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木兰诗》。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反思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学习《木兰诗》,要反复诵读,体会民歌明朗刚健的情味,在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基础上,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
综合以上特点,我给这一课的学习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古诗内容,领会古诗情致。
品味曲折情节,深刻感受意蕴。
2.过程与方法目标:深情朗读课文,感受诗歌音韵。
赏析精彩语言,认识木兰形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品读人物形象,领会爱国之情。
新课标指出:“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爱国、爱家的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而七年级学生没有足够的生活阅历,还无法透彻理解木兰那女扮男装、征战沙场的爱国之情。因此,我把“理解人物形象,领会爱国之情”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新课标又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本诗语言优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非常适合学生进行品读和赏析。所以,我把“赏析精彩语言,感受古诗意蕴”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方法
教法:朗读教学法、讨论点拨法、品读鉴赏法、迁移拓展法
教法是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的,教师通过指导朗读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讨论点拨突破难点,通过品读鉴赏突出重点,最后通过迁移拓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达到学以致用。
学法: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
本堂课所选择的学法,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考虑,我用以下五个环节来达成教学目标。
“创设情与景,营造氛围美”、“诵读木兰诗,感受音韵美”、“认识诗中人,品味形象美”、“欣赏诗中话,领会意蕴美”、“细数英雄事,感悟精神美”。下面我将具体分析这五个环节:
1.创设情与景,营造氛围美。
教师展示花木兰图片后出示问题:这位英雄是谁,哪位同学能讲讲她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认识这位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花木兰。
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学生快速进入文本,使学生对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入新课水到渠成。
2.诵读木兰诗,感受音韵美。
请同学们分段朗读课文,仔细揣摩每段所表现的人物情感,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语调。
(学生分组讨论、朗读,教师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大家都知道,朗读是走进诗歌世界的捷径。只有细心品读,反复吟诵,我们才能领会诗歌创造的意境,体味诗中包含的情感,理解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本诗语言优美,教师范读前两段,拉近学生的距离,也为本诗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调。
后面几段由学生自己分析、体会、大声朗读,并积极展示,力求体现诗歌的音韵美,同时在读中加深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让诗中质朴的情感在学生的朗诵中得以渗透。
3、认识诗中人,品味形象美。
让学生用“我从_______看出木兰是一个_______的人”的句式,品味木兰的形象美。
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本诗情节曲折、意蕴深远,值得品味。
本环节,教师先为学生提供一个范例,引导学生赏析一处语言,如:我从“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中看出木兰是一个勇敢、孝顺的人。既为学生提供了方法依据,也大大降低了学生评析的难度。学生接下来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细心品味,深深领会诗中人物形象美。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在巡视中用富有指导性的话语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适当加以点拨,给予学习上的信心。
要求从课文中找依据,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寻读和思考,跟古诗的情感相融,相信一定能从诗中看似质朴的语言中,体会到木兰深深的爱国之情。
本环节突出教学重点,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探究、合作、交流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4.欣赏诗中话,领会意蕴美。
设置两个问题:
(1)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2)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对学生的大胆想象与创造,我们要肯定。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了,诗词的内容也丰富了,学生就能体会诗词的意蕴,领悟诗词的意境,对诗词的了解会更深。
五、拓
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必须经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所以我提倡学完一首诗词之后,不妨来一个拓展,其实这个环节也可以贯穿在上述每一过程,处处寻找契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渗透人文精神。
语文教材里的古诗词,蕴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渗透着浓厚的人文精神,我们必须把握这些古诗词,读出内涵,得到熏陶。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可以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读读相关的诗文。如我们学习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后,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杜甫的《兵车行》、《垂老别》、《石壕吏》等作品。
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而教材的内容又十分有限,为此我们要从整体上去把握。它可以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增加阅读量,开拓学生的视野,完善学生的人格。更重要的是,古典诗词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使学生与作者通过作品进行精神上的交流,从而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提高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形成有利于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歌颂人类伟大主题的诗歌,就如孟郊的《游子吟》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歌颂了母爱;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对真挚友情的珍视。
