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如果纯粹地“为考试而学”,会扼制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学生厌学语文、不学语文,导致语文能力下降,导致“母语危机”。这事关国家民族尊严与存亡。语文教师应责无旁贷保卫母语:教好语文,让学生热爱语文,并为生活学好语文。
关键词: 生活 语文 应用能力 学习方法 习惯
语文老师往往有一种悲哀:学生高中毕业,却不会写毕业鉴定之类的应用文。而写不好汉字、读不好文章、说不好话、写不出字顺句通文章的也大有人在。学语文学了12年,学生们学了什么?学会识字?认错字写错字已习空见惯。具备听说读写能力的数量有限,语文的工具性并没有被学生真正掌握,以致影响到未来人生的学习生活。君不闻大学生写不好毕业论文,研究生写不好实验报告,生活中许多人不会写日常应用文?语文是什么?学校学习考试的一种科目,内容就是字词句段篇、背诵默写、阅读写作、文言翻译,枯燥死板,何有乐趣?学生当然厌学语文。
厌学语文带来的效应是不学语文,而不学语文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张春泉先生在《做学术研究先学好语文》一文指出:“恰恰是对这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最便捷的认知工具,人们反而容易忽视。当下,不仅一般人对语文重视不够,就是专门从事学术研究、 整天与语文文字打交道的专家学者有时也会忽视语文。这无疑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联系上海几所高校自主招生不考语文一事,我们对语文真的要引起重视了。不学语文会怎样?这种社会现象将产生怎样的后果?许多人对此并没有多去想一想,但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中国人的汉语能力在下降,中国学生的人格、心理问题越来越多。不学语文,人类就不能交际和认知;不学好语文,人的交际和认知就会有障碍;不正确学语文,学语文就没有效用。语文从来都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通过语文,我们可以接受审美、伦理、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熏陶和教育,其潜移默华的作用对于成人成才是大有裨益的。此外,更重要的是语文是汉语,是母语,学不好语文,事关国家民族的尊严与存亡。于漪老师曾痛心疾首地说:“如果我们再不珍惜母语,那么我们离‘自毁长城’的日子就不远了。”因此,我们更应该学好语文。
一、学好语文应引领学生认识语文的魅力和作用,激发他们学语文的兴趣。
语文绝不只是学习考试的一种科目,语文是生活的——生活处处、时时、事事是语文。它上至天文时空,下至地理人文,俯瞰芸芸众生,包罗世间万象。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的全部。语文是美丽的——它浓缩千年文化积淀,是所有学科中最亮丽的风景线。学语文,就是在不断地鉴赏美、发现美、创造美和丰富美。语文是快乐的——它是最能给学生快乐的学科。那里有一个个个性鲜活、美丽或丑陋的人;有无数曲折动听的故事;有诙谐幽默生动有趣的语言;有美妙神奇的想象……让人的心灵在快乐的天地里遨游,从而快乐地做人、生活。语文是人生的——语文对人生的影响深远。有许多人因为一文一书的影响,改变了人生道路。学语文,就是在历经社会百态,深味人间真情,体悟人生真谛,丰富人生阅历,从而升华人生境界。语文是崇高的——它使一个对生活无知的人深刻地认识生活,使一个对社会无知的人深刻地认识社会,使一个情感贫乏的人丰富深刻,使一个浮躁的人不再浮躁,一个浅薄的人不再肤浅。它能提高人的思想品味,最后把他成就为一个“大写的人”。语文永远和人生相伴。我们在语文中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再用语文去装扮生活。热爱语文,就是热爱生活。为生活而学语文,应该是学语文的真正目的。
二、学语文应紧密联系生活,把语文从学科体系调整为以应用为主要特征的课程体系,注重跨领域学习。
当前,造成语文教学种种问题的最直接原因就是把语文异化为工具化的“技术”操练、应试训练,忽略了语文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来源——社会生活,严重脱离了生活。语文最本质的东西是生活,离开了生活,也就无所谓语文。语文在生活中不断充实和发展,才能愈显生命活力,才能承载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任。学语文的目的就是用,这是纲,顾黄初先生曾明确说:“语文是社会的公器,语文教育应当贴近生活,靠拢生活,这是语文工具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一种学科一旦失去了生活的实用性,也就没有学习的必要,所以学生厌学甚至不学语文。我正从事高一普高与职高语文教学,两套教材,两套学法,结果两样。普高教学在高考指挥棒下,课程紧、任务重,语文实践活动能少则少,侧重的是语文知识的系统学习与掌握。学生听得多,记得多,练得多,而读得少,说得少;答案标准化,思维定势化,学生学得紧张而又乏味。问学的效果,让人悲哀:学生会做考卷,却写不清楚请假条等常用应用文,读起文章平淡不流畅,当众讲话面红耳赤、声若蚊蚋,待人接物拘谨木讷,交际口拙不得要领,书呆气十足。而职高教学却让人找到了学语文的感觉。修订后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从根本上调整教学目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职业工作和适应职业变化所需要的语文应用能力。”在课程教学目标中又进一步明确:“(使学生)具备适应就业和创业需要的语文应用能力。”以上一方面强调了语文应用能力的实用性,另一方面使语文应用能力具有职业教育特色。更重要的是,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目标从学科体系调整到以应用为主要特征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因此,它在具体部位调减课程教学内容:确定诵读及增加积累,降低文言文、写作教学要求,强化交流与表达教学要求,特别强化专业性应用文和实用口语交际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按模块结构形式设计,解决了以往课程限定性强,灵活性和选择性弱的问题,使师生可根据专业及实际需要选择教与学。