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望华钢琴作品中民族和声的运用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西方音乐中,钢琴前奏曲是一种小型体裁作品形式。在不同的钢琴前奏曲创作中,会体现出各位作曲家的创作特点和重心,不同作曲家的不同前奏曲也会表达出差异化的音乐形象,达到作品的独特性。本文探究的是储望华钢琴前奏曲作品《六首前奏曲》,其塑造出了绽放在百花园中的小花形象,营造出独特音乐语言中所散发的浓郁的中国气息。
  【关键词】储望华;钢琴作品;民族和声;《前奏曲六首》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一、创作背景
  储望华先生在钢琴系学习时期,分别创作了《筝箫吟》《隔江相望》《摇篮曲》这三个钢琴音乐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储望华不仅吸收了许多欧洲钢琴音乐作品的精华,更是在这之中深入探究作曲家的特色创作手法,以模仿为切入点进行创作。在此次探究的《前奏曲六首》中,《摇篮曲》便是以西方的“摇篮曲”为模仿蓝本而创作的,以精短的体裁、柔软的旋,夹带着摇篮晃动的伴奏律动。储望华钢琴前奏曲作品《六首前奏曲》的创作时期主要分为两个,是其个人早期创作的代表作品之一。在六首前奏曲中,储望华先生主要以调式和声的运用来组织音高,大篇幅插入四五度叠置和弦,展现乐曲中独具中国艺术魅力的和声效果,并且刻意突出和声的进行、调性的转换,从而夸大和声进行的鲜明色彩。还充分吸收了平行和弦、附加音和弦以及多调性和声层对位等西方现代和声手法,在创作饱含中国韵味的乐曲之时,不忘创作风格的新意拓展。储望华先生在继承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沿袭民间音乐素材的基础上,创新地将西方钢琴与之相融合,其中《筝萧吟》的创作特征十分明显。
  二、民族和声关系
  和弦的平行进行。在此次学习探究的这六首前奏曲中,和声进行不仅按照日常的强调声部关系,平稳的和声进行之外,储望华先生还创新地加入了和弦的平行进行。通过暧昧的调性勾勒出音乐中迷离梦幻的意境。储望华先生借鉴这种和弦平行进行的和声手法,以表达中国韵味浓郁的朦胧情境。
  多调性的和声。多调性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调性中心纵向叠置,达到各种调性的层次感。然而,在储望华先生的前奏曲中,多调性的运用更多是为了突出不同调性中心的协调性,像五度关系的多调性叠置。储望华钢琴前奏曲作品中的《隔江相望》便是构建在G调和D调两个纵向叠置的多调性和声基础上。二者为五度关系的调性,立足整体的纵向音高来看,融合构建了“九和弦”,以二者亲密的关系营造出和谐流畅的音响效果。
  三、调式和声
  在本文讲的六首前奏曲中,储望华先生主要以调式和声手法来突破大小调和声体系,以此来更好地搭配中国化音乐的表现风格。在《悼歌》A段主题的前8小节中,旋律上是G五声羽调式,搭配了G燕乐七声音阶的纵向音高为和声基础,丰富了和声色彩。燕乐音阶的特点是降低七级音,以灰暗的和声色彩来刻画自身悲痛的心境。可以将七声音阶和声与五声旋律的配合,理解为变声藏于内声部,达到和声色彩鲜明的效果。在和弦结构方面使用了主七和弦,并且在大小调和声体系中,主和弦大多为三和弦性质并非七和弦性质。 第7小节在属和弦的运用上常出现六度音,并且燕乐音阶的属和弦以降低七级音为主,便是让减三和弦充分发挥,突出乐曲的悲情,这不仅是三和弦音响单一性的突破,更是调式和声的突出特征。
  四、结语
  通过对储望华先生《六首前奏曲》的创作背景、和弦的平行进行、多调性的和声等方面的详细学习及研究,我们认识到,《六首前奏曲》充分体现了音乐文化的时代特色,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及对西方现代钢琴创作理论的吸收借鉴,每首乐曲都是由精巧的构思、精湛的技术、鲜明的民族风格所汇聚的优秀钢琴音乐作品。储望华先生善于在创作中精准把握音乐形象需求,巧妙地利用钢琴和声性色彩及个性的思维将我国的传统音乐色彩化,并適宜地融入西方技法与我国传统音乐相融合,使我国钢琴民族化的发展更进一步,充分展现了储望华先生立足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积极释放民族特色的创作理念。
  参考文献
  [1]陈国红.储望华《钢琴前奏曲六首》演奏释义[J].当代音乐,2016(02):48-51.
