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 学习习惯的养成,大部分还是取决于教师。教师在日常行为规范、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方面应注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习惯;教师;培养;日常行为规范;教学组织形式
杰出的思想家培根认为:"习惯是人生的主宰。"我国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 ,良好的习惯会使学习者从内心出发去探求知识,追求真理, 无需走弯路;不良的学习习惯,会给学习的成功乃至做人带来困难。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社会和家长都对孩子寄予了厚望。所以养成好习惯对学生的发展尤为重要。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可见,良好习惯的养成,大部分还是取决于教师。
几年来,我目睹了身边很多教师的做法,其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通过拜读名家名著,我发现:每一种做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又不都是十全十美的,下面我对良好习惯的培养问题提出我个人的建议或看法:
第一、在日常行为规范方面培养学生的好习惯
1. 课前行为习惯的培养
首先,教师要日常行为规范中以身作则,如上课不迟到,不给学生留下不好的印象;若遇特殊情况迟到了,一定要向学生解释清楚,并以此教育他们 : 一定要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一旦不能按时到校,要向老师说清原因。这个办法可以说是一举两得,既能让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又可培养学生有事请假的好习惯。其次,教师要学会利用自己的眼神。一进教室先扫视全班学生,然后深情地注视他们,等到教室安静下来,学生坐姿正确,学习用品也擺放整齐,再开始讲课。如果发现学生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一定要友善地提醒,这样做不仅让学生感到温暖的关怀,而且还会逐渐养成课前静心等待老师的到来,逐步进入学习状态。
2. 通过教育艺术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当你发觉学生疲于上课甚至对你有抵触情绪时,你大可一改往日的平静,变得"喜怒无常" ,或索性来个"小题大做" 。结果,你会发现学生的神经似乎又回到兴奋状态,他们的疲劳厌倦感被一扫而光。
我上高中时,曾经历过这样的事:正上着语文课,一位同学突然睡着了,呼噜声逐渐响起,同学们发现了,有的一边发笑,一边观察老师的脸色;有的纳闷,以为睡者出了什么事;有的则替他捏一把汗,怕老师批评他。没想到老师发现"敌情"后"呵呵"笑了一声,说道:"这正是酣眠不可缺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呀!"全班释然,跟着放声大笑起来。那位"睡神"醒来了,发觉自己的错误,立刻聚精会神起来。从此,我们更加钦佩这个老师了,专心听讲的好习惯也在老师无声的引导之下不经意间形成了。
刚参加工作时,我曾唯恐把知识讲错,总是放不开,干脆总板起脸说话;课下也特严肃;不喜欢学生犯错哪怕是一点点错……时间长了,发现学生开始疏远我,上课总是显得特别紧张,要么特别疲劳。有一次,学生竟然在作业上"指责"我太过严肃。我开始反思,又回想了一番那位语文老师上课的情形。然后,试着逐步放松心情,还偶尔和学生开个玩笑,调侃一下,要么找个借口和学生一起放声大笑。不久,我发现他们不但喜欢我了,而且还经常把心里话告诉我,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了。后来我发现,他们已把我当成一个知心朋友,而不是严肃刻板的教师,与朋友接触,压抑的神经当然放松了。
第二、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
1.教学情境的创设。 如果上新课,一般需要创设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或通过复习旧知引出新知,或通过提问题来导入新知。如果选择后者,其中的技巧有很多:既要有趣、有意义,又要发人深思,还应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方式。如果问题太浅显,学生都能回答,课堂会出现这样的怪现象:有的孩子积极热情地抢答,有的孩子想回答却没机会,其余的孩子则处于观望状态,似乎这个问题与他们无关似的。久而久之,没机会回答问题的孩子开始丧失热情,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降低,处于观望状态的孩子则变得冷漠,只等待老师去提问。于是,课堂变成少数孩子的舞台,其他孩子都成了"友情客串", 没有了思考和倾听的好习惯。在比较了许多人的做法后我发现,如果一个教师提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又不太难,只有少数人能够回答上来,那么教师通过表扬、引导、鼓励,会吸引其他人经过认真思考有了回答问题的欲望,时间一长, 孩子变得乐学善思,养成了思考和倾听的好习惯。
2.合作探究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新课标中,合作探究式的教学组织方式倍受青睐。语文课上,有些问题大部分学生能够经过认真思考而独立完成,就可让学生个别思考;如果经过反复思考也难回答或答案不是唯一的时候,则有必要让学生合作完成。在教授五年级《晏子使楚》这一课时,某教师别出心裁,她把晏子与楚王的四次交锋情况设置成一个问题:"找出晏子与楚王几次交锋的场面,并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然后一起读一读其中的对话。"事实证明,她的设计方案实施起来更省事,学生思维更活跃,参与课堂的热情更高,效果比其他几位教师更好。"合作探究"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实现课堂的高效化。
斗胆提醒一下广大教师,合作式学习方式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因为有的孩子由于种种情况习惯了独立思考,只要给他充足的时间去冷静地思索即可。因此,在组织诸如此类的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在尊重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对这部分孩子进行适当的引导,切忌因"一刀切"而挫伤他们的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良好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还需我们长抓不懈。广大教师要勤观察,多实践,总结出更多更好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以上言论仅为个人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仅与同行交流,在实施过程中还"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因人制宜" 。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教育科学出版社
[2]《做创造的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55个经典案例》四川教育出版社
[3]《新课改教师发展与教学新方法-教学方法及名家案例》,人民日报出版社
作者简介:刘金维(1978--),男,汉族,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学二级教师,现任教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包钢第十八小学
