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立足普通高中高三学生的学情,结合语文学科知识的特点,探索有针对性的高效复习的方法。识记类将知识点化大为小,重理解消化吸收;概括分析类主观题,复习时要找到学生出错点,“放大”错误,消灭错误;针对高三时间紧、负担重的特点采用“小文”熏陶,让“小文”有“大用”的策略;在调节课堂气氛上,我采用转换角色的方式和借助于名师优课的视频来调节。除此之外,还要善用“激励”,让辛苦的高三多点温情和色彩。
关键词:学情普通高中有效性套路角色转换
如何提高普通高中高三学生语文复习的有效性,一直是我苦苦思索、不断探究、反复实践的课题。为此,本文试做以下总结。
一、小口-細嚼-慢咽-反刍
高中语文知识体系庞大,知识点细而且多,需要学生具备识记、理解、概括、分析、综合、表达、探究等多方面的能力。语文的学习需要记忆,需要大量阅读,需要坚持,积少成多。而被重点高中选拔剩下的学生,大都有这些共性:学习习惯不佳,学习能力不强,阅读量少,知识面狭窄,自觉性差等。学情与语文知识的特点矛盾极大,亟待我们这些语文老师研究有针对性的适合学情的方法。
针对语文识记类知识细小量大的特点及学生自觉性差的学情,我用的是“小口-细嚼-慢咽-反刍”的方法。
“小口”,是指日量化识记内容少。识记内容多,学生有畏难心理而不愿为,通过努力完成不了又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得降低要求,让他们“跳一跳,能够着”。比如,《离骚》这篇文章总共二十七句,我将它分成四个部分,六七句话作为一天的识记量。学生背诵起来压力小,是后面“细嚼慢咽”的前提。
“细嚼”,是针对理解识记内容而言的。在日识记量小的基础上,我附加了一个要求,那就是理解识记内容。还以《离骚》为例,我对学生的要求是“抄译背”:抄一句、翻译一句、理解一句、背诵一句,一天完成六七句的抄写、翻译、理解和背诵。如此才能让学生有效避免文章会背,题不会做的尴尬局面。
“慢咽”,是对“细嚼”的检测和强化。学生完成一篇课文的理解和背诵后,及时检测,老师说出文句意思,学生对答出原文。这一过程既能检测学生的理解情况,及时补漏,又能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吸收消化。
“反刍”,是针对遗忘规律的“先快后慢”的特点设计的方法。为了防止学生学习到后面忘了前面,我会出一套检测题,检测学生之前学过的五篇诗文。当然,要把我的检测规律提前告知学生。学生也会将之前识记的内容反复复习强化。
“小口”便于记忆,“细嚼”便于理解,“慢咽”便于吸收,“反刍”帮助强化记忆。如此,一套流程下来,学生对相应识记内容已经达到烂熟于胸的程度了。
二、“小”文“大”用
高三学生学习负担重、压力大、时间紧,真的很难满足语文多阅读的要求。为了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快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我将平时阅读的优美短文、精辟时评文、最新素材或者是具有代表性的高考满分作文等,按篇目打印,不间断地放到课代表处,让课代表在午后、课间等时间读给大家听,或者在教室内传阅。每当看到学生的作文中出现了这些小文中的句子或者是素材,我便大加表扬,激励更多同学阅读、积累、运用。
三、“放大”错误,消灭错误
几天前听了一堂“实用类文本之主观概括分析题复习指导”的课,上课学生也是普通高中普通班的学生。这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就特别具有针对性。我将她的方法归纳为“放大”错误,消灭错误。
这位老师在课前让学生做了2019年全国Ⅰ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题,并将班级学生的典型错误拍照做成PPT。课上让同学们反思:“我们的答案错在哪儿?”总结学生解答实用类文本主观题时存在的问题:答案不会找;答案找不全;答案会找错;答案不规范。接着仍然以2019年全国Ⅰ卷主观题为例,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么快速找到答案?答案怎样才能找全?答案怎样才能找对?答案怎样更规范?逐一得出方法。这样,极具针对性和典型性,效果甚佳。
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名师”“优课”搬到课堂上
怎样让课堂充满生机?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怎样提高课堂效率?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一直在尝试各种方法。其中,把“名师”“优课”搬到课堂上的方法尤其好。
我经常浏览各大教育网站,看到好的资源就将它下载下来放给学生看。让学生跟着视频学习,我乐得“清闲”的同时还能让学生受到名师点拨,何乐而不为呢!这样,名师优课与我的课穿插,课堂生动了、有趣了,也高效了。
五、角色转换,强化复习效果,调动课堂气氛
除了搬“名师”“优课”,我还常与学生互换角色,让学生也过过当老师的瘾。
角色的转换不是一种新的方法,却并不经常被老师们使用。因为准备不好,掌控不好的话,很容易让上课成为一场闹剧。对于这种方法,我有过一次有效的尝试,在此分享这个案例,让大家能从中找到角色转换法的操作良方。
