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对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提出了要求,然而在复习课中,教师引导学生一味地梳理知识加上大量刷题显得课程枯燥乏味,复习效率不高,因此寻找有效的复习策略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可以在传统复习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调味剂”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提升学生复习效果,让学生学得轻松。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化学复习课策略
引言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到“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化学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全面展示了化学课程学习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价值”。初中化学是基础,对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至关重要。
然而,传统的复习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那么,能否在传统的复习课上加点“调味剂”,改善复习课的味道呢?经过多年教学实践研究,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采用思维导图系统复习,将所学知识系统化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在他人的帮助下获得的。思维导图就是意义建构的呈现方式之一,不仅可以寻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还可以形成模型建构意识,提升学生素养。
在学生学习新课的过程中,知识点是零散的,然而知识却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在复习的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形成知识网络,既可以避免之前的炒冷饭形式,也可以将知识系统化,促使学生在头脑中主动建构知识。知识一旦建构起来,就会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应用起来也会非常灵活。为此,笔者在复习过程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例如在刚开始复习的过程中,将知识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板书,以框架形式呈现在大家面前,同时板演出一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重点展示薄弱环节——化学式、微粒观等内容,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也充分渗透了模型建构的核心素养,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不仅如此,笔者还引导学生将每一章节所学的知识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整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二、在习题课中联系生活知识,增加复习课的新鲜感
在上复习课的过程中利用生动的语言,将知识和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例如,在讲授暖宝宝的内容时,学生知道了其原理就是利用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锈放出热量,同时知道了铁生锈的过程是一个放热过程,而且食盐可以加速铁的生锈。在学生对这一系列的知识掌握之后,教师可提出问题:结合暖宝宝的发热原理,思考一下,每年因为钢铁生锈而损坏的金属材料数量庞大,那么铁生锈就一定是坏事吗?学生在这样的问题中进行思考:铁生锈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铁大量生锈导致金属资源的浪费,造成损失;另一方面,合理地利用铁生锈原理,可以给人类提供便利,暖宝宝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那么生活中还有利用铁生锈原理的例子吗?这引发了学生思考。食品包装中的双吸剂(如月饼包装袋中的脱氧剂)也是利用铁粉生锈的原理,去除食品包装中的氧气,从而延长食物保质期。同样的原理,不用的角度,促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科学的力量,同时也培养了社会责任意识。
三、复习课中适当增加演示实验,将难点可视化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脱离实验的化学课堂会显得枯燥而无味。如果在复习的过程中适当辅以实验的演示,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那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于该知识点的理解能力。例如,检查装置气密性的问题对学生来说一直是难点,难在没有理解含义。气密性的检查其实也就是形成密闭的环境,利用压强差来证明装置是否漏气。于是,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先展示常见的气密性检查的装置,要求大家用语言描述。在学生掌握了常见的装置检查气密性的方法之后,再针对采用注射器来检查装置气密性的题目进行讲解。该过程先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猜想可能出现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学生似懂非懂,此时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仪器,现场演示给大家看——连接好装置,拉动注射器活塞,过一段时间之后,活塞回到原位,说明气密性良好。学生现场看到演示,特别兴奋,这方面的问题迎刃而解。还有的学生提出另外一种方案:将注射器事先拉到一定位置,连接装置,再将注射器向内推,活塞向内移动,松手后逐渐回到原位,说明气密性良好。这个方案让我很惊喜,可见实验的直观演示,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笔者曾在2015年中考前夕带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并在班级共享,刚好2015年安徽中考考到了这个知识点,从中考成绩来看,效果明显。
四、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开展科学探究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安徽中考题中,科学探究是一大亮点,重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有着良好的区分度。有的题目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学生根据题意大胆想象,而这一类的题目确是学生的老大难,学生难以入手,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办法就是在平时的学习中渗透科学探究,提升探究素养。
开展科学探究课,让全体学生一起探究,是一件让学生非常振奋的事情。在校青年教师课堂评比时,笔者上了一节酸碱盐的复习探究课,整节课围绕没有标签的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溶液展开,引导学生充分思考并设计出尽可能多的方案来区分。学生开始时难以入手,经过教师逐步引导之后,思维变得非常灵活,一共想出了九种方案,而且有种方案竟然连老师也没有想到:用肥皂水来区分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原理就在于澄清石灰水中含有钙离子,能产生大量浮渣!这种方案在课后的实验中得到了证实,这是何等的智慧!在科学探究的课堂上,科学探究总是能给大家带来很多意外的惊喜。
开展科学探究課是复习课的最佳模式,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了乐趣,而且该模式具有新鲜感,上课时能让学地轻松,通过科学探究的载体,无形中将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灵活地运用。但在实际探究的过程中,这种方法很难实现,因为这要耗费老师大量的精力。笔者认为,根据需要适时开展简单的探究课,更多地将科学探究延伸至课外,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收到更好的复习效果。
结语
