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代地理指掌图》作为现存最早的中国历史地理图集,成书于北宋末年。其作者自南宋以来都颇有争议,至今未有定论。该图集以唐贾耽《海内华夷图》为底图,文以历代史书地理志等为基础,其图文对史料和前代地图都有借鉴和发展。本图集最主要的历史地理价值在于其对政治历史地理的重视,着重体现了政区的建置与废除、疆域的开拓与收缩,以及在疆域范围变化中宋代地图所体现的天下观,即所谓政治幽思。
【关键词】:税安礼;政区沿革;藩国领邦;天下观
一、《历代地理指掌图》概述及研究现状
《历代地理指掌图》前有序言,后有总论,共四十四图,每图均有图说,详述该图涉及之史事,且辟有若干专题。内容以政区沿革为主,山川湖泊、天文气象等为辅。自帝喾始,至宋元丰终。《古今华夷总括一》领华夏地名总况,《古今山水名号二》概华夏山水名号,此后一图一朝或多图一朝。以唐代贾耽《海内华夷图》为底图,继承前人制图方法,并有所发展。
《历代地理指掌图》作者不详,目前学者普遍主张为蜀人税安礼。关于该图集作者,一直是重点关注的问题。自南宋以来有两说,一为苏轼,一为税安礼,争议不断。因为该图集的宋刻本、明刻本多个版本序言后署“眉山苏轼序”,因此长久以来以其作者为苏轼。南宋赵亮夫、王应鳞支持苏轼之说。至南宋,学者们发现其中的端倪和矛盾。南宋费衮在《梁溪漫志》卷六中说:“观其文浅陋,乃举子缀辑对策手段,东坡安有此语!最后有《本朝升改废置州郡》一图,乃有崇宁以后迄于建炎、绍兴所废置者,此岂出于东坡之手哉?”因此质疑苏轼之说。后来,南宋陈振孙始提出税安礼之说,其《直斋书录解题》卷八云:“《地理指掌图》一卷,蜀人税安礼撰,元符中欲上之朝,未及而卒。”费衮的这一说法,成为后世质疑苏轼之说的最主要观点,《四库全书》也采用,故陈振孙的税安礼之说逐渐被学界接受。今人谭其骧、曹婉如、郭声波等均支持税安礼
之说。
税安礼生平不详,据陈振孙“蜀人税安礼撰,元符中欲上之朝,未及而卒”,大致推论其卒于1100年,由此推知《历代地理指掌图》大概成书于元符年间。其《本朝升改废置州郡》一图存在崇宁以后迄于建炎、绍兴所废置者,据王重民先生推论,此乃后人增补或修改。宋刻本至少有五种刻本。王重民先生《中国善本书提要》列三刻本,分别为蜀刻本、绍兴西川俞氏刻本、以及同时流传的未署名的一个版本。据傅增湘先生《藏园群书经眼录》,明刻本有嘉靖刻本、万历刻本。
到目前为止,该图集的研究并不算多,综合研究著作以曹婉如的《现存最早的一部历史地图集——历代地理指掌图》为代表,它指出了《华夷图》与《历代地理指掌图》的引用继承关系;另外,凌申《宋〈历史地理指掌图〉及其学术意义》、郭声波《历代地理指掌图作者之争及我见》等,指出该图集的历史价值,学术意义以及地图编制的创新之处。
二、《历代地理指掌图》中的边疆边界沿革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文对《历代地理指掌图》所绘政区和疆域沿革进行系统的梳理与统计,从而表现其重要的历史地理价值。该图集主要内容为政区的建置与废除;疆域的开拓与收缩,以及在疆域范围变化中宋代地图所体现的天下观,即所谓政治幽思。
(一)《历代地理指掌图》绘宋及宋以前政区沿革研究
《历代地理指掌图》之总论,按照时间顺序,大体总结历代行政区划自夏至北宋的政区沿革。
夏商周:上古帝喾开辟疆土,建九州。夏商两代疆土及区划无所损益。周建都镐,更改了部分地名,徐、梁并入青、雍二州,冀分幽、并。战国七雄相争,王畿之地日益收缩,仅存七城。
秦:秦代以郡县取代诸侯,分天下三十六郡。南平百越后,又设四郡,天下共四十郡,郡设郡守。
