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高校劳动教育需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要求,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以这一要求为前提,笔者对新时代劳动精神的主要特性进行了归纳,认为新时代劳动精神主要普遍性、时代性和实践性三个特征;依据新时代劳動精神的主要特性阐释了新时代高校劳动精神培育的原则,认为主要有三贯通原则(贯通马克思主义精神、时代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三个重要方面)和由此原则挈领的三方面重要内容(新思维、新技术、新标准),文末依据这些原则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和搭建教育平台的三个对策。
关键词:新时代;劳动精神;培育路径
一、新时代劳动精神的特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方位指引下、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时代新人的迫切感召下,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同时劳动教育也被赋予了实践性、时代性、普遍性的新的时代特征。
(一)新时代劳动精神的普遍性
劳动精神,对整个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始终起到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在新时代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背景下,对高校开展劳动精神培育实现普遍性的开展有了更高的要求。2020年8月24日,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培育要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这意味着,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培育具有鲜明的普遍性。主要体现在劳动培育过程将贯穿大中小学教育全过程,劳动教育与?各专业将普遍实现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实现普遍性的协同育人作用,将劳动精神内化到各领域、各环节。高校教育作为劳动教育的高级培育阶段有更加艰巨的任务,一方面需要对接中小学劳动教育,实现劳动教育的普遍化,另一方面需要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劳动者,实现劳动教育的社会化。因此高校劳动教育尚且任重道远。
(二)新时代劳动精神的时代性
新时代的劳动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往往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带有特定时代印记,进而形成新的劳动精神内涵。新时代劳动精神培育目的是培养出具有劳动知识、劳动技术素养、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充分继承发展传统劳动技能、功能的基础上,准确理解时代发展变革带来的科学技术、劳动工具及运用方式等带来的劳动精神内涵,领悟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劳动形态的新变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社会的影响,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凸显劳动精神的时代性。以上的劳动精神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诞生的,必然或推动中国梦的前进,以劳动智慧推进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和人类社会都是劳动创造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劳动实践也起到基础性的作用,乃至在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最新目标中,仍然需要勤奋不辍的劳动实践,在实践中体会劳动促进社会进步。《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劳动教育“强调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注重亲历实践过程,在投入真实的生产生活劳动实践中,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深刻把握劳动教育的根本特征,在艰苦奋斗、真抓实干实践中勤于思考,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感悟“劳动最光荣”,共同推进伟大时代中的劳动实践向前发展。
二、新时代高校劳动精神培育的原则
(一)劳动教育与立德树人相结合
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新时代劳动教育已被纳入最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劳动教育在推进全面培养人才,更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应坚持劳动教育与立德树人相结合的培育原则。既要在劳动教育中坚定“培育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德育目标与要求,让学生亲历实践,在劳动中塑造健全人格、锤炼坚强意志,感悟劳动价值与意义;又要在德育的任何场合、任何阶段积极渗透劳动教育,以增强劳动教育的体验感与实践性推进人才全面培养。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坚持二者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二)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2020年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中指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大中小学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专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实现途径,在高校中切实实现劳动教育的普遍教育,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势在必行,必须将劳动精神教育贯穿于大一至大四的全过程,渗透于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劳动理论知识与价值分析,在专业教育的实践中融入劳动技能的培训及应用,如金融学学生在参加银行机构的专业实习实践,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参与产品营销实战,农林专业的学生学会选种育种、栽培树木等,以此帮助学生更好掌握专业生产技能,促进学生劳动观念的养成与提高劳动技能的应用能力。
(三)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1]4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创新创业教育是劳动教育实现及劳动精神、技能延伸的重要载体。只有推进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紧密结合,在创新创业中巩固劳动精神,在劳动教育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重视对学生生产劳动的磨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活动,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运用,提高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育出具有劳动综合能力和诚实守信的劳动意识、能创新会创业的高素质人才。
