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确立什么样的质量观,如何评价和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实现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成为新时期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进一步了解国内外学前教育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推动我国学前教育质量评价的发展,2018年12月13~14日,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办,学前教育学系承办,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分中心协办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价理论与工具”学术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来自海内外的三百多位学前教育专家、学者和实践工作者参加了本次论坛。本次论坛以主旨报告和分论坛的形式展开,围绕学前教育质量评价的理论与工具问题,进行了深刻且富有成效的探讨。
一、学前教育质量及其评价理论的新进展
1.学前教育质量观的再拓展
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不仅关涉到评价的技术,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活动,它还关涉到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儿童,以及希望他们接受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本次论坛对学前教育质量观进行了深入探讨。
牛津大学西尔瓦(K. Sylva)教授基于对欧洲11国学前教育的考察,提出了21世纪学前教育的新目标,即学前教育除了要帮助儿童掌握特定的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帮助儿童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良好的社会关系,帮助儿童提高包括自控力等在内的学习品质,因为这些是21世纪儿童必需具备的“硬技能”和“软技能”。这种新观念直接影响着学前教育质量评价的方向。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通过对我国学前教育政策的梳理,强调了学前教育质量的核心是教育环境能在多大程度上支持和促进儿童的成长。香港大学刘丽薇(N. Rao)教授和刘姬莉(C. Lau)教授指出,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不是某个班级或某个机构质量的提升,而是应该关注整个教育体系的公平、效率及可持续发展,要确保所有儿童无论社会背景如何,都能享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要确保多部门相互配合,有效促进儿童发展;要确保财政等的持续投入。
就学前教育质量评价涉及的多元文化,西尔瓦教授以英国和希腊为例指出,即使课程相同,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也会因社会文化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别。纽约大学吉川裕和(H. Yoshikawa)教授以哥伦比亚原住民社区学前教育质量监测项目为例,提出了建构以多元文化为背景的质量评价模式的思路。
在幼儿园教育实践层面,上海市乌鲁木齐南路幼儿园龚敏园长从儿童的角度思考学前教育质量,指出儿童不仅是学前教育质量的获益者,也是学前教育质量的建设者。荷花池幼儿园宋青园长指出,提升保教质量实际上是对“师幼视界融合”的探索,需要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贯彻落实。首都师范大学刘昊副教授指出,当前部分幼儿园对学前教育质量的关注还聚焦在集体教学活动上,具有一定的目标取向,对活动过程体验、情感氛围营造等的关注还有待加强。
2.关键性质量的再确认
本次論坛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学前教育关键性质量做了进一步确认和深化。吉川裕和教授强调了师幼互动的重要性,高质量的师幼互动对儿童在数学、语言、执行功能和社交技能等方面的能力都将有显著提升作用。密歇根大学威兰德教授将语言、数学、社会性等儿童具体发展领域的课程作为学前教育关键性质量,认为对教师这些领域教学能力的培训也非常重要,现场观察、配备专门的教练指导等都是有效的培训方式。西尔瓦教授指出,在促进儿童发展方面,家庭可能比幼儿园的作用更大。首都师范大学余珍有教授从儿童语言发展视角考察了家庭亲子间语言交流的重要性。上海市静安区芷江中路幼儿园郑惠萍园长、安庆幼儿园温剑青园长、冰厂田幼儿园姚健园长均在与美国幼儿园园长的交流中谈到了课程和教师对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作用。来自美国芝加哥的奥康纳园长、布朗总监、斯威尼主管、菲利普总监也都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课程、师幼互动以及教师专业素养对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作用。
