审美欲望
审美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审美教育可以移情,可以启真,可以扬善,它具有多种功能,不仅可以提高人对美的感受能力,鉴别能力和创造能力,还可以使人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蔡元培先生指出:“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语文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作为教育目的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使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一、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寻找审美的切入点
语文教材本身就是文质兼美的美育读本,同时在语文的审美教育与情景和心境有关,因此,如果课文中的人、事、物,不能在学生脑中“活”起来,就不能让学生对其产生感情,那就谈不上审美教育了。而学生对课文产生感情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才能选择好审美的切入点,才能达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审美教育的目的。例如讲授朱自清写的《春》这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时,我把优美的句子作为一个审美切入点,如“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等等。像这样的优美句子,给人一种亲切真实的美感。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画;春草图、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春天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创设了一个“春景图”的审美意境,让学生进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境界。这样,学生就能领悟到文章的艺术美,领悟作者的感受,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春天的美好,深刻理解了春天的希望,从而去领悟其中包括的人生意义。
二、激发学生真实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欲望
在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因为,我们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真实感情,让学生融入课文当中,用心欣赏到课文美之处,用心挖掘课文的美之处。
1.联想生情。宋代的邵雍说:“人不善赏心,只爱花之貌;人或善赏花,只爱花之妙。”审美教育也是一样,只有发生了与其的感情的沟通和共鸣,才能从根本上进行审美教育。教师如果能运用生动、亲切、得体的语言,妙趣横生的旁征博引、形象逼真的演示,来创造一种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的审美氛围,学生就会因文展开联想,或者接近地联想,或者相似地联想,或者关系地联想,或者哲理地联想。例如在讲授朱自清的《背影》时,我们就要紧紧的抓住课文表达思念和关怀的思想感情,正确的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让学生深刻的理解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等句子体现父亲对“我”的关心和爱护之情是多么的深切。同时也让学生在“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等句子体现出“我”对父亲的不舍和思念。在这种氛围,就可以使学生处于情绪感染之中,使其在审美愉悦中得到陶冶,产生强烈的精神享受欲望。
2.感知激情。学生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的,通过感知,形成表象,最后产生感情。语文教师就是要用作品形象的可感性、直接性,抓住形象的分析,感情的熏染,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向学生展开作品所描绘的生动画面,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如在《济南的冬天》一课,文章较多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地表现了济南冬天的特点,寄寓了作者的赞美之情。比如:“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先直接把雪说成是“白花”,順势把“顶着一髻儿白花”的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把无生命的雪、静止的松树都写活了。又如把小山比作“小摇篮”,把山坡上小村庄的雪景比作“小水墨画”,把整个冬天的济南比作一块“蓝水晶”,无一不小巧秀丽,用来比喻济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是恰到好处的。我们就要顺着这条主线,紧扣着“山”和“水”,铺浓一幅幅淡雅的工笔画,如小山摇篮图、雪霁晴峦美景图、空灵水晶图等。通过对一幅幅画面的讲述,使学生感受到济南的暖冬慈善如娘亲,可爱似少女,清亮赛水晶。学生自然心有所感,情为所动,自然而然产生审美的欲望。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指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去表现美的感受,让其提高审美的欲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要使学生通过感知,激发感情,提高审美的欲望,成为审美的“乐之者”。
三、引导学生多“说”,让学生“说”出美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在“说”方面同样能创造美。口语也就是“说”也能让学生创造美,因此在进行口语交际能力训练中,注意根据新教材要求,让学生以审美的心理来对待口语训练,引导学生在创造美。在语文教学中同时我们也要进行一些“说”的训练,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确定“说”的话题内容,由每个学生提出自己所关心的热点话题。然后教师筛选出其中最具审美特性的话题供学生抽签发言。如“世间什么最珍贵”“谈谈你心中的偶像”“姚明带给了我们什么?”“你认为雷锋还活着吗?”“谈谈你对网恋的看法”等话题,这样的话题有一定范围,又不太狭窄,学生们就兴趣盎然乐于讨论,极大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发挥最佳水平的愿望,提高其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实践证明,我所教的不少学生在“说”的时候,总是能观点鲜明,条理清晰,幽默诙谐,妙语连珠,仪态自然,科任老师也反映我班的整个课堂氛总是轻松愉快,学生无论提问题还是回答问题,都能创造出美的语言、仪态、思辨,听起来就像一种享受。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说”的训练,使每一个学生能兴趣盎然的“说”,让审美教育在“说”中得到了渗透,让学生在“说”中创造美。
总之,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的。中学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与审美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必须做到合二为一,而要重视思想教育,又要重视审美教育。教师必须把“善”、“美”带到课堂教学中去,陶冶学生的情操,引导学生热爱美、追求美。
参考文献:
[1]赵亚君:《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教育与教学研究探微》,2011年第10期。
[2]李必超:《简论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羊城晚报》,2012年4月5日。
(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怀城街道初级中学 52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