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说课稿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tlclx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木兰诗》。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反思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学习《木兰诗》,要反复诵读,体会民歌明朗刚健的情味,在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基础上,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
  综合以上特点,我给这一课的学习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古诗内容,领会古诗情致。
  品味曲折情节,深刻感受意蕴。
  2.过程与方法目标:深情朗读课文,感受诗歌音韵。
  赏析精彩语言,认识木兰形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品读人物形象,领会爱国之情。
  新课标指出:“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爱国、爱家的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而七年级学生没有足够的生活阅历,还无法透彻理解木兰那女扮男装、征战沙场的爱国之情。因此,我把“理解人物形象,领会爱国之情”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新课标又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本诗语言优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非常适合学生进行品读和赏析。所以,我把“赏析精彩语言,感受古诗意蕴”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方法
  教法:朗读教学法、讨论点拨法、品读鉴赏法、迁移拓展法
  教法是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的,教师通过指导朗读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讨论点拨突破难点,通过品读鉴赏突出重点,最后通过迁移拓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达到学以致用。
  学法: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
  本堂课所选择的学法,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考虑,我用以下五个环节来达成教学目标。
  “创设情与景,营造氛围美”、“诵读木兰诗,感受音韵美”、“认识诗中人,品味形象美”、“欣赏诗中话,领会意蕴美”、“细数英雄事,感悟精神美”。下面我将具体分析这五个环节:
  1.创设情与景,营造氛围美。
  教师展示花木兰图片后出示问题:这位英雄是谁,哪位同学能讲讲她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认识这位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花木兰。
  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学生快速进入文本,使学生对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入新课水到渠成。
  2.诵读木兰诗,感受音韵美。
  请同学们分段朗读课文,仔细揣摩每段所表现的人物情感,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语调。
  (学生分组讨论、朗读,教师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大家都知道,朗读是走进诗歌世界的捷径。只有细心品读,反复吟诵,我们才能领会诗歌创造的意境,体味诗中包含的情感,理解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本诗语言优美,教师范读前两段,拉近学生的距离,也为本诗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调。
  后面几段由学生自己分析、体会、大声朗读,并积极展示,力求体现诗歌的音韵美,同时在读中加深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让诗中质朴的情感在学生的朗诵中得以渗透。
  3、认识诗中人,品味形象美。
  让学生用“我从_______看出木兰是一个_______的人”的句式,品味木兰的形象美。
  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本诗情节曲折、意蕴深远,值得品味。
  本环节,教师先为学生提供一个范例,引导学生赏析一处语言,如:我从“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中看出木兰是一个勇敢、孝顺的人。既为学生提供了方法依据,也大大降低了学生评析的难度。学生接下来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细心品味,深深领会诗中人物形象美。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在巡视中用富有指导性的话语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适当加以点拨,给予学习上的信心。
  要求从课文中找依据,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寻读和思考,跟古诗的情感相融,相信一定能从诗中看似质朴的语言中,体会到木兰深深的爱国之情。
  本环节突出教学重点,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探究、合作、交流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4.欣赏诗中话,领会意蕴美。
  设置两个问题:
  (1)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2)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对学生的大胆想象与创造,我们要肯定。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了,诗词的内容也丰富了,学生就能体会诗词的意蕴,领悟诗词的意境,对诗词的了解会更深。
  五、拓
  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必须经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所以我提倡学完一首诗词之后,不妨来一个拓展,其实这个环节也可以贯穿在上述每一过程,处处寻找契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渗透人文精神。
  语文教材里的古诗词,蕴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渗透着浓厚的人文精神,我们必须把握这些古诗词,读出内涵,得到熏陶。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可以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读读相关的诗文。如我们学习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后,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杜甫的《兵车行》、《垂老别》、《石壕吏》等作品。