二、重视开展科学的质量评价实证研究
1.质量评价内容不断丰富
一是关注跨时段跨地区的比较研究。例如,刘丽薇教授运用亚太儿童发展量表(EAP-ECDS)和幼儿学习环境量表(ECERS),在2013~2014年与2017~2018年,对上海和贵州地区儿童在认知发展、社会性、动作技能、语言与早期读写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做了比较研究,为两地学前教育政策和实践的改进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是重视儿童可持续发展的追踪研究。例如,西尔瓦教授以英国11岁儿童为研究对象,报告了以ECERS-R和ECERS-E为工具测定的学前教育质量对11岁儿童的英语和数学成绩、自我调节能力、反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影响,拓展了质量评价的内容。
三是关注弱势群体儿童的教育质量评价研究。例如,威兰德教授以课堂互动评估系统(CLASS)和ECERS为研究工具,发现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儿童在幼儿园所接受的教育质量也比较低,在教育过程中所获得的来自教师的情感支持、教学指导以及整体的受教育环境质量都远低于高收入家庭的儿童。
四是聚焦教育干预效果研究。例如,吉川裕和教授运用PDSA(plan-do-study-act)干预模型,追踪教育干预效果,还邀请利益相关者参与开发相应的评估工具。威兰德教授也主张此类评价研究,但认为评价结果应该用于教师对自己实践的反思,让教师可以根据每位儿童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内容或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质量评价工具在中国的应用日益多元化
当前国际上一些比较成熟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价工具被引入中国。国内学者对这些质量评价工具的应用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把国外质量评价工具作为研究的技术手段,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浙江师范大学李克建教授运用CLASS、幼儿学习环境量表中国版(CECERS)以及中国的儿童发展量表(CDCC)等质量评价工具,对联合国儿基会爱生幼儿园项目的干预效果进行了追踪评估。华东师范大学李琳博士从教育效果增值模型的视角,分享了其研究小组引入亚太地区早期儿童发展量表(EAP-ECDS)、家庭环境观察量表(HOME)、ECERS-3等质量评价工具对幼儿园班级质量进行评估的研究结果。 二是把国外质量评价工具作为自我质量理解和质量提升的对话性参照。研究者不是把国外质量评价工具作为权威性的评价标尺去评估我国学前教育的质量,而是把它作为一种参照,在更大的视野中反思和建构我国学前教育质量评价标准。香港耀中幼教学院、楚珩教育研究所陈丽生博士和时萍教授分享了他们借鉴ECERS-R等质量评价工具,建构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经验,还强调了评价工具对实践者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是从理论层面反思探究国外质量评价工具在國内使用的文化适宜性。东北师范大学吴琼副教授就CLASS在我国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中的应用及文化适宜性做了分析,在对CLASS的指标内容和国内外使用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高质量师幼互动及评价标准进行深入研究,提出要深入理解CLASS的评价标准,探讨中国文化背景下师幼互动质量与评价标准的一致性,深入推进师幼互动质量实践模式研究。
3.质量评价指标和工具不断完善
建构科学的、本土化的质量评价指标和工具是我国学前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发展方向。
一是重视学前教育整体性质量监测指标的建构与工具研发。西南大学冯廷勇教授从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研发了小班、中班、大班儿童发展质量监测评估工具。中央民族大学曹鑫莉博士从办园条件、园务管理、保教活动、教师素质、儿童发展等维度,尝试建构了农村幼儿园质量评价指标。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幼特教部徐则民主任介绍了上海市构建覆盖各级各类幼儿园办园质量评估体系的工作进展。