(四)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社会实践是高校课堂教育的“试炼场”,是检验学生习得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论述中指出,要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种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劳动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仅依靠劳动理论的灌输无法深化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内涵与价值的理解。坚持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将课堂劳动教学知识“搬”到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中,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提供给学生更多、更广阔、更自由的试炼机会与平台,丰富了劳动体验,提高了劳动能力,更加凸显了劳动教育的体验性和实践性,为学生更快地融入社会、奉献社会,承担社会责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新时代高校劳动精神培育的路径探索
(一)贯通融合,优化劳动教育内容
新时代高校劳动精神培育需要依据新时代的特征优化劳动教育的内容,需要贯通马克思主义精神、时代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三个重要方面,以这三各方面的精神为纲领搭建劳动教育内容的四梁八柱。首先以马克思主义所提倡的劳动精神为核心,让劳动教育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培养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真正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享受创造的快乐。其次以时代精神为旋律,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志向贯彻在劳动教育中,将宏伟的复兴梦想与个人的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结合起来,将劳动致富和劳动强国教育结合起来,将劳动观和爱国主义精神结合,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热爱劳动的时代新人。最后要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底韵,将劳动教育与民族精神结合起来,讲好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劳动故事,坚决抵制对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污蔑和歪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劳动为公的精神,将中华民族勤劳自强的精神种在学生的心里。
除了在纲领性原则上融汇三个重要方面的精神,还需要结合新时代的具体要求融合新思维、新技术、新标准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思维要新,要将理论教育内容与实践教育结合,将劳动教育与致富能力教育结合,将劳动教育与就业教育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联合孵化平台,真正做到劳动教育落地生根,劳有所得教有所用。其次劳动教育技术要新,将新的技术引入到课堂,将课堂拓展到新技术所在之地,既要教学也要练兵,用新的技术才能淬炼出优秀的生力军。最后要结合劳动教育的特点以新的标准考量劳动教育的成果,摆脱唯分数唯理论的特点,要将实践提高到理论之前,侧重考量劳动实践和劳动创新,形成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推动劳动实践和劳动创新的发展。
(二)革故鼎新,创新劳动教育方法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内容要是适配新的劳动教育模式,新的内容能否发挥优质的作用,要看新的教育模式是否行之有效。新的劳动教育模式要贯彻新的教育内容的三贯通原则(贯通马克思主义精神、时代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三个重要方面)和三结合内容(融合新思维、新技术、新标准),以原则挈领内容,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落实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思想教育与理想教育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的系统教育模式。
首先劳动教育内容上实践要多于理论,但劳动教育遵循的原理和原则要作为重点,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劳动、为谁劳动、劳动为了什么,用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时代化的劳动精神和中国文化朴素的劳动情感挈领劳动实践,以劳动实践孵育劳动精神。其次要将思想教育与理想教育结合,热爱劳动的思想教育要与国家复兴和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追去结合起来,培育劳有所为、劳有所得、劳有所爱、劳有所尊的理念,让学生在劳动中有所作为、有所获得、有兴趣爱好、得到尊重表扬。最后要将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让劳动教育扎根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重视劳动习惯的养成和劳动创新思维的锻炼,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乐于思考、荣于奉献的劳动精神,养成勤劳自立、劳动自强的品质。
(三)精心组织,搭建劳动教育平台
适配于新的劳动教育内容和劳动教育模式,要搭建新的劳动教育平台。新的劳动教育平台要依据新的劳动教育内容和劳动教育模式更新校内劳动教育系统、开拓校外劳动教育基地、组织参加劳动技能竞赛、探索国际化的劳动教育模式。为实现三贯通和三结合的教育内容提供基础支撑,为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落实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思想教育与理想教育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的系统教育模式提供有利条件。
首先要更新原有的校内劳动教育系统,建设劳动教育教研室,制定和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依据各个高校的自身特点完善教育教学的基础设施和教辅工具,尽快形成劳动教育的校内教育系统。其次开拓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劳动一定是要面向社会的劳动,劳动一定要创造价值,開拓校外劳动教育基地是实现社会劳动教育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的优良教育场所,是劳动教育实践的必备条件。再次劳动教育应当贯彻劳动创新思维,组织参加劳动技能竞赛是促进培养劳动创新思维的良好途径,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校内外等大中小形的劳动技能竞赛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造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积极思考、团队协作和乐于奉献的校园风气,能够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最后劳动教育要探索国际化的劳动教育模式,打开视野放眼国际,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十分注重学生的劳动教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劳动教育模式和精细化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并经历过多次劳动教育的改善,目前我国的劳动教育还在起步阶段,要参照国外优良的劳动教育经验丰富和完善我国的劳动教育,并探索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模式,为我国的劳动教育快速发展奠定基础,为我国的劳动教育国际化绸缪前途。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4.