【关键词】习惯;教师;培养;日常行为规范;教学组织形式
杰出的思想家培根认为:"习惯是人生的主宰。"我国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 ,良好的习惯会使学习者从内心出发去探求知识,追求真理, 无需走弯路;不良的学习习惯,会给学习的成功乃至做人带来困难。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社会和家长都对孩子寄予了厚望。所以养成好习惯对学生的发展尤为重要。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可见,良好习惯的养成,大部分还是取决于教师。
几年来,我目睹了身边很多教师的做法,其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通过拜读名家名著,我发现:每一种做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又不都是十全十美的,下面我对良好习惯的培养问题提出我个人的建议或看法:
第一、在日常行为规范方面培养学生的好习惯
1. 课前行为习惯的培养
首先,教师要日常行为规范中以身作则,如上课不迟到,不给学生留下不好的印象;若遇特殊情况迟到了,一定要向学生解释清楚,并以此教育他们 : 一定要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一旦不能按时到校,要向老师说清原因。这个办法可以说是一举两得,既能让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又可培养学生有事请假的好习惯。其次,教师要学会利用自己的眼神。一进教室先扫视全班学生,然后深情地注视他们,等到教室安静下来,学生坐姿正确,学习用品也擺放整齐,再开始讲课。如果发现学生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一定要友善地提醒,这样做不仅让学生感到温暖的关怀,而且还会逐渐养成课前静心等待老师的到来,逐步进入学习状态。
2. 通过教育艺术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当你发觉学生疲于上课甚至对你有抵触情绪时,你大可一改往日的平静,变得"喜怒无常" ,或索性来个"小题大做" 。结果,你会发现学生的神经似乎又回到兴奋状态,他们的疲劳厌倦感被一扫而光。
我上高中时,曾经历过这样的事:正上着语文课,一位同学突然睡着了,呼噜声逐渐响起,同学们发现了,有的一边发笑,一边观察老师的脸色;有的纳闷,以为睡者出了什么事;有的则替他捏一把汗,怕老师批评他。没想到老师发现"敌情"后"呵呵"笑了一声,说道:"这正是酣眠不可缺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呀!"全班释然,跟着放声大笑起来。那位"睡神"醒来了,发觉自己的错误,立刻聚精会神起来。从此,我们更加钦佩这个老师了,专心听讲的好习惯也在老师无声的引导之下不经意间形成了。
刚参加工作时,我曾唯恐把知识讲错,总是放不开,干脆总板起脸说话;课下也特严肃;不喜欢学生犯错哪怕是一点点错……时间长了,发现学生开始疏远我,上课总是显得特别紧张,要么特别疲劳。有一次,学生竟然在作业上"指责"我太过严肃。我开始反思,又回想了一番那位语文老师上课的情形。然后,试着逐步放松心情,还偶尔和学生开个玩笑,调侃一下,要么找个借口和学生一起放声大笑。不久,我发现他们不但喜欢我了,而且还经常把心里话告诉我,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了。后来我发现,他们已把我当成一个知心朋友,而不是严肃刻板的教师,与朋友接触,压抑的神经当然放松了。
第二、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
1.教学情境的创设。 如果上新课,一般需要创设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或通过复习旧知引出新知,或通过提问题来导入新知。如果选择后者,其中的技巧有很多:既要有趣、有意义,又要发人深思,还应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方式。如果问题太浅显,学生都能回答,课堂会出现这样的怪现象:有的孩子积极热情地抢答,有的孩子想回答却没机会,其余的孩子则处于观望状态,似乎这个问题与他们无关似的。久而久之,没机会回答问题的孩子开始丧失热情,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降低,处于观望状态的孩子则变得冷漠,只等待老师去提问。于是,课堂变成少数孩子的舞台,其他孩子都成了"友情客串", 没有了思考和倾听的好习惯。在比较了许多人的做法后我发现,如果一个教师提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又不太难,只有少数人能够回答上来,那么教师通过表扬、引导、鼓励,会吸引其他人经过认真思考有了回答问题的欲望,时间一长, 孩子变得乐学善思,养成了思考和倾听的好习惯。
2.合作探究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新课标中,合作探究式的教学组织方式倍受青睐。语文课上,有些问题大部分学生能够经过认真思考而独立完成,就可让学生个别思考;如果经过反复思考也难回答或答案不是唯一的时候,则有必要让学生合作完成。在教授五年级《晏子使楚》这一课时,某教师别出心裁,她把晏子与楚王的四次交锋情况设置成一个问题:"找出晏子与楚王几次交锋的场面,并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然后一起读一读其中的对话。"事实证明,她的设计方案实施起来更省事,学生思维更活跃,参与课堂的热情更高,效果比其他几位教师更好。"合作探究"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实现课堂的高效化。
斗胆提醒一下广大教师,合作式学习方式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因为有的孩子由于种种情况习惯了独立思考,只要给他充足的时间去冷静地思索即可。因此,在组织诸如此类的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在尊重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对这部分孩子进行适当的引导,切忌因"一刀切"而挫伤他们的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良好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还需我们长抓不懈。广大教师要勤观察,多实践,总结出更多更好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以上言论仅为个人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仅与同行交流,在实施过程中还"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因人制宜" 。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教育科学出版社
[2]《做创造的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55个经典案例》四川教育出版社
[3]《新课改教师发展与教学新方法-教学方法及名家案例》,人民日报出版社
作者简介:刘金维(1978--),男,汉族,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学二级教师,现任教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包钢第十八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