二是关注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评价指标的建构与工具研发。华东师范大学周兢教授分享了其所带领的团队在幼儿园语言教育质量评价方面的研究进展。该团队以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的核心经验为基本立足点,研发了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的视频化工具,观察不同年龄段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的成长梯度,以反观幼儿园语言教育环境,探讨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影响因素。华东师范大学周欣教授分享了其课题组对学前儿童数学学习能力监测指标的构建。该课题组从儿童数学知识与技能、过程性能力、学习品质三大层面,以及数和运算、形状和空间、模式、测量、联系、推理与验证、表征与交流、兴趣、专注、坚持、反思等11个维度,建构了具体的监测指标。华东师范大学郭力平教授从物联网技术的视角,利用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技术和红外光学识别(Optical Identification,简称OID)技术,分享了在真实情境下对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进行评价的新技术路径和操作方式。
三是强调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指标的构建。沈阳师范大学秦旭芳教授分享了优秀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工具的开发路径,该工具从教育理念与教学态度、知识与能力、对待儿童的态度与方式、个人形象与教学成就四个维度建构了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姜勇教授从日常交往中的关心、日常交往中的鼓励、教学活动中的关爱三个维度,编制了《幼儿园教师关爱行为问卷》,发现一旦与教育教学活动有关,教师的关爱行为得分就会呈显著下降趋势。这一研究发现引起了与会代表的积极讨论。华东师范大学黄瑾教授基于近些年其研究团队所做的大范围的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培训实践,从需求评估、过程评估、效果评估三个层面,分享了幼儿园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进展。重庆师范大学魏勇刚教授参照柯氏四级评估模型中关于学习层和反应层的评估要点,从职业认同、师德与专业理念、活动设计与实施、反思与合作等维度,编制了《幼儿园教师职业素养调查问卷》。南京师范大学原晋霞副教授从幼儿园课程开发和儿童学习与发展领域两个维度,以及课程领导、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9个方面,初步建构了优质幼儿园课程质量评价标准。
本次论坛也探讨了当前我国学前教育质量评价的现状。广西师范大学侯莉敏教授分享了我国不同省市幼儿园质量评价标准与评价工作的开展现状,指出幼儿园质量评价指标在不断更新;较之于中西部,东部地区的质量评价指标呈现出明显的由关注结构性质量向关注过程性质量转变的特点;评估人员的专业理念、构成、对评价标准的解读水平是影响幼儿园质量评价工作开展成效的重要因素。北京师范大学潘月娟副教授从外部教育质量评价与幼儿园课程改革理念落实的关系入手,揭示了教师参与评价的经验是外部教育质量评价推动幼儿园课程改革理念落实的重要中介因素。南京师范大学刘颖博士则对幼儿园管理质量评价做了回顾与展望,在对国内东中西部9个省份的幼儿园质量评价标准和国外的幼儿园质量评价标准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国内外幼儿园质量评价标准均以儿童发展为宗旨,注重管理制度的保障与支持作用。
本次论坛深化了我们对学前教育质量及其评价理论的认识,增强了我们对学前教育质量对儿童学习与发展重要性的认识,拓展了我们对相关质量评价工具和实证研究的认识,有利于推进我国学前教育质量评价的发展。
一、学前教育质量及其评价理论的新进展
1.学前教育质量观的再拓展
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不仅关涉到评价的技术,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活动,它还关涉到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儿童,以及希望他们接受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本次论坛对学前教育质量观进行了深入探讨。
牛津大学西尔瓦(K. Sylva)教授基于对欧洲11国学前教育的考察,提出了21世纪学前教育的新目标,即学前教育除了要帮助儿童掌握特定的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帮助儿童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良好的社会关系,帮助儿童提高包括自控力等在内的学习品质,因为这些是21世纪儿童必需具备的“硬技能”和“软技能”。这种新观念直接影响着学前教育质量评价的方向。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通过对我国学前教育政策的梳理,强调了学前教育质量的核心是教育环境能在多大程度上支持和促进儿童的成长。香港大学刘丽薇(N. Rao)教授和刘姬莉(C. Lau)教授指出,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不是某个班级或某个机构质量的提升,而是应该关注整个教育体系的公平、效率及可持续发展,要确保所有儿童无论社会背景如何,都能享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要确保多部门相互配合,有效促进儿童发展;要确保财政等的持续投入。