  作者简介:张月月,女,硕士研究生,牡丹江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现阶段,在小学低段歌唱教学中出现了拓展没有围绕音乐主题,延伸范围太宽泛;没有围绕音乐要素,更好地为表现音乐服务等案例问题。本文结合新课程理念特点,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有效合理拓展为出发点,从解读拓展困惑、研究拓展方法、反思拓展成效三方面进行研究,引导教师善于发现教学中的可拓展因素,深入挖掘歌曲内涵,并运用恰当的拓展方法,教育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利用多种方法加深对歌曲的体验,使其得到更多的
期刊
【摘要】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指出,人的情绪和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所以,音乐欣赏课堂上,如何有效地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值得我们音乐老师思考的问题。它可以健全学生的审美心理,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兴趣;培养;激发;巩固;审美;聆听;想象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
【摘要】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如果提问能收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境,能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产生一种“欲罢不能,跃跃欲试”的状态,这样的提问才真正有效,课堂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博问;乐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有句话说得好,“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意的是问号。”是的,稍有
期刊
【摘要】结合当前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来说,当前的小学音乐教学现状还不令人满意,主要原因在于多数学生始终是在一种被动的状态下参与音乐课堂。音乐是一门关于视听感受、体会审美愉悦的学科,通过这门学科的学习,引导学生提升综合素养。所以,结合小学音乐教学实际,我认为,可以在音乐教学中结合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倾听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3
期刊
大雪飄飘赛鹅毛
期刊
【摘要】贝多芬是欧洲著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是开启了浪漫主义先河的一代大师。其奏鸣曲体裁在整体钢琴作品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演奏形式和演奏技术上的创新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启示和反思。对此,本文以贝多芬《热情》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系统分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征及演奏技巧。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热情》奏鸣曲第三乐章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歌剧《伤逝》是著名音乐家施光南的代表作品,其人物形象和演唱十分具有特色。本文通过对这两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对施光南的声乐作品的内在特征进行识别,展示其艺术魅力。  【关键词】施光南;声乐作品;歌剧《伤逝》  【中图分类号】J822 【文献标识码】A  施光南在《伤逝》作品表达了强烈的时代感,将五四运动和改革开放做了纵向对比。这种时代感的敏锐度值得我们深思。  一、歌剧《伤逝》创作背景概述 
期刊
【摘要】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是由著名作曲家王建民先生于20世纪末创作而成。这首协奏曲灵感来自唐代诗人张继的同名七律诗《枫桥夜泊》,作品借用了唐诗中那种难以诉说的寂寥、怅然的诗意,融合苏南民歌、昆曲以及江南丝竹的特色音调,采用古筝与钢琴对话的协奏曲形式描绘出一幅精致、典雅的中国写意山水画卷。这首作品一方面借鉴了西方传统创作手法,另一方面还创新性地融合中國元素的音乐语汇,在中西方的交流中,传统与现代
期刊
【摘要】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巴洛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德国作曲家,他精通管风琴、小提琴等,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为重要的代表性作曲家,特别擅长管风琴曲、宗教音乐以及协奏曲的创作。巴赫的人生休止符画在神圣罗马帝国的莱比锡,因此,巴赫的创作晚期也称为莱比锡时期,这一时期占据巴赫一生的大部,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哥德堡变奏曲》和《赋格的艺术》最具有代表性。  【关键词】巴赫;莱比锡时期;哥德堡变奏曲;
期刊
【摘要】 在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音乐的发展一直没有中断。古筝作为我国古老、最富有特色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创新与发展展现出丰富的活力。随着古筝创作题材逐渐丰富,古筝音乐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古筝新曲不断涌现,让人们享受了古筝音乐新的美。这些古筝曲以其新颖独特的曲调诠释着现代生活的美,为民乐音乐带来了新的特色。本文通过对古筝演奏技法、作曲技法、视听效果等方面的分析,阐述了古筝的创新与发展。  【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