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而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引发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有效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又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關键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0-0024-01
思维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活动,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学习需要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如果没有了数学思考,数学学习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运用实际案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应加强对数学概念、法则以及定律等内容的教学,这也是学生初步形成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但是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相对较低,在学习过程中无法真正理解抽象的概念,很容易出现理解错误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例如,教学“角”这个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角”的概念,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及模型,如黑板边上悬挂的三角板、黑板上方张贴的国旗中的五角星、张开的剪刀等,这些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角”。然后教师给学生进行实物演示,如拿出两根可以自由组合的木条,将其中一根木条镶嵌在另一根木条里,之后旋转其中一根木条,给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角。在数学概念里,角是指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而通过两根木条的自由旋转,可以直观地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能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试一试,用一种变换的观点来教学“角”的概念,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且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
二、合理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小学阶段学生的独立性相对较弱,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也不善于反思自己的思维活动,通常是看到什么才会去想什么,老师教什么才有意识地去学什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去发现另外的问题,最终实现举一反三的目的,不断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探究性,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例如,教学“加减法运算”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算加法时想减法,这实际上就是把加法和减法进行互逆运算,然后以此为前提和基础,推算出减法算式题的计算结果。这样教学,不仅能使学生理解加减法之间的联系,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如,以“0不能作除数”为前提,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分数、除法、比等的关系,推导出分母和比的后项不能为0。事实上,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必不可少。也就是说,教师要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存在的规律,使学生懂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三、鼓励实践运用,提升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在数学课堂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存在差异,所以对新知识的理解会有所不同,特别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自发地进行学习,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轴对称”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学生理解轴对称的相关知识后,组织学生开展剪纸游戏:先让学生看一下书本,接着教师进行剪纸示范,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剪出自己想要的图形,然后在学习小组中进行讨论,找出对称轴。学生在剪纸中亲身经历了轴对称图形的形成过程,深刻地感知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且大胆地对自己的图形进行创新,学会了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这样教学,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探究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思考中睿智、在睿智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编 杜 华)
[關键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0-0024-01
思维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活动,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学习需要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如果没有了数学思考,数学学习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运用实际案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应加强对数学概念、法则以及定律等内容的教学,这也是学生初步形成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但是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相对较低,在学习过程中无法真正理解抽象的概念,很容易出现理解错误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例如,教学“角”这个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角”的概念,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及模型,如黑板边上悬挂的三角板、黑板上方张贴的国旗中的五角星、张开的剪刀等,这些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角”。然后教师给学生进行实物演示,如拿出两根可以自由组合的木条,将其中一根木条镶嵌在另一根木条里,之后旋转其中一根木条,给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角。在数学概念里,角是指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而通过两根木条的自由旋转,可以直观地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能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试一试,用一种变换的观点来教学“角”的概念,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且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
二、合理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小学阶段学生的独立性相对较弱,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也不善于反思自己的思维活动,通常是看到什么才会去想什么,老师教什么才有意识地去学什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去发现另外的问题,最终实现举一反三的目的,不断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探究性,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例如,教学“加减法运算”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算加法时想减法,这实际上就是把加法和减法进行互逆运算,然后以此为前提和基础,推算出减法算式题的计算结果。这样教学,不仅能使学生理解加减法之间的联系,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如,以“0不能作除数”为前提,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分数、除法、比等的关系,推导出分母和比的后项不能为0。事实上,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必不可少。也就是说,教师要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存在的规律,使学生懂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三、鼓励实践运用,提升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在数学课堂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存在差异,所以对新知识的理解会有所不同,特别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自发地进行学习,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轴对称”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学生理解轴对称的相关知识后,组织学生开展剪纸游戏:先让学生看一下书本,接着教师进行剪纸示范,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剪出自己想要的图形,然后在学习小组中进行讨论,找出对称轴。学生在剪纸中亲身经历了轴对称图形的形成过程,深刻地感知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且大胆地对自己的图形进行创新,学会了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这样教学,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探究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思考中睿智、在睿智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