基金项目 温州市教育局2021 年高校思想政治专项课题:新时代民办高校劳动教育路径研究——以温州商学院为例(项目编号:WGSZ202114)
关键词:新时代;劳动精神;培育路径
一、新时代劳动精神的特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方位指引下、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时代新人的迫切感召下,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同时劳动教育也被赋予了实践性、时代性、普遍性的新的时代特征。
(一)新时代劳动精神的普遍性
劳动精神,对整个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始终起到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在新时代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背景下,对高校开展劳动精神培育实现普遍性的开展有了更高的要求。2020年8月24日,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培育要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这意味着,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培育具有鲜明的普遍性。主要体现在劳动培育过程将贯穿大中小学教育全过程,劳动教育与?各专业将普遍实现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实现普遍性的协同育人作用,将劳动精神内化到各领域、各环节。高校教育作为劳动教育的高级培育阶段有更加艰巨的任务,一方面需要对接中小学劳动教育,实现劳动教育的普遍化,另一方面需要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劳动者,实现劳动教育的社会化。因此高校劳动教育尚且任重道远。
(二)新时代劳动精神的时代性
新时代的劳动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往往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带有特定时代印记,进而形成新的劳动精神内涵。新时代劳动精神培育目的是培养出具有劳动知识、劳动技术素养、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充分继承发展传统劳动技能、功能的基础上,准确理解时代发展变革带来的科学技术、劳动工具及运用方式等带来的劳动精神内涵,领悟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劳动形态的新变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社会的影响,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凸显劳动精神的时代性。以上的劳动精神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诞生的,必然或推动中国梦的前进,以劳动智慧推进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和人类社会都是劳动创造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劳动实践也起到基础性的作用,乃至在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最新目标中,仍然需要勤奋不辍的劳动实践,在实践中体会劳动促进社会进步。《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劳动教育“强调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注重亲历实践过程,在投入真实的生产生活劳动实践中,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深刻把握劳动教育的根本特征,在艰苦奋斗、真抓实干实践中勤于思考,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感悟“劳动最光荣”,共同推进伟大时代中的劳动实践向前发展。
二、新时代高校劳动精神培育的原则
(一)劳动教育与立德树人相结合
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新时代劳动教育已被纳入最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劳动教育在推进全面培养人才,更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应坚持劳动教育与立德树人相结合的培育原则。既要在劳动教育中坚定“培育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德育目标与要求,让学生亲历实践,在劳动中塑造健全人格、锤炼坚强意志,感悟劳动价值与意义;又要在德育的任何场合、任何阶段积极渗透劳动教育,以增强劳动教育的体验感与实践性推进人才全面培养。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坚持二者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二)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2020年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中指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大中小学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专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实现途径,在高校中切实实现劳动教育的普遍教育,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势在必行,必须将劳动精神教育贯穿于大一至大四的全过程,渗透于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劳动理论知识与价值分析,在专业教育的实践中融入劳动技能的培训及应用,如金融学学生在参加银行机构的专业实习实践,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参与产品营销实战,农林专业的学生学会选种育种、栽培树木等,以此帮助学生更好掌握专业生产技能,促进学生劳动观念的养成与提高劳动技能的应用能力。
(三)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1]4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创新创业教育是劳动教育实现及劳动精神、技能延伸的重要载体。只有推进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紧密结合,在创新创业中巩固劳动精神,在劳动教育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重视对学生生产劳动的磨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活动,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运用,提高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育出具有劳动综合能力和诚实守信的劳动意识、能创新会创业的高素质人才。
(四)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社会实践是高校课堂教育的“试炼场”,是检验学生习得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论述中指出,要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种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劳动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仅依靠劳动理论的灌输无法深化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内涵与价值的理解。坚持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将课堂劳动教学知识“搬”到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中,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提供给学生更多、更广阔、更自由的试炼机会与平台,丰富了劳动体验,提高了劳动能力,更加凸显了劳动教育的体验性和实践性,为学生更快地融入社会、奉献社会,承担社会责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新时代高校劳动精神培育的路径探索
