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一百年来,人类的科技进步幅度日益加大,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日趋恶劣的生存环境。现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大学生作为时代发展的领军人物,应该在各方面不断完善自己,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刻不容缓。高校应该针对目前大学生环保意识的现状,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的公共课程,引导大学生建立强烈的环保意识,共筑人类美好家园。
关键词:大学生;高校;教育;环保;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2-0-01
一、生态环境与环保意识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家园,是各种自然因素经过长期的交互作用从而形成的和谐的、稳定的平台。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不惜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忽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特别是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的数百年,人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地球进行过度的开采,已经使我们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自然灾害也逐年增多。近些年来,人类不断遭受破坏大自然所带来的恶果,因此引发了全世界的重视,环保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开始对以往的破坏大自然的行为进行深刻的反省,对整个生态环境系统也产生了整体性的认识,从而使人们产生了生态环保意识。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的环保意识现状
首先,环保素养不高,缺乏有关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在一次调查中,笔者发现有70%左右的大学生对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有一多半的调查对象都不知道世界环境日的具体日期;甚至连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标志也识别不出;关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电子垃圾的概念等这样的常识也只是略知一二,由此可见,我国大学生关于环保知识的整体认知水平还亟待加强。
其次,日常的环保行为和习惯还有待养成。如今我们漫步在大学校园中,看到的也不仅仅是浓郁的知识芳香和幽雅的学习环境,另外偶尔还会看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物,比如大学校园内设置的垃圾桶经常会被塞满溢出,垃圾桶周围尽是不堪入目的废品,虽然很多学生能做到把垃圾放进垃圾桶,但却从来不重视垃圾箱的“可回收”与“不可回收”。这些现象都能说明,我国大学生的环保意识还有待加强。
三、造成大学生环保意识薄弱的原因
(一)高校缺乏有关环保的课程
目前我国高校对生态环保类的公共课程普遍不够重视,虽然一些教材中有所提及,但是不够系统、不够全面。部分专业由于受限于本身特点,根本没有将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列入教学范围,造成大学生生态环保知识贫乏、意识薄弱、行为习惯落后。
(二)社会缺乏宣传力度
社会上一些主流媒体缺乏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或者缺乏关注的连续性和持久性,很多网站或纸质媒体只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或“植树节”等特定节日,才会象征性的关注一下环境保护,等日期一过便再无下文,目前甚至很少有关于环境保护的期刊或杂志,大学生很难接触到有关知识。
(三)有关环保的校园课外活动太少
大学生活是多彩多姿的,大学生的课余时间也是非常充分的,因此诞生了各式各样的社团,以及各种主题的课外活动。虽然很多学校也会组织环境保护主题的课外活动,但大都局限于观看资料片、考察野外动物园等初级层次,表面上非常认真重视,短期内也能在校园引起一定的反响,但在教育方面的深度和持久力不够,目前很多大学生了解环保的意义所在,但却缺乏更深一步的了解。
四、加强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让学生充分了解环保及其重要性
首先,学校要对本校大学生环保素质的现状充分了解,根据实际情况安排相应的课程,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达到环保教育的效果。据调查,许多大学生认为环保问题仅仅是城市热岛效应、绿化率偏低、水土流失等方面,而对于酸雨、森林退化、荒漠化和基因污染等概念知之甚少,还有不少学生自身环保意识淡薄,他们认为维护、改善、保护环境仅仅是政府应该做的事情,与自身无关。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必须加大力度培养大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把自身周边的环节保护与整个人类的生存环境保护联系起来,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真正含义。
(二)开设环境保护课程
大学生的课余时间比较充裕,学校可以在课余时间开设关于环保主题的公开课,这样既不影响学校的正常课程安排,又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课余时间,在选择环保公开课程的教学内容时,要以人口与环境、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与国土安全、“三废”污染与防治等贴近生活的话题为主,以便学生更好的联系实际,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
(三)在校园内营造环境保护教育氛围
可以利用教室的墙报或校园报栏开设“环境保护教育”专栏,或者在宿舍楼和教学楼走廊的墙壁上悬挂宣传画,还可以结合“植树节”、“世界环境日”,开展环境知识演讲和讲座,并组织学生开展绿化校园的义务劳动,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校教育事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使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学生心中,把抵制一次性物品和白色污染、提倡垃圾分类等细节问题落实在广大学生的行动中。
(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要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对荒漠化、沙尘暴的严峻形势以及各类人为污染造成的后果;参观各种污染治理以及城市绿化的成果;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环境危机的认识。以真实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实例与书本上的理论相结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自发形成强烈的环保意识,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来。
参考文献:
[1]姜恩来,于吉顺,佟立成.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大学生绿色环保活动[J].中国林业教育,2010,(6).