高三复习多是老师讲授、学生练习的模式,很枯燥,学生学习效果不好。有一次,复习“正确使用词语——实词和虚词”时,我在上面口若悬河,下面居然有五六个学生在睡大觉。我想,学生很少是因为听课有障碍才睡觉的,往往是因为无趣或者是学生不需要思考、教师满堂灌等。想到这里,我脑子里灵光一闪:何不让他们代替我,我们换个角色呢?刚好接下来要分析紧跟在理论讲解后面的小练习,于是我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做练习,五分钟时间备课,我告诉同学们要找到比答案的解析更好用的方法。任务一布置,同学们就忙活开了,查字典的查字典、讨论的讨论,明显感觉到教室里的空气流动速度加快了,学生的脸上更有光彩了。
十分钟很快过去了,到小老师给同学们解题的时候了。同学们踊跃举手,我先后请了五位同学,一个同学解析一题。几位同学在答案的基础上对题目的重新梳理,用到了比较法(比较词语的细微差别,抓住差别联系语境做出判断,很稳妥),有的用到排除法(第一个词语就可以排除两个选项,第二个词语就可以排除第三个选项,只要分析两个词语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很省时),有的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做出解答。
我发现在五位小老师讲解时,同学们听得更认真。因为是自己的伙伴解析,同学们多少还有些不放心,所以有思考也有怀疑,有了思考和怀疑就有了探究,处于这样状态的学生怎么可能睡觉呢?
在五位同学当小老师的过程中,我起着一个主持者的作用,每个同学说完后我总结评点。课堂秩序井然,效果很好。另外,长期锻炼,学生的胆量和思维都有了很大变化。
六、善用“激励”激发学习动力
“激励”指激发和鼓励。运用鼓励的手段能达到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目的。而内在潜能被激发才是“做得好”的关键。激励又可以分为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两种。外在激励是指他人的言语激励、物质激励等;内在激励是指学习本身带给学生的激励,让学生有责任感、成就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激励力量。相比之下,内在激励有更稳定、更持久、更强烈的效果。及时检测就是内在激励的最佳途径。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取得了与之相匹配的成绩,则会让他们产生成就感,激励他们坚持下去。
内在激励固然重要,外在激励也必不可少,用得好则能锦上添花。除了言语鼓励之外,我平时还注重物质激励。物质激励得讲究策略,攻心为上。我将平时读到的小文章装订成册,手绘封面,奖励给阶段检测中名列前茅的学生。老师收集的美文、素材,都是精品;老师手绘的封面题字,可谓用心。将这样的“精品”“用心”之作,奖励给学生,良苦用心看得见、摸得着,学生的心里定是暖暖的。
责任编辑:陆晨阳
关键词:学情普通高中有效性套路角色转换
如何提高普通高中高三学生语文复习的有效性,一直是我苦苦思索、不断探究、反复实践的课题。为此,本文试做以下总结。
一、小口-細嚼-慢咽-反刍
高中语文知识体系庞大,知识点细而且多,需要学生具备识记、理解、概括、分析、综合、表达、探究等多方面的能力。语文的学习需要记忆,需要大量阅读,需要坚持,积少成多。而被重点高中选拔剩下的学生,大都有这些共性:学习习惯不佳,学习能力不强,阅读量少,知识面狭窄,自觉性差等。学情与语文知识的特点矛盾极大,亟待我们这些语文老师研究有针对性的适合学情的方法。
针对语文识记类知识细小量大的特点及学生自觉性差的学情,我用的是“小口-细嚼-慢咽-反刍”的方法。
“小口”,是指日量化识记内容少。识记内容多,学生有畏难心理而不愿为,通过努力完成不了又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得降低要求,让他们“跳一跳,能够着”。比如,《离骚》这篇文章总共二十七句,我将它分成四个部分,六七句话作为一天的识记量。学生背诵起来压力小,是后面“细嚼慢咽”的前提。
“细嚼”,是针对理解识记内容而言的。在日识记量小的基础上,我附加了一个要求,那就是理解识记内容。还以《离骚》为例,我对学生的要求是“抄译背”:抄一句、翻译一句、理解一句、背诵一句,一天完成六七句的抄写、翻译、理解和背诵。如此才能让学生有效避免文章会背,题不会做的尴尬局面。
“慢咽”,是对“细嚼”的检测和强化。学生完成一篇课文的理解和背诵后,及时检测,老师说出文句意思,学生对答出原文。这一过程既能检测学生的理解情况,及时补漏,又能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吸收消化。
“反刍”,是针对遗忘规律的“先快后慢”的特点设计的方法。为了防止学生学习到后面忘了前面,我会出一套检测题,检测学生之前学过的五篇诗文。当然,要把我的检测规律提前告知学生。学生也会将之前识记的内容反复复习强化。
“小口”便于记忆,“细嚼”便于理解,“慢咽”便于吸收,“反刍”帮助强化记忆。如此,一套流程下来,学生对相应识记内容已经达到烂熟于胸的程度了。
二、“小”文“大”用
高三学生学习负担重、压力大、时间紧,真的很难满足语文多阅读的要求。为了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快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我将平时阅读的优美短文、精辟时评文、最新素材或者是具有代表性的高考满分作文等,按篇目打印,不间断地放到课代表处,让课代表在午后、课间等时间读给大家听,或者在教室内传阅。每当看到学生的作文中出现了这些小文中的句子或者是素材,我便大加表扬,激励更多同学阅读、积累、运用。