汉:汉高祖分三内史、二十三郡国,后又增九。景帝增四。武帝征越、胡,初设十七郡,后开拓疆土又增十四郡。到平帝元始二年,汉新增郡国共七十一,加之秦四十郡,天下郡国共计一百一十一,并且改雍为凉,改梁为益,又置徐州,南设交砋,北设朔方,共计十三部。东汉光武帝百废待兴,并省八郡。建武十一年,州牧改名刺史,共十三名各掌一州。明帝置一郡。章帝置一郡。和帝置两郡。顺帝改七郡名,并朔方刺史部入司隶,至此共十三刺史部,郡国一百零八。桓灵增六郡。
三国:三国鼎立,魏武置十二,文置七,明及少帝置二,得汉郡五十四。蜀先主建安年间置九,后主增二,得汉郡十一。吴大帝初设五,少帝、景帝各增四,归命侯置十二,得汉郡十八。
西晋:晋太康元年增置二十三,天下郡国共一百七十三。
南北朝:永嘉南渡,九州仅有二,国分南北,境理不常。南朝宋州二十二,郡二百三十八;齐置巴东,州二十三,郡三百九十五,频与北魏侵吞,互有得失;梁多沿旧制;陈疆土日蹙,地立名日多,州四十二,郡一百零九。北朝北魏迁据中原,州一百零一,郡五百一十九;后分东西;高齐在西据河北,有州九十七;宇文氏在西据关西,州二百零一。
隋:隋文一统,废郡置州,炀帝增三州,大业三年改州为郡,置司隶、刺史,天下郡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
唐:高祖改郡为州,改太守为刺史开元。太宗分十道。玄宗开元置十五采访使,检察如汉刺史。天宝之乱,两京覆没。代,德之际不朝不贡。僖、昭以后日益割裂。
五代十国:朱梁别天下七十八州。李唐、石晋、刘汉、郭周相继占领中原。
宋:上天降休,诞锡真主。府州军监二百九十五,县一千一百三十一。
(二)《历代地理指掌图》绘宋及宋以前边疆地理研究
1.《历代地理指掌图》边界或边疆对比及分析
(1)与宋及宋以前的边疆或边界及面积对比
至宋中国历史上才真正出现所谓的边界,前代均以边疆作为国界划分,而边界指的是一个区域而非界线。《历代地理指掌图》之《古今华夷总括一》辩古今地理之狭。
夏禹分九州,东渐于海,西至流沙,地方五千里。商方九千里。秦西临洮而北沙漠,东萦南带,皆临大海。汉东乐浪,西敦煌,南日南,北雁门,西南永昌,地势西北斜出,南隔西羌,西通西域。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晋承故地。隋东南皆至海,西至且末,北至五原。唐北逾阴山,西抵大漠,东极海,西至焉耆,南尽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陀界。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北宋图文曰“与古齐盛”,实际上北失契丹、燕云十六州,西北失西夏,后北界萎缩至白沟河。 (2)藩国领邦的收服和管辖
夏,南越之君亦夏禹之后。
秦南平百越,置四郡,分别为闽中、南海、桂林、象郡;西南灭蜀置郡,蜀名不改;取黔中,置黔中郡;北灭燕,置五郡,分别为渔阳、上谷、佑平北、辽西、辽东。
汉平西南夷,初有汉中、巴、蜀,高祖分蜀置广汉,武帝更置犍为、牂牁、越隽、益州四郡,凡八郡;平朝鲜,置玄菟、乐浪等郡;北击匈奴,得甘泉,又得匈奴休屠、浑邪王凉州之地,置张掖、酒泉、燉煌、武威、金城,此河西五郡;汉置岭南为交州分九郡,分别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朱崖、儋耳,后并儋耳,废朱崖。
晋大部分承汉故地,但失并州、成都及西南黔中、岭南等地。
隋南平林邑,置三州,州名未表;西定吐谷浑,置四郡,郡名未表;古匈奴因国乱来降。
唐突厥、回纥、吐谷浑、党项入关内道,为府二十九,州九十,隶单于、安北都护府;突厥之别部及奚、契丹、靺鞨、降胡、高丽入河北道,为府十四,州四十六,隶幽州都督、安东都护府;突厥、回纥、吐谷浑之别部及龟兹、于阗、焉耆、疏勒、河西内属诸胡、西域十六国入陇右道,为府五十一,州一百九十八,隶秦、凉、临、松都督,并安西都护府;羌、蛮入剑南道,为州二百六十一,隶松、茂、姚、黎、隽、戎、沪都督府;蛮入江南道,为州五十一,隶黔州都督府;蛮入岭南道,为州九十二,隶峰、桂都督,并安南都护府。唐乃继汉之后又以一疆域广阔的朝代,共为藩国领邦开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通常以其首领为都督或刺史,皆得世袭,但其贡赋版籍大多不上朝廷。