总之,在古诗词的教授上,以“读、悟、赏、想、拓”为宗旨贯穿整个课堂,其中侧重“读”与“赏”这两个环节,努力创造出充满诗意的和谐课堂,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成为既有知识更有民族精神的文化人。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木兰诗》。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反思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学习《木兰诗》,要反复诵读,体会民歌明朗刚健的情味,在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基础上,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
综合以上特点,我给这一课的学习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古诗内容,领会古诗情致。
品味曲折情节,深刻感受意蕴。
2.过程与方法目标:深情朗读课文,感受诗歌音韵。
赏析精彩语言,认识木兰形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品读人物形象,领会爱国之情。
新课标指出:“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爱国、爱家的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而七年级学生没有足够的生活阅历,还无法透彻理解木兰那女扮男装、征战沙场的爱国之情。因此,我把“理解人物形象,领会爱国之情”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新课标又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本诗语言优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非常适合学生进行品读和赏析。所以,我把“赏析精彩语言,感受古诗意蕴”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方法
教法:朗读教学法、讨论点拨法、品读鉴赏法、迁移拓展法
教法是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的,教师通过指导朗读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讨论点拨突破难点,通过品读鉴赏突出重点,最后通过迁移拓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达到学以致用。
学法: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
本堂课所选择的学法,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考虑,我用以下五个环节来达成教学目标。
“创设情与景,营造氛围美”、“诵读木兰诗,感受音韵美”、“认识诗中人,品味形象美”、“欣赏诗中话,领会意蕴美”、“细数英雄事,感悟精神美”。下面我将具体分析这五个环节:
1.创设情与景,营造氛围美。
教师展示花木兰图片后出示问题:这位英雄是谁,哪位同学能讲讲她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认识这位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花木兰。
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学生快速进入文本,使学生对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入新课水到渠成。
2.诵读木兰诗,感受音韵美。
请同学们分段朗读课文,仔细揣摩每段所表现的人物情感,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语调。
(学生分组讨论、朗读,教师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大家都知道,朗读是走进诗歌世界的捷径。只有细心品读,反复吟诵,我们才能领会诗歌创造的意境,体味诗中包含的情感,理解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本诗语言优美,教师范读前两段,拉近学生的距离,也为本诗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调。
后面几段由学生自己分析、体会、大声朗读,并积极展示,力求体现诗歌的音韵美,同时在读中加深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让诗中质朴的情感在学生的朗诵中得以渗透。
3、认识诗中人,品味形象美。
让学生用“我从_______看出木兰是一个_______的人”的句式,品味木兰的形象美。
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本诗情节曲折、意蕴深远,值得品味。
本环节,教师先为学生提供一个范例,引导学生赏析一处语言,如:我从“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中看出木兰是一个勇敢、孝顺的人。既为学生提供了方法依据,也大大降低了学生评析的难度。学生接下来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细心品味,深深领会诗中人物形象美。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在巡视中用富有指导性的话语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适当加以点拨,给予学习上的信心。
要求从课文中找依据,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寻读和思考,跟古诗的情感相融,相信一定能从诗中看似质朴的语言中,体会到木兰深深的爱国之情。
本环节突出教学重点,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探究、合作、交流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4.欣赏诗中话,领会意蕴美。
设置两个问题:
(1)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2)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对学生的大胆想象与创造,我们要肯定。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了,诗词的内容也丰富了,学生就能体会诗词的意蕴,领悟诗词的意境,对诗词的了解会更深。
五、拓
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必须经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所以我提倡学完一首诗词之后,不妨来一个拓展,其实这个环节也可以贯穿在上述每一过程,处处寻找契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渗透人文精神。
语文教材里的古诗词,蕴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渗透着浓厚的人文精神,我们必须把握这些古诗词,读出内涵,得到熏陶。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可以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读读相关的诗文。如我们学习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后,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杜甫的《兵车行》、《垂老别》、《石壕吏》等作品。
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而教材的内容又十分有限,为此我们要从整体上去把握。它可以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增加阅读量,开拓学生的视野,完善学生的人格。更重要的是,古典诗词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使学生与作者通过作品进行精神上的交流,从而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提高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形成有利于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歌颂人类伟大主题的诗歌,就如孟郊的《游子吟》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歌颂了母爱;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对真挚友情的珍视。
总之,在古诗词的教授上,以“读、悟、赏、想、拓”为宗旨贯穿整个课堂,其中侧重“读”与“赏”这两个环节,努力创造出充满诗意的和谐课堂,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成为既有知识更有民族精神的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