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党中央在适应我国基本国情,应对知识经济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战略性决策。要使新型工业化能够更加有效的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基础,需要把学习型组织的管理模式与新型工业化结合起来,为我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一种有效的运行机制。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学习型组织;建构机理
党中央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体现了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对社会变革的时代特点。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关键在于知识的积累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这一切根源于能否创建一种终身学习的机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提出的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理论模型,恰恰能为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结合发展提供一种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新型工业化中建构学习型组织的必然性
(一)知识经济的兴起及发展
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新知识、新观念、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人类社会正经历着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代。知识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初现端倪,并加速发展。我国要适应这种趋势的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一方面加快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当中;另一方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劳动者素质,增强人民的学习意识,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作好准备。
(二)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成为必须
新型工业化的最大特点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互联动,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最核心的内容,应当把信息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当然,强调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并不是放弃其他产业的发展。我们应该注意在发展基础产业和制造业的同时将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的产业技术结合,用现代先进的高科技和先进适用技术武装、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三)我国“世界工厂”地位的逐步确立
“世界工厂”简单地说包括三个特征:制造业产量占世界制造业产量总产量的比重高、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世界工业制成品总出口额的比重高以及拥有很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掌握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就我国来说,在今后一段时间将处于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的过渡阶段,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同时,我国的高新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及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意味着我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必将逐步确立,并且最终步入世界工业大国的行列。当然,发展制造业,加工工业产品以及开发新技术、掌握新技能,并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必须运用“人”这座桥梁架起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归根结底,人的素质水平的高低是关键所在,只有借助于学习型组织这一发展模式才能为人的发展与提高创造有效条件。
二、新型工业化中建构学习型组织的可能性
(一)国际社会对学习型组织的共识
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提出不仅受到美国专家学者的肯定,在国际上也形成了广泛共识。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会议上,蓝格朗提出了“终身教育”提案成为此后联合国推动教育的基本理念。1972年该组织还向各国提出了“向学习型社会前进”的目标。在接收了这种先进的管理理念之后,许多国家迅速行动起来,积极推动把学习型组织的管理模式运用到本国的社会建设中,新加坡、德国和日本先后提出了建立“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府”和“学习型社区”的发展目标。
(二)我国在学习型组织建设方面的成就
学习型组织的管理理念在我国已经被运用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如政府、企业、学校、军队等。2001年5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峰会上提出五点主张,其第二点主张就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造学习型社会”,这就为我国在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方面指明了方向,不管是家庭、社会、企业、学校、社团,还是公务员、弱势群体,更包括虚拟网络社会,都在不同程度进行学习型建设。学习不再只是理念,它在社会发展中与个人发展的方方面面休戚相关,与全民生存的发展与质量环环相扣。这种建设不仅促进了国民素质的稳步提高,而且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运转。
三、新型工业化中学习型组织的建构机理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涵盖五项修炼在内的一种以“学习”为主的管理理论,如何把这种理论更好地运用于我国新型工业化建设当中,应当着重从以下几点考虑:
(一)确立“建立新型工业化”的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是组织中人们所共有的意象或景象。它要求组织的全体成员拥有一个衷心共有的目标、价值观和使命感,以此把大家凝聚在一起,为实现大家衷心渴望实现的目标而主动地努力学习、开拓进取,追求卓越。十六大报告指明了在新型工业化中,创建学习型组织就是要在该组织成员中建立共同的价值观,确立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形成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全体成员提供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新型工业化建设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信息化、科技化、经济化、环保化、人性化,同时要求全体成员在精神层面上也成为一个整体,并激励组织成员相互配合,朝着共同的目标携手努力。
(二)改善心智模式,促进“终身学习”
长期在传统产业下工作的人们,其心智模式容易受过去的计划观念的影响,如果不对其加以改善,其结果会使改制后的新型工业化只是换个招牌而已,其内部机制、管理方法等依然如故,改革的目标就难以实现。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新型工业化是需要许许多多高技术、高能力、高素质的人才,特别是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缺乏知识将使整个经济走向低谷。终身学习不只是一种理念,它与社会发展中每个人休戚相关,我们应该营造一个可以终身学习的开放机制,最终建立一个学习型社会。”
(三)开展“团队学习”,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智力支持”
团队学习是一个合作的学习过程,一个强有力的群体学习过程。它通过多学科、多领域知识和经验的交融,共享和更新组织化知识产生突破性思维,有利于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技术攻关等方面的问题的顺利进行,从而强化工业化的技术核心能力,奠定长远发展的后盾。新型工业化应建立以人为本、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多层次、多类别、多渠道的劳动者教育培训机制,真正实施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团队学习,尽可能让每位劳动者在其工作过程中有充分的机会提高技能和素质,使他们能胜任工作,为工业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四)利用系统思考,应对各种矛盾的出现
在工业化的建设当中,我们将会遇到许多不可预测的问题。从对比传统工业化道路来说,是走发达国家工业化之后推行的信息化道路还是将信息化与工业化进程重合起来?是在发展中注意治理环境、保护环境还是传统的先发展后治理呢?是强调工业发展要有利于农业劳动力持续转移和城镇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发挥还是传统的以资金密集型的重工业为主导呢?在工业化建设的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开放的心态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思维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审视事物的运动规律,正确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
(五)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工业化的“新型”超越
从目前的情形看,新型工业化更加注重运用先进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更加注重依靠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更加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这是我们在改善心智模式,开展团队学习,通过系统思考解决各种矛盾之后实现的“共同愿景”,是突破传统工业化的“新型”超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不断理清并明确每一组织成员的真正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在学习中客观地观察现实,了解目前的真实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实现持续的、稳定的、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胡锦涛.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N],人民日报,2005年2月20日。
