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主张采用“读、悟、赏、想、拓”五字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建立成就感,让他们愉快地畅游在古诗词的海洋中。
一、读
在朗读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如范读、跟读、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等,必要时配以音乐,营造出一唱三叹的诗意场景,学生都参与进来,力求形成书声朗朗的天地。但“读”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我们要营造愉快的读书氛围,多点鼓励学生,让他们乐于开口;其次是要求学生把握好诗词的感情基调,要投入感情,注意语音语调、节奏、重音等。如何把握好诗歌的感情基调呢?每一首诗词的感情基调都不一样,或激昂、或轻松、或明快、或旷达、或奔腾、或喜悦、或低沉、或凄凉、或愁苦……有些更是几种基调杂合在一起。为了明确诗词的感情基调,必须先整体感知诗词,明确其大致内容,定出基调,可以让学生自主把握,也可以由老师点拨。如杜甫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初读这首诗,便知道这是杜甫登楼抒怀之作,从“亲朋无一字、老病、孤舟、涕泗流”这些字眼,我们可以得知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忧愁、悲怆、苍凉的,这也符合杜甫诗歌“沉郁”的风格。
定好感情基调之后,就是学生展现自己的时候了。在现实中,我们要注意提倡朗读的个性化,肯定每个学生的朗读。相信在朗读的过程中,会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性情得到陶冶。
二、悟
在教学中,我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身去感知、体验学习,把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所以,“悟”这个环节,要把空间留给学生,把活动权交给他们。
学生在反复吟诵中,对诗词初步的感知了。这时,应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词的感受与理解,这是初步读懂的过程,是对诗词的思想感情、语言艺术等作初步分析。这个环节可由学生自己去思考,也可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共同挖掘诗词的内涵。老师此时的主要任务是倾听,有时也可以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思考。
要注意的是,学生在自行品读的过程中无论是对还是错,都是他们的见解,我们应肯定他们的努力,让他们品尝到欣赏的喜悦和成就感。但这个“悟”还不能说是有层次、有深度的理解,所以我们教会学生赏析诗词非常必要。
三、赏
赏析古诗词,分为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可从诗词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去进行。这个环节紧跟上个环节,以教师的引导为主,按步骤多方面地赏析诗词。
(一)要求学生了解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创作风格等。
任何一篇作品跟作者的经历及生活的年代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我们要把作家作品切入相关背景中去理解。在赏析杜甫的《登岳阳楼》时,一谈到杜甫,我们脑海中要浮现出有关他的经历,如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的时期,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了解这些内容,对于我们理解杜甫的诗是有帮助的。平时我们要鼓励学生主动去了解诗人的生平及诗风,积累好相关知识,为赏析诗词作准备。
(二)把握诗词的思想感情,把握诗词所运用的手法,感悟诗词意境。
这个步骤是赏析的主体。首先我们要运用自己的积累,如古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一,有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惜别怀友、羁旅思乡、渴望归隐等中心,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又有哪些,诗中有没有出现意象……了解诗词鉴赏的这些知识,能帮助我们正确判断诗词的深刻内涵,避免我们走弯路。
(三)品味古诗词语言,赏析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
一首杰出的古诗词,无不注重词语的准确运用,因此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如杜甫就十分注重锤炼语言,他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所以赏《登岳阳楼》时要注意把握好名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体味“坼、浮”两个关键字。除此之外,品味古诗词的语言,要了解常见的语言特色,如凝练含蓄、清新隽永、言简意赅、平淡质朴等,然后具体分析。
四、想
想象力作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因素,在古诗词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大力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
写诗需要联想与想象,品诗更需要如此,古诗词精炼的特点,决定我们有必要用联想和想象去填补诗词中的空白。“想”这个环节,正是让学生在正确理解诗词后,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对诗词赋予更直观的形象。这个环节也不是孤立的,可贯穿于上述每一个过程。
如杜甫的《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出了洞庭湖博大的气势,意境开阔,我们可请学生想象这个气势磅礴的画面,而“凭轩涕泗流”则想象诗人依靠着窗户痛哭流涕的场面,想象诗人的动作、神态及内心活动,感受悲凉的氛围。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去品读赏析诗句,帮助学生思考,使学生读懂详略安排的原因,读出诗歌在语言上的艺术特色,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明确诗歌的中心思想,感受诗歌的意蕴美。并让学生把最喜爱的语句、段落有感情的背诵下来,丰富语言积累。
5.细数英雄事,感悟精神美
你还知道古今中外哪些巾帼英雄的故事?说说她们的主要事迹。
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总结,用多媒体展示:
梁红玉击鼓退金兵刘胡兰面对屠刀无畏惧居里夫人终身探求科学真理
由古代延伸到现代,由中国联想到外国,这样设计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调动学生知识积累,生生之间可以知识共享,还可以调动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的积极性,同时升华课文的情感。
四、反思设计,体现特色
本板书简洁明了,形象直观,抓住古诗特点,突出教学重点。对学生梳理知识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
本节课,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的空间,在朗读、品味、鉴赏等多种形式的环节中,让学生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同时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如在朗读训练,形象揣摩,知识拓展等环节上教师都进行了恰当的启发与深化。符合新课标要求,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