三、“放大”错误,消灭错误
几天前听了一堂“实用类文本之主观概括分析题复习指导”的课,上课学生也是普通高中普通班的学生。这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就特别具有针对性。我将她的方法归纳为“放大”错误,消灭错误。
这位老师在课前让学生做了2019年全国Ⅰ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题,并将班级学生的典型错误拍照做成PPT。课上让同学们反思:“我们的答案错在哪儿?”总结学生解答实用类文本主观题时存在的问题:答案不会找;答案找不全;答案会找错;答案不规范。接着仍然以2019年全国Ⅰ卷主观题为例,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么快速找到答案?答案怎样才能找全?答案怎样才能找对?答案怎样更规范?逐一得出方法。这样,极具针对性和典型性,效果甚佳。
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名师”“优课”搬到课堂上
怎样让课堂充满生机?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怎样提高课堂效率?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一直在尝试各种方法。其中,把“名师”“优课”搬到课堂上的方法尤其好。
我经常浏览各大教育网站,看到好的资源就将它下载下来放给学生看。让学生跟着视频学习,我乐得“清闲”的同时还能让学生受到名师点拨,何乐而不为呢!这样,名师优课与我的课穿插,课堂生动了、有趣了,也高效了。
五、角色转换,强化复习效果,调动课堂气氛
除了搬“名师”“优课”,我还常与学生互换角色,让学生也过过当老师的瘾。
角色的转换不是一种新的方法,却并不经常被老师们使用。因为准备不好,掌控不好的话,很容易让上课成为一场闹剧。对于这种方法,我有过一次有效的尝试,在此分享这个案例,让大家能从中找到角色转换法的操作良方。
高三复习多是老师讲授、学生练习的模式,很枯燥,学生学习效果不好。有一次,复习“正确使用词语——实词和虚词”时,我在上面口若悬河,下面居然有五六个学生在睡大觉。我想,学生很少是因为听课有障碍才睡觉的,往往是因为无趣或者是学生不需要思考、教师满堂灌等。想到这里,我脑子里灵光一闪:何不让他们代替我,我们换个角色呢?刚好接下来要分析紧跟在理论讲解后面的小练习,于是我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做练习,五分钟时间备课,我告诉同学们要找到比答案的解析更好用的方法。任务一布置,同学们就忙活开了,查字典的查字典、讨论的讨论,明显感觉到教室里的空气流动速度加快了,学生的脸上更有光彩了。
十分钟很快过去了,到小老师给同学们解题的时候了。同学们踊跃举手,我先后请了五位同学,一个同学解析一题。几位同学在答案的基础上对题目的重新梳理,用到了比较法(比较词语的细微差别,抓住差别联系语境做出判断,很稳妥),有的用到排除法(第一个词语就可以排除两个选项,第二个词语就可以排除第三个选项,只要分析两个词语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很省时),有的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做出解答。
我发现在五位小老师讲解时,同学们听得更认真。因为是自己的伙伴解析,同学们多少还有些不放心,所以有思考也有怀疑,有了思考和怀疑就有了探究,处于这样状态的学生怎么可能睡觉呢?
在五位同学当小老师的过程中,我起着一个主持者的作用,每个同学说完后我总结评点。课堂秩序井然,效果很好。另外,长期锻炼,学生的胆量和思维都有了很大变化。
六、善用“激励”激发学习动力
“激励”指激发和鼓励。运用鼓励的手段能达到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目的。而内在潜能被激发才是“做得好”的关键。激励又可以分为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两种。外在激励是指他人的言语激励、物质激励等;内在激励是指学习本身带给学生的激励,让学生有责任感、成就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激励力量。相比之下,内在激励有更稳定、更持久、更强烈的效果。及时检测就是内在激励的最佳途径。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取得了与之相匹配的成绩,则会让他们产生成就感,激励他们坚持下去。
内在激励固然重要,外在激励也必不可少,用得好则能锦上添花。除了言语鼓励之外,我平时还注重物质激励。物质激励得讲究策略,攻心为上。我将平时读到的小文章装订成册,手绘封面,奖励给阶段检测中名列前茅的学生。老师收集的美文、素材,都是精品;老师手绘的封面题字,可谓用心。将这样的“精品”“用心”之作,奖励给学生,良苦用心看得见、摸得着,学生的心里定是暖暖的。
责任编辑:陆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