[3]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7月版。
[4]张静.新型工业化道路与我国今年国际社会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纵横.2003,(2)。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学习型组织;建构机理
党中央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体现了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对社会变革的时代特点。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关键在于知识的积累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这一切根源于能否创建一种终身学习的机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提出的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理论模型,恰恰能为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结合发展提供一种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新型工业化中建构学习型组织的必然性
(一)知识经济的兴起及发展
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新知识、新观念、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人类社会正经历着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代。知识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初现端倪,并加速发展。我国要适应这种趋势的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一方面加快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当中;另一方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劳动者素质,增强人民的学习意识,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作好准备。
(二)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成为必须
新型工业化的最大特点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互联动,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最核心的内容,应当把信息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当然,强调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并不是放弃其他产业的发展。我们应该注意在发展基础产业和制造业的同时将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的产业技术结合,用现代先进的高科技和先进适用技术武装、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三)我国“世界工厂”地位的逐步确立
“世界工厂”简单地说包括三个特征:制造业产量占世界制造业产量总产量的比重高、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世界工业制成品总出口额的比重高以及拥有很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掌握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就我国来说,在今后一段时间将处于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的过渡阶段,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同时,我国的高新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及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意味着我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必将逐步确立,并且最终步入世界工业大国的行列。当然,发展制造业,加工工业产品以及开发新技术、掌握新技能,并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必须运用“人”这座桥梁架起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归根结底,人的素质水平的高低是关键所在,只有借助于学习型组织这一发展模式才能为人的发展与提高创造有效条件。
二、新型工业化中建构学习型组织的可能性
(一)国际社会对学习型组织的共识
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提出不仅受到美国专家学者的肯定,在国际上也形成了广泛共识。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会议上,蓝格朗提出了“终身教育”提案成为此后联合国推动教育的基本理念。1972年该组织还向各国提出了“向学习型社会前进”的目标。在接收了这种先进的管理理念之后,许多国家迅速行动起来,积极推动把学习型组织的管理模式运用到本国的社会建设中,新加坡、德国和日本先后提出了建立“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府”和“学习型社区”的发展目标。
(二)我国在学习型组织建设方面的成就
学习型组织的管理理念在我国已经被运用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如政府、企业、学校、军队等。2001年5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峰会上提出五点主张,其第二点主张就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造学习型社会”,这就为我国在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方面指明了方向,不管是家庭、社会、企业、学校、社团,还是公务员、弱势群体,更包括虚拟网络社会,都在不同程度进行学习型建设。学习不再只是理念,它在社会发展中与个人发展的方方面面休戚相关,与全民生存的发展与质量环环相扣。这种建设不仅促进了国民素质的稳步提高,而且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运转。
三、新型工业化中学习型组织的建构机理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涵盖五项修炼在内的一种以“学习”为主的管理理论,如何把这种理论更好地运用于我国新型工业化建设当中,应当着重从以下几点考虑:
(一)确立“建立新型工业化”的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是组织中人们所共有的意象或景象。它要求组织的全体成员拥有一个衷心共有的目标、价值观和使命感,以此把大家凝聚在一起,为实现大家衷心渴望实现的目标而主动地努力学习、开拓进取,追求卓越。十六大报告指明了在新型工业化中,创建学习型组织就是要在该组织成员中建立共同的价值观,确立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形成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全体成员提供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新型工业化建设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信息化、科技化、经济化、环保化、人性化,同时要求全体成员在精神层面上也成为一个整体,并激励组织成员相互配合,朝着共同的目标携手努力。
(二)改善心智模式,促进“终身学习”
长期在传统产业下工作的人们,其心智模式容易受过去的计划观念的影响,如果不对其加以改善,其结果会使改制后的新型工业化只是换个招牌而已,其内部机制、管理方法等依然如故,改革的目标就难以实现。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新型工业化是需要许许多多高技术、高能力、高素质的人才,特别是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缺乏知识将使整个经济走向低谷。终身学习不只是一种理念,它与社会发展中每个人休戚相关,我们应该营造一个可以终身学习的开放机制,最终建立一个学习型社会。”
(三)开展“团队学习”,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智力支持”
团队学习是一个合作的学习过程,一个强有力的群体学习过程。它通过多学科、多领域知识和经验的交融,共享和更新组织化知识产生突破性思维,有利于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技术攻关等方面的问题的顺利进行,从而强化工业化的技术核心能力,奠定长远发展的后盾。新型工业化应建立以人为本、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多层次、多类别、多渠道的劳动者教育培训机制,真正实施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团队学习,尽可能让每位劳动者在其工作过程中有充分的机会提高技能和素质,使他们能胜任工作,为工业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四)利用系统思考,应对各种矛盾的出现
在工业化的建设当中,我们将会遇到许多不可预测的问题。从对比传统工业化道路来说,是走发达国家工业化之后推行的信息化道路还是将信息化与工业化进程重合起来?是在发展中注意治理环境、保护环境还是传统的先发展后治理呢?是强调工业发展要有利于农业劳动力持续转移和城镇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发挥还是传统的以资金密集型的重工业为主导呢?在工业化建设的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开放的心态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思维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审视事物的运动规律,正确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
(五)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工业化的“新型”超越
从目前的情形看,新型工业化更加注重运用先进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更加注重依靠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更加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这是我们在改善心智模式,开展团队学习,通过系统思考解决各种矛盾之后实现的“共同愿景”,是突破传统工业化的“新型”超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不断理清并明确每一组织成员的真正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在学习中客观地观察现实,了解目前的真实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实现持续的、稳定的、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胡锦涛.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N],人民日报,2005年2月20日。
[3]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7月版。
[4]张静.新型工业化道路与我国今年国际社会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纵横.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