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在课堂,新观念落实的关键也在课堂。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就是学生学习方法的变,即学生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索式学习转变。因此,在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的、能动的、有创造性学习的快乐主体,是我们历史教师的职责所在。
一、正确处理好教材要求与学生实际的关系。
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只重视知识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这种“传统教学”是教师意识的体现,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关注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设计,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和学生现有水平,这样的教学缺乏实际针对性,导致学生的学习过程无法正常、健康地进行与发展。因此,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整体的教育观和学生观来指导教学实践,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基本条件及学习基础,教师始终牢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备课中不能光备教材,更重要的还要备学生。同时要处理好“课标”和“课本”的联系,要以“课标”为核心,以“课本”为依托。我认为,只注重“课标”的做法也是不全面的,因为“课标”说的太笼统,而学生的发展需要具备一个更广阔的思想视野。就此而言,教师理所当然地负有打开学生视野的责任。
新课程改革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如何贯彻新课改这一理念,这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扎扎实实地组织教学。只有树立正确的观念,才会去设计合理的教学,去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我在上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11课《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时,课标要求知道《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点。根据课标精神,教材的特点,高一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备课时我把教材内容重新整合为“德意志民主政治体制确立的背景、内容、发展与挫折”四个方面来组织教学, 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更容易、更明确了解要掌握和学习的内容。而教学活动中不应该只是满足让学生把握教材,更主要的是引导他们借助教材的学习来发展思维、情感和分析判断能力等,让学生不断地修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掌握理解与运用历史理论的本领,提高认识世界的水平。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正确地协调与处理好教材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组织教学,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关键之处。因此,在学习本课重难点问题时,我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通过谈话、讨论,与学生共同归纳、分析德意志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认识《德意志帝国宪法》。同时,通过表格的运用,把复杂的历史问题直观化、简约化,其过程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使学生通过简明的图表进一步认识法国1875年宪法与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区别,从而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自主完成。这样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快乐的学习者,才能真正地用好、用活教材。
二、加强师生合作,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首先,就要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加强师生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如果学生的质疑过于简单和幼稚,教师绝对不要给以简单的否定,应该是在肯定其积极参与的同时,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对于有质量的提问,教师不必都直接回答,而是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从侧面提供他们解答问题的线索,开拓思路,引导学生参加课堂研讨,从根本上帮助学生释疑。要做到这点,教师必须具备精到的讲授技巧,当学生的讨论“山穷水尽”之际,教师的点拨可以帮助学生走向“柳暗花明”,教师成为课堂的真正指挥者。
其次,以亲密融洽感情为纽带的良好师生关系,是主体性教学活动的条件,能改变机械沉闷、呆板、严肃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创造积极轻松、活泼高效的教学心理环境。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和主体地位,把学生看成是独立的人,注意尊重和理解学生,平等地对待所有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与教师合作,乐于发挥其主体作用。
再次,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一种主动探索过程。我在教《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时,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提出了几个问题:为什么德国历史盛衰起伏那么大?为什么德国今天发展很快?为什么德国在今天欧洲有很大的影响力?德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其民主政治并不是最持久、最令人满意的,为什么?课堂上学生讨论非常热烈,踊跃发言,提出了许多很有见解的观点,激发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开拓了视野,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对今后的教学很有启发。
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是广大教师从事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在新课改精神引领下,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知识,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自主探究,不断地探索和改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责任编辑 丁洪刚
一、正确处理好教材要求与学生实际的关系。
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只重视知识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这种“传统教学”是教师意识的体现,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关注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设计,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和学生现有水平,这样的教学缺乏实际针对性,导致学生的学习过程无法正常、健康地进行与发展。因此,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整体的教育观和学生观来指导教学实践,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基本条件及学习基础,教师始终牢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备课中不能光备教材,更重要的还要备学生。同时要处理好“课标”和“课本”的联系,要以“课标”为核心,以“课本”为依托。我认为,只注重“课标”的做法也是不全面的,因为“课标”说的太笼统,而学生的发展需要具备一个更广阔的思想视野。就此而言,教师理所当然地负有打开学生视野的责任。
新课程改革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如何贯彻新课改这一理念,这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扎扎实实地组织教学。只有树立正确的观念,才会去设计合理的教学,去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我在上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11课《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时,课标要求知道《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点。根据课标精神,教材的特点,高一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备课时我把教材内容重新整合为“德意志民主政治体制确立的背景、内容、发展与挫折”四个方面来组织教学, 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更容易、更明确了解要掌握和学习的内容。而教学活动中不应该只是满足让学生把握教材,更主要的是引导他们借助教材的学习来发展思维、情感和分析判断能力等,让学生不断地修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掌握理解与运用历史理论的本领,提高认识世界的水平。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正确地协调与处理好教材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组织教学,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关键之处。因此,在学习本课重难点问题时,我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通过谈话、讨论,与学生共同归纳、分析德意志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认识《德意志帝国宪法》。同时,通过表格的运用,把复杂的历史问题直观化、简约化,其过程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使学生通过简明的图表进一步认识法国1875年宪法与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区别,从而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自主完成。这样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快乐的学习者,才能真正地用好、用活教材。
二、加强师生合作,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首先,就要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加强师生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如果学生的质疑过于简单和幼稚,教师绝对不要给以简单的否定,应该是在肯定其积极参与的同时,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对于有质量的提问,教师不必都直接回答,而是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从侧面提供他们解答问题的线索,开拓思路,引导学生参加课堂研讨,从根本上帮助学生释疑。要做到这点,教师必须具备精到的讲授技巧,当学生的讨论“山穷水尽”之际,教师的点拨可以帮助学生走向“柳暗花明”,教师成为课堂的真正指挥者。
其次,以亲密融洽感情为纽带的良好师生关系,是主体性教学活动的条件,能改变机械沉闷、呆板、严肃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创造积极轻松、活泼高效的教学心理环境。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和主体地位,把学生看成是独立的人,注意尊重和理解学生,平等地对待所有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与教师合作,乐于发挥其主体作用。
再次,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一种主动探索过程。我在教《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时,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提出了几个问题:为什么德国历史盛衰起伏那么大?为什么德国今天发展很快?为什么德国在今天欧洲有很大的影响力?德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其民主政治并不是最持久、最令人满意的,为什么?课堂上学生讨论非常热烈,踊跃发言,提出了许多很有见解的观点,激发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开拓了视野,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对今后的教学很有启发。
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是广大教师从事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在新课改精神引领下,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知识,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自主探究,不断地探索和改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责任编辑 丁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