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渗透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enm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品德与社会》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彰显人文精神、生命关怀和人生价值的生命教育。主要以“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为例,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生命、远离危险的意识。
  [关键词]生命教育 品德与社会 危险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1-083
  小学时期是学生德育教育的起始阶段,同时也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而《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应深入研究《品德与社会》课程,认真学习课标,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品格。本文以三年级上册“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教学为例,浅谈生命教育在《品德与社会》中的渗透,进而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远离危险,珍惜生命,最终健康成长。
  一、巧用教材,培养生命意识
  小学生生性好动、好奇,对任何人、任何事物都较好奇,都想尝试。而生活中的危险无处不在,如:水、电、煤气、火都是危险的来源。学生一旦缺乏日常生活常识,可能面临生命危险。而“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则全面地介绍了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危险。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教师可进行如下教学。
  师:在上课前,让大家先看一组图片(利用多媒体展示教材中的图片),看了这组照片后,大家有什么感受呢,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的心情呢?
  生:伤心、难过。
  师:恩,老师的心情也和大家一样。通过这组图片、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日常生活中的危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学习新课,希望学习完本课后,同学们能够远离风险,珍惜生命。(板书:危险)
  随后,教师可出示第二组图片(游泳、电线杆下放风筝)。游泳是学生较喜欢的运动,但由于学生年纪小,如果学生私自下水,容易发生生命危险。放风筝也是学生爱玩的活动,部分學生比较调皮,在没有大人的带领下,在电线杆底下放风筝,非常容易发生导电,进而对生命造成威胁。最后,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列举出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风险事件,讲述已发生的生命事故,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
  二、动态生成,感叹生命美好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依教授曾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途径,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部分突发事件,需要教师快速地判断和分析,客观对待该突发事件,并重组资源,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提升生成性资源的质量,最终促使课堂充满活跃及灵动的气息。比如,在“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中“危险在哪里”的环节有一幅插图中有两个小孩在草垛旁边放鞭炮,主要是教导孩子不要在易燃地方放烟花,以免引起火灾。
  生:老师,我有疑问,我认为图片中的两个小孩做得非常好。(全班哄堂大笑,并窃窃私语)
  师:为什么呢?这样说肯定有你的理由的,能否向大家解释一下呢?
  生:因为从图片中来看,点火的小孩是用香作为引子,并没有直接用打火机或火柴点燃烟花。这样,小孩离烟火比较远,也就安全多了。
  师:恩,非常棒,你看到了大家所没有看到的。大家应学习这种精神,多动脑筋思考问题。
  这位学生的提问是教师在课前并没有想到的。面对学生的突然发问,教师不应给予否定,或者嘲笑学生的提问,而是肯定学生的想法,并鼓励他,然后顺着学生的提问,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思考。
  三、探究实践,领悟生命可贵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不仅要注重课堂知识的传授,还应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学生而言,更重要的是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问题。“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旨在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要求学生远离危险物品,做危险行为等。因此,可通过探究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将学习变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引导学生开发课本知识,进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如:火是日常生活较为常见的危险源,教师可组织火里逃生活动,在校园内模拟发生火灾时的浓浓大烟,让学生学会遇事不慌张,学会逃生,并感受生命的可贵。
  总而言之,《品德与社会》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重要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将从课本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从而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
  (责编 钟伟芳)
其他文献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是在不断的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古人认为“学问”就是要学会怎样问,要学会怎样思考。宋代程颐认为“为学不道,必本于思”,说明学与思是构成人类求知活动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两者互为前提、互为条件、互相促进、互相转化,又以思维为本源和核心。“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这一问或许就是真理最初的涟漪。因此,课堂上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创建各种适合师生活动,培养学生乐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音乐知识,欣赏音乐之美,也让老师在互动中更好地了解学生,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结合多年的小学音乐教学,笔者在此对互动式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一、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建立互动模式首先应注重师生互动,通过有效的互动,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
探究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观察发现和记录到的数据是归纳概括科学知识最直接的依据。学生的探究结果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按照学生的预测、猜想,顺理成章地出现意料中的现象和数据;另一种是因为操作、观察、材料等原因,观察到与预测、猜想不符的现象和数据,这种称为意外现象和数据。在不少课堂上经常出现这类意料之外的现象和数据,那么,如何处理这些意料之外的现象和数据呢?  一、“意料之外”拓
[摘 要]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而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引发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有效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又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關键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0-0024-01  
调适农村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他们心智能力的发展,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目的,也是体育教学的基本功能。近年来,本人为改善学生的心智发展,针对中高年级学生“怕、懒、慢”等主要心智障碍,选择教学方法,强化心智疏导和心理辅导,真正遵循学生的“动、乐、活”心理,培养学生的“敢、会、拼”精神,以下是我的实践过程和认识。  一、遵循学生的“动、乐、活”心理,激活课堂学习氛围  1.营造“动”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一种方式,是学生学习如何表述的一个过程。传统的习作教学理念陈旧,定位太高,模式老化,使得“桎梏”状态下的学生惧怕表达和交流,更谈不上创造和发展。因此,转变教育观念和创新教学方式很有必要。  为了落实课标理念,探索有效的习作教学,我们的区域教研构建了“关注生活,立足教材和课堂,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路径。随着研究的深入,现在的习作教学正在悄悄地转型。  一、【为
英语属于拼音文字语言,字母、单词的形与音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针对英语的这一特点,在小学三年级英语教学过程中,笔者利用英语与汉语拼音之间的近似性,根据正迁移理论,在三年级译林版新教材的“letter time”以及“sound time”部分渗透自然拼读法教授语音知识,渗透单词的构词法和单词音形之间的对应规律,提升学生单词记忆和英语读写水平,提高其语言运用和自学能力。在自然拼读法教学过程中,教师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城市,英语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也相对成熟,我国英语教育已走在世界前端。而在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小城镇英语教学仍不容乐观。因此,教师要加强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小城镇学生的英语教育,必须在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加以充实和提高。  [关键词]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英语教育;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摘 要]导入是英语语篇教学的呈现和准备阶段,这一阶段是决定教学课堂成败的关键。自2014年全面采用新课程后,在认真研读《英语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通过教学工作的积极探索和积累,对新教材课文教学的导入方式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结合六年级部分单元内容进行了举例和拓展。  [关键词]自身话题导入 资源预测导入 游戏歌曲猜谜导入 目标呈现导入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摘要]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探究活动的成效如何,取决于教师对探究材料的选择。因此,在设计科学探究活动时,要根据教材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选择具有生活性、典型性、实效性和启发性等富有结构性的探究材料。这样,才有利于学生顺利开展探究活动,从而提高探究的效能。  [关键词]科学探究;有效性;材料准备;结构性材料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