就学前教育质量评价涉及的多元文化,西尔瓦教授以英国和希腊为例指出,即使课程相同,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也会因社会文化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别。纽约大学吉川裕和(H. Yoshikawa)教授以哥伦比亚原住民社区学前教育质量监测项目为例,提出了建构以多元文化为背景的质量评价模式的思路。
在幼儿园教育实践层面,上海市乌鲁木齐南路幼儿园龚敏园长从儿童的角度思考学前教育质量,指出儿童不仅是学前教育质量的获益者,也是学前教育质量的建设者。荷花池幼儿园宋青园长指出,提升保教质量实际上是对“师幼视界融合”的探索,需要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贯彻落实。首都师范大学刘昊副教授指出,当前部分幼儿园对学前教育质量的关注还聚焦在集体教学活动上,具有一定的目标取向,对活动过程体验、情感氛围营造等的关注还有待加强。
2.关键性质量的再确认
本次論坛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学前教育关键性质量做了进一步确认和深化。吉川裕和教授强调了师幼互动的重要性,高质量的师幼互动对儿童在数学、语言、执行功能和社交技能等方面的能力都将有显著提升作用。密歇根大学威兰德教授将语言、数学、社会性等儿童具体发展领域的课程作为学前教育关键性质量,认为对教师这些领域教学能力的培训也非常重要,现场观察、配备专门的教练指导等都是有效的培训方式。西尔瓦教授指出,在促进儿童发展方面,家庭可能比幼儿园的作用更大。首都师范大学余珍有教授从儿童语言发展视角考察了家庭亲子间语言交流的重要性。上海市静安区芷江中路幼儿园郑惠萍园长、安庆幼儿园温剑青园长、冰厂田幼儿园姚健园长均在与美国幼儿园园长的交流中谈到了课程和教师对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作用。来自美国芝加哥的奥康纳园长、布朗总监、斯威尼主管、菲利普总监也都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课程、师幼互动以及教师专业素养对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作用。
二、重视开展科学的质量评价实证研究
1.质量评价内容不断丰富
一是关注跨时段跨地区的比较研究。例如,刘丽薇教授运用亚太儿童发展量表(EAP-ECDS)和幼儿学习环境量表(ECERS),在2013~2014年与2017~2018年,对上海和贵州地区儿童在认知发展、社会性、动作技能、语言与早期读写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做了比较研究,为两地学前教育政策和实践的改进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是重视儿童可持续发展的追踪研究。例如,西尔瓦教授以英国11岁儿童为研究对象,报告了以ECERS-R和ECERS-E为工具测定的学前教育质量对11岁儿童的英语和数学成绩、自我调节能力、反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影响,拓展了质量评价的内容。
三是关注弱势群体儿童的教育质量评价研究。例如,威兰德教授以课堂互动评估系统(CLASS)和ECERS为研究工具,发现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儿童在幼儿园所接受的教育质量也比较低,在教育过程中所获得的来自教师的情感支持、教学指导以及整体的受教育环境质量都远低于高收入家庭的儿童。
四是聚焦教育干预效果研究。例如,吉川裕和教授运用PDSA(plan-do-study-act)干预模型,追踪教育干预效果,还邀请利益相关者参与开发相应的评估工具。威兰德教授也主张此类评价研究,但认为评价结果应该用于教师对自己实践的反思,让教师可以根据每位儿童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内容或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质量评价工具在中国的应用日益多元化
当前国际上一些比较成熟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价工具被引入中国。国内学者对这些质量评价工具的应用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把国外质量评价工具作为研究的技术手段,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浙江师范大学李克建教授运用CLASS、幼儿学习环境量表中国版(CECERS)以及中国的儿童发展量表(CDCC)等质量评价工具,对联合国儿基会爱生幼儿园项目的干预效果进行了追踪评估。华东师范大学李琳博士从教育效果增值模型的视角,分享了其研究小组引入亚太地区早期儿童发展量表(EAP-ECDS)、家庭环境观察量表(HOME)、ECERS-3等质量评价工具对幼儿园班级质量进行评估的研究结果。 二是把国外质量评价工具作为自我质量理解和质量提升的对话性参照。研究者不是把国外质量评价工具作为权威性的评价标尺去评估我国学前教育的质量,而是把它作为一种参照,在更大的视野中反思和建构我国学前教育质量评价标准。香港耀中幼教学院、楚珩教育研究所陈丽生博士和时萍教授分享了他们借鉴ECERS-R等质量评价工具,建构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经验,还强调了评价工具对实践者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是从理论层面反思探究国外质量评价工具在國内使用的文化适宜性。东北师范大学吴琼副教授就CLASS在我国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中的应用及文化适宜性做了分析,在对CLASS的指标内容和国内外使用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高质量师幼互动及评价标准进行深入研究,提出要深入理解CLASS的评价标准,探讨中国文化背景下师幼互动质量与评价标准的一致性,深入推进师幼互动质量实践模式研究。
