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教法初探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ruy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主张采用“读、悟、赏、想、拓”五字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建立成就感,让他们愉快地畅游在古诗词的海洋中。
  一、读
  在朗读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如范读、跟读、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等,必要时配以音乐,营造出一唱三叹的诗意场景,学生都参与进来,力求形成书声朗朗的天地。但“读”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我们要营造愉快的读书氛围,多点鼓励学生,让他们乐于开口;其次是要求学生把握好诗词的感情基调,要投入感情,注意语音语调、节奏、重音等。如何把握好诗歌的感情基调呢?每一首诗词的感情基调都不一样,或激昂、或轻松、或明快、或旷达、或奔腾、或喜悦、或低沉、或凄凉、或愁苦……有些更是几种基调杂合在一起。为了明确诗词的感情基调,必须先整体感知诗词,明确其大致内容,定出基调,可以让学生自主把握,也可以由老师点拨。如杜甫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初读这首诗,便知道这是杜甫登楼抒怀之作,从“亲朋无一字、老病、孤舟、涕泗流”这些字眼,我们可以得知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忧愁、悲怆、苍凉的,这也符合杜甫诗歌“沉郁”的风格。
  定好感情基调之后,就是学生展现自己的时候了。在现实中,我们要注意提倡朗读的个性化,肯定每个学生的朗读。相信在朗读的过程中,会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性情得到陶冶。
  二、悟
  在教学中,我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身去感知、体验学习,把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所以,“悟”这个环节,要把空间留给学生,把活动权交给他们。
  学生在反复吟诵中,对诗词初步的感知了。这时,应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词的感受与理解,这是初步读懂的过程,是对诗词的思想感情、语言艺术等作初步分析。这个环节可由学生自己去思考,也可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共同挖掘诗词的内涵。老师此时的主要任务是倾听,有时也可以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思考。
  要注意的是,学生在自行品读的过程中无论是对还是错,都是他们的见解,我们应肯定他们的努力,让他们品尝到欣赏的喜悦和成就感。但这个“悟”还不能说是有层次、有深度的理解,所以我们教会学生赏析诗词非常必要。
  三、赏
  赏析古诗词,分为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可从诗词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去进行。这个环节紧跟上个环节,以教师的引导为主,按步骤多方面地赏析诗词。
  (一)要求学生了解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创作风格等。
  任何一篇作品跟作者的经历及生活的年代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我们要把作家作品切入相关背景中去理解。在赏析杜甫的《登岳阳楼》时,一谈到杜甫,我们脑海中要浮现出有关他的经历,如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的时期,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了解这些内容,对于我们理解杜甫的诗是有帮助的。平时我们要鼓励学生主动去了解诗人的生平及诗风,积累好相关知识,为赏析诗词作准备。
  (二)把握诗词的思想感情,把握诗词所运用的手法,感悟诗词意境。
  这个步骤是赏析的主体。首先我们要运用自己的积累,如古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一,有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惜别怀友、羁旅思乡、渴望归隐等中心,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又有哪些,诗中有没有出现意象……了解诗词鉴赏的这些知识,能帮助我们正确判断诗词的深刻内涵,避免我们走弯路。
  (三)品味古诗词语言,赏析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
  一首杰出的古诗词,无不注重词语的准确运用,因此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如杜甫就十分注重锤炼语言,他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所以赏《登岳阳楼》时要注意把握好名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体味“坼、浮”两个关键字。除此之外,品味古诗词的语言,要了解常见的语言特色,如凝练含蓄、清新隽永、言简意赅、平淡质朴等,然后具体分析。
  四、想
  想象力作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因素,在古诗词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大力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
  写诗需要联想与想象,品诗更需要如此,古诗词精炼的特点,决定我们有必要用联想和想象去填补诗词中的空白。“想”这个环节,正是让学生在正确理解诗词后,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对诗词赋予更直观的形象。这个环节也不是孤立的,可贯穿于上述每一个过程。
  如杜甫的《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出了洞庭湖博大的气势,意境开阔,我们可请学生想象这个气势磅礴的画面,而“凭轩涕泗流”则想象诗人依靠着窗户痛哭流涕的场面,想象诗人的动作、神态及内心活动,感受悲凉的氛围。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去品读赏析诗句,帮助学生思考,使学生读懂详略安排的原因,读出诗歌在语言上的艺术特色,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明确诗歌的中心思想,感受诗歌的意蕴美。并让学生把最喜爱的语句、段落有感情的背诵下来,丰富语言积累。
  5.细数英雄事,感悟精神美
  你还知道古今中外哪些巾帼英雄的故事?说说她们的主要事迹。
  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总结,用多媒体展示:
  梁红玉击鼓退金兵刘胡兰面对屠刀无畏惧居里夫人终身探求科学真理
  由古代延伸到现代,由中国联想到外国,这样设计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调动学生知识积累,生生之间可以知识共享,还可以调动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的积极性,同时升华课文的情感。
  四、反思设计,体现特色
  本板书简洁明了,形象直观,抓住古诗特点,突出教学重点。对学生梳理知识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