这就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未来的职业工作,更具实用性。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开始关注、重视语文,不再应付语文作业,因为现在的作业带有很多的生活气息,它是灵动的,是和未来就业、创业相关的。由此可见,语文学习一旦成为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学生就会爱学语文。社会生活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内容。普高忽略生活社会实践、过多围绕教材的教学亟待改变。教育教学的真正目标不是培养考试的机器,而是会生活的人。我们应淡化语文学科体系,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语文、学好语文,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
三、学语文应致力于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语文素养的提高。
语文应用能力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能力体系,是一种对语言文字信息的识别、理解、分析综合、应用、评价鉴赏的能力。这种能力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听、说、读、写始终:它在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中训练培养起来,又在生活实践中运用。但是很多年来,语文教学一直存在“重文轻语”情况,就是现在意识到了,也因为考试这根指挥棒仍不得以为之,致使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得不到培养。语文,“语”为话语,即听、说、读,“文”为文字,即为写;学语文,即学语用文,就是通过“听、说、读”的基础学习达到“写”的能力的提高。但现在的语文教学却忽略了“语”的学习,注重于考试技能的训练,这是违背语文教学规律,也是脱离生活的教学。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失误就是忽略了“读”。现代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一针见血指出:“语文本是一门读的学科,文章读透了,读通了,其他问题即可迎刃而解。”程少堂老师也说,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也是语文教学的第一学法。语文最主要的手段是诵读,语言实践最重要的也是诵读。诵读,是对语言的最亲密接触,是培养语感、发展语言最有效方法,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是语文学习的本质要求。离开诵读,语言学不好,语文就学不好。诵读,是一种体验的过程,感悟的过程,接受熏陶的过程,古今中外,哪位能文善言者没有熟读成诵的经历?语文课就其本质而言,就是读书课。诵读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常态。语文的诵读就是以清晰响亮的声音,激情饱满的情感,快慢适度的节奏,把作品的意态、语言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来,使平面、静态的字句充满立体动态感,把作者的感情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来,让人“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语文学习还应重视“听”和“说”,即口语交际训练。要培养学生善听的能力:尊重他人发言,耐心倾听,能准确理解、辨析和筛选信息,作出及时正确的反应、概括与评价,符合语境的交际要求。要教会学生正确“说话”:使用普通话,字音清晰、语调得当、意思明白。能根据具体场合和要求,即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做到态度大方、用语得体、表达清楚、言之有物,切合语境的表达需要。学会介绍、交谈、复述、演讲、即席发言、应聘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在写作上,要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的需要为依据,加强日常应用文的学习和写作。
总之,我们要注重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培养的有效性,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学语文还应重视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自学、运用语文良好习惯的养成。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曼·托夫勒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随着国际形势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让学生掌握知识已不是最重要的,而让学生学会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让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最重要的教育改革方向。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明确指出: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并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面对当前形势,面对“钱学森之问”,我们更应该意识到,一个国家的教育不会培养会学习的人,这个国家就不能发展和进步。培养会学习的人也是中国教育当前的使命。