复习课的确不太好上,这也是很多老师一直研究的课题。但我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在这条研究之路上,我们永不却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保志明.对高三化学复习效率的反思[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黄大灿 赵潇晗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化学复习课策略
引言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到“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化学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全面展示了化学课程学习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价值”。初中化学是基础,对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至关重要。
然而,传统的复习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那么,能否在传统的复习课上加点“调味剂”,改善复习课的味道呢?经过多年教学实践研究,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采用思维导图系统复习,将所学知识系统化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在他人的帮助下获得的。思维导图就是意义建构的呈现方式之一,不仅可以寻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还可以形成模型建构意识,提升学生素养。
在学生学习新课的过程中,知识点是零散的,然而知识却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在复习的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形成知识网络,既可以避免之前的炒冷饭形式,也可以将知识系统化,促使学生在头脑中主动建构知识。知识一旦建构起来,就会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应用起来也会非常灵活。为此,笔者在复习过程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例如在刚开始复习的过程中,将知识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板书,以框架形式呈现在大家面前,同时板演出一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重点展示薄弱环节——化学式、微粒观等内容,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也充分渗透了模型建构的核心素养,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不仅如此,笔者还引导学生将每一章节所学的知识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整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二、在习题课中联系生活知识,增加复习课的新鲜感
在上复习课的过程中利用生动的语言,将知识和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例如,在讲授暖宝宝的内容时,学生知道了其原理就是利用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锈放出热量,同时知道了铁生锈的过程是一个放热过程,而且食盐可以加速铁的生锈。在学生对这一系列的知识掌握之后,教师可提出问题:结合暖宝宝的发热原理,思考一下,每年因为钢铁生锈而损坏的金属材料数量庞大,那么铁生锈就一定是坏事吗?学生在这样的问题中进行思考:铁生锈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铁大量生锈导致金属资源的浪费,造成损失;另一方面,合理地利用铁生锈原理,可以给人类提供便利,暖宝宝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那么生活中还有利用铁生锈原理的例子吗?这引发了学生思考。食品包装中的双吸剂(如月饼包装袋中的脱氧剂)也是利用铁粉生锈的原理,去除食品包装中的氧气,从而延长食物保质期。同样的原理,不用的角度,促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科学的力量,同时也培养了社会责任意识。
三、复习课中适当增加演示实验,将难点可视化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脱离实验的化学课堂会显得枯燥而无味。如果在复习的过程中适当辅以实验的演示,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那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于该知识点的理解能力。例如,检查装置气密性的问题对学生来说一直是难点,难在没有理解含义。气密性的检查其实也就是形成密闭的环境,利用压强差来证明装置是否漏气。于是,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先展示常见的气密性检查的装置,要求大家用语言描述。在学生掌握了常见的装置检查气密性的方法之后,再针对采用注射器来检查装置气密性的题目进行讲解。该过程先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猜想可能出现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学生似懂非懂,此时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仪器,现场演示给大家看——连接好装置,拉动注射器活塞,过一段时间之后,活塞回到原位,说明气密性良好。学生现场看到演示,特别兴奋,这方面的问题迎刃而解。还有的学生提出另外一种方案:将注射器事先拉到一定位置,连接装置,再将注射器向内推,活塞向内移动,松手后逐渐回到原位,说明气密性良好。这个方案让我很惊喜,可见实验的直观演示,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笔者曾在2015年中考前夕带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并在班级共享,刚好2015年安徽中考考到了这个知识点,从中考成绩来看,效果明显。
四、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开展科学探究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安徽中考题中,科学探究是一大亮点,重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有着良好的区分度。有的题目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学生根据题意大胆想象,而这一类的题目确是学生的老大难,学生难以入手,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办法就是在平时的学习中渗透科学探究,提升探究素养。
开展科学探究课,让全体学生一起探究,是一件让学生非常振奋的事情。在校青年教师课堂评比时,笔者上了一节酸碱盐的复习探究课,整节课围绕没有标签的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溶液展开,引导学生充分思考并设计出尽可能多的方案来区分。学生开始时难以入手,经过教师逐步引导之后,思维变得非常灵活,一共想出了九种方案,而且有种方案竟然连老师也没有想到:用肥皂水来区分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原理就在于澄清石灰水中含有钙离子,能产生大量浮渣!这种方案在课后的实验中得到了证实,这是何等的智慧!在科学探究的课堂上,科学探究总是能给大家带来很多意外的惊喜。
开展科学探究課是复习课的最佳模式,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了乐趣,而且该模式具有新鲜感,上课时能让学地轻松,通过科学探究的载体,无形中将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灵活地运用。但在实际探究的过程中,这种方法很难实现,因为这要耗费老师大量的精力。笔者认为,根据需要适时开展简单的探究课,更多地将科学探究延伸至课外,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收到更好的复习效果。
结语
复习课的确不太好上,这也是很多老师一直研究的课题。但我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在这条研究之路上,我们永不却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保志明.对高三化学复习效率的反思[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黄大灿 赵潇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