  本节课,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的空间,在朗读、品味、鉴赏等多种形式的环节中,让学生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同时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如在朗读训练,形象揣摩,知识拓展等环节上教师都进行了恰当的启发与深化。符合新课标要求,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
  以上是我对《木兰诗》一课的拙见,不到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其他文献
作为语文教师,引领学生阅读名著,热爱经典,是责任,也是义务。可是如何引领呢?总不能“强按牛头喝水”吧,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那么该怎样调动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呢?下面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几点经验。  一、指导方法,培养兴趣  今年的寒假中我要求学生读一读《水浒传》,并写一篇读后感。作业收上来之后,有个学生写了这样一句话:“好不容易啃完了这本书,真
期刊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遨游书海、采珠拾贝呢?我们不妨从阅读名著入手,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兴趣。  因为首先,名著作为贯穿古今文化的纽带,是人类精神的财富:施耐庵的《水浒传》体现着封建时代被剥削被压迫人们英勇的反抗精神;鲁迅的《朝花夕拾》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
期刊
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一、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  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常常缺乏系统的目标、内容,常常难以有序进行,许多学校仅仅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甚至作为学校教育的点缀,因而往往难以落实,难以坚持。只有把语文活动列入语文课程,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的规定,给予时间和空间
期刊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使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  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而二者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树立影响至深。这主要根源于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而且是政治教材无法替代、比拟的。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
期刊
为了上好一堂好的语文课,多少教师孜孜以求,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为伊消得人憔悴”。但是随着教育的发展,人们对好课的认识却也在不断的变化,特别是在新的一轮教育教学课改形势下,人们对好课的认识发生巨大变化,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那么,什么样的课才真正算得上是一堂好课呢?结合自己这几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我也谈谈我对一堂好语文课的认识。  一、“追求意境”才是其真正的目的  一堂好课确实需要你精心设计,但是却
期刊
为什么同样的学习过程,人与人之间的学习效果会出现那么大的差异?人的学习能力有什么不同,如何改善自己的学习;为什么同一个人,以不同的心态学习时,结果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地研究和思考,也都应该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教育基本内容。  新课程的理念对学生的要求,不是“学到什么”而是“学会怎样学习”。学会学习是指学生成为独立的、自主的、高效的学习者。那么如何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促进学生对自
期刊
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现实美,欣赏艺术美。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有效地提高其写作能力的基础,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提高审美能力有助于提高观察能力  注意观察,占有材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鲁迅曾说过:“对于任何事物,必要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所以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周围世界的事物现象,从中找出它们的异同,分析它的美丑,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
期刊
经常有学生问我:如何学好语文?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要我三言两语回答,我确实无从答起。  中小学,我的语文成绩较好,我觉得有几位老师对我的鼓励和影响很大。  我的启蒙老师,也就是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老师陈银菊是其中一位。记得陈老师与我同村的姨外婆有亲戚关系,我入学不久,陈老师经常造访姨外婆家,碰到我母亲,总要夸赞我一番,现在想来那也许是礼节上的奉承而已。但母亲是个憨厚的农村妇女,她把陈老师的话句句当真,
期刊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木兰诗》。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反思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学习《木兰诗》,要反复诵读,体会民歌明朗刚健的情味,在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基础上,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  综合以上特点,我给这一课的学习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古诗内容,领会古诗情致。  
期刊
古代诗词作品意境优美、形象鲜明、感情丰富,是我国古典文化艺术遗产中的精华。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充分的抒情性的特点,语言凝练而富音乐美。那么,初中生应该怎样进行快捷而轻松的诗歌赏析呢?  一、了解作者 调动激情  “诗言志”、“文以载道”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优良传统,只有走进作者,揣摩作者写作时的真情实感,才能激活自己的思维,燃烧自己的情感,感悟文章的真谛。如学习《陋室铭》就要对刘禹锡有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