让学生学会学习,就必须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良好习惯的培养。方法、习惯对于人非常重要。方法得当,事半功倍;习惯伴随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培根深有感触地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形象地说:“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在自己的神经系统中存放的一注不断增长的资本,一个人自己一生都将从它那里得到利息。”良好的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教学必须重视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但“书”是教不完的,“育人”也受时空限制,我们唯有教以方法,养成习惯,使其进入人生的“轨道”,让其自主学习,自主修行,受用终身,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语文,我们也应当如此。
我们应教给学生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
1.对学语用文保持长久的热情和兴趣,不断贴近时代和生活,感受语文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可或缺性。
2.重视学习过程,懂得语文学习须经历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反复训练的过程。
3.了解自身的学习优势和不足,关注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与进步,学会品尝成功。
4.积极参与师生教学互动,重视课堂内外结合,提高学习效率,增加语言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探求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
5.能熟练运用工具书、资料和网络,获得有价值的相关资料和信息,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6.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敢于质疑和创新,重视实践与运用,讲究质量与效能,进而形成求实的科学态度、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宽容的人生态度。
我们应培养学生自学、运用语文的良好的习惯。
1.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是学生最直接、最忠实可靠的老师,查找工具书,可以学到许多老师讲不到的知识,可以拓展知识面。这一习惯能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良好品质,培养勇于质疑、勇于探索、勇于钻研的精神,却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应予以加强。
2.预习课文的习惯。这是学生综合运用语文应用能力最好的实践。通过工具书,学生认字释词;运用所学知识析疑解难。这一习惯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3.积累知识的习惯。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只有积累一定的语言材料,才谈得上熟练掌握和运用语言。离开了积累,说和写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积累重在熟读与背诵、摘抄与迁移,在积累中学生实现了语文应用能力的运用。
4.博览群书的习惯。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一个孩子聪明的办法,不是补习,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再阅读。”语文学习不能把学生限制在课本的狭小天地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博览群书,让学生领会“开卷有益”,认识到读书是生活学习的必需,天天读书看报,是健康人生的重要标志,从而做到读书生活化、习惯化,使阅读成为“悦读”。
5.勤于观察的习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用眼看,用耳听,用脑思,深悟“处处留心皆学问”,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不断在生活中积累语言、发展语感,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它告诉我们,一个高明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着眼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当我们教给学生方法的时候,就要努力使之成为习惯。语文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许多内容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任何一种能力都是在不断地运用中得以形成的,同时也是在不断地运用中得以增强的。当这种运用成为习惯时,能力便是生了根的东西,可以“终身以之”。这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让我们摒弃脱离生活化的语文学习,让语文学习与“生活、做人、创新”紧密联系、高度统一。让我们为生活学好语文。这样,中华民族的文化就能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就会越来越富有,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就会越来越有魅力,中华民族立于世界的根基也会越来越牢固。
学好语文,是我们生活的必需,也是“保语护根”的光荣之责。
参考文献:
[1]肖海洋.善待语文,创造生命课堂.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6).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3]李世中.联系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6).