(一)贯通融合,优化劳动教育内容
新时代高校劳动精神培育需要依据新时代的特征优化劳动教育的内容,需要贯通马克思主义精神、时代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三个重要方面,以这三各方面的精神为纲领搭建劳动教育内容的四梁八柱。首先以马克思主义所提倡的劳动精神为核心,让劳动教育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培养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真正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享受创造的快乐。其次以时代精神为旋律,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志向贯彻在劳动教育中,将宏伟的复兴梦想与个人的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结合起来,将劳动致富和劳动强国教育结合起来,将劳动观和爱国主义精神结合,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热爱劳动的时代新人。最后要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底韵,将劳动教育与民族精神结合起来,讲好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劳动故事,坚决抵制对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污蔑和歪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劳动为公的精神,将中华民族勤劳自强的精神种在学生的心里。
除了在纲领性原则上融汇三个重要方面的精神,还需要结合新时代的具体要求融合新思维、新技术、新标准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思维要新,要将理论教育内容与实践教育结合,将劳动教育与致富能力教育结合,将劳动教育与就业教育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联合孵化平台,真正做到劳动教育落地生根,劳有所得教有所用。其次劳动教育技术要新,将新的技术引入到课堂,将课堂拓展到新技术所在之地,既要教学也要练兵,用新的技术才能淬炼出优秀的生力军。最后要结合劳动教育的特点以新的标准考量劳动教育的成果,摆脱唯分数唯理论的特点,要将实践提高到理论之前,侧重考量劳动实践和劳动创新,形成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推动劳动实践和劳动创新的发展。
(二)革故鼎新,创新劳动教育方法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内容要是适配新的劳动教育模式,新的内容能否发挥优质的作用,要看新的教育模式是否行之有效。新的劳动教育模式要贯彻新的教育内容的三贯通原则(贯通马克思主义精神、时代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三个重要方面)和三结合内容(融合新思维、新技术、新标准),以原则挈领内容,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落实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思想教育与理想教育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的系统教育模式。
首先劳动教育内容上实践要多于理论,但劳动教育遵循的原理和原则要作为重点,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劳动、为谁劳动、劳动为了什么,用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时代化的劳动精神和中国文化朴素的劳动情感挈领劳动实践,以劳动实践孵育劳动精神。其次要将思想教育与理想教育结合,热爱劳动的思想教育要与国家复兴和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追去结合起来,培育劳有所为、劳有所得、劳有所爱、劳有所尊的理念,让学生在劳动中有所作为、有所获得、有兴趣爱好、得到尊重表扬。最后要将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让劳动教育扎根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重视劳动习惯的养成和劳动创新思维的锻炼,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乐于思考、荣于奉献的劳动精神,养成勤劳自立、劳动自强的品质。
(三)精心组织,搭建劳动教育平台
适配于新的劳动教育内容和劳动教育模式,要搭建新的劳动教育平台。新的劳动教育平台要依据新的劳动教育内容和劳动教育模式更新校内劳动教育系统、开拓校外劳动教育基地、组织参加劳动技能竞赛、探索国际化的劳动教育模式。为实现三贯通和三结合的教育内容提供基础支撑,为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落实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思想教育与理想教育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的系统教育模式提供有利条件。
首先要更新原有的校内劳动教育系统,建设劳动教育教研室,制定和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依据各个高校的自身特点完善教育教学的基础设施和教辅工具,尽快形成劳动教育的校内教育系统。其次开拓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劳动一定是要面向社会的劳动,劳动一定要创造价值,開拓校外劳动教育基地是实现社会劳动教育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的优良教育场所,是劳动教育实践的必备条件。再次劳动教育应当贯彻劳动创新思维,组织参加劳动技能竞赛是促进培养劳动创新思维的良好途径,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校内外等大中小形的劳动技能竞赛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造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积极思考、团队协作和乐于奉献的校园风气,能够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最后劳动教育要探索国际化的劳动教育模式,打开视野放眼国际,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十分注重学生的劳动教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劳动教育模式和精细化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并经历过多次劳动教育的改善,目前我国的劳动教育还在起步阶段,要参照国外优良的劳动教育经验丰富和完善我国的劳动教育,并探索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模式,为我国的劳动教育快速发展奠定基础,为我国的劳动教育国际化绸缪前途。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4.
基金项目 温州市教育局2021 年高校思想政治专项课题:新时代民办高校劳动教育路径研究——以温州商学院为例(项目编号:WGSZ20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