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久仰于漪老师之名,深知她在语文教学上独树一帜,无论是理论探索还是教学思想都有独到的见解。近日有幸赏读了于老师的《岁月如歌》,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一、哀沉之律,便是激昂之音
书的扉页有于老师的手写之语:“拉开层层心幕,往事历历眼前:教海沉浮,岁月如歌,被白发欺人奈何,却道天凉好个秋!”此段文字如泣如诉,道尽心酸苦泪。是命运蹉跎,是贫寒苦弱,是国痛家悲。
于漪老师的命运艰难,祸不单行。家人的早逝、精神支柱的倒塌、学业难以为继、病痛相继折磨……苦难接踵而至,几乎要击垮这位正谱写青春华章的学子。
或许就是这样的哀沉之律,在压垮的同时也能够激励她站起,更深知教育的重要,于是将命运重燃,矢志不渝地走向教育事业。
二、进取之谱,即为成长之轮
于老师在《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一章中写道:我震撼于一位学者的刻苦钻研,跟随时代奋力前进。她告诉各位老师应当“学会认识时代的特征,关心国内外大事,善于接受来自各方面,尤其是教育、科学、技术方面的新信息,使自己思考问题、从事教学实践具有时代气息。”
新时代要求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不可故步自封,要吸收教育方法,尝试从新的角度去更好地培養学生的语文思维,要将语文教育延伸到智育、德育、美育等领域。在语文教学中切不可脱离语文的实用功能,“立足于时代的高度、战略的高度、育人的高度”,抓住教育的脉搏!”
在这篇文章中,我记忆犹新的是于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学生学语文只是停留在技能技巧的层面,还是着眼于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同一单位教学时间内,是只学语文技能技巧,还是在学语文技能技巧的同时,智力获得发展,思想认识获得提高,情操获得陶冶,价值取向获得指引?”这个问题令人醍醐灌顶。每个教师都知道答案,但实则却又时常忽视,这样的问题是用来反思、自省的。
犹记得我的一节公开课《紫藤萝瀑布》,这次公开课给了我很大的警醒。我在上课时,刻意让学生按答题方法来答题,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形成了“套话”。当时以为是一种“知识的迁移”,是合理且适当的引导方法。现在想来真是后悔万分、羞愧难当。我们或许太看重学生的成绩,自然而然地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解题的要素和方法,但是局限于套话,浮于教学之表面,流于育人之形式。
语文课堂本应是享受,是思维的碰撞,是火花的四溅,没有正确答案,有的只是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引导。但是恰恰是这么简单的要求,我当时却没有领悟。当时认为课堂气氛活跃、得到师生的认同就是教学的突破。如今掩卷沉思,真是汗颜。
文题“年轮”一词,是教书的阅历,是镌刻在教师生涯中的章印,更是获得一丝一缕经验后集合成文的串串音符。环绕于心,无人知晓,但是了然于胸。这或许便是成长。
三、奋进之曲,力谱教育华章
在《多彩活动催成长》一章中,于老师回忆了与陶老师编写《中学语文备课手册》的故事。该手册为的是让教师获得帮助,在指点迷津的同时提高语文素养和阅读水平。这在当时无疑是一本宝书,专家思想倾囊而出,谱写着心血,是时代的华章。
手册的内容编写和我们现在所见其实相差无几。背景简介、疑难词句的举要与辨析、重难点讨论以及启迪思维、对问题的深究。这些组成沿用至今,可见其价值。得益于此,我们的教学才能在不出纰漏的基础上逐步前行。
于老师等教育前辈,为了学子,也为了让迷途的教师重圆教师梦,将一切无私地奉献给了教坛,让教师能立足于激烈的竞争中,能花更多的时间用于钻研教学。
钻研教学关键在于吸收教研经验。这也就吻合了于老师所写的本章内容——多彩的活动确实能催人进步、成长。很幸运参与昆山的青蓝工程,在语文教研中获得了可观的成长和进步。而帮助我最多的则是教研活动,青蓝工程的小组活动、大市活动次数多、内容丰富,更有专家讲座给予针对性指导。在活动过程中,能够学习老教师独具匠心的教学,在聆听中感悟,印象最深的是城北中学苏觉清老师的课。每次听苏老师上课都是一种空前成长,听前都抱有无比的激动和迫切!我一共听过苏老师三节课,《皇帝的新装》《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和习题课。
苏老师上课一贯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实打实教授他们某一个技能,并且将技能教学落实在课堂中,让课堂有重点,真正做到“一课一得”。他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教授学生古诗文学习的方法——抓关键词提问、替换、删除,主抠“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这个问题,在实施过程中通过理解感悟朗读,通过朗读促进理解。苏老师还很注重知识的迁移,从爱国导入,到爱国结课,让学生从一首诗了解一个人,从了解诗人去读懂一类诗。反观自己,教学似乎太过“功利化”,以为能抓住时间将教学任务完成就可,但是实际上学生几乎毫无成长。因此,我也积极尝试着用这类方法去教学古诗文,希望能获得长足的进步。
于漪老师对教师事业的贡献,对人文教育的情怀和对青年教师的鼓舞是有目共睹、影响深远的。谨希望阅读此书能学习于老师之精神,聆听这如歌岁月,脚踏实地刻下一道道年轮,在教师道路上更加奋进,力求谱写教育之华章!遵循音韵,踏实年轮,逐步远程!