[4]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5]洪宗礼.语文教育随想录.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12).
关键词: 生活 语文 应用能力 学习方法 习惯
语文老师往往有一种悲哀:学生高中毕业,却不会写毕业鉴定之类的应用文。而写不好汉字、读不好文章、说不好话、写不出字顺句通文章的也大有人在。学语文学了12年,学生们学了什么?学会识字?认错字写错字已习空见惯。具备听说读写能力的数量有限,语文的工具性并没有被学生真正掌握,以致影响到未来人生的学习生活。君不闻大学生写不好毕业论文,研究生写不好实验报告,生活中许多人不会写日常应用文?语文是什么?学校学习考试的一种科目,内容就是字词句段篇、背诵默写、阅读写作、文言翻译,枯燥死板,何有乐趣?学生当然厌学语文。
厌学语文带来的效应是不学语文,而不学语文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张春泉先生在《做学术研究先学好语文》一文指出:“恰恰是对这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最便捷的认知工具,人们反而容易忽视。当下,不仅一般人对语文重视不够,就是专门从事学术研究、 整天与语文文字打交道的专家学者有时也会忽视语文。这无疑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联系上海几所高校自主招生不考语文一事,我们对语文真的要引起重视了。不学语文会怎样?这种社会现象将产生怎样的后果?许多人对此并没有多去想一想,但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中国人的汉语能力在下降,中国学生的人格、心理问题越来越多。不学语文,人类就不能交际和认知;不学好语文,人的交际和认知就会有障碍;不正确学语文,学语文就没有效用。语文从来都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通过语文,我们可以接受审美、伦理、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熏陶和教育,其潜移默华的作用对于成人成才是大有裨益的。此外,更重要的是语文是汉语,是母语,学不好语文,事关国家民族的尊严与存亡。于漪老师曾痛心疾首地说:“如果我们再不珍惜母语,那么我们离‘自毁长城’的日子就不远了。”因此,我们更应该学好语文。
一、学好语文应引领学生认识语文的魅力和作用,激发他们学语文的兴趣。
语文绝不只是学习考试的一种科目,语文是生活的——生活处处、时时、事事是语文。它上至天文时空,下至地理人文,俯瞰芸芸众生,包罗世间万象。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的全部。语文是美丽的——它浓缩千年文化积淀,是所有学科中最亮丽的风景线。学语文,就是在不断地鉴赏美、发现美、创造美和丰富美。语文是快乐的——它是最能给学生快乐的学科。那里有一个个个性鲜活、美丽或丑陋的人;有无数曲折动听的故事;有诙谐幽默生动有趣的语言;有美妙神奇的想象……让人的心灵在快乐的天地里遨游,从而快乐地做人、生活。语文是人生的——语文对人生的影响深远。有许多人因为一文一书的影响,改变了人生道路。学语文,就是在历经社会百态,深味人间真情,体悟人生真谛,丰富人生阅历,从而升华人生境界。语文是崇高的——它使一个对生活无知的人深刻地认识生活,使一个对社会无知的人深刻地认识社会,使一个情感贫乏的人丰富深刻,使一个浮躁的人不再浮躁,一个浅薄的人不再肤浅。它能提高人的思想品味,最后把他成就为一个“大写的人”。语文永远和人生相伴。我们在语文中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再用语文去装扮生活。热爱语文,就是热爱生活。为生活而学语文,应该是学语文的真正目的。
二、学语文应紧密联系生活,把语文从学科体系调整为以应用为主要特征的课程体系,注重跨领域学习。
当前,造成语文教学种种问题的最直接原因就是把语文异化为工具化的“技术”操练、应试训练,忽略了语文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来源——社会生活,严重脱离了生活。语文最本质的东西是生活,离开了生活,也就无所谓语文。语文在生活中不断充实和发展,才能愈显生命活力,才能承载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任。学语文的目的就是用,这是纲,顾黄初先生曾明确说:“语文是社会的公器,语文教育应当贴近生活,靠拢生活,这是语文工具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一种学科一旦失去了生活的实用性,也就没有学习的必要,所以学生厌学甚至不学语文。我正从事高一普高与职高语文教学,两套教材,两套学法,结果两样。普高教学在高考指挥棒下,课程紧、任务重,语文实践活动能少则少,侧重的是语文知识的系统学习与掌握。学生听得多,记得多,练得多,而读得少,说得少;答案标准化,思维定势化,学生学得紧张而又乏味。问学的效果,让人悲哀:学生会做考卷,却写不清楚请假条等常用应用文,读起文章平淡不流畅,当众讲话面红耳赤、声若蚊蚋,待人接物拘谨木讷,交际口拙不得要领,书呆气十足。而职高教学却让人找到了学语文的感觉。修订后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从根本上调整教学目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职业工作和适应职业变化所需要的语文应用能力。”在课程教学目标中又进一步明确:“(使学生)具备适应就业和创业需要的语文应用能力。”以上一方面强调了语文应用能力的实用性,另一方面使语文应用能力具有职业教育特色。更重要的是,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目标从学科体系调整到以应用为主要特征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因此,它在具体部位调减课程教学内容:确定诵读及增加积累,降低文言文、写作教学要求,强化交流与表达教学要求,特别强化专业性应用文和实用口语交际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按模块结构形式设计,解决了以往课程限定性强,灵活性和选择性弱的问题,使师生可根据专业及实际需要选择教与学。这就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未来的职业工作,更具实用性。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开始关注、重视语文,不再应付语文作业,因为现在的作业带有很多的生活气息,它是灵动的,是和未来就业、创业相关的。由此可见,语文学习一旦成为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学生就会爱学语文。社会生活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内容。普高忽略生活社会实践、过多围绕教材的教学亟待改变。教育教学的真正目标不是培养考试的机器,而是会生活的人。我们应淡化语文学科体系,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语文、学好语文,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