北宋失党项、契丹、燕云十六州。虽《圣朝化外州郡四十三》将唐代羁縻州基本都列为宋化外郡,但其实此时这些地区除岭南和朝鲜和西南诸地外,基本已独立,联系远远不如唐代紧密。
2.《历代地理指掌图》藩国领邦地域及朝贡情况
《历代地理指掌图》绘制藩国领邦地域及朝贡情况如下:
(1)北狄包括匈奴、契丹、鲜卑、蠕蠕、突厥等。
匈奴一族,战国时开始强大起来,秦拒之阴山以北;汉匈奴侵河南,武帝击之,迁至漠北,汉得甘泉,又得匈奴休屠、浑邪王凉州之地,置张掖、酒泉、燉煌、武威、金城,此河西五郡;东晋匈奴再次入侵中原。
鲜卑、后魏、蠕蠕、西魏、突厥等皆古匈奴之地,汉桓、灵后强大并崛起,占据半壁江山,隋初国乱来降,局夏、胜、朔之间,隋末复强。唐太宗灭颉利,突厥、回纥、吐谷浑等入关内道,置单于、安北都护府。
契丹一族,东晋建元中被慕容氏所破建燕,迫走大漠。唐置松漠都督府,赐“奉国契丹”,入河北道,隶幽州都督府。五代复崛起,与北宋长期对峙,号辽。
(2)西域有诸国:楼兰、且末、车师、四镇、渠梨、姑墨、温宿、乌孙、危须、山国、杵弥、精绝、休循、捐毒、子合、判汉、乌托、条支、小史、大夏、天竺、高附、龟兹、焉耆、于田、若羌、小宛、渠勒、皮山、西夜、蒲犁、依耐、莎车、疏勒、尉头、温宿、尉犁、乌贪訾、卑陆、单桓、蒲类、且弥、劫国、大宛、安息、月氏、康居、浩罕、坎巨提、乌弋山离、吐火罗、大食、拂林。
汉武帝时,始通西域,通者三十六国,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东汉班超复定五十余国,条支、安息诸国至于海滨四万里外皆来贡。魏晋时期,不过三数国来贡。后魏复定十六国。隋来贡者四十余国。唐破吐蕃,复四镇,诸国来贡,龟兹、于阗、焉耆、疏勒、河西内属诸胡、西域十六国入陇右道,为府五十一,州一百九十八,隶秦、凉、临、松都督,并安西都护府。北宋通贡者于阗、高昌、龟兹、大食、天竺。
(3)西北部有西羌族。
西羌,《禹贡》记载“析支之地,三代为患”。秦、汉之际,逐之河塞之外。东汉匈奴少事,唯有西羌时有滋扰。魏、晋趁乱多次侵扰关、陇地区。东晋后,吐谷浑兴起,隋置郡。唐初,吐蕃并吐谷浑、党项诸羌,后吐谷浑、党项入关内道,隶单于、安北都护府。北宋吐蕃、党项分处麟府、陕西极边,图文曰属化外州府,实际与北宋长期对峙。
唐平高昌国,置府,入陇右道,隶安西都护府。
(4)东北地区靺鞨、女真及朝鲜半岛的新罗、高丽、百济等。
周封其子于朝鲜。汉平朝鲜,置四郡。高丽东晋后居平壤,世受中国封爵。唐高丽、靺鞨入河北道,隶安东都护府。北宋,高丽、女真、定安请内属。
(5)西南夷,古蜀、滇地。
秦取黔中,置黔中郡;灭蜀,置蜀郡。汉平西南夷,初有汉中、巴、蜀,高祖分蜀置广汉,武帝更置犍为、牂牁、越隽、益州四郡,凡八郡。晋、刘宋时期时有侵扰,后周平梁、益地,西南夷逐渐融入汉族。唐羌、蛮入剑南道,为州二百六十一,隶松、茂、姚、黎、隽、戎、沪都督府;另一部分入江南道,为州五十一,隶黔州都督府。图文曰北宋时内属。
(6)南蛮,包括百越、林邑之地及海南诸岛。
主要分布在五岭之南,因此统称为岭南地区。秦平百越,置四郡。汉置岭南为交州分九郡,分别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朱崖、儋耳,后并儋耳,弃朱崖。南朝失日南郡。隋复收日南郡、珠崖、儋耳。唐入岭南道,为州九十二,隶峰、桂都督,并安南都护府。北宋日南之地请附内属,海南三佛齐、渤泥国等国均有通贡。