一、哀沉之律,便是激昂之音
书的扉页有于老师的手写之语:“拉开层层心幕,往事历历眼前:教海沉浮,岁月如歌,被白发欺人奈何,却道天凉好个秋!”此段文字如泣如诉,道尽心酸苦泪。是命运蹉跎,是贫寒苦弱,是国痛家悲。
于漪老师的命运艰难,祸不单行。家人的早逝、精神支柱的倒塌、学业难以为继、病痛相继折磨……苦难接踵而至,几乎要击垮这位正谱写青春华章的学子。
或许就是这样的哀沉之律,在压垮的同时也能够激励她站起,更深知教育的重要,于是将命运重燃,矢志不渝地走向教育事业。
二、进取之谱,即为成长之轮
于老师在《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一章中写道:我震撼于一位学者的刻苦钻研,跟随时代奋力前进。她告诉各位老师应当“学会认识时代的特征,关心国内外大事,善于接受来自各方面,尤其是教育、科学、技术方面的新信息,使自己思考问题、从事教学实践具有时代气息。”
新时代要求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不可故步自封,要吸收教育方法,尝试从新的角度去更好地培養学生的语文思维,要将语文教育延伸到智育、德育、美育等领域。在语文教学中切不可脱离语文的实用功能,“立足于时代的高度、战略的高度、育人的高度”,抓住教育的脉搏!”
在这篇文章中,我记忆犹新的是于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学生学语文只是停留在技能技巧的层面,还是着眼于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同一单位教学时间内,是只学语文技能技巧,还是在学语文技能技巧的同时,智力获得发展,思想认识获得提高,情操获得陶冶,价值取向获得指引?”这个问题令人醍醐灌顶。每个教师都知道答案,但实则却又时常忽视,这样的问题是用来反思、自省的。
犹记得我的一节公开课《紫藤萝瀑布》,这次公开课给了我很大的警醒。我在上课时,刻意让学生按答题方法来答题,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形成了“套话”。当时以为是一种“知识的迁移”,是合理且适当的引导方法。现在想来真是后悔万分、羞愧难当。我们或许太看重学生的成绩,自然而然地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解题的要素和方法,但是局限于套话,浮于教学之表面,流于育人之形式。
语文课堂本应是享受,是思维的碰撞,是火花的四溅,没有正确答案,有的只是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引导。但是恰恰是这么简单的要求,我当时却没有领悟。当时认为课堂气氛活跃、得到师生的认同就是教学的突破。如今掩卷沉思,真是汗颜。
文题“年轮”一词,是教书的阅历,是镌刻在教师生涯中的章印,更是获得一丝一缕经验后集合成文的串串音符。环绕于心,无人知晓,但是了然于胸。这或许便是成长。
三、奋进之曲,力谱教育华章
在《多彩活动催成长》一章中,于老师回忆了与陶老师编写《中学语文备课手册》的故事。该手册为的是让教师获得帮助,在指点迷津的同时提高语文素养和阅读水平。这在当时无疑是一本宝书,专家思想倾囊而出,谱写着心血,是时代的华章。
手册的内容编写和我们现在所见其实相差无几。背景简介、疑难词句的举要与辨析、重难点讨论以及启迪思维、对问题的深究。这些组成沿用至今,可见其价值。得益于此,我们的教学才能在不出纰漏的基础上逐步前行。
于老师等教育前辈,为了学子,也为了让迷途的教师重圆教师梦,将一切无私地奉献给了教坛,让教师能立足于激烈的竞争中,能花更多的时间用于钻研教学。
钻研教学关键在于吸收教研经验。这也就吻合了于老师所写的本章内容——多彩的活动确实能催人进步、成长。很幸运参与昆山的青蓝工程,在语文教研中获得了可观的成长和进步。而帮助我最多的则是教研活动,青蓝工程的小组活动、大市活动次数多、内容丰富,更有专家讲座给予针对性指导。在活动过程中,能够学习老教师独具匠心的教学,在聆听中感悟,印象最深的是城北中学苏觉清老师的课。每次听苏老师上课都是一种空前成长,听前都抱有无比的激动和迫切!我一共听过苏老师三节课,《皇帝的新装》《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和习题课。
苏老师上课一贯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实打实教授他们某一个技能,并且将技能教学落实在课堂中,让课堂有重点,真正做到“一课一得”。他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教授学生古诗文学习的方法——抓关键词提问、替换、删除,主抠“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这个问题,在实施过程中通过理解感悟朗读,通过朗读促进理解。苏老师还很注重知识的迁移,从爱国导入,到爱国结课,让学生从一首诗了解一个人,从了解诗人去读懂一类诗。反观自己,教学似乎太过“功利化”,以为能抓住时间将教学任务完成就可,但是实际上学生几乎毫无成长。因此,我也积极尝试着用这类方法去教学古诗文,希望能获得长足的进步。
于漪老师对教师事业的贡献,对人文教育的情怀和对青年教师的鼓舞是有目共睹、影响深远的。谨希望阅读此书能学习于老师之精神,聆听这如歌岁月,脚踏实地刻下一道道年轮,在教师道路上更加奋进,力求谱写教育之华章!遵循音韵,踏实年轮,逐步远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