三、学语文应致力于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语文素养的提高。
语文应用能力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能力体系,是一种对语言文字信息的识别、理解、分析综合、应用、评价鉴赏的能力。这种能力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听、说、读、写始终:它在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中训练培养起来,又在生活实践中运用。但是很多年来,语文教学一直存在“重文轻语”情况,就是现在意识到了,也因为考试这根指挥棒仍不得以为之,致使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得不到培养。语文,“语”为话语,即听、说、读,“文”为文字,即为写;学语文,即学语用文,就是通过“听、说、读”的基础学习达到“写”的能力的提高。但现在的语文教学却忽略了“语”的学习,注重于考试技能的训练,这是违背语文教学规律,也是脱离生活的教学。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失误就是忽略了“读”。现代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一针见血指出:“语文本是一门读的学科,文章读透了,读通了,其他问题即可迎刃而解。”程少堂老师也说,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也是语文教学的第一学法。语文最主要的手段是诵读,语言实践最重要的也是诵读。诵读,是对语言的最亲密接触,是培养语感、发展语言最有效方法,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是语文学习的本质要求。离开诵读,语言学不好,语文就学不好。诵读,是一种体验的过程,感悟的过程,接受熏陶的过程,古今中外,哪位能文善言者没有熟读成诵的经历?语文课就其本质而言,就是读书课。诵读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常态。语文的诵读就是以清晰响亮的声音,激情饱满的情感,快慢适度的节奏,把作品的意态、语言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来,使平面、静态的字句充满立体动态感,把作者的感情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来,让人“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语文学习还应重视“听”和“说”,即口语交际训练。要培养学生善听的能力:尊重他人发言,耐心倾听,能准确理解、辨析和筛选信息,作出及时正确的反应、概括与评价,符合语境的交际要求。要教会学生正确“说话”:使用普通话,字音清晰、语调得当、意思明白。能根据具体场合和要求,即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做到态度大方、用语得体、表达清楚、言之有物,切合语境的表达需要。学会介绍、交谈、复述、演讲、即席发言、应聘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在写作上,要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的需要为依据,加强日常应用文的学习和写作。
总之,我们要注重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培养的有效性,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学语文还应重视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自学、运用语文良好习惯的养成。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曼·托夫勒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随着国际形势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让学生掌握知识已不是最重要的,而让学生学会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让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最重要的教育改革方向。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明确指出: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并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面对当前形势,面对“钱学森之问”,我们更应该意识到,一个国家的教育不会培养会学习的人,这个国家就不能发展和进步。培养会学习的人也是中国教育当前的使命。