宋人将九州制作为上古稳定的行政区划制度,直到秦代才正式被郡县制取代,九州作为中国国家疆域的观念一直长期存在于中国人的地理观念中。自秦以来,郡县制成为中央集权的最好办法一直被历代统治者沿用,秦、汉初实行两级制,东汉、隋、唐等实行三级制,其郡县制精髓均蕴含于此。而乱世中,如南北朝、五代十国等时期,出现了“遥领”“虚设”等情况,反而使得各行政区数量越来越多,而面积越来越小,封疆裂土十分混乱。虽然后世疆域时有收缩和开拓,由于历史时期对边界界限的认知并不十分明确,均采用疆界的说法,故很多时候不能估算真正精确的疆域面积。但从历朝征伐情况来看,中国疆域范围到周时已十分稳定,对汉时囊括了新领土朝鲜、西南、岭南等地,后代得得失失,至唐乃疆域广袤,四面均有收服邻国。而至北宋,太宗收服南方后,再无力对付北方之契丹、西北之西夏,西南之吐蕃,因此领土收缩十分严重。 (三)《历代地理指掌图》体现了宋人的“天下观”
中唐以后,事实上中央大一统的政治空间已经被地方性割据政权逐渐取代,形成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时代。继之而起的北宋,虽然建立了一个中央王朝,但是在同一个大地域范围内,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统一,与辽、西夏构成了并峙共存的局面。北宋王朝虽然曾试图恢复对这些地区的统治,然而总是遭到巨大挫折,以致王朝的统治者与统治阶层逐渐失去了对外发展的气势和雄心,逐渐形成了战争与危机式和平的对峙局势。
虽然在战争与王朝版图上遭受屈辱,但是对于宋王朝的统治者和士大夫而言,北宋依然拥有华夏大地天然的合法统治权和文化优势。这种心理尤其作用于地图学,地图记忆疆域的作用被发挥到最大。首先直接影响就是各种边疆地图的绘制成为当时地图学的一个重要对象,更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影响,是以华夷或禹迹为题材的“天下”地图绘制的执念,这在《历代地理指掌图》前两图《华夷总括图》和《山水总括图》体现得很鲜明,图一《古今华夷总括图》是一幅天下舆地图,作为《历代地理指掌图》的首图,用于政治幽思再合适不过。其中疆域范围甚至超过唐代最兴盛时期:北界出阴山,过长城;南界直达南海,囊括海南岛;西界达到沙漠;东界囊括朝鲜诸国。尤其在文字说明中,作者更加表达了这种天下观和心理上的天然优势,如《辨古今地理广狭》曰“本朝土宇与古齐盛”;《西羌盛衰》云“今吐蕃、党项分处麟府、陕西极边,内属”;《西南夷》曰“本朝乾德后,首领内属”;《甘、凉五州》云“本朝国初以来,朝贡不绝,皆受封爵”。以上说法均不符史实。另外,邻邦窃国之思想也有体现,《辨夏国》谓“夏国,自唐末拓跋思恭赐姓李氏,本朝端拱初赐以国姓,至宝元元年,元昊僭窃”。而四十三《圣朝化外州郡》图的疆域基本与唐代比肩。其实宋北方失去了燕云十六州,西北宁、陇地区被党项占领,西南滇地被段氏取建大理国,北宋处于和平和战争交替状态中的守势一方。这幅图基本将唐羁縻州如数划归本朝,“声教所暨,皆边州、帅府领焉”。燕云十六州以及唐安东都护府领地划入河北路;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划入河东路;安西都护府、夏、凉、甘划入陕西路等。“王朝一统”的政治幽思,在两宋地图学中作为一种自觉的意识,通过《历代地理指掌图》等历史地图的编绘得到强化。这就将现实政治幽思通过历史地理空间,获得心灵与文化上的认同、想象和慰藉。
参考文献:
[1] 李晓杰.《疆域与政区》.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
[2] 林頫.《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3] 潘晟.宋代地理学的观念、体系与知识兴趣[J].北京大学.2008年6月.