[2]单红波,杜宝玲.论增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对策[J].世纪桥,2009,(24).
关键词:大学生;高校;教育;环保;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2-0-01
一、生态环境与环保意识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家园,是各种自然因素经过长期的交互作用从而形成的和谐的、稳定的平台。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不惜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忽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特别是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的数百年,人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地球进行过度的开采,已经使我们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自然灾害也逐年增多。近些年来,人类不断遭受破坏大自然所带来的恶果,因此引发了全世界的重视,环保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开始对以往的破坏大自然的行为进行深刻的反省,对整个生态环境系统也产生了整体性的认识,从而使人们产生了生态环保意识。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的环保意识现状
首先,环保素养不高,缺乏有关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在一次调查中,笔者发现有70%左右的大学生对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有一多半的调查对象都不知道世界环境日的具体日期;甚至连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标志也识别不出;关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电子垃圾的概念等这样的常识也只是略知一二,由此可见,我国大学生关于环保知识的整体认知水平还亟待加强。
其次,日常的环保行为和习惯还有待养成。如今我们漫步在大学校园中,看到的也不仅仅是浓郁的知识芳香和幽雅的学习环境,另外偶尔还会看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物,比如大学校园内设置的垃圾桶经常会被塞满溢出,垃圾桶周围尽是不堪入目的废品,虽然很多学生能做到把垃圾放进垃圾桶,但却从来不重视垃圾箱的“可回收”与“不可回收”。这些现象都能说明,我国大学生的环保意识还有待加强。
三、造成大学生环保意识薄弱的原因
(一)高校缺乏有关环保的课程
目前我国高校对生态环保类的公共课程普遍不够重视,虽然一些教材中有所提及,但是不够系统、不够全面。部分专业由于受限于本身特点,根本没有将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列入教学范围,造成大学生生态环保知识贫乏、意识薄弱、行为习惯落后。
(二)社会缺乏宣传力度
社会上一些主流媒体缺乏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或者缺乏关注的连续性和持久性,很多网站或纸质媒体只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或“植树节”等特定节日,才会象征性的关注一下环境保护,等日期一过便再无下文,目前甚至很少有关于环境保护的期刊或杂志,大学生很难接触到有关知识。
(三)有关环保的校园课外活动太少
大学生活是多彩多姿的,大学生的课余时间也是非常充分的,因此诞生了各式各样的社团,以及各种主题的课外活动。虽然很多学校也会组织环境保护主题的课外活动,但大都局限于观看资料片、考察野外动物园等初级层次,表面上非常认真重视,短期内也能在校园引起一定的反响,但在教育方面的深度和持久力不够,目前很多大学生了解环保的意义所在,但却缺乏更深一步的了解。
四、加强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让学生充分了解环保及其重要性
首先,学校要对本校大学生环保素质的现状充分了解,根据实际情况安排相应的课程,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达到环保教育的效果。据调查,许多大学生认为环保问题仅仅是城市热岛效应、绿化率偏低、水土流失等方面,而对于酸雨、森林退化、荒漠化和基因污染等概念知之甚少,还有不少学生自身环保意识淡薄,他们认为维护、改善、保护环境仅仅是政府应该做的事情,与自身无关。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必须加大力度培养大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把自身周边的环节保护与整个人类的生存环境保护联系起来,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真正含义。
(二)开设环境保护课程
大学生的课余时间比较充裕,学校可以在课余时间开设关于环保主题的公开课,这样既不影响学校的正常课程安排,又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课余时间,在选择环保公开课程的教学内容时,要以人口与环境、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与国土安全、“三废”污染与防治等贴近生活的话题为主,以便学生更好的联系实际,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
(三)在校园内营造环境保护教育氛围
可以利用教室的墙报或校园报栏开设“环境保护教育”专栏,或者在宿舍楼和教学楼走廊的墙壁上悬挂宣传画,还可以结合“植树节”、“世界环境日”,开展环境知识演讲和讲座,并组织学生开展绿化校园的义务劳动,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校教育事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使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学生心中,把抵制一次性物品和白色污染、提倡垃圾分类等细节问题落实在广大学生的行动中。
(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要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对荒漠化、沙尘暴的严峻形势以及各类人为污染造成的后果;参观各种污染治理以及城市绿化的成果;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环境危机的认识。以真实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实例与书本上的理论相结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自发形成强烈的环保意识,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来。
参考文献:
[1]姜恩来,于吉顺,佟立成.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大学生绿色环保活动[J].中国林业教育,2010,(6).
[2]单红波,杜宝玲.论增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对策[J].世纪桥,2009,(24).