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是我国最早实行课程改革的省份之一,取得了重大的成效。正如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胡金波在无锡市惠山区十年课改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上总结的一样:“十年课改给整个江苏基础教育注入了活力,带来了显著的变化,首先是带来了江苏基础教育整体面貌的显著变化,用‘提供适合学生的教育’代替了‘提供适合教育的学生’;其次是带来了江苏基础教育‘生态面貌’的显著变化,用‘遵循规律、拥有尊严’代替了‘单一苦干、片面流汗’;再次是带来了江苏基础教育工作者精神面貌的显著变化,用‘关注能力、关注会学’代替了‘关注分数、关注学会’;最后是带来了江苏基础教育课堂面貌的显著变化,用‘自主合作探究’代替了‘他主训练灌输’,呈现出‘学生动起来、教师跑起来、课堂活起来、校园乐起来、社会笑起来’的生动局面。”
一、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
回顾走过的课改之路,我们赫然发现:教师的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成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统领者,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方式的运用等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教师主体的活动,而教师的教师观、学生观、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等观念都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1)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不但需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二者统一于教学实践活动中。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充分肯定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学前儿童心智发展不成熟,还处于“他律”阶段,这给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关系的处理带来了难度。
(2)教师观——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通过教学活动,学生把教师传授的知识技能内化,并实现自身的发展。我们应一改过去“满堂灌”、教师唱“独角戏”的教学方式,让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分别担任着不同的角色。
(3)知识观——一种能力培养。传统的教育过分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导致了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的产生,新课改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而非具体的系统知识的教学,“‘提供适合学生的教育’代替了‘提供适合教育的学生’”。
(4)教学观——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根据皮亚杰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学前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明显的集中化(只注意情境中的某一方面)、不可逆性、不能理解守恒定理等特点。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专注在一件事情上,因此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广泛利用各种活动如游戏、角色扮演、绘画等促进教学。
二、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
教师要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除了更新教育观念外,还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这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不断进步的要求。
(1)促进个人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影响学前教育质量和课程改革成效的重要因素。师资问题是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大问题,以江苏省如东县教师机构为例,幼师专业毕业的教师仅占全部教师比例的三分之一,还有相当部分老师是从小学教育或其他行业转岗的,这些因素都极大地制约了学前教育的专业发展。作为教育者,我们应不断地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发展我们的专业能力,提高我们的专业素养。
(2)提高自身科研水平。课程改革鼓励教师的自主创新和科研活动,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把教学实践和科研结合起来,探索学前教育教学的规律,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要勇于打破常规,大胆地进行教育教学实验,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科研水平,促进学前教育的专业发展。
(3)培养团队合作能力。老师作为教师集体的一员应该树立集体合作的意识,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探讨。现在“专家型教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目标更是需要教师加强团队之间的合作,一改传统“单一苦干、片面流汗”的作风,实现百花齐放的“满园春色关不住”的教育胜景。
(4)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自2001年实行课改以来,关于课改的评论好的坏的都有,虽然课改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更应该看到课改取得的巨大成绩。课改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进行中会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完善,社会的发展、文化的更新也会不断地对课改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新时代的教师要勇于承担起这一责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丰富拓展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有效地应用于教师实践和学前教育研究。
教学实践是教学理念最好的试金石,教师在课改的指导下转变教育观念,最重要的是在教育实践中得以验证。课改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首先应从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入手。教师本身也应关注我国的课改,不断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大胆尝试,勇于突破,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新苗幼儿园)
一、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
回顾走过的课改之路,我们赫然发现:教师的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成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统领者,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方式的运用等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教师主体的活动,而教师的教师观、学生观、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等观念都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1)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不但需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二者统一于教学实践活动中。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充分肯定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学前儿童心智发展不成熟,还处于“他律”阶段,这给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关系的处理带来了难度。
(2)教师观——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通过教学活动,学生把教师传授的知识技能内化,并实现自身的发展。我们应一改过去“满堂灌”、教师唱“独角戏”的教学方式,让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分别担任着不同的角色。
(3)知识观——一种能力培养。传统的教育过分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导致了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的产生,新课改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而非具体的系统知识的教学,“‘提供适合学生的教育’代替了‘提供适合教育的学生’”。
(4)教学观——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根据皮亚杰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学前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明显的集中化(只注意情境中的某一方面)、不可逆性、不能理解守恒定理等特点。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专注在一件事情上,因此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广泛利用各种活动如游戏、角色扮演、绘画等促进教学。
二、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
教师要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除了更新教育观念外,还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这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不断进步的要求。
(1)促进个人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影响学前教育质量和课程改革成效的重要因素。师资问题是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大问题,以江苏省如东县教师机构为例,幼师专业毕业的教师仅占全部教师比例的三分之一,还有相当部分老师是从小学教育或其他行业转岗的,这些因素都极大地制约了学前教育的专业发展。作为教育者,我们应不断地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发展我们的专业能力,提高我们的专业素养。
(2)提高自身科研水平。课程改革鼓励教师的自主创新和科研活动,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把教学实践和科研结合起来,探索学前教育教学的规律,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要勇于打破常规,大胆地进行教育教学实验,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科研水平,促进学前教育的专业发展。
(3)培养团队合作能力。老师作为教师集体的一员应该树立集体合作的意识,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探讨。现在“专家型教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目标更是需要教师加强团队之间的合作,一改传统“单一苦干、片面流汗”的作风,实现百花齐放的“满园春色关不住”的教育胜景。
(4)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自2001年实行课改以来,关于课改的评论好的坏的都有,虽然课改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更应该看到课改取得的巨大成绩。课改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进行中会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完善,社会的发展、文化的更新也会不断地对课改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新时代的教师要勇于承担起这一责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丰富拓展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有效地应用于教师实践和学前教育研究。
教学实践是教学理念最好的试金石,教师在课改的指导下转变教育观念,最重要的是在教育实践中得以验证。课改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首先应从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入手。教师本身也应关注我国的课改,不断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大胆尝试,勇于突破,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新苗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