让学生学会学习,就必须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良好习惯的培养。方法、习惯对于人非常重要。方法得当,事半功倍;习惯伴随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培根深有感触地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形象地说:“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在自己的神经系统中存放的一注不断增长的资本,一个人自己一生都将从它那里得到利息。”良好的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教学必须重视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但“书”是教不完的,“育人”也受时空限制,我们唯有教以方法,养成习惯,使其进入人生的“轨道”,让其自主学习,自主修行,受用终身,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语文,我们也应当如此。
我们应教给学生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
1.对学语用文保持长久的热情和兴趣,不断贴近时代和生活,感受语文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可或缺性。
2.重视学习过程,懂得语文学习须经历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反复训练的过程。
3.了解自身的学习优势和不足,关注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与进步,学会品尝成功。
4.积极参与师生教学互动,重视课堂内外结合,提高学习效率,增加语言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探求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
5.能熟练运用工具书、资料和网络,获得有价值的相关资料和信息,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6.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敢于质疑和创新,重视实践与运用,讲究质量与效能,进而形成求实的科学态度、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宽容的人生态度。
我们应培养学生自学、运用语文的良好的习惯。
1.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是学生最直接、最忠实可靠的老师,查找工具书,可以学到许多老师讲不到的知识,可以拓展知识面。这一习惯能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良好品质,培养勇于质疑、勇于探索、勇于钻研的精神,却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应予以加强。
2.预习课文的习惯。这是学生综合运用语文应用能力最好的实践。通过工具书,学生认字释词;运用所学知识析疑解难。这一习惯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3.积累知识的习惯。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只有积累一定的语言材料,才谈得上熟练掌握和运用语言。离开了积累,说和写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积累重在熟读与背诵、摘抄与迁移,在积累中学生实现了语文应用能力的运用。
4.博览群书的习惯。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一个孩子聪明的办法,不是补习,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再阅读。”语文学习不能把学生限制在课本的狭小天地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博览群书,让学生领会“开卷有益”,认识到读书是生活学习的必需,天天读书看报,是健康人生的重要标志,从而做到读书生活化、习惯化,使阅读成为“悦读”。
5.勤于观察的习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用眼看,用耳听,用脑思,深悟“处处留心皆学问”,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不断在生活中积累语言、发展语感,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它告诉我们,一个高明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着眼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当我们教给学生方法的时候,就要努力使之成为习惯。语文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许多内容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任何一种能力都是在不断地运用中得以形成的,同时也是在不断地运用中得以增强的。当这种运用成为习惯时,能力便是生了根的东西,可以“终身以之”。这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让我们摒弃脱离生活化的语文学习,让语文学习与“生活、做人、创新”紧密联系、高度统一。让我们为生活学好语文。这样,中华民族的文化就能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就会越来越富有,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就会越来越有魅力,中华民族立于世界的根基也会越来越牢固。
学好语文,是我们生活的必需,也是“保语护根”的光荣之责。
参考文献:
[1]肖海洋.善待语文,创造生命课堂.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6).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3]李世中.联系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6).
[4]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5]洪宗礼.语文教育随想录.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