【关键词】:税安礼;政区沿革;藩国领邦;天下观
一、《历代地理指掌图》概述及研究现状
《历代地理指掌图》前有序言,后有总论,共四十四图,每图均有图说,详述该图涉及之史事,且辟有若干专题。内容以政区沿革为主,山川湖泊、天文气象等为辅。自帝喾始,至宋元丰终。《古今华夷总括一》领华夏地名总况,《古今山水名号二》概华夏山水名号,此后一图一朝或多图一朝。以唐代贾耽《海内华夷图》为底图,继承前人制图方法,并有所发展。
《历代地理指掌图》作者不详,目前学者普遍主张为蜀人税安礼。关于该图集作者,一直是重点关注的问题。自南宋以来有两说,一为苏轼,一为税安礼,争议不断。因为该图集的宋刻本、明刻本多个版本序言后署“眉山苏轼序”,因此长久以来以其作者为苏轼。南宋赵亮夫、王应鳞支持苏轼之说。至南宋,学者们发现其中的端倪和矛盾。南宋费衮在《梁溪漫志》卷六中说:“观其文浅陋,乃举子缀辑对策手段,东坡安有此语!最后有《本朝升改废置州郡》一图,乃有崇宁以后迄于建炎、绍兴所废置者,此岂出于东坡之手哉?”因此质疑苏轼之说。后来,南宋陈振孙始提出税安礼之说,其《直斋书录解题》卷八云:“《地理指掌图》一卷,蜀人税安礼撰,元符中欲上之朝,未及而卒。”费衮的这一说法,成为后世质疑苏轼之说的最主要观点,《四库全书》也采用,故陈振孙的税安礼之说逐渐被学界接受。今人谭其骧、曹婉如、郭声波等均支持税安礼
之说。
税安礼生平不详,据陈振孙“蜀人税安礼撰,元符中欲上之朝,未及而卒”,大致推论其卒于1100年,由此推知《历代地理指掌图》大概成书于元符年间。其《本朝升改废置州郡》一图存在崇宁以后迄于建炎、绍兴所废置者,据王重民先生推论,此乃后人增补或修改。宋刻本至少有五种刻本。王重民先生《中国善本书提要》列三刻本,分别为蜀刻本、绍兴西川俞氏刻本、以及同时流传的未署名的一个版本。据傅增湘先生《藏园群书经眼录》,明刻本有嘉靖刻本、万历刻本。
到目前为止,该图集的研究并不算多,综合研究著作以曹婉如的《现存最早的一部历史地图集——历代地理指掌图》为代表,它指出了《华夷图》与《历代地理指掌图》的引用继承关系;另外,凌申《宋〈历史地理指掌图〉及其学术意义》、郭声波《历代地理指掌图作者之争及我见》等,指出该图集的历史价值,学术意义以及地图编制的创新之处。
二、《历代地理指掌图》中的边疆边界沿革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文对《历代地理指掌图》所绘政区和疆域沿革进行系统的梳理与统计,从而表现其重要的历史地理价值。该图集主要内容为政区的建置与废除;疆域的开拓与收缩,以及在疆域范围变化中宋代地图所体现的天下观,即所谓政治幽思。
(一)《历代地理指掌图》绘宋及宋以前政区沿革研究
《历代地理指掌图》之总论,按照时间顺序,大体总结历代行政区划自夏至北宋的政区沿革。
夏商周:上古帝喾开辟疆土,建九州。夏商两代疆土及区划无所损益。周建都镐,更改了部分地名,徐、梁并入青、雍二州,冀分幽、并。战国七雄相争,王畿之地日益收缩,仅存七城。
秦:秦代以郡县取代诸侯,分天下三十六郡。南平百越后,又设四郡,天下共四十郡,郡设郡守。
汉:汉高祖分三内史、二十三郡国,后又增九。景帝增四。武帝征越、胡,初设十七郡,后开拓疆土又增十四郡。到平帝元始二年,汉新增郡国共七十一,加之秦四十郡,天下郡国共计一百一十一,并且改雍为凉,改梁为益,又置徐州,南设交砋,北设朔方,共计十三部。东汉光武帝百废待兴,并省八郡。建武十一年,州牧改名刺史,共十三名各掌一州。明帝置一郡。章帝置一郡。和帝置两郡。顺帝改七郡名,并朔方刺史部入司隶,至此共十三刺史部,郡国一百零八。桓灵增六郡。
三国:三国鼎立,魏武置十二,文置七,明及少帝置二,得汉郡五十四。蜀先主建安年间置九,后主增二,得汉郡十一。吴大帝初设五,少帝、景帝各增四,归命侯置十二,得汉郡十八。