3.质量评价指标和工具不断完善
建构科学的、本土化的质量评价指标和工具是我国学前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发展方向。
一是重视学前教育整体性质量监测指标的建构与工具研发。西南大学冯廷勇教授从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研发了小班、中班、大班儿童发展质量监测评估工具。中央民族大学曹鑫莉博士从办园条件、园务管理、保教活动、教师素质、儿童发展等维度,尝试建构了农村幼儿园质量评价指标。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幼特教部徐则民主任介绍了上海市构建覆盖各级各类幼儿园办园质量评估体系的工作进展。
二是关注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评价指标的建构与工具研发。华东师范大学周兢教授分享了其所带领的团队在幼儿园语言教育质量评价方面的研究进展。该团队以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的核心经验为基本立足点,研发了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的视频化工具,观察不同年龄段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的成长梯度,以反观幼儿园语言教育环境,探讨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影响因素。华东师范大学周欣教授分享了其课题组对学前儿童数学学习能力监测指标的构建。该课题组从儿童数学知识与技能、过程性能力、学习品质三大层面,以及数和运算、形状和空间、模式、测量、联系、推理与验证、表征与交流、兴趣、专注、坚持、反思等11个维度,建构了具体的监测指标。华东师范大学郭力平教授从物联网技术的视角,利用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技术和红外光学识别(Optical Identification,简称OID)技术,分享了在真实情境下对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进行评价的新技术路径和操作方式。
三是强调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指标的构建。沈阳师范大学秦旭芳教授分享了优秀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工具的开发路径,该工具从教育理念与教学态度、知识与能力、对待儿童的态度与方式、个人形象与教学成就四个维度建构了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姜勇教授从日常交往中的关心、日常交往中的鼓励、教学活动中的关爱三个维度,编制了《幼儿园教师关爱行为问卷》,发现一旦与教育教学活动有关,教师的关爱行为得分就会呈显著下降趋势。这一研究发现引起了与会代表的积极讨论。华东师范大学黄瑾教授基于近些年其研究团队所做的大范围的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培训实践,从需求评估、过程评估、效果评估三个层面,分享了幼儿园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进展。重庆师范大学魏勇刚教授参照柯氏四级评估模型中关于学习层和反应层的评估要点,从职业认同、师德与专业理念、活动设计与实施、反思与合作等维度,编制了《幼儿园教师职业素养调查问卷》。南京师范大学原晋霞副教授从幼儿园课程开发和儿童学习与发展领域两个维度,以及课程领导、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9个方面,初步建构了优质幼儿园课程质量评价标准。
本次论坛也探讨了当前我国学前教育质量评价的现状。广西师范大学侯莉敏教授分享了我国不同省市幼儿园质量评价标准与评价工作的开展现状,指出幼儿园质量评价指标在不断更新;较之于中西部,东部地区的质量评价指标呈现出明显的由关注结构性质量向关注过程性质量转变的特点;评估人员的专业理念、构成、对评价标准的解读水平是影响幼儿园质量评价工作开展成效的重要因素。北京师范大学潘月娟副教授从外部教育质量评价与幼儿园课程改革理念落实的关系入手,揭示了教师参与评价的经验是外部教育质量评价推动幼儿园课程改革理念落实的重要中介因素。南京师范大学刘颖博士则对幼儿园管理质量评价做了回顾与展望,在对国内东中西部9个省份的幼儿园质量评价标准和国外的幼儿园质量评价标准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国内外幼儿园质量评价标准均以儿童发展为宗旨,注重管理制度的保障与支持作用。
本次论坛深化了我们对学前教育质量及其评价理论的认识,增强了我们对学前教育质量对儿童学习与发展重要性的认识,拓展了我们对相关质量评价工具和实证研究的认识,有利于推进我国学前教育质量评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