以上是我对《木兰诗》一课的拙见,不到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读
在朗读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如范读、跟读、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等,必要时配以音乐,营造出一唱三叹的诗意场景,学生都参与进来,力求形成书声朗朗的天地。但“读”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我们要营造愉快的读书氛围,多点鼓励学生,让他们乐于开口;其次是要求学生把握好诗词的感情基调,要投入感情,注意语音语调、节奏、重音等。如何把握好诗歌的感情基调呢?每一首诗词的感情基调都不一样,或激昂、或轻松、或明快、或旷达、或奔腾、或喜悦、或低沉、或凄凉、或愁苦……有些更是几种基调杂合在一起。为了明确诗词的感情基调,必须先整体感知诗词,明确其大致内容,定出基调,可以让学生自主把握,也可以由老师点拨。如杜甫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初读这首诗,便知道这是杜甫登楼抒怀之作,从“亲朋无一字、老病、孤舟、涕泗流”这些字眼,我们可以得知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忧愁、悲怆、苍凉的,这也符合杜甫诗歌“沉郁”的风格。
定好感情基调之后,就是学生展现自己的时候了。在现实中,我们要注意提倡朗读的个性化,肯定每个学生的朗读。相信在朗读的过程中,会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性情得到陶冶。
二、悟
在教学中,我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身去感知、体验学习,把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所以,“悟”这个环节,要把空间留给学生,把活动权交给他们。
学生在反复吟诵中,对诗词初步的感知了。这时,应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词的感受与理解,这是初步读懂的过程,是对诗词的思想感情、语言艺术等作初步分析。这个环节可由学生自己去思考,也可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共同挖掘诗词的内涵。老师此时的主要任务是倾听,有时也可以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思考。
要注意的是,学生在自行品读的过程中无论是对还是错,都是他们的见解,我们应肯定他们的努力,让他们品尝到欣赏的喜悦和成就感。但这个“悟”还不能说是有层次、有深度的理解,所以我们教会学生赏析诗词非常必要。
三、赏
赏析古诗词,分为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可从诗词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去进行。这个环节紧跟上个环节,以教师的引导为主,按步骤多方面地赏析诗词。
(一)要求学生了解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创作风格等。
任何一篇作品跟作者的经历及生活的年代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我们要把作家作品切入相关背景中去理解。在赏析杜甫的《登岳阳楼》时,一谈到杜甫,我们脑海中要浮现出有关他的经历,如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的时期,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了解这些内容,对于我们理解杜甫的诗是有帮助的。平时我们要鼓励学生主动去了解诗人的生平及诗风,积累好相关知识,为赏析诗词作准备。
(二)把握诗词的思想感情,把握诗词所运用的手法,感悟诗词意境。
这个步骤是赏析的主体。首先我们要运用自己的积累,如古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一,有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惜别怀友、羁旅思乡、渴望归隐等中心,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又有哪些,诗中有没有出现意象……了解诗词鉴赏的这些知识,能帮助我们正确判断诗词的深刻内涵,避免我们走弯路。
(三)品味古诗词语言,赏析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
一首杰出的古诗词,无不注重词语的准确运用,因此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如杜甫就十分注重锤炼语言,他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所以赏《登岳阳楼》时要注意把握好名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体味“坼、浮”两个关键字。除此之外,品味古诗词的语言,要了解常见的语言特色,如凝练含蓄、清新隽永、言简意赅、平淡质朴等,然后具体分析。
四、想
想象力作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因素,在古诗词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大力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
写诗需要联想与想象,品诗更需要如此,古诗词精炼的特点,决定我们有必要用联想和想象去填补诗词中的空白。“想”这个环节,正是让学生在正确理解诗词后,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对诗词赋予更直观的形象。这个环节也不是孤立的,可贯穿于上述每一个过程。
如杜甫的《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出了洞庭湖博大的气势,意境开阔,我们可请学生想象这个气势磅礴的画面,而“凭轩涕泗流”则想象诗人依靠着窗户痛哭流涕的场面,想象诗人的动作、神态及内心活动,感受悲凉的氛围。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去品读赏析诗句,帮助学生思考,使学生读懂详略安排的原因,读出诗歌在语言上的艺术特色,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明确诗歌的中心思想,感受诗歌的意蕴美。并让学生把最喜爱的语句、段落有感情的背诵下来,丰富语言积累。
5.细数英雄事,感悟精神美
你还知道古今中外哪些巾帼英雄的故事?说说她们的主要事迹。
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总结,用多媒体展示:
梁红玉击鼓退金兵刘胡兰面对屠刀无畏惧居里夫人终身探求科学真理
由古代延伸到现代,由中国联想到外国,这样设计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调动学生知识积累,生生之间可以知识共享,还可以调动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的积极性,同时升华课文的情感。
四、反思设计,体现特色
本板书简洁明了,形象直观,抓住古诗特点,突出教学重点。对学生梳理知识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
本节课,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的空间,在朗读、品味、鉴赏等多种形式的环节中,让学生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同时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如在朗读训练,形象揣摩,知识拓展等环节上教师都进行了恰当的启发与深化。符合新课标要求,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
以上是我对《木兰诗》一课的拙见,不到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