西晋:晋太康元年增置二十三,天下郡国共一百七十三。
南北朝:永嘉南渡,九州仅有二,国分南北,境理不常。南朝宋州二十二,郡二百三十八;齐置巴东,州二十三,郡三百九十五,频与北魏侵吞,互有得失;梁多沿旧制;陈疆土日蹙,地立名日多,州四十二,郡一百零九。北朝北魏迁据中原,州一百零一,郡五百一十九;后分东西;高齐在西据河北,有州九十七;宇文氏在西据关西,州二百零一。
隋:隋文一统,废郡置州,炀帝增三州,大业三年改州为郡,置司隶、刺史,天下郡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
唐:高祖改郡为州,改太守为刺史开元。太宗分十道。玄宗开元置十五采访使,检察如汉刺史。天宝之乱,两京覆没。代,德之际不朝不贡。僖、昭以后日益割裂。
五代十国:朱梁别天下七十八州。李唐、石晋、刘汉、郭周相继占领中原。
宋:上天降休,诞锡真主。府州军监二百九十五,县一千一百三十一。
(二)《历代地理指掌图》绘宋及宋以前边疆地理研究
1.《历代地理指掌图》边界或边疆对比及分析
(1)与宋及宋以前的边疆或边界及面积对比
至宋中国历史上才真正出现所谓的边界,前代均以边疆作为国界划分,而边界指的是一个区域而非界线。《历代地理指掌图》之《古今华夷总括一》辩古今地理之狭。
夏禹分九州,东渐于海,西至流沙,地方五千里。商方九千里。秦西临洮而北沙漠,东萦南带,皆临大海。汉东乐浪,西敦煌,南日南,北雁门,西南永昌,地势西北斜出,南隔西羌,西通西域。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晋承故地。隋东南皆至海,西至且末,北至五原。唐北逾阴山,西抵大漠,东极海,西至焉耆,南尽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陀界。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北宋图文曰“与古齐盛”,实际上北失契丹、燕云十六州,西北失西夏,后北界萎缩至白沟河。 (2)藩国领邦的收服和管辖
夏,南越之君亦夏禹之后。
秦南平百越,置四郡,分别为闽中、南海、桂林、象郡;西南灭蜀置郡,蜀名不改;取黔中,置黔中郡;北灭燕,置五郡,分别为渔阳、上谷、佑平北、辽西、辽东。
汉平西南夷,初有汉中、巴、蜀,高祖分蜀置广汉,武帝更置犍为、牂牁、越隽、益州四郡,凡八郡;平朝鲜,置玄菟、乐浪等郡;北击匈奴,得甘泉,又得匈奴休屠、浑邪王凉州之地,置张掖、酒泉、燉煌、武威、金城,此河西五郡;汉置岭南为交州分九郡,分别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朱崖、儋耳,后并儋耳,废朱崖。
晋大部分承汉故地,但失并州、成都及西南黔中、岭南等地。
隋南平林邑,置三州,州名未表;西定吐谷浑,置四郡,郡名未表;古匈奴因国乱来降。
唐突厥、回纥、吐谷浑、党项入关内道,为府二十九,州九十,隶单于、安北都护府;突厥之别部及奚、契丹、靺鞨、降胡、高丽入河北道,为府十四,州四十六,隶幽州都督、安东都护府;突厥、回纥、吐谷浑之别部及龟兹、于阗、焉耆、疏勒、河西内属诸胡、西域十六国入陇右道,为府五十一,州一百九十八,隶秦、凉、临、松都督,并安西都护府;羌、蛮入剑南道,为州二百六十一,隶松、茂、姚、黎、隽、戎、沪都督府;蛮入江南道,为州五十一,隶黔州都督府;蛮入岭南道,为州九十二,隶峰、桂都督,并安南都护府。唐乃继汉之后又以一疆域广阔的朝代,共为藩国领邦开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通常以其首领为都督或刺史,皆得世袭,但其贡赋版籍大多不上朝廷。