  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而教材的内容又十分有限,为此我们要从整体上去把握。它可以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增加阅读量,开拓学生的视野,完善学生的人格。更重要的是,古典诗词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使学生与作者通过作品进行精神上的交流,从而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提高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形成有利于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歌颂人类伟大主题的诗歌,就如孟郊的《游子吟》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歌颂了母爱;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对真挚友情的珍视。
  总之,在古诗词的教授上,以“读、悟、赏、想、拓”为宗旨贯穿整个课堂,其中侧重“读”与“赏”这两个环节,努力创造出充满诗意的和谐课堂,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成为既有知识更有民族精神的文化人。
其他文献
传说梁代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壁上画了四条龙,不点眼睛,说点了就会飞掉。听到的人不信,偏叫他点上。刚点了两条,就雷电大发,震破墙壁,两条龙乘云上天,只剩下没有点眼睛的两条。这就是成语故事“画龙点睛”。我们如果能给自己的作文拟上一个画龙点睛入木三分的题目,那将会吸引很多人的眼球,都会有兴趣读你的文章,可以说你的作文已经成功了一半。那么怎样给自己的作文拟题呢?我们要明白作文题目的基本要求:  1、贴切。就
期刊
语文阅读教学,教育界曾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现象:同一作者同一作品,课外,学生可能读得津津有味,爱不释手;到了课堂上,学生就兴趣索然。一位卡罗的阅读学家把这种现象概括为“课内的海明威没有课外的海明威精彩”。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课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必须重视落实学生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满足学生阅读的需要,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在语文课堂阅
期刊
作为语文教师,引领学生阅读名著,热爱经典,是责任,也是义务。可是如何引领呢?总不能“强按牛头喝水”吧,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那么该怎样调动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呢?下面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几点经验。  一、指导方法,培养兴趣  今年的寒假中我要求学生读一读《水浒传》,并写一篇读后感。作业收上来之后,有个学生写了这样一句话:“好不容易啃完了这本书,真
期刊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遨游书海、采珠拾贝呢?我们不妨从阅读名著入手,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兴趣。  因为首先,名著作为贯穿古今文化的纽带,是人类精神的财富:施耐庵的《水浒传》体现着封建时代被剥削被压迫人们英勇的反抗精神;鲁迅的《朝花夕拾》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
期刊
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一、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  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常常缺乏系统的目标、内容,常常难以有序进行,许多学校仅仅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甚至作为学校教育的点缀,因而往往难以落实,难以坚持。只有把语文活动列入语文课程,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的规定,给予时间和空间
期刊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使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  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而二者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树立影响至深。这主要根源于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而且是政治教材无法替代、比拟的。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
期刊
为了上好一堂好的语文课,多少教师孜孜以求,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为伊消得人憔悴”。但是随着教育的发展,人们对好课的认识却也在不断的变化,特别是在新的一轮教育教学课改形势下,人们对好课的认识发生巨大变化,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那么,什么样的课才真正算得上是一堂好课呢?结合自己这几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我也谈谈我对一堂好语文课的认识。  一、“追求意境”才是其真正的目的  一堂好课确实需要你精心设计,但是却
期刊
为什么同样的学习过程,人与人之间的学习效果会出现那么大的差异?人的学习能力有什么不同,如何改善自己的学习;为什么同一个人,以不同的心态学习时,结果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地研究和思考,也都应该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教育基本内容。  新课程的理念对学生的要求,不是“学到什么”而是“学会怎样学习”。学会学习是指学生成为独立的、自主的、高效的学习者。那么如何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促进学生对自
期刊
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现实美,欣赏艺术美。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有效地提高其写作能力的基础,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提高审美能力有助于提高观察能力  注意观察,占有材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鲁迅曾说过:“对于任何事物,必要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所以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周围世界的事物现象,从中找出它们的异同,分析它的美丑,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
期刊
经常有学生问我:如何学好语文?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要我三言两语回答,我确实无从答起。  中小学,我的语文成绩较好,我觉得有几位老师对我的鼓励和影响很大。  我的启蒙老师,也就是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老师陈银菊是其中一位。记得陈老师与我同村的姨外婆有亲戚关系,我入学不久,陈老师经常造访姨外婆家,碰到我母亲,总要夸赞我一番,现在想来那也许是礼节上的奉承而已。但母亲是个憨厚的农村妇女,她把陈老师的话句句当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