北宋失党项、契丹、燕云十六州。虽《圣朝化外州郡四十三》将唐代羁縻州基本都列为宋化外郡,但其实此时这些地区除岭南和朝鲜和西南诸地外,基本已独立,联系远远不如唐代紧密。
2.《历代地理指掌图》藩国领邦地域及朝贡情况
《历代地理指掌图》绘制藩国领邦地域及朝贡情况如下:
(1)北狄包括匈奴、契丹、鲜卑、蠕蠕、突厥等。
匈奴一族,战国时开始强大起来,秦拒之阴山以北;汉匈奴侵河南,武帝击之,迁至漠北,汉得甘泉,又得匈奴休屠、浑邪王凉州之地,置张掖、酒泉、燉煌、武威、金城,此河西五郡;东晋匈奴再次入侵中原。
鲜卑、后魏、蠕蠕、西魏、突厥等皆古匈奴之地,汉桓、灵后强大并崛起,占据半壁江山,隋初国乱来降,局夏、胜、朔之间,隋末复强。唐太宗灭颉利,突厥、回纥、吐谷浑等入关内道,置单于、安北都护府。
契丹一族,东晋建元中被慕容氏所破建燕,迫走大漠。唐置松漠都督府,赐“奉国契丹”,入河北道,隶幽州都督府。五代复崛起,与北宋长期对峙,号辽。
(2)西域有诸国:楼兰、且末、车师、四镇、渠梨、姑墨、温宿、乌孙、危须、山国、杵弥、精绝、休循、捐毒、子合、判汉、乌托、条支、小史、大夏、天竺、高附、龟兹、焉耆、于田、若羌、小宛、渠勒、皮山、西夜、蒲犁、依耐、莎车、疏勒、尉头、温宿、尉犁、乌贪訾、卑陆、单桓、蒲类、且弥、劫国、大宛、安息、月氏、康居、浩罕、坎巨提、乌弋山离、吐火罗、大食、拂林。
汉武帝时,始通西域,通者三十六国,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东汉班超复定五十余国,条支、安息诸国至于海滨四万里外皆来贡。魏晋时期,不过三数国来贡。后魏复定十六国。隋来贡者四十余国。唐破吐蕃,复四镇,诸国来贡,龟兹、于阗、焉耆、疏勒、河西内属诸胡、西域十六国入陇右道,为府五十一,州一百九十八,隶秦、凉、临、松都督,并安西都护府。北宋通贡者于阗、高昌、龟兹、大食、天竺。
(3)西北部有西羌族。
西羌,《禹贡》记载“析支之地,三代为患”。秦、汉之际,逐之河塞之外。东汉匈奴少事,唯有西羌时有滋扰。魏、晋趁乱多次侵扰关、陇地区。东晋后,吐谷浑兴起,隋置郡。唐初,吐蕃并吐谷浑、党项诸羌,后吐谷浑、党项入关内道,隶单于、安北都护府。北宋吐蕃、党项分处麟府、陕西极边,图文曰属化外州府,实际与北宋长期对峙。
唐平高昌国,置府,入陇右道,隶安西都护府。
(4)东北地区靺鞨、女真及朝鲜半岛的新罗、高丽、百济等。
周封其子于朝鲜。汉平朝鲜,置四郡。高丽东晋后居平壤,世受中国封爵。唐高丽、靺鞨入河北道,隶安东都护府。北宋,高丽、女真、定安请内属。
(5)西南夷,古蜀、滇地。
秦取黔中,置黔中郡;灭蜀,置蜀郡。汉平西南夷,初有汉中、巴、蜀,高祖分蜀置广汉,武帝更置犍为、牂牁、越隽、益州四郡,凡八郡。晋、刘宋时期时有侵扰,后周平梁、益地,西南夷逐渐融入汉族。唐羌、蛮入剑南道,为州二百六十一,隶松、茂、姚、黎、隽、戎、沪都督府;另一部分入江南道,为州五十一,隶黔州都督府。图文曰北宋时内属。
(6)南蛮,包括百越、林邑之地及海南诸岛。
主要分布在五岭之南,因此统称为岭南地区。秦平百越,置四郡。汉置岭南为交州分九郡,分别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朱崖、儋耳,后并儋耳,弃朱崖。南朝失日南郡。隋复收日南郡、珠崖、儋耳。唐入岭南道,为州九十二,隶峰、桂都督,并安南都护府。北宋日南之地请附内属,海南三佛齐、渤泥国等国均有通贡。
宋人将九州制作为上古稳定的行政区划制度,直到秦代才正式被郡县制取代,九州作为中国国家疆域的观念一直长期存在于中国人的地理观念中。自秦以来,郡县制成为中央集权的最好办法一直被历代统治者沿用,秦、汉初实行两级制,东汉、隋、唐等实行三级制,其郡县制精髓均蕴含于此。而乱世中,如南北朝、五代十国等时期,出现了“遥领”“虚设”等情况,反而使得各行政区数量越来越多,而面积越来越小,封疆裂土十分混乱。虽然后世疆域时有收缩和开拓,由于历史时期对边界界限的认知并不十分明确,均采用疆界的说法,故很多时候不能估算真正精确的疆域面积。但从历朝征伐情况来看,中国疆域范围到周时已十分稳定,对汉时囊括了新领土朝鲜、西南、岭南等地,后代得得失失,至唐乃疆域广袤,四面均有收服邻国。而至北宋,太宗收服南方后,再无力对付北方之契丹、西北之西夏,西南之吐蕃,因此领土收缩十分严重。 (三)《历代地理指掌图》体现了宋人的“天下观”
中唐以后,事实上中央大一统的政治空间已经被地方性割据政权逐渐取代,形成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时代。继之而起的北宋,虽然建立了一个中央王朝,但是在同一个大地域范围内,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统一,与辽、西夏构成了并峙共存的局面。北宋王朝虽然曾试图恢复对这些地区的统治,然而总是遭到巨大挫折,以致王朝的统治者与统治阶层逐渐失去了对外发展的气势和雄心,逐渐形成了战争与危机式和平的对峙局势。
虽然在战争与王朝版图上遭受屈辱,但是对于宋王朝的统治者和士大夫而言,北宋依然拥有华夏大地天然的合法统治权和文化优势。这种心理尤其作用于地图学,地图记忆疆域的作用被发挥到最大。首先直接影响就是各种边疆地图的绘制成为当时地图学的一个重要对象,更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影响,是以华夷或禹迹为题材的“天下”地图绘制的执念,这在《历代地理指掌图》前两图《华夷总括图》和《山水总括图》体现得很鲜明,图一《古今华夷总括图》是一幅天下舆地图,作为《历代地理指掌图》的首图,用于政治幽思再合适不过。其中疆域范围甚至超过唐代最兴盛时期:北界出阴山,过长城;南界直达南海,囊括海南岛;西界达到沙漠;东界囊括朝鲜诸国。尤其在文字说明中,作者更加表达了这种天下观和心理上的天然优势,如《辨古今地理广狭》曰“本朝土宇与古齐盛”;《西羌盛衰》云“今吐蕃、党项分处麟府、陕西极边,内属”;《西南夷》曰“本朝乾德后,首领内属”;《甘、凉五州》云“本朝国初以来,朝贡不绝,皆受封爵”。以上说法均不符史实。另外,邻邦窃国之思想也有体现,《辨夏国》谓“夏国,自唐末拓跋思恭赐姓李氏,本朝端拱初赐以国姓,至宝元元年,元昊僭窃”。而四十三《圣朝化外州郡》图的疆域基本与唐代比肩。其实宋北方失去了燕云十六州,西北宁、陇地区被党项占领,西南滇地被段氏取建大理国,北宋处于和平和战争交替状态中的守势一方。这幅图基本将唐羁縻州如数划归本朝,“声教所暨,皆边州、帅府领焉”。燕云十六州以及唐安东都护府领地划入河北路;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划入河东路;安西都护府、夏、凉、甘划入陕西路等。“王朝一统”的政治幽思,在两宋地图学中作为一种自觉的意识,通过《历代地理指掌图》等历史地图的编绘得到强化。这就将现实政治幽思通过历史地理空间,获得心灵与文化上的认同、想象和慰藉。
参考文献:
[1] 李晓杰.《疆域与政区》.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
[2] 林頫.《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3] 潘晟.宋代地理学的观念、体系与知识兴